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專家稱日本列島所屬板塊正醞釀兩大超級地質事件,東京是中心

2020-12-05 科普大世界

由於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所以日本一直是一個多火山地震的國家。近兩個月以來,日本列島及其附近接連發生一些小規模地震,如在4月26日,日本茨城縣南部發生4級地震,5月6日,千葉縣西部發生4級地震,期間岐阜縣飛彈地區也發生了震度2-4級的群發地震,5月26日,東京東部外海發生5級地震,6月1日,鹿兒島縣外海發生4.3級地震,6月1日,東京東北部沿海附近發生5.1級地震,6月5日,小笠原群島發生5級地震,6月9日,高知市發生4.6級地震……





頻繁的地震發生也使得日本的地震學專家神經緊張了起來,如日本共同社報導稱日本立命館大學特任教授高橋學就認為,近期日本茨城縣、千葉縣發生的地震可能是南海海溝地震和首都直下型地震同時發生的『超級南海地震』前兆。」這兩大地震相當可怕,因為它們能給整個日本帶來致命打擊,一旦發生,至少會造成47萬餘人的死亡。



上世紀40年代時,日本列島及其東部與南部沿海接連發生四次大級別地震,其中南海地震級別高達8級,每次死亡人數都在千人以上,其地震原因基本上都屬於菲律賓板塊與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碰撞的結果,高橋學認為如今日本列島及其附近地區的地質情況與上世紀40年代(屬於日本昭和時代)的幾次地震發生之前相似,日本列島下的菲律賓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以及堪察加板塊的不斷衝撞正在積蓄能量,並且很有可能釀成級別高達8~9級的超級大地震。





高橋學是專門研究災害史和災害危機管理的專家,他分析發現異常情況是從2016年熊本地震開始的。之後的「鳥取縣中部地震、2017年韓國浦項地震、2018年大阪北部地震,這些和昭和時代的四大地震一樣,都是受菲律賓板塊的衝撞而產生。」因此他認為近期「再來一次令和時代的『南海地震』,一點也不奇怪。」



高橋學還認為今日本列島的地質學情況很可能正在醞釀兩大超級地震事件——除了「南海地震」之外,首都直下型地震也很可能發生,該地震是指發生在日本東京都正下方的地震,其特點就是破壞性巨大。「今年5月20日下午,地震儀記錄到東京灣發生了7次震源深度在20千米的小規模地震。這種現象是自1923年日本有地震數據記錄以來首次出現。」

讓高橋學更擔憂的是,「如果真的發生首都直下型地震,那麼破壞力將是十分巨大的,因為日本東京屬於最發達地區,人口眾多,建築物像森林一般稠密,大級別地震一旦發生,損失難以估量,而且東京地區地勢較低,海嘯很容易倒灌入東京市區,將東京淹沒,何況城區有很多地下街道,很容易會被海嘯灌滿。因此高橋學建議,在關注疫,情的同時,也要著眼於為可能到來的大地震做好未雨綢繆的準備。





其實不僅是日本近期的地震頻繁,今日五六份環太平洋地震帶就很活躍,僅在6月就記錄到了3次6級以上的強震,分別為智利北部6.8級地震,斐濟群島以南6.1級地震,印尼哈馬黑拉島附近海域6.7級地震等,這說明從大環境上來看環太平洋地震帶也正是不安分的時期,增加了日本列島及其附近地區發生大級別地震的可能性。



另外,近期還有一個驚人發現,就是日本的地質學家發現日本東部和東南部的海溝某些地方已經出現了50米範圍內的斷層移動,並且分析認為這意味著日本很有可能會發生一場300年難得一遇的大地震,規模很可能超越2011年3月11號發生的東日本大地震,而海溝附近的地震很可能引發巨大的海嘯,導致日本列島東部以及東京都市圈被淹沒。





參考資料:

《人民日報海外網》《環球時報》6月8日文章《日本地震頻發 專家警惕「超級地震」來襲:東京或被海嘯吞沒》

《新華社》4月22日文章《日本預測其太平洋沿岸今後可能發生特大地震和海嘯》

海水稻為何在柴達木盆地試種?除了此地鹽分高之外,還有這個原因

上億公裡外,一隻「鼴鼠」終於鑽入了地表之下,但距離目標還很遠

穀神星上為何有兩塊亮斑?新發現是兩個大鹽礦,表面之下或有海洋


相關焦點

  • 日本海溝莫名移動50米,專家稱或現300年一遇大震,海嘯可淹東京
    近兩個月以來,日本列島及其附近接連發生一些小規模地震,如在4月26日,日本茨城縣南部發生4級地震,5月6日,千葉縣西部發生4級地震,期間岐阜縣飛彈地區也發生了震度2-4級的群發地震,5月26日,東京東部外海發生5級地震,6月1日,鹿兒島縣外海發生4.3級地震,6月1日,東京東北部沿海附近發生5.1級地震,6月5日,小笠原群島發生5級地震,6月9日,高知市發生4.6級地震……
  • 日本首次發現本州島海槽板塊移動,科學家稱或引發巨大地質事件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多火山、地震和海嘯的國家,因為日本列島正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全球每年約有1/4的地震發生在日本列島及其附近,這都是由於這地區的地質結構比較特殊,它正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北美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交界處,其中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俯衝到亞歐板塊之下,幾大板塊的相互作用都會對日本列島造成地質活動,從而出現火山地震或者海嘯現象
  • 日本東京異臭溯源有了新結論,專家稱與地質活動有關,之前出現過
    在最容易給人類造成災難的地質事件中,地震首屈一指,並且遠超火山、泥石流、地陷等造成的災害程度和規模,所以人類對地震總是有一種恐懼心理,而地震到來之前通常會有一些前兆,如地下水水位和水字突變、氡氣逸出、異味出現、動物表現異常、海底動物上浮等,看到這樣的情況,也常常會讓人們惴惴不安。
  • 地震專家稱太平洋板塊位移不會影響北京
    美國航母戰鬥群抵達俄羅斯宣布將派出軍機專家稱太平洋板塊位移不會影響北京日本警察廳14日宣布,截至當天8時,日本東北部海域11日發生的強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已造成1598人死亡,1720人失蹤。據日本共同社14日報導,重災區宮城縣兩處海岸發現約2000具遺體。
  • 有謠言稱日本列島將掉進馬裡亞納海溝
    文章稱,日本列島正在以每年10釐米的速度滑向馬裡亞納海溝,而後者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溝。看過報導,不少人都會想當然地試著計算日本列島在沉入深淵之前還有多少年的壽命。其實,這篇報導是一則徹頭徹尾的誤讀,甚至完全可以歸類為謠言之列。那麼,真實情況到底是怎樣的?日本列島未來的地理命運到底如何?日本將滑向馬裡亞納海溝?
  • 日本危險了?專家稱30年內東京正下方大概率發生大地震
    圖源/NHK電視臺海外網12月3日電 據日本NHK新聞報導,日本專家近日表示,日本首都東京在未來30年內,有70%的機率會發生「首都直下型地震」。也就是說,地殼運動導致地殼變形,在東京正下方發生地震的隱患也在不斷加大。
  • 日本專家:東京30年內有70%機率發生大地震
    近日,據外媒報導,日本專家表示,日本首都東京在未來30年內,有70%的機率會發生7級以上大地震。據京都大學研究團隊分析發現,菲律賓海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相互作用,以菲律賓海板塊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東京和千葉等人口密集的區域將會感受到劇烈震動。
  • 日媒體稱日本北海道地震是「板塊邊界型地震」
    日媒體稱日本北海道地震是「板塊邊界型地震」《每日新聞》晚版26日報導,日本北海道地震是「板塊邊界型地震」。  報導說,26日發生的北海道強烈地震,據認為是在北海道東部海域交匯的兩個板塊碰撞引起的「板塊邊界型地震」。這是以數十年至100年的周期定期發生的地震。今年3月,日本地震調查委員會預測,這一地區今後30年裡發生芮氏8.1級地震的機率是60%。日本氣象廳認為,這次地震可能屬於定期發生的地震。
  • 超強颱風「海貝思」今晚將登陸日本 東京兩大機場停止飛機起降
    封面新聞記者 燕磊據日本共同社報導,今年第19號颱風「海貝思」12日沿伊豆諸島近海北上,接近了日本列島,預計傍晚至夜間在靜岡縣或關東地區登陸,以東日本為主的大範圍地區將遭遇狂風暴雨,或刷新歷史紀錄。由於「海貝思」即將登陸,日本成田機場和羽田機場均停止飛機起降。日本當地時間上午11點以後,成田機場國內和國際線航班均已停運,當地時間下午2點以後,羽田機場國內和國際航班停運。在千葉縣市原市,似乎是因為突然颳起了疑似龍捲風的暴風,造成汽車翻倒和房屋受損,致1人死亡,8人受傷。
  • 分析:智利位於板塊交界處地質斷層上 地質災害頻發
    人民網4月2日訊  據專家分析,智利位於南美地質斷層上,被一座山脈擋在南美以西,其實這是明顯的地質斷層的特徵,地質的斷層也有大有小。   世界現在被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及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深約200~400千米的軟流層上,始終處於相互擠壓、拉張等運動之中,各種巖石在這些力的作用下,也相應地產生擠壓、拉張或扭曲。當巖石承受不了這些力時就產生錯動,由錯動產生的能量一經釋放,就造成地震。大地震是活動斷層貯存的巨大能量突然釋放而產生的。
  • 兩大噩耗傳來!史上最大海嘯將衝擊北海道,富士山火山將癱瘓東京
    2020年是一個不凡的年份,新冠病毒的肆虐讓地球人迎來了數十年來最大的公共衛生危機,而日本還因為疫情不得不推遲奧運會的舉辦。禍不單行,對於經常遭受颱風、海嘯、地震和火山危險的日本人民來說,又有兩大噩耗傳來。
  • 北海道或遭9層樓高海嘯席捲,日媒稱日本專家開會討論應對方案
    在較為常見的海洋造成的災害中,海嘯的破壞力可謂十分巨大,2004年12月的印尼大地震造成的印度洋海嘯,以及2011年3月東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海嘯,都曾經造成巨大災害,前者造成22.6萬人死亡,後者造成約2萬人死亡。
  • 日本專家:30年內東京正下方大概率發生大地震
    據日本NHK新聞報導,日本專家近日表示,日本首都東京在未來30年內,有70%的機率會發生「首都直下型地震」。也就是說,地殼運動導致地殼變形,在東京正下方發生地震的隱患也在不斷加大。 此前,日本關東地區南面的菲律賓海板塊和東面的太平洋板塊在關東地區的陸地板塊下方下沉,形成了複雜構造,多次引發了各種類型的大地震。
  • 分析:智利位於板塊交界處地質斷層上 地震頻發
    人民網4月2日訊 據專家分析,智利位於南美地質斷層上,被一座山脈擋在南美以西,其實這是明顯的地質斷層的特徵,地質的斷層也有大有小。  世界現在被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及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深約200~400千米的軟流層上,始終處於相互擠壓、拉張等運動之中,各種巖石在這些力的作用下,也相應地產生擠壓、拉張或扭曲。當巖石承受不了這些力時就產生錯動,由錯動產生的能量一經釋放,就造成地震。大地震是活動斷層貯存的巨大能量突然釋放而產生的。
  • 漁港內發現不明生物,日本民眾陷入恐慌,專家:東京恐有超級災難
    我們都知道,由於日本地處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國內發生地震等自然災害的頻率非常高。 民眾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此前據日本雜誌《女性自身》報導,該國地震專家表示,東京在未來30年內有70%的機率會發生「直下型地震」,這位專家還稱,近幾年頻繁的地殼運動導致地殼變形嚴重
  • 《科學》雜誌剖析日本大地震
    3月11日的大地震後,日本巖手縣的野田村被海嘯衝刷,成為廢墟。 地震為何防不勝防 3月11日的日本東北大地震,是現代儀器記載的五大最強地震之一。美國地質調查局和日本氣象廳將這次地震定為9級。地震沿著日本海溝俯衝帶衝破了400多公裡的地殼,震源位於日本本州島仙臺港以東130公裡處、有100萬人口的宮城縣東部海面,距離首都東京約373公裡。日本官方估計死亡人數為1.5萬人。
  • 板塊運動導致日本地震頻發
    核心提示:地球板塊邊界為不穩定地帶,地震幾乎全部分布在板塊的邊界上。日本恰好處於兩大板塊交界處,因此導致地震頻發。日本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邊緣,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帶,它像一個巨大的環,沿北美洲太平洋東岸的美國阿拉斯加向南,經加拿大本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西部地區,到達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然後從智利轉向西,穿過太平洋抵達大洋洲東邊界附近,在紐西蘭東部海域折向北,再經斐濟、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我國臺灣省、琉球群島、日本列島、阿留申群島,回到美國的阿拉斯加,環繞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陸和海洋分隔開來
  • 太平洋板塊正在不斷衝向我國地下,已經延伸達數百公裡了!
    這項科研成果,是由我國東北地區的多個地震臺站組成的地震波檢測網絡發現的,來自我國和美國的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團隊,通過對地底下傳來的地震波來研究地質構造時,發現並親眼見證了這一史詩級的自然現象,原本屬於太平洋板塊的區域正在脫離母體,悄悄地潛入亞歐板塊下方!
  • 新研究稱日本大地震致板塊位移20米遠超預期
    這一實測數據幾乎相當於之前專家僅僅依據理論計算得出結果的兩倍。  日本海上保安廳負責維護設置在日本近海斷層附近海床上的測量儀器,這些斷層帶地震頻發。在這次的實測數據中還發現3·11大地震引發的海床抬升超過了3米。這些數據再次提醒我們日本東北大地震及其隨後出現的海嘯的巨大威力。
  • 日本地震頻發 專家警惕「超級地震」來襲:東京或被海嘯吞沒
    2018年北海道地震(共同社)海外網6月8日電 「4月末日本茨城縣、千葉縣發生過幾次地震了,這可能是南海海溝地震和首都直下型地震同時發生的『超級南海地震』前兆。」拉響警鐘的是專門研究災害史和災害危機管理的日本立命館大學特任教授高橋學,他認為,這兩種地震整個日本帶來的打擊是致命性的,一旦發生,至少造成47萬餘人的死亡。據日本網站「Smart FLASH」報導,4月26日,日本茨城縣南部發生震度4級地震,5月6日,千葉縣西部也發生了震度4級地震。在此期間,岐阜縣飛彈地區也發生了震度2-4級的群發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