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印度三大神之——溼婆

2021-01-14 佛教建築

小編按:印度三大神的梵天和毗溼奴(帝釋天)都成為了佛教的護法神,溼婆呢?他可是三大神裡面信徒最廣,威力最大的神啊。別忙,你可知道佛教護法神大自在天、遍入天、伊舍那天、摩醯首羅天都是以溼婆為原型的呢,怎麼,覺得不夠有名嗎,那大黑天知道不,大黑天頭上的彎月身上的蛇繩都表示了他和溼婆不可分割的關係,如果你覺得還不夠有力,小編悄悄和你說,觀世音知道嗎。至於其中奧妙,以後專門再講。


來,溼婆先了解下。

作為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與其他兩位相比,溼婆更為複雜化、多樣化。關於溼婆神的起源,也是眾說紛紜,尚無定論。


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是:溼婆的原型為原始印歐文化的神祇,與希臘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os)同源,二者都與自然、動物、生殖、激烈的情緒相關。

另一種被廣泛接受的觀點則是:毀滅神溼婆身上糅合了印度土著文化與外來的雅利安文明的兩種痕跡。早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前,印度河谷文明的印章上就已出現了類似溼婆形象的瑜伽坐姿像。


(印度河谷印章紋飾,約公元前2600-1900年)

在《梨俱吠陀》中,śiva(音譯溼婆,意為友善的、吉祥的)一詞被用來形容不同的神祇,也與風暴之神樓陀羅(Rudra)相關:樓陀羅所代表的大自然的暴力,既有殘酷、毀滅性的一面,但隨之而來的雨水也有滋養萬物的功能。相應地,後世溼婆身上也兼具恐怖與仁慈的兩面性。有學者指出:樓陀羅—溼婆實際上是土著的非雅利安的神祇。數千年間,作為風暴之神、死神,溼婆都保持著自然屬性。當迫於土著民間宗教的壓力,雅利安人不得不讓步時,樓陀羅-溼婆才首次與雅利安創造神達剎—生主( Dakṣa-Prajāpati)的女兒薩蒂(Satī)結合,以此尋求社會與宗教迥異的兩個種族的融合。


然而,這種融合併非一帆風順。溼婆所代表的主要是崇尚自然、苦行棄絕的精神,游離於主流文明之外。他住在墳場裡,身體塗屍灰,只穿一張獸皮,在林中隨意漫遊,乞食為生,習慣拿顱骨做碗。他的飾品是顱骨冠和顱骨項鍊,有一群被吠陀宗教視為不潔的狗常伴左右。

(印度電視劇《眾神之神》中的溼婆成婚場景,身塗屍灰、脖繞眼鏡蛇,手持法器三叉戟與鼓)

生主則代表著文明的元素,據說人類社會的禮儀制度等均出自他的創造。因此,當嶽父生主舉行一場大祭祀時,女婿溼婆被嫌棄,不在邀請之列。溼婆怒衝衝地來到祭壇,從怒氣中製造出一個極為可怕的生物——毗羅跋陀羅(Vīrabhadra),破壞祭祀。最終,溼婆得以分享祭品。不過,他的妻子薩蒂卻感到屈辱,憤而自殺,轉世為喜馬拉雅山神的女兒,後來以波哩婆提之名再次成為溼婆的妻子。至此,溼婆才算完成了雅利安化,甚至還取得了與毗溼奴同等的地位。但由於《梨俱吠陀》中的樓陀羅代表著自然界未開化、野性的、充滿危險的一面,而溼婆身上糅合了樓陀羅的屬性,在三相神中也只能成為毀滅之神。


(溼婆與波哩婆提,奧裡薩邦,約13世紀,現藏英國博物館)

在梵書與奧義書時代(約公元前800年-300),其他一系列性質類似的神與樓陀羅—溼婆融合,結果便產生了偉大的摩訶提婆(Mahādeva,大天)。大天毀滅性的一面作為樓陀羅(狂吼者)、死神(Mahākāla)與訶羅(Hara,掠奪者)展現出來,而善意的一面則作為溼婆(仁慈者)或商羯羅(Śaṅkara,拯救者)展現出來。隨著向諸神的祭祀發展到對他們的憶念、冥想與祈禱,溼婆與作為最高人格神的大自在天融為一體,這樣他也獲得了梵天和毗溼奴的屬性。溼婆身上毀滅與新生的對立統一,與宣揚二元論的數論哲學體系也有共通之處。

在今天的印度教中,溼婆既是陽性,也是陰性,同時還是中性。 其雌雄同體的形態( 半女大自在天) 是組合性的,在他身上活躍著相反相成的傾向。關於雌雄同體大自在天形態的來源,也有不同的傳說。一說是大地上曾有一個時期,長出的生物並不繁衍,世界面臨再次陷入原初狀態的危險。於是溼婆將自己一分為二:右半身採取男性的形象,左半身採取女性的形象。然後,通過這個雌雄同體的身體,溼婆創造了世間萬物。還有一種說法是:溼婆的信徒只顧祭拜溼婆,完全無視他身邊的配偶波哩婆提,波哩婆提極為惱怒。溼婆便將自己與妻子合二為一、融為一體,從而保證妻子與自己同等的尊崇地位。

(半女大自在天像,泰米爾納德邦,約11世紀)


(《眾神之神》對半女大自在天的表現)

原則上,缺少對應的陰性能力(śakti,性力)的溼婆是不可想像的。只有在性力的作用下,溼婆才能變得主動而有創造性。否則,他就像一具沒有生命的身體。為了創造萬物,作為絕對者與中性者的溼婆分身為互補的兩半。從男神與女神的結合中產生了一切生命。兩性繁殖的原則還通過其他符號——林迦與約尼——得以體現,並在林迦派中受到供奉。


林迦(liṅga):溼婆的男性生殖器符號,象徵著溼婆的能量,是印度教溼婆派的重要祭祀對象。林迦派奉溼婆為最高神,崇拜作為溼婆的象徵符號的林迦。

約尼(yoni):女性生殖器的符號,象徵著溼婆配偶的能量。


(林迦約尼,印度街頭常見的紀念品)

林迦被視為溼婆的基本形態。這種沒有溼婆形象的圓柱形符號,作為非偶像化的溼婆受到供奉。有時,林迦上還刻有溼婆的腦袋作為裝飾( Mukhaliṅga, 有首林迦)。


(四首林迦,約10世紀,現藏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溼婆最流行的是作為大苦行者(Mahāyogin)的形象:只穿一件虎皮或象皮圍裙,青色的脖子上掛著一條骷髏項鍊,身上塗灰。頭髮編成苦行者髮髻,髮髻上有一彎月牙,仿佛發冠一般。脖子上還纏著一條眼鏡蛇。溼婆作為苦行者的原型、瑜伽學派的「創始人」,坐在虎皮上,陷入冥想。這種苦行者的形象凝聚了宗教性的能量。


(《眾神之神》中的溼婆冥想形象)

與大苦行者形象相關的,是溼婆的經師相:遠離一切俗務,已經達到了最高的意識狀態,向眾神與聖徒們開示聖典的精義。溼婆坐在榕樹下,學生們(仙人們)圍繞著他。這種形象的溼婆是智慧之主( Jñāna-Dakṣiṇā-Mūrti,智慧南方相)。


(《眾神之神》中溼婆向七仙人及溼婆派信徒說法)

溼婆的另一流行形象是作為宇宙的舞者(Naṭarāja,舞王),隨著迷醉的眾人跳起一支極樂之舞,代表著世界的毀滅與靈魂的解脫。在印度,舞蹈被視為一種魔術。在舞蹈中,舞者的角色發生了變化,超人的能量得以釋放。舞蹈象徵著五種宇宙活動:創造、維持、毀滅、啟示、解脫。印度教徒將溼婆視為非人格化的、持續變動的生命能量,這種生命能量化身為舞者的形象。在造像中,舞王往往有四條手臂,其典型法器是鼓與火。鼓象徵著詞語的起源或詞語本身、一切生命的原始元素,代表著創造;而火則象徵著毀滅,每個劫末火都會吞噬世界。溼婆左下方的胳膊在體前彎曲,做出大象的手勢;右下方的手抬起,做施無畏印。舞王的一條腿踩在侏儒痴魔身上,將人類從無知中解放出來,指引著從一切此在的枷鎖中解脫的道路。另一條腿抬起,據說象徵著救贖。舞蹈中迴旋的髮辮與臀部飛揚的衣帶凸顯了舞王的動態。從蓮花座上升起一個火輪,環繞塑像一周。這圈光輪代表著神聖的音節 OM,亦即創造的基本音節。


(舞王溼婆,約11世紀,現藏印度新德裡國家博物館)

溼婆身上兼具創造與毀滅、友善與兇惡的雙重性格特徵。當表現溼婆友善的一面時,他身邊往往有妻兒相伴,體現了從苦行者向一家之主的轉變。在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形象之一是「攜烏瑪(波哩婆提的別名)室建陀(印度教戰神,溼婆與波哩婆提之子)相」(Somāskanda)。


(攜烏瑪室建陀相,約11世紀,現藏印度加爾各答博物館)

在兇惡的一面中,溼婆體現的往往是不受祭祀的風暴之神樓陀羅的特性。與毗溼奴派的化身(下凡)思想不同,溼婆派中流行的主要是分身思想。在極端憤怒的狀態下,溼婆可以從自己的怒氣中分身出可怕的怪物。分身說在溼婆派流行的南印度地區的民間神話中十分常見。其中最主要的有毗羅跋陀羅(Vīrabhadra)和伐羅婆(Bhairava)。當嶽父達剎沒有邀請溼婆參加祭祀,溼婆便分身為毗羅跋陀羅破壞祭祀;而當創造神梵天聲稱自己是最高的神,受到冒犯而憤怒的溼婆便分身為伐羅婆,砍掉了他的一個腦袋。


(伐羅婆,現代,尼泊爾加德滿都)

許多民間故事講述了溼婆的種種業績,其中一件是摧毀阿修羅的三座城池。阿修羅通過苦行從梵天那裡得到恩惠:他們的三座城市——天上的金城、空中的銀城和地上的鐵城將持續數千年,並且每隔千年就會融匯成一座城市,成為覆蓋三界的帝國。阿修羅的勢力過於強大,對諸神造成了威脅。於是,以梵天、毗溼奴為首的眾神將自己的神力傳遞給溼婆,溼婆從神弓裡射出一支箭,三城便著火被毀了。由此,溼婆還得名三城毀滅者(Tripurāntaka)。


(三城毀滅者像,中印度,11-12世紀,現藏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承接恆河降落人間,是溼婆的另一大偉績。在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大力城(Mahābalipura),有一組文物被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其中一面巖壁上刻有一幅巨幅浮雕,內容就是講述恆河降落人間的故事。在印度神話中,恆河原是天上的聖河。婆吉羅陀的祖先因犯下過錯而被仙人變成灰燼,無法往生天堂。他為了拯救祖先的靈魂而勵修苦行,請求恆河降落人間,以滌除祖先的罪過、淨化他們的靈魂。一千年後,梵天現身提點他:恆河水直接從天上流下的話,會產生巨大的勢能,大地承受不了,就會被衝走,只有溼婆才能解決這一問題。於是婆吉羅陀又苦修了一千年,溼婆現身答應讓恆河水流經他的頭髮、減緩衝力,然後再流向大地。據說恆河便流到了溼婆高聳的髮髻之上,由於受到阻擋,水勢變緩,再慢慢流向人間。因為這個故事,溼婆得名「持恆河者」(Gaṅgādhara),有一類造像名為持恆河像,就是在溼婆的發間或手上有恆河女神的小像。在溼婆的畫像中,也會有一股激流從他髮髻中流下。


(恆河下凡,泰米爾納德邦大力城浮雕,約7世紀)


(恆河下凡,同上)

在這幅巖雕中,七世紀的藝術家匠心獨運,將故事的主要情節形象地刻畫在了巖石上。石雕正中有一個大豁口。下雨時,或在節日慶典上,都會有水從上面流下,形象地模擬了恆河之水天上來的場景與氣勢。豁口處還刻有長著七個腦袋、三個腦袋和一個腦袋的三位龍王,雙手合十。當恆河水開始降落的時候,正好流經龍身。龍是水裡的動物,歡迎恆河下凡。豁口兩邊還刻有許多天神、飛天、猴子、巨象、鹿、豹子,以及其他林中動物的形象,都興高採烈地跑上前來,欣賞這樁神跡。畫面左右對稱,重心、焦點則在正中間的恆河下凡。在豁口右側的石壁上,除了刻畫前來觀摩神跡的各種生物之外,還交代了婆吉羅陀的苦行與梵天、溼婆的現身。畫面下方是婆吉羅陀在冥想,於是梵天從神廟中現身。接下來婆吉羅陀單腿站立、雙臂上舉,實行更嚴厲的苦行。於是持三叉戟的溼婆也現身了,賜予恩惠。在整幅畫面中,溼婆的體型比其他天神、生物(除了巨象之外)都更為魁梧,也體現了他在這樁神跡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溼婆作為毀滅之神,經常擔負著與強大的阿修羅作戰的職責。除了摧毀阿修羅的三城之外,他還打敗了象修羅(Gajāsura)、暗陀迦(Andhaka)、持水(Jalaṃdhara)等。這些故事在往世書文獻中得到了生動的描摹,並在民間廣泛流傳,也有相應的造像表現這些藝術母題。


在印度教中,奉溼婆為主神的派別為溼婆派。溼婆派的流行與不二吠檀多(Advaita Vedānta) 的創始人——商羯羅大師(788-820) 密切相關。他認為:世界及其所有表象純是基於幻象,通過幻力( Māyā) 來起作用。一切都臣服於時間, 始終處於變動之中。大部分的溼婆派信徒都信奉泛神論的不二論學說。對他們而言, 知識(Jñāna) 優於一切虛偽的道德行為。為了使學說更貼近大眾,商羯羅還吸收了民間信仰的成分, 將其融入溼婆派的神話體系當中,促進了溼婆派的流行。


本文內容改寫自《印度諸神的世界》(【德】施勒伯格著,範晶晶譯,中西書局,2016)相關部分。


相關焦點

  • 印度教三大神之——梵天
    他在印度教裡也是三大神之一,由於形象的特點,被稱作「以蓮花為座者」,這點讓你聯想到什麼?看到網上有人熱衷泰國的四面佛,據說很靈的,小編可以告訴大家,「泰國四面佛」其實不是佛啦,就是梵天。作為佛弟子不要拜錯了哦。梵天在一部佛經裡擔任重要角色,就是《天請問經》,在龜茲石窟、敦煌石窟等處裡經常有表現這部經的畫面。來,梵天來了解一下。
  • FGO伽摩落地後該輪到溼婆了?印度宗教:我第一個不答應!
    最近FGO日服裡算是又實裝了一位印度系英靈,雖然大家都知道算是黑櫻終於親女兒了一回,但說起來,算是帕爾瓦蒂相關的從者又一位落地,這就不禁讓許多咕噠們猜測,溼婆什麼時候落地呢?先理理溼婆的相關神有哪些已經登場,首先就是雪山櫻,也就是溼婆的老婆,帕爾瓦蒂,作為四星槍早已登場,而這兩天,另外一位相關神,愛欲之神,伽摩,也以黑櫻的姿態登場。伽摩和溼婆的故事,可以說是非常無辜的一個故事了,因為在原典中,雪山女神的前世薩蒂,也是溼婆的妻子,在一次眾神聚會中感覺自己令丈夫被父親和眾神侮辱而自殺,後來溼婆也因此遁入喜馬拉雅山隱修,成為苦行者。
  • 印度三大神之間的愛恨糾葛情仇那些事(一)
    話說,很久很久以前,宇宙初始,毗溼奴躺在大蛇阿南塔盤繞如床的身上沉睡,在宇宙之海上漂浮。每當宇宙循環的周期一「劫」(相當於人間43億2千萬年)之始,毗溼奴一覺醒來,從他的肚臍裡長出的一朵蓮花中誕生的梵天就開始創造世界,而一劫之末溼婆又毀滅世界。毗溼奴反覆沉睡、甦醒,宇宙不斷循環、更新。
  • 佛教中的東北方護法神,與印度三大神之一的溼婆,究竟有無關聯?
    溼婆本名樓陀羅,梵天最小的兒子,位階自然之神,司掌風暴、狩獵和死亡,後轉化為創造與毀滅之神溼婆,手持象徵雷電的三叉戟。溼婆額上長有第三隻眼睛,當憤怒時即噴出烈焰神火,焚毀眼前所有的一切;坐騎為雄性瘤牛南諦,喜馬拉雅山的動物之化身,位階畜牧之神,也是溼婆最忠實的信徒。在眾神攪動乳海時無意中提煉出一種能毀滅世界的毒藥,溼婆吞下藥物後脖子被燒成青色,因而得名青頸。溼婆神的妻子薩提是生主達剎之女,位階婚姻之神。
  • 邊走邊看 印度三大主神,溼婆、梵天、毗溼奴哪家強?
    公元前四世紀,印度出現了兩部與西方《伊利亞特》、《奧德賽》齊名的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在這兩部史詩中,《吠陀經》所描述的因陀羅大神地位被削弱,形成了以梵天、毗溼奴與溼婆為代表的第二代大神核心。
  • 印度這個島,有著與泰姬陵齊名的印度歷史古蹟,被稱為三神合一體
    印度這個島,有著與泰姬陵齊名的印度歷史古蹟,被稱為三神合一體神象島神象島是孟買著名的旅遊地,它位於市區以東6公裡的海面上,到孟買的遊客都要去這裡看看。島上原有一頭「鎮島之寶」的石雕大象,所以人們稱它為「象島」,石雕大象現移在市區維多利亞花園博物館,供遊人參觀。島上樹木蔥蘢,花草飄香,但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一座座開鑿於6世紀至9世紀的石窟,它們已有一千多年時間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石窟建造雄偉,它們首先從山體表面巖石開鑿,然後直向山體內部延伸,猶如一座座地下神廟。
  • 尼泊爾地震被損壞建築之溼婆神廟
    帕斯帕提那(Pashupatinath)是尼泊爾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尼泊爾最大的印度教神廟,也是次大陸最有名的溼婆神廟。帕斯是「眾生」的意思,帕提則為「主」的意思。  始建於公元5世紀,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印度教聖地之一,供奉破壞之神溼婆(Shiva)。
  • 印度不止有法老和金字塔,盤點印度三大最美古寺,你都知道哪個?
    這座神廟是印度最莊嚴的建築物之一,不僅在於宏偉的外形、完美的比例,更是體現出一種宗教的和諧。它的線條裝飾和渦形紋,還有很好的動物和人的造型,都使它在印度神廟中顯得特別。神殿和觀眾廳的外牆都有精美的雕刻。
  • 印度一新開通高鐵為「溼婆神」設專座,車廂變神廟
    據英國《衛報》2月18日報導,當地時間周日(2月16日),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為新開通的瓦拉納西-馬哈卡爾高鐵剪彩。與眾不同的是,這輛高鐵為印度的溼婆神設置了專座。這輛車的B5車廂64號座位被改造成了一個小型溼婆神廟,成為溼婆神專座,乘客不能佔用。
  • 印度神話中的三位至高神誰更強大?梵天孕育二神,為何不是最強?
    創造之神 梵天在印度神話中,宇宙最初是鴻蒙一片的,有點類似於中國神話中盤古開天闢地之前的狀態。只不過,印度神話中,鴻蒙中存在的是一縷精神「梵」,中國的盤古卻是一個巨人。隨後,「梵」又創造了一個金卵,金卵中孕育出第一個神,他就是創造之神梵天。
  • 印度小姐姐溼婆舞跳的簡直太穩了
    翻開西方世界裡的宗教著作、哲學著作、藝術著作、科學著作,一個形象會不斷地出現,這就是溼婆之舞。溼婆(Shiva)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是宇宙之王。溼婆之舞,是宇宙之舞。神性滿滿的舞蹈!印度小姐姐跳得是溼婆舞,溼婆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是宇宙之王,所以溼婆之舞也是宇宙之舞。
  • 溼婆-帕爾瓦蒂神廟:溼婆和帕爾瓦蒂的雕像俯瞰眾生,標誌性景觀
    位於瑪珠廟旁,修建於19世紀,供奉溼婆神及其配偶雪山女神帕爾瓦蒂,神廟門口有兩個巨大的石獅子,正上方有溼婆和帕爾瓦蒂的雕像,也是杜巴廣場具有代表性的景觀之一。神廟前的階梯上常有打扮成苦行僧的人在此招攬往來遊客。
  • 印度教三大主神梵天溼婆毗溼奴各有何能力 他們形象如何
    印度教三大主神,指印度教的三位最高主神:梵天(Brahma)、溼婆(Shiva)和毗溼奴(Vishnu)。梵天是創造之神,宇宙之主;溼婆是三隻眼的破壞之神(鬼眼王);溼奴是宇宙與生命的守護神。這三大神皆能自由變化,神格十分崇高,在印度諸神祇中處於最頂尖的地位。印度教三大主神印度三大主神:1、梵天梵天,是指印度教的創造之神。
  • 印度神話之恆河女神
    很久以前,印度甘蔗族有一個名叫薩揭羅的國王,他統治著印度境內的阿逾陀城。薩揭羅的身世充滿傳奇色彩。在沒出生之前,父親就死了。相傳在出生之時,奧爾瓦仙人出現在阿逾陀城。該仙人要帶走年輕的王子和他一起到淨修林修煉。王厚偉自己的兒子能夠由仙人撫養很高興,欣然答應了奧爾瓦的要求。
  • 印度海洋神話傳說:恆河之水奔向大海的傳說
    印度海洋神話傳說:恆河之水奔向大海的傳說恆河之水奔向大海的傳說恆河在印度人心目中是無比聖潔的河,被印度人民尊稱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河」 .關於它的許多神話流傳甚廣,造就了印度人一生中至少要在恆河中沐浴一次,讓聖河洗淨生生世世所有的罪孽的願望。
  • 不可不知的印度三大主神
    由於他已完成了創世的任務,已經沒有利用的價值了,所以印度教徒對梵天的崇敬程度相對來說不高,反而較敬畏破壞神溼婆以及崇拜保護神毗溼奴。全印度四千多座印度教寺廟只有兩座是專門供奉梵天的。 印度教三大主神之毗溼奴毗溼奴是印度神話中的保護神,也就是守護神,他的存在是要維持一個平衡,而毗溼奴化身與稱號達千,其中又以大黑天這個化身最有名,毗溼奴是印度神話中最有名的救世神。
  • 【印度神話】了解印度三大主神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在國人的刻板印象裡,印度是帶著紅帽的阿三、誤以為在泰國的泰姬陵以及對於印度人來說近於神聖的恆河、滿大街跑的牛。而實際上,印度還有寶萊塢、前沿IT技術等我們較少了解的領域,而更多的是它豐富燦爛的神話傳說,想想這是唐僧取經的目的之地便可大致估算。還有很多近乎迷幻的民俗風情,眼花繚亂的宗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