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尼泊爾處板塊交界處 位於全球著名地震帶

2020-11-24 人民網

原標題:背景:尼泊爾處板塊交界處 位於全球著名地震帶

  據路透社報導,尼泊爾25日發生8.1級地震,地震造成加德滿都的9層達拉哈拉塔倒塌,警方封鎖了這一地區。

  尼泊爾境內25日發生8.1級地震。雖然地震成因複雜,但從宏觀上說,尼泊爾發生強震的主要原因顯而易見,因為該國正位於全球著名的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

  地球最上層包括地殼在內的約100千米範圍的巖石圈並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連在一起的雞蛋殼。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巖石層稱為板塊,它們各自在上地幔內的軟流層上「漂浮」移動,有的板塊會俯衝到地幔內數百千米深的地方。

  地震帶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若把世界地震的分布情況與全球板塊的分布相比較,可以明顯看出兩者非常吻合。據統計,全球有85%的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這說明,板塊運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全球共有6大板塊,其中歐亞板塊與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區,便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所在地。這一地震帶從印度尼西亞經緬甸到中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區,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區,其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佔全球地震釋放總能量的24%。

  雖然尼泊爾地震的後果一時難以釐清,但參看這一地震帶上的其他震災可窺端倪。伊朗全境基本位於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2003年12月,伊朗東南部克爾曼省巴姆地區發生6.3級地震,造成約2.5萬人死亡。2004年12月,印尼蘇門答臘附近海域發生的8.7級地震,引發大海嘯,人員死亡超過20萬人。而該地震就發生在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一個名為「安達曼弧」的構造帶上。

  當然,並非每次強震都會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這與震源深度、地震時人們的作息狀態和震區房屋抗震性能相關。此外也應看到,地震活動是正常現象,地震造成的破壞是局部性的,不必過於恐慌。據地震學家統計,地球每年發生五百多萬次地震,每天發生上萬次。不過,它們之中絕大多數震級太小或離人口聚居地太遠,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約有一二十次。震級為8級左右的地震,全球每年僅出現一兩次。

  迄今,地震學家尚未找到任何一種異常現象,可在所有大地震之前被無一例外地觀測到,這意味著人類還無法對迫在眉睫的大地震進行準確預報。但通過長期觀測地殼斷層,可對某地區未來數十年發生地震的概率進行評估。此外,發達的預警和信息傳播技術,可在破壞性較小的地震縱波到達地面時立即發出警報,在導致房屋倒塌的地震橫波到達之前,為人們逃生搶出幾秒至幾十秒的寶貴時間。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分析:智利位於板塊交界處地質斷層上 地震頻發
    人民網4月2日訊 據專家分析,智利位於南美地質斷層上,被一座山脈擋在南美以西,其實這是明顯的地質斷層的特徵,地質的斷層也有大有小。  世界現在被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及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深約200~400千米的軟流層上,始終處於相互擠壓、拉張等運動之中,各種巖石在這些力的作用下,也相應地產生擠壓、拉張或扭曲。當巖石承受不了這些力時就產生錯動,由錯動產生的能量一經釋放,就造成地震。大地震是活動斷層貯存的巨大能量突然釋放而產生的。
  • 專家:墨西哥位於板塊交界處,容易發生地震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當地時間19日,墨西哥發生7.1級地震,包括首都墨西哥城在內的多個地區遭受重大損失。截至本報今日凌晨截稿,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數已升至248人。墨西哥處於地震多發地帶,本月7日,該國近海剛發生8.4級強震,造成近百人死亡。
  • 分析:智利位於板塊交界處地質斷層上 地質災害頻發
    人民網4月2日訊  據專家分析,智利位於南美地質斷層上,被一座山脈擋在南美以西,其實這是明顯的地質斷層的特徵,地質的斷層也有大有小。   世界現在被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及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深約200~400千米的軟流層上,始終處於相互擠壓、拉張等運動之中,各種巖石在這些力的作用下,也相應地產生擠壓、拉張或扭曲。當巖石承受不了這些力時就產生錯動,由錯動產生的能量一經釋放,就造成地震。大地震是活動斷層貯存的巨大能量突然釋放而產生的。
  • 位於三大板塊交界處的愛琴海地區發生地震,希臘和土耳其受災嚴重
    由於地下的板塊和巖層運動,使得巖層變形併集聚能量,隨著能量的累積,最終超過巖層的承受能力,從而發生巖層斷裂,並釋放能量引發地震。而地下巖層能量的積累,在何時到達臨界點,並發生斷裂,是難以估計的,所以地震的預報釋放困難。
  • 珠穆朗瑪峰位於中國、尼泊爾交界處,為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
    珠穆朗瑪峰位於中國、尼泊爾交界處,為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珠穆朗瑪峰位於中國、尼泊爾交界處,為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珠穆朗瑪峰位於中國、尼泊爾交界處,為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珠穆朗瑪峰位於中國、尼泊爾交界處,為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珠穆朗瑪峰位於中國、尼泊爾交界處
  • 日本千葉縣海域發生5.3級地震 日本位於哪條地震帶
    日本千葉縣海域發生5.3級地震 日本位於哪條地震帶天氣網訊,據美國地質勘探局消息,今天(17日)11點12分,位於日本千葉縣東北部海域發生震級5.3級地震。震源深度41.1公裡,所幸沒引發海嘯。雖然,我們都知道日本是個多地震的國家,但還有一部分人不太了解其中的原因。
  • 位於板塊交界處
    板塊交界導地震頻髮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墨西哥正好位於地球三個最大板塊即北美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太平洋東部的科科斯板塊交界處,每當板塊發生摩擦或者碰撞就會發生地震,墨西哥因此地震頻發。過去一個世紀,本次地震震中附近250公裡範圍內已發生19次6.5級以上地震,而不久前發生地震的墨西哥南部海域震中周圍250公裡範圍內,則發生過8次7級以上地震。美國《地震研究快報》主編、喬治亞理工學院教授彭志剛告訴新華社記者,墨西哥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兩周內發生兩場7級以上強震「並不特別令人驚訝」。
  • 香港天文臺:太平洋板塊邊緣為全球地震最活躍地區
    香港天文臺:太平洋板塊邊緣為全球地震最活躍地區 2015-05-15 08:50:12:50 來源:新華網 參與互動()   香港天文臺專家14日表示,4月25日發生的尼泊爾大地震發生於印度
  • 板塊運動導致日本地震頻發
    核心提示:地球板塊邊界為不穩定地帶,地震幾乎全部分布在板塊的邊界上。日本恰好處於兩大板塊交界處,因此導致地震頻發。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 火山地震帶
    火山地震帶是指火山地震集中分布,且呈有規律的帶狀的地區,全球有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兩大地震帶,前者約集中了全世界
  • 專家:日喀則地震不是尼泊爾地震的餘震—新聞—科學網
    我國日喀則地區的地震震源深度比較淺,震中位於發生尼泊爾8.1級地震逆斷層的上盤塊體以北,震源機制解顯示是由近南北向的正斷層系活動引發的,可以說受到了尼泊爾地震的觸發影響而發生的地震,但不應認為是尼泊爾地震的餘震。 「日喀則地震與尼泊爾地震屬於不同類型的地震。」徐錫偉說,按照地震斷層面錯動性質可將地震分為正斷層、逆斷層和走滑斷層型三類地震。
  • 中國地震帶分布圖詳解:中國有哪些主要地震帶?
    地震帶是指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地球上主要有三處地震帶。地震帶基本上在板塊交界處,在地震帶內震中密集,在帶外地震的分布零散。地震帶常與一定的地震構造相聯繫。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
  • 本世紀地球第5次8級以上大地震,發生於尼泊爾,強度為汶為川地震1.4倍
    戳上方你懂的【眾恆盛世網絡文化科技,給你不一樣的視野,給你不一樣的視界,帶你走進互聯的世界,帶你走向電商的未來。】
  • 世界上主要的火山地震帶分布在哪裡?如何形成的?
    世界上最主要的火山地震帶有兩個,一個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一個是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這兩個地方在哪裡?我們可以通過地圖看出來。為什麼主要在這兩個地方?我們來具體說一說原因。這要從板塊構造學說說起。
  • 板塊運動
    ,但屬於印度洋板塊)③澳大利亞屬於印度洋板塊內部,比較穩定,而紐西蘭是在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多地震。日本是個多山、多地震、多火山的國家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擠壓形成高達的褶皺山脈如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擠壓因為大陸板塊地勢較高,因此擠壓處大洋板塊會俯衝到大陸板塊的下方。這樣會使得大陸板塊抬升,若抬升的區域位於陸地,則形成山地。若抬升的區域位於海洋則形成島嶼。另由於摩擦力的存在,在板塊交界處的巖石會隨著大洋板塊向下俯衝,從而使得在交界處形成海溝。
  • 專家回應郯廬地震帶將有大地震:肯定會發生地震
    「近幾年,全球地震確實進入了比較活躍的時期,但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地區能夠實現提前預報,主要是因為人類對地震認知水平所限。」12日在南京大學舉辦的「第四屆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教授張國偉對記者說。
  • 全球及中國地震帶分布 廣州在地震帶上嗎(圖)
    >>>>廣州老城區磚木屋抗地震能力堪憂  根據全球構造板塊學說,地殼被一些構造活動帶分割為彼此相對運動的板塊,板塊當中有的塊大,有的塊小。大的板塊有六個,它們是: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板塊。全球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大板塊的邊界上,一部分發生在板塊內部的活動斷裂上。  經科學家研究,全球主要地震活動帶有三個:  1.
  • 公務員|世界三大地震帶
    這個地震帶上有一連串海溝、島嶼和火山圍繞著太平洋,呈馬蹄形,全世界約80%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幾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該帶上。其釋放的地震能量約佔全球地震能量的80%。環太平洋地震帶主要影響我國臺灣和福建等東部地區。
  • 常識積累:世界三大地震帶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世界三大地震帶」。  這個地震帶上有一連串海溝、島嶼和火山圍繞著太平洋,呈馬蹄形,全世界約80%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幾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該帶上。其釋放的地震能量約佔全球地震能量的80%。環太平洋地震帶主要影響我國臺灣和福建等東部地區。
  • 中國地震帶-搜狐新聞
    地球上主要有三處地震帶。地震帶基本上在板塊交界處。在地震帶內震中密集,在帶外地震的分布零散。地震帶常與一定的地震構造相聯繫。  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