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帕提那(Pashupatinath)是尼泊爾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尼泊爾最大的印度教神廟,也是次大陸最有名的溼婆神廟。帕斯是「眾生」的意思,帕提則為「主」的意思。
始建於公元5世紀,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印度教聖地之一,供奉破壞之神溼婆(Shiva)。中國遊客也稱之為「燒屍廟」, 是因為帕斯帕提納神廟外的巴格馬蒂(Bagmati)河畔有六座石造的火葬臺,是尼泊爾印度教徒舉行露天火葬的場所。
溼婆是毀滅之神,有擔當著創造的職能,有諸多化身,坐騎是一頭大白牛。佛教文獻稱他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印度教認為「毀滅」有「再生」的含義,代表生殖能力的男性生器是他創造力的象徵,受到性力派和溼婆派教徒的崇拜。溼婆最強大的武器,就是在額頭上的第三隻眼,這隻眼睛能發出消滅宇宙間所有東西的神火。在每一個宇宙期之末,溼婆就會睜開第三隻眼睛,宇宙中所有天神和人畜都會被他的神火毀滅。溼婆的另外一樣武器三叉戟據說是閃電的象徵。
溼婆是苦行之神,終年在喜馬拉雅山上的卡拉薩山修煉苦行,即是西藏普蘭縣的崗仁波齊,通過最嚴格的苦行和最徹底的沉思獲得最深奧的知識和神奇力量。
帕斯帕提拉苦行僧蓄鬚蓄髮、蓬頭垢面,將皮膚暴露在惡略的自然環境中,全身塗滿爐灰,帶著象徵溼婆神的三叉戟,靠施捨過活。苦行僧必須忍受劇烈的痛苦,如絕食、躺在布滿釘子的床上、行走在火熱的木炭上、喝尿吃屎等不合常理的事情。以苦為樂,今生遭受越多的苦難,就能贖還越多的罪孽。通過吸食大麻麻醉精神來與神靈進行溝通,不為今生修來世。
寺廟周圍有很多圓盤圓柱,圓柱形象徵溼婆神的陽器,圓盤則代表溼婆妻子的生殖器信徒們會將牛奶從圓柱的頂部倒下,再經圓盤一端流出,流向喜馬拉雅山的方向。代表溼婆及其妻子的象徵物都是朝向喜馬拉雅山方向的。
帕斯帕提那寺的入口,是一整排商店和攤拉,這裡所出售的物品,多半是印度教徒用的鮮花和各種顏色的蒂卡粉。這裡是印度教徒舉行火葬的地方。印度教相信,死後燃燒軀體、並將骨灰灑放河中,靈魂就可以脫離軀體而得到解脫。
中國,死亡以黑色和白色象徵,表現天人永隔的慘痛;而在尼泊爾,死亡是由橙色的鮮花、紅色的蒂卡和金黃的綢緞來象徵,在梵音繚繞中,在親人祝福中離去,在熊熊大火中涅槃,在聖河中蕩滌。巴格馬提河是尼泊爾人心中的聖潔的河,河水會帶著死者的靈魂去到恆河,進入天堂。 如此沉重的話題,在尼泊爾輕鬆地給人的一生有了了結和輪迴。靈魂隨著那縷輕煙飄到了另一個世界「物質世界的眾生都受時間的支配,因此必然忍受生死輪迴之苦:死亡不過是重生的前奏。」
所有的殿堂都不允許非印度教徒進入,遊客通常只能眼巴巴的站在門口向內張望,這裡最吸引人的是能夠配合你拍照的苦行僧們以及印度教的火葬儀式。
這裡有六座石造平臺,位於上遊的兩座是皇室或貴族專用的,位於下遊的四座平臺是平民百姓的火葬場。尼泊爾人的火葬儀式非常簡單,橋兩側的火葬臺分別為不同身份的人所使用,越靠近神廟的位置身份也就越尊貴。如果是父親去世,家中的長子要在河邊剃光頭髮,並且走進河裡淨身,經過簡單的儀式用白布包起,放在緊靠河邊的平臺上由四根原木搭的架子上焚燒,三個小時後灰燼被推到河裡,隨水而逝,印度教認為以這樣的方式可以使靈魂脫離軀體而得到解脫,人們將骨灰撒在河中,河水最終將匯入印度恆河……
尼泊爾舉行火葬儀式時,並沒有禁止遊客拍照,大部分遊客都是站在橋上或是坐在對岸觀看。
在尼泊爾已婚婦女喪偶時即便還非常年輕也基本不能再嫁,住在這裡的都是孤寡老人,除了靜坐和冥想外他們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為自己積攢一筆相當可觀的錢5000盧比(不到500人民幣)用來火葬。尼泊爾女性地位低下,嫁一個姑娘有時甚至要傾盡家產,尼泊爾的傳統是可以一夫多妻的,不過隨著人們思想的開化這種現象已經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