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智利位於板塊交界處地質斷層上 地質災害頻發

2020-11-26 人民網

    人民網4月2日訊  據專家分析,智利位於南美地質斷層上,被一座山脈擋在南美以西,其實這是明顯的地質斷層的特徵,地質的斷層也有大有小。

  世界現在被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及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深約200~400千米的軟流層上,始終處於相互擠壓、拉張等運動之中,各種巖石在這些力的作用下,也相應地產生擠壓、拉張或扭曲。當巖石承受不了這些力時就產生錯動,由錯動產生的能量一經釋放,就造成地震。大地震是活動斷層貯存的巨大能量突然釋放而產生的。

  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相對比較穩定,而板塊與板塊之間的交界處。則是地震的活躍地帶。尤其當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時,大洋板塊因密度較大,位置較低,俯衝到大陸板塊之下,大陸板塊以同樣的傾角仰衝上來,當俯衝帶垂直面中的剪應力達到剪切強度值時,就產生一個垂直斷層,同時也就發生一次地震。

  世界主要有兩大地震帶:(1)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我國臺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紐西蘭。釋放能量佔全球地震釋能量的76%;(2)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從印度尼西亞經緬甸到我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區,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區,釋放能量佔全球地震釋放能量的24%。智利及秘魯恰好處在太平洋板塊及美洲板塊也就是大洋及大陸這兩大板塊的交界處,即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因此地震頻發。 

相關焦點

  • 分析:智利位於板塊交界處地質斷層上 地震頻發
    人民網4月2日訊 據專家分析,智利位於南美地質斷層上,被一座山脈擋在南美以西,其實這是明顯的地質斷層的特徵,地質的斷層也有大有小。  世界現在被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及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深約200~400千米的軟流層上,始終處於相互擠壓、拉張等運動之中,各種巖石在這些力的作用下,也相應地產生擠壓、拉張或扭曲。當巖石承受不了這些力時就產生錯動,由錯動產生的能量一經釋放,就造成地震。大地震是活動斷層貯存的巨大能量突然釋放而產生的。
  • 漲知識丨墨西哥為何強震頻發?位於板塊交界處
    巧合的是,32年前的9月19日,墨西哥也曾發生強震,造成上萬人罹難。為什麼墨西哥地震頻發?最近兩場強震有無關聯?為什麼這次地震震級相對較低,造成的損失卻比上次更大?地震專家對此進行了解讀。板塊交界導地震頻髮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墨西哥正好位於地球三個最大板塊即北美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太平洋東部的科科斯板塊交界處,每當板塊發生摩擦或者碰撞就會發生地震,墨西哥因此地震頻發。
  • 坎寧安:地球板塊穩定 未進入地質災害多發期
    經濟觀察網:發生在日本的地震是人類歷史上第五大地震,而近年也有幾次大地震發生,同樣的地質災害還有海嘯、洪災、泥石流等。部分人認為地球已經變得更為活躍也更容易產生災害,您認同這個觀點嗎?從您目前的相關研究來看,地球在近年變得越來越動蕩了嗎?
  • 板塊運動導致日本地震頻發
    核心提示:地球板塊邊界為不穩定地帶,地震幾乎全部分布在板塊的邊界上。日本恰好處於兩大板塊交界處,因此導致地震頻發。板塊邊界地質結構不穩定,易引發火山地震,又被稱作地震帶。板塊邊界為不穩定地帶,地震幾乎全部分布在板塊的邊界上,火山也特別多在邊界附近,其它如張裂、巖漿上升、熱流增高、大規模的水平錯動等,也多發生在邊界線上。這些邊界線往往呈有規律的帶狀,因此又叫做地震帶。
  • 專家:墨西哥位於板塊交界處,容易發生地震
    墨西哥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而且正好位於地球最大的三個板塊——北美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太平洋東部的科科斯板塊交界處,當板塊發生摩擦或者碰撞就容易發生地震。英國廣播公司稱,墨西哥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躍的地區之一,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的數據,在過去100年裡,在距離此次地震震中250公裡範圍內,已經發生19次6.5級以上的地震。而且,墨西哥城特殊的地質條件也讓地震帶來的損失進一步放大。
  • 位於三大板塊交界處的愛琴海地區發生地震,希臘和土耳其受災嚴重
    在氣象災害、地質地貌災害、生物災害和海洋災害中,目前人類對於氣象災害的監測和預報是較為到位的,對於颱風、洪澇、寒潮、沙塵暴、高溫、乾旱等氣象災害,通過氣象衛星都可以比較好的進行監測。 愛琴海海域發生強烈地震 在地質地貌災害中,有些我們也能發出較早的預警,比如滑坡和泥石流災害,我們可以通過GPS定位裝置,監測滑坡體的微小移動,通過當地降水的分析,來預測滑坡和泥石流發生的風險。對於火山噴發,一般來說火山噴發前也會有一些先兆,我們可以加強監測,並進行預警。
  • 地質專家分析地震成因機理:印度板塊惹的禍
    中新網5月18日電 據國土資源部網站消息,中國地質調查局日前召開汶川地震及其誘發的次生地質災害情況分析會,航遙中心、環境監測院、地科院、地質所、地質力學所等單位的專家根據各自調查監測和評價研究的結果對災情進行「會診」。初步認為, 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塊惹的禍,是逆衝、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
  •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
    背景:我國地質及地理環境分布複雜,各地地質事故頻發,不但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影響,更是對人民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脅,影響生態環境的平衡。如何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提高安全防護能力,成為災害治理的關鍵。地質災害監測系統解決方案的提出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全國各地的地質災害治理水平得到提高。
  • 814年以來超過20次記錄,四川頻發地震,是否會上演 末日崩塌
    除了火山或者是塌方、爆炸引起的地震以外,由地質引起的地震叫地質地震,有兩種:一種是板塊內部地震,一種是板塊邊緣地震。大部分對人類造成嚴重損失的地震,都屬於地質地震。人類有史以來記錄到的最大的地質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大地震,達到了8.9級,後被修訂為9.5級。
  • 我國雲貴高原是地質災害最為多發地區,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並存
    自然災害的發生涉及多種因素,其中自然原因是自然災害發生的主導原因,而人類活動造成的人為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影響範圍和危害的程度。雲貴高原地質災害自然災害通常具有複雜性、周期性、潛在性、突發性、群發性和多因性的特徵。根據自然災害的成因和發生過程我們可以將自然災害劃分成四大類。
  • 九問活動斷層 訪中國地震局地質所副所長徐錫偉
    中新網北京6月29日電 題:九問活動斷層——訪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徐錫偉  記者 張素  中國地震局29日舉行關於中國活動斷層探察工作的新聞發布會。記者選取「九問」,對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徐錫偉進行採訪。  記者:何為活動斷層?
  • 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一、四川省地質災害概況及災害頻發的原因四川省是我國地質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造成四川省地質災害高發、頻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我省地處因青藏高原持續隆升形成的地形急變帶和活躍的地質構造帶。四川省地處青藏高原東緣地帶,由於印度板塊不斷向歐亞板塊俯衝,致使青藏高原持續隆升。
  • 位於南美洲西海岸的「智利」,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智利是智利共和國的簡稱,位於南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智利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呢?我們從地理的角度來分析一二,從地理位置來看,智利位於西半球、南半球,智利西臨太平洋,東部靠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智利的國土形態十分狹長,南北長度超過4350千米,而東西平均寬度僅為180千米,其中最窄的地區只有不到100千米。由於智利南北長度很長,所以地跨約38個緯度,從熱量帶角度來看智利地跨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和亞寒帶等熱量帶。
  • 位於南美洲西海岸的「智利」 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智利是智利共和國的簡稱,位於南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智利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呢?我們從地理的角度來分析一二,從地理位置來看,智利位於西半球、南半球,智利西臨太平洋,東部靠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智利的國土形態十分狹長,南北長度超過4350千米,而東西平均寬度僅為180千米,其中最窄的地區只有不到100千米。由於智利南北長度很長,所以地跨約38個緯度,從熱量帶角度來看智利地跨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和亞寒帶等熱量帶。
  • 加州南部斷層支離破碎,科學家擔憂:美國隨時可能爆發8.0級地震
    日前,美國南加州地震中心公開稱:經歷過7月初的幾次大震,聖安地列斯斷層已經搖搖欲墜,儘管表層看起來完整,但其實內部早已斷裂破碎,隨時可能爆發更大規模的地震。「它現在安靜得令人害怕……」要知道,自1857年以來,聖安地列斯斷層系統的南部從來沒有出現重大的地質活動,積蓄的能量也沒有窗口進行釋放。
  • 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衝撞,日本會滑入馬裡亞納海溝嗎?
    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北美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交界處,並處於亞歐板塊的東部,馬裡亞納海溝距離日本本土最近處只有200公裡。目前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相互衝撞,其中亞歐板塊向上俯衝,太平洋板塊沉入海底,在交界處形成長長的海溝、山脈和島嶼,日本正是處於這樣的島嶼之上,板塊交界處的地質活動非常頻繁,所以日本是一個火山地震頻發的國家。
  • 【備考乾貨】高中地理常考的地質災害小常識,關於地質災害的17個問題
    備考十餘年,篇篇是經典 地質災害是指在地球的發展演化過程中,由各種地質作用形成的災害性地質事件。地質災害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變化規律,既受制於自然環境,又與人類活動有關,往往是人類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結果。
  • 日專家稱日本列島所屬板塊正醞釀兩大超級地質事件,東京是中心
    40年代時,日本列島及其東部與南部沿海接連發生四次大級別地震,其中南海地震級別高達8級,每次死亡人數都在千人以上,其地震原因基本上都屬於菲律賓板塊與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碰撞的結果,高橋學認為如今日本列島及其附近地區的地質情況與上世紀40年代(屬於日本昭和時代)的幾次地震發生之前相似,日本列島下的菲律賓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以及堪察加板塊的不斷衝撞正在積蓄能量,並且很有可能釀成級別高達8~9級的超級大地震
  • 日本首次發現本州島海槽板塊移動,科學家稱或引發巨大地質事件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多火山、地震和海嘯的國家,因為日本列島正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全球每年約有1/4的地震發生在日本列島及其附近,這都是由於這地區的地質結構比較特殊,它正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北美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交界處,其中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俯衝到亞歐板塊之下,幾大板塊的相互作用都會對日本列島造成地質活動,從而出現火山地震或者海嘯現象
  • 高雄大地震因斷層引發,臺灣為何地震頻發?
    有媒體稱,本次臺灣地震威力相當於兩顆原子彈,高雄地震已發無數中華兒女的關切。那麼,高雄此次地震因何引起?這樣級別的地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臺灣島由為何地震多發?海外網整合多家媒體報導,為您一探究竟。專家談高雄地震原因:旗山斷層引發臺灣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陳宏宇表示,這次高雄規模6.7級大地震的成因應該是旗山斷層所引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