印度教三大神之——梵天

2021-01-16 佛像雕塑藝術


點擊上方「佛像雕塑藝術」→點擊右上角「...」→點擊設為★

設置星標後,從此再也不會錯過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小編按:梵天是佛教的護法神,他和帝釋天一邊一個經常位於大日如來的兩側。他在印度教裡也是三大神之一,由於形象的特點,被稱作「以蓮花為座者」,這點讓你聯想到什麼?

看到網上有人熱衷泰國的四面佛,據說很靈的,小編可以告訴大家,「泰國四面佛」其實不是佛啦,就是梵天。作為佛弟子不要拜錯了哦。

梵天在一部佛經裡擔任重要角色,就是《天請問經》,在龜茲石窟、敦煌石窟等處裡經常有表現這部經的畫面。

來,梵天來了解一下。



找不到梵天的音樂,梵天的老婆辯才天來湊一下。

(梵天像,約12世紀,Chennakesava廟,卡納塔克邦)

印度關於最高神祇的三形體的思想,可以追溯至吠陀時代的信仰。在吠陀文獻中,諸神往往根據各自的轄域被整合在一起。吠陀諸神的「三位一體」由火神阿耆尼,風神伐由(或戰神因陀羅),以及太陽神蘇裡耶構成。發展到印度教,吠陀諸神在創世過程中只起到了次要作用,主要是被視為世界各地的守護者。因此,由空中三神組成的三位一體的信仰消失了,人們開始將創造、維持、毀滅視為一個共時而不斷循環的過程。


(三相神石雕,從左至右依次是梵天、毗溼奴、溼婆,約5至10世紀,埃洛拉石窟,馬哈拉施特拉邦)


三相神(trimūrti):意為「擁有三個形體者」,指印度教中的三大主神,即創造之神梵天、維持之神毗溼奴與毀滅之神溼婆。這是將世界經歷的三個方面(生、住、滅)合為一體,也反映了印度人整合不同體系來源的神祇的努力。


在圖像學的轉化中,這種三形體的神的概念被表現為一頭、 三面、 六臂的形象。右邊的三隻手拿著法器念珠、三叉戟與杵,左邊的拿著水罐、刺棒與輪盤。梵天的法器是念珠與水罐,毗溼奴的是輪盤與杵,溼婆的是三叉戟與刺棒。在三相神的塑像中,每一位神的腦袋都可以通過其標誌性的頭飾辨認出來。 溼婆與梵天髮髻高聳,形成發冠。與梵天不同,溼婆的發冠上飾有月牙與眼鏡蛇。毗溼奴則戴著裝飾繁複的聖冠。


(訶利-訶羅-祖父相,約11世紀,溼婆廟,馬哈拉施特拉邦)

溼婆派對於三相神的表現,有一種特殊的類型被稱作單腿相(Ekapāda-mūrti),通過構圖的方式將溼婆表現為主神。溼婆單腿站立,毗溼奴從他腦袋的左邊現身,而梵天則從右側現身。後兩位神都只刻畫了腰部以上的半身;一條腿輕微上抬,這樣腳就不會碰到地面。梵天有四頭四臂。兩隻手分別持法器祭勺和水罐,另兩隻手在胸前合十,做出致敬的手勢。四臂的毗溼奴也用兩手向溼婆致敬,另兩隻手拿著法器海螺和輪盤。當毗溼奴派信徒供奉這類塑像時,會將中間的形象刻畫成毗溼奴。


(單腿相,約7至9世紀,泰米爾納德邦)

在吠陀時代,雖然已經形成了創造的觀念,但尚未將創造者或造物主與梵天聯繫起來。那時,世界的創造者是生主(Prajāpati)、工巧大神(Viśvakarman,毗首羯磨)或金胎(Hiraṇyagarbha)等。成書於吠陀晚期的《彌勒奧義書》提出了「梵我合一」的觀念,並進一步指出:梵天、毗溼奴與溼婆、阿耆尼、伐樓那等神祇,均是無色無形的最高「梵」的顯現。此外,還將梵天、毗溼奴、溼婆與三德說結合起來:憂性對應梵天、喜性對應毗溼奴、暗性對應溼婆。之後,梵天與生主、工巧大神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糅合成一體了。在各種不同的文獻中,有的聲稱梵天屬於生主群體之一,有的則斷言生主是由梵天意念所生的兒子,眾說紛紜,並無統一的觀點。


三德(triguṇa):憂(rajas)是創造的源動力,喜(sattva)是維持世界的同情心,暗(tamas)是吞噬一切的火。這三種構成元素體現在各種現象、甚至是神祇身上,在自性(prakṛti)之中融合成一種平衡的狀態。當世界處於靜止狀態時,三德往往是平衡的。然而,一旦新的時代開始,三德就會根據各自的本性開始起作用、相摩相蕩,化身為各種神祇及相關特性。



由於梵天是學者們出於神學的考慮而設想出來的,完全沒有體現自然的特徵。在他身上,毀滅與新生的對立不起任何作用。這樣,也就無法產生對他的不同層面、化身或現身的崇拜。這使得梵天與印度教三相神中其他的兩位不同,他基本上是一位單一性的神。在吠陀時代,對於創造者的想像體現在生主與工巧大神身上,這兩位神也是梵天的思想性來源。梵天與生主、工巧大神的合一則有些類似於他所擁有的不同的層面。不過,後兩者在印度教中從未獲得大範圍的崇拜,也沒有單獨描繪他們的圖像。


印度教認為:自然界的對立是萬物存在必不可少的基礎。只象徵一個層面的神,如只代表創造原則的梵天,而沒有同時具有維持和毀滅的特性,與印度教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故而信眾也比較少。又因為梵天並無多少民間信仰的基礎,這種情況直到今天還有影響:只有很少一些廟是供奉梵天的,沒有任何一位印度教徒會將其奉為自己獨特的守護神。其中,最有名的梵天廟位於拉賈斯坦的普什卡。就是在造像中,梵天的形象也比活靈活現的毗溼奴與溼婆要簡樸得多。


(梵天廟中的梵天像,拉賈斯坦邦普什卡地區)


(梵天石像,11世紀左右,泰米爾納德邦)

三相神各自的信徒都堅持認為自己所信奉之神才是最高神。因此,在毗溼奴派的典籍中,梵天變成了次等的創造神,他本身是從毗溼奴肚臍裡長出的蓮花中出生的。這種傳說使得梵天擁有一個別號:「以蓮花為座者」(Kamalāsana,亦即從蓮花出生者)。


(梵天從毗溼奴肚臍上長出的一朵蓮花中出生,線描圖,引自《印度諸神的世界》)

這個故事經由溼婆派的改造後,擴展成了如下版本:世界之蛇漂浮在宇宙之海上,毗溼奴躺在蛇床上沉睡。從他的肚臍上開出一朵蓮花,花苞綻開,梵天出生了。毗溼奴醒來後驚訝地發現了眼前的梵天,便問道:你是誰?梵天回答說他是創造者。然而,毗溼奴認為自己才是最高的神。兩位大神之間爆發了激烈的爭吵。於是溼婆現身為燃燒的光柱(即林迦之相),出現在他們之間,並且充滿整個宇宙。為了找到林迦的頭與尾,梵天變成一隻鵝——鵝也是他的坐騎,飛上高空;毗溼奴則變成一頭野豬——野豬是毗溼奴的第三個化身,向下挖掘埋住林迦的土地。然而,他們都沒無法窮盡林迦的首尾,只好放棄,承認溼婆是最偉大的神。



林迦(liṅga):溼婆生殖器的符號,象徵著溼婆的能量,是印度教溼婆派的重要祭祀對象。將在後續溼婆神的專號中給予詳細介紹。




(林迦升起相,溼婆的右上方是鵝,左下方是野豬,相應地梵天與毗溼奴分別侍立兩側。朱羅王朝愛羅婆多之主寺廟群,約12世紀,泰米爾納德邦)


(林迦細部圖)

印度教三大神中的每一位都擁有其陰性的配偶——尤其是在溼婆派的語境下,被稱作「薩克提」(Śakti)或「陰性能」。梵天的配偶是辯才天女(Sarasvatī),即音樂與詩歌女神,又被稱為莎維德麗(Sāvitrī)、迦耶德麗(Gāyatrī)或婆羅曼尼(Brahmāṇī)。也有文獻稱辯才天女是梵天之女。溼婆派與毗溼奴派的信徒嘲諷梵天號稱自己是最高的創造神,便編造出了這樣的神話:梵天不僅犯下了邪惡的亂倫之罪,而且總想盯住妻子/女兒,總在望向四方,故而獲得了四張臉。當他往上看時,便有了第五張臉。作為對他所犯的亂倫罪的懲罰,溼婆砍掉了他的第五個腦袋。關於砍掉梵天的第五個腦袋的原因,故事版本很多,除了上述說法外,比較流行的解釋還有:梵天挑戰溼婆作為最高神的權威,溼婆一怒之下便砍掉了他的第五個腦袋。

(梵天與辯才天女,曷薩拉王朝哈勒比德寺廟群,約12至13世紀,卡納塔克邦)

梵天常見的形象有四臂四首,但在浮雕中卻只刻畫了他的三個腦袋。如同溼婆一樣,留鬍鬚的梵天也將頭髮梳成頂髻,只是發間沒有溼婆獨特的象徵物——月牙和眼鏡蛇。他的衣服被認為是黑色的羚羊皮。梵天要麼站著,要麼坐在蓮花座上。梵天的坐騎是一隻鵝,象徵著智慧。據說鵝很聰明,能夠區分牛奶與水。有時,梵天也被刻畫為坐在一輛由七隻鵝拉著的車上。這些鵝象徵著七重世界。


(騎鵝梵天,遮婁其王朝艾霍萊廟宇群,約5至7世紀,卡納塔克邦)

梵天的法器主要有:水罐、念珠、蓮花、祭勺、吠陀等。一切生命來源於水,而梵天擁有創造神的地位,故而一手持水罐,據說裡面裝的是恆河之水。念珠即時間之珠,一切的存在都受制於時間。祭勺表明梵天執掌祭祀,而吠陀則象徵著神聖的知識。有時他有兩隻手不拿法器,而做施無畏印和與願印。梵天所持或所坐的蓮花象徵著創造行為的展開。有文獻稱他的四個腦袋代表了四吠陀:東邊是《梨俱吠陀》,南邊是《夜柔吠陀》,西邊是《娑摩吠陀》,北邊是《阿達婆吠陀》。由於梵天能看到天空的各個方向,因此被認為是全知的,整個世界都在其控制之下,也被認為是護世者(Lokapāla)之主。


(印度街頭常見的梵天畫像)


(印度電視劇《眾神之神》中的梵天形象,白色的鬍鬚表明其作為眾神之父的身份)

梵天崇拜也曾傳播至印度尼西亞、柬埔寨、泰國等地。


(梵天,印度尼西亞,9世紀)


(梵天,柬埔寨,12世紀)


(梵天,泰國,15世紀)

在漢地,經由佛教的介紹,梵天也為人們所熟知。在佛教的語境下,梵天成為護法神之一,形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明代法海寺壁畫梵天禮佛圖,唯有手中蓮花約略可標明其身份)


(日本佛寺中的梵天形象)

本文內容改寫自《印度諸神的世界》(【德】施勒伯格著,範晶晶譯,中西書局,2016)相關部分。





全國佛文化藝術交流群

文化 | 造像  分享  | 投稿



回復文字閱讀歷史文章,如回復:北齊01 可閱讀文章:北齊的佛像(珍藏版),也可「查看歷史消息」查閱。

近期點擊量較高文章:

北齊01 |北齊02 |金01 唐01 |唐02 |唐03 |唐04 |唐05 |北周01 |北周02 |北朝01 |遼01 |隋01 |隋02 |北魏01 |北魏02 |北魏03 |北魏04 |北魏05 |北魏06 |西魏01 |宋01 |宋02 |相01 |相02 |相03 |相04 |力士01 |天王01 |韋陀01 |藏01 |藏02 |藏03 |藏04 |道01 |千手01 |千手02 |釋01 |日本01 |柬埔寨01 |柬埔寨02 |柬埔寨03 


長按關注:[佛像雕塑藝術]

喜歡,請點個 


相關焦點

  • 【解讀】印度三大神之——溼婆
    小編按:印度三大神的梵天和毗溼奴(帝釋天)都成為了佛教的護法神
  • 印度教三大主神,梵天、毗溼奴和希瓦誰的地位最高?
    印度教是多神教,各種神仙多如牛毛,數不勝數……其中又以梵天、毗溼奴和希瓦為三大主神。那麼這三位主神中誰是老大?誰的地位最高?梵天、毗溼奴和希瓦一般認為,梵天是創造神,他創造了世界萬物,是神仙、夜叉和我們人類的共同祖先。
  • 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梵天,為何如今信奉的人不多了
    印度教主神梵天如今不受待見,創造的力量難敵毀滅,亦是人類群居生活中追求秩序的體現。梵天是印度教中創造和給予的神。在印度教神話中,世界是由梵天創造的。神的誕生三階段神的誕生標誌著宇宙起源的意識開始以物質偶像的形式出現。
  • 印度教三大主神梵天溼婆毗溼奴各有何能力 他們形象如何
    印度教三大主神,指印度教的三位最高主神:梵天(Brahma)、溼婆(Shiva)和毗溼奴(Vishnu)。梵天是創造之神,宇宙之主;溼婆是三隻眼的破壞之神(鬼眼王);溼奴是宇宙與生命的守護神。印度教三大主神印度三大主神:1、梵天梵天,是指印度教的創造之神。
  • 印度教有三億三千萬個神?印度人很奇怪,看到他們的神就知道了!
    傳說印度有三億三千三百萬個神,這種說法就可以看出印度的神是真的多,因為歷史的原因,印度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其中印度教的教徒最多,差不多有十億人,印度教是成型於公元十世紀的婆羅門教發展出來的,並且融合了佛教耆那教等宗教的元素,所以在印度教的神話體系中,常常能看到其他宗教的影子。
  • 印度三大神之間的愛恨糾葛情仇那些事(一)
    印度教的三大主神,梵天(Brahma,創造者),毗溼奴(Vishnu,維護者)和溼婆(Shiva,毀滅者)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充分體現了神馬叫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 邊走邊看 印度三大主神,溼婆、梵天、毗溼奴哪家強?
    在這兩部史詩中,《吠陀經》所描述的因陀羅大神地位被削弱,形成了以梵天、毗溼奴與溼婆為代表的第二代大神核心。在這兩本著作中,說得最多的就是梵天、毗溼奴與溼婆這三個大神之間發生的故事。在印度,這三個大神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像是我們中國的玉皇大帝和皇母娘娘,共同管理著皇天后土,梵天、毗溼奴和溼婆被稱為三相神。
  • 梵天孕育二神,為何不是最強?
    創造之神 梵天在印度神話中,宇宙最初是鴻蒙一片的,有點類似於中國神話中盤古開天闢地之前的狀態。只不過,印度神話中,鴻蒙中存在的是一縷精神「梵」,中國的盤古卻是一個巨人。隨後,「梵」又創造了一個金卵,金卵中孕育出第一個神,他就是創造之神梵天。
  • 佛入滅時,梵天、魔波旬、帝釋天各在盤算什麼?
    一、梵天奪主大家知道,梵天本是印度教中的最高神祗,三相神中的創世神,華人地區稱其「四面佛」。據印度聖典《吠陀經》的說法,四大種姓中的婆羅門僧侶階層自梵天頭頂而生,負責對世人的教化。剎帝利王族自梵天手臂生,協助梵天統治人間。吠舍平民自梵天腿生,從事農牧業、商業等生產勞動。首陀羅奴隸自梵天腳生,天性最賤,負責服務其他三個階層。
  • 四面神一一有求必應達梵天
    四面神由來:四面神是印度婆羅門教三大主神之一,原名為『大梵天王』是創造天地之神。根據《吠陀經》中的記載,當宇宙混沌一片時,『創造之神』首先創造了水,使世界產生一片無際的汪洋,然後再將植物的種子散播在水中,植物先長出一顆金蛋,『創造之神』投身其中,而後金蛋破裂,於是,『大梵天王』因而誕生。大梵天王本身是金胎卵生,因之又有『金胎』之稱,所以整尊神像也都是金色。
  •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鬥不過印度教,而遠走他鄉,長篇一探究竟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鬥不過印度教,而遠走他鄉,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重新梳理一下印度的宗教歷史了。印度和中國同為四大文明古國之列,兩者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更多不一樣的地方,最直觀就是印度人普遍信仰宗教,印度的宗教文化也很豐富,中國人雖有宗族文化,去沒有対神的信仰,更多的是對人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