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謠言稱日本列島將掉進馬裡亞納海溝

2020-12-06 科學闢謠

最近,一則聳人聽聞的報導再次被人提及。文章稱,日本列島正在以每年10釐米的速度滑向馬裡亞納海溝,而後者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溝。看過報導,不少人都會想當然地試著計算日本列島在沉入深淵之前還有多少年的壽命。其實,這篇報導是一則徹頭徹尾的誤讀,甚至完全可以歸類為謠言之列。那麼,真實情況到底是怎樣的?日本列島未來的地理命運到底如何?

日本將滑向馬裡亞納海溝?謠言

看世界地圖,我們會發現太平洋板塊與東日本地區陸地板塊相互交接,海洋板塊潛入陸地板塊下方,在交界處形成日本海溝。日本海溝是一條位於日本東北沿岸,太平洋深海海底的著名海溝,長度800公裡,寬度100公裡,最深處可達8000米。

日本海溝、馬裡亞納海溝的相對位置及人類初次潛入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時的水面探測母船,來源:公有領域

同時,日本海溝是還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2011年3月11日的東日本大地震就發生在其附近的洋底。這場災難不僅促使學術界對日本海溝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活躍周期,「日本列島正在滑向馬裡亞納海溝,未來可能沉沒」的猜想由此傳出,並引起了轟動。

之所以引起轟動,正是因為這一說法並非完全生搬硬造。其依據的主要事實便是太平洋板塊確實在以每年約10cm的速度向日本方向移動,並逐漸沉入日本海溝。但是謠言炮製者將日本海溝替換為了更加出名的馬裡亞納海溝,將板塊間的複雜作用簡化為了日常經驗可以類比的「滑向深淵」。

「3.11」大地震後日本各地的震度分布、海嘯浪高和救災車隊照片,來源:公有領域

雖說造謠者的手段並不高明,但確實具備相當的迷惑性,對於缺乏地理地質知識的普通人而言,即便感覺不甚靠譜,也不知從何處反駁。那麼,事實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太平洋板塊確實在向日本方向移動,那位於板塊邊緣的日本海溝豈不是真的在向日本方向移動?

日本列島東岸的一系列海溝、海槽等是陸地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相互作用的結果

如果我們將地球的結構類比為一顆煮熟的雞蛋,蛋黃就是地核,蛋清是地幔,最外層的蛋殼就是地殼。地殼和地幔由類型不同的巖石構成,地幔密度較大,地殼密度較低,因此地殼浮於地幔上方。雖然地幔外層已經冷卻並硬化,但地幔內部隨著深度的增加溫度也會逐漸增高。在高溫作用下,地幔也將變的柔軟而富於流動性。因此,地幔上層的硬化部分將會攜帶著位於其上的地殼在地球表面緩慢移動,這種移動的板狀結構,就是所謂的板塊。

板塊學說告訴我們,地球表面由六大板塊和若干次級板塊拼合而成,其中既有大陸板塊,也有海洋板塊,每個板塊都圍繞著不同的迴轉軸進行著緩慢的旋轉。大陸板塊的地殼厚達幾十公裡,浮於密度較重的地幔上方。大陸板塊的相互交界處將會產生劇烈的造山運動,如喜馬拉雅山脈就是由印澳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間的碰撞產生。

太平洋板塊俯衝於菲律賓海板塊之下,形成馬裡亞納海溝,來源:公有領域

而海洋板塊的厚度則只有數公裡,且大部分都由較重的地幔形成。性質上的差異導致海洋板塊在與大陸板塊的碰撞過程中,密度較重的海洋板塊將「潛入」陸地板塊下方並一直向地球深處運動。因此,大陸板塊與海洋板塊的相互交界處將形成島弧、海溝和海槽等地貌,日本列島東岸的一系列海溝、海槽等就是陸地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相互作用的結果。

弧前盆地(平原)形成過程示意圖

日本島弧地區並非緩慢滑向深淵,而是擠壓成山

根據板塊構造理論對日本島弧的成因解讀,太平洋板塊在歐亞板塊邊緣俯衝潛沒,日本島弧就是太平洋板塊潛沒過程中的產物。與上圖中馬裡亞納海溝的形成方式類似,位於日本東部的「島弧-海溝」區域,是由洋殼插入大陸板塊,在兩者界面處形成日本海溝。大陸板塊下方由於物質增多,向上抬升。在洋殼的俯衝過程中,板塊移動不僅帶來大量物質,更導致板塊間應力升高,造成地震與火山頻發的後果。

同時,持續的板塊運動還將擠壓島弧所在陸地板塊的前緣,使島弧面向海溝的一側下凹形成弧前盆地。之後,隨著大洋巖石圈物質在俯衝過程中被刮落,盆地內的沉積物越積越多,最終填平,關東平原正是由此機制形成。而位於關東平原西北側的弧後區域受強烈的擠壓抬升,則形成高聳的山脈,與今日的青藏高原和四川的情形類似。所以說,形成島弧的地區雖然往往毗鄰海溝,但卻並非緩慢滑向深淵,而是擠壓成山。

全球地質區域,來源:公有領域

與我們的日常經驗相反,海溝的產生並非是海洋地殼在兩側受拉的情況下裂開,而是恰恰相反——海溝的產生,正是板塊間相互擠壓,一方下潛至另一方之下的結果。因此,日本列島恐怕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都沒有陷入海溝的可能性,相反,日本列島東岸陸地板塊一直受到海洋板塊的擠壓,處於抬升趨勢,露出水面的部分也在相應增加。上圖可見,日本列島幾乎整體位於造山帶上方,也就是說,日本列島不僅不會沉沒,面積還會緩慢增加。

作者| 張昊 大阪大學產業科學研究所 助理教授

審稿人| 荊博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探中心 高級工程師

文章由騰訊科學「科普中國頭條創作與推送項目」團隊推出

轉載請註明來自「科普中國」

相關焦點

  • 馬裡亞納海溝怪聲頻出,日本東移是否會沉入其中?
    有很多網文稱馬裡亞納海溝存在持續20多天的怪聲,有人還將這與日本沉沒聯繫到了一起。這其實都是一些博眼球的自媒體網文,充斥著各種陰謀論,大家看個樂呵也就罷了。人們對於未知的世界永遠充滿著好奇,所以深邃的馬裡亞納海溝也成為了各國海洋科學家探索的未知領域。除了深潛器之外,更採取水下監聽的方式。
  • 馬裡亞納海溝持續20天怪聲,日本民眾: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
    馬裡亞納海溝作為世界上最深的海溝,經常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進行科學考察,因為科學家們相信在如此深的海溝,肯定有著不為人知的奧秘。距離馬裡亞納海溝只有短短的200公裡,而且日本列島正在以每年10釐米的速度向東部移動,這樣的話未來日本很有可能會沉入馬裡亞納海溝,再加上日本的地理位置很差,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這個地區的板塊運動是世界上最活躍的地區之一,還受到大陸漂移的影響,所以在日本,地震颱風和火山活動很是頻繁。
  • 日本將被馬裡亞納海溝吞沒?專家:並非無稽之談,已有一島嶼消失
    當然這只是一個誇張的故事,但是也表達了日本人內心的想法,但是這個想法並不是空穴來風。馬裡亞納海溝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溝,很多人都說這個地方是地獄之門。這個海溝的平均深度為8000米,最深處達到了11000米,而且根據專家的推算,現在的馬裡亞納海溝的深度還在不斷的增長。因為這個海溝距離日本是在是太近了,很多人擔心日本將被馬裡亞納海溝吞沒,真的是這樣嗎?專家表示,並非無稽之談,已有一島嶼消失。
  • 日本首次發現本州島海槽板塊移動,科學家稱或引發巨大地質事件
    近日日本《朝日新聞》等媒體報導,地質學家們首次發現在日本本州島南海槽陸海板塊交匯處出現了板塊移動的現象,這種移動十分異常,認為可能與未來的大地震存在關聯。日本放送協會(NHK)刊登文章稱有地質學研究機構進行了板塊運動模擬,發現如果該地區的板塊出現劇烈移動的話,將引發能量巨大的地質事件——最高芮氏9.1級的「本州南海槽大地震」,並有可能引發巨大海嘯。
  • 地質學家:日本已靠近馬裡亞納海溝50米,大自然的報復要來了?
    近年來,有科學家檢測到,日本正在朝馬裡亞納海溝以驚人的速度不斷靠近,而按照這種速度,日本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完全,就像一個張開的深淵大嘴,正在等待著日本慢慢掉進嘴裡。
  • 再過不久,日本就會滑進馬裡亞納海溝?日本人:杞人憂天
    其實不然,科學家們對於日本還有一個擔憂,那就是在日本邊緣的馬裡亞納海溝。關於馬裡亞納海溝,大家都有一些了解,它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洋,平均深度達到8000米,而最深處可以達到11034米,可想而知,它的危險程度,而日本列島東邊距離馬裡亞納海溝就僅有200公裡。
  • 日專家稱日本列島所屬板塊正醞釀兩大超級地質事件,東京是中心
    ,如日本共同社報導稱日本立命館大學特任教授高橋學就認為,近期日本茨城縣、千葉縣發生的地震可能是南海海溝地震和首都直下型地震同時發生的『超級南海地震』前兆。」,其中南海地震級別高達8級,每次死亡人數都在千人以上,其地震原因基本上都屬於菲律賓板塊與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碰撞的結果,高橋學認為如今日本列島及其附近地區的地質情況與上世紀40年代(屬於日本昭和時代)的幾次地震發生之前相似,日本列島下的菲律賓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以及堪察加板塊的不斷衝撞正在積蓄能量,並且很有可能釀成級別高達8~9級的超級大地震。
  • 據說日本會掉進世界最深海溝,這是怎麼回事?需要多長時間?
    據說日本會掉進世界最深海溝,這是怎麼回事?需要多長時間?中國古人很有智慧,一句滄海桑田就道出了板塊運動的秘密。事實確實如此,板塊在不停地運動,陸地和海洋的分布一直在變化。正是因為板塊運動,地球才行成了高山,河流和海洋。
  • 馬裡亞納海溝海底10000米深處,傳來板塊摩擦聲響,日本感到不安
    (世界最高樓,高度為848米),即使這樣還沒有露出水面,距離水面還有整整490米,由此可見馬裡亞納海溝有多深。深水潛水器在探測馬裡亞納海溝正因為馬裡亞納海溝這麼深,引發科學家的極大關注,科學家認為在馬裡亞納海溝海底肯定隱藏有很多未知的事物,果不其然,科學家利用深水潛水器對馬裡亞納海溝進行探索的時候,有了兩個非常重大的發現,第一個奇怪現象是在馬裡亞納海溝8000米海底深處,科學家竟然發現有生命存在,在此之前科學家把8000米海深比作是生命的禁區
  • 日本會沉入世界最深的海溝中嗎?地質學家:最先受影響的是中國
    世界最深的海溝馬裡亞納海溝就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的深度達到1萬米以上,而在這個海溝旁邊就是日本列島。而且很多科學家都在說,日本在不斷的向馬裡亞納海溝移動。如果日本列島真的移動到了馬裡亞納海溝,日本列島沉沒在馬裡亞納海溝簡直太容易了。日本列島真的會沉沒在馬裡亞納海溝裡面嗎?
  • 馬裡亞納海溝再往下是什麼?還要多遠才能到達地心?
    儘管全球最深的點位於馬裡亞納海溝的斐查茲海淵,但事實上整條長達2500公裡的馬裡亞納海溝平均深度達到了6000多米,筆者友情提醒下,喜馬拉雅山長度只有2400千米,將它倒過來丟入馬裡亞納海溝,還有好多地方在海平面以下2千多米。地球上最深的海溝是怎麼煉成的?
  • 日本未來真的會滑入海溝,沉入海底嗎?看看科學家是怎麼說的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恰好就處於各大板塊的拼接地位,日本也經常會發生地震,有時還會伴隨著強大的海嘯。有的日本人就提出用一種建圍牆將整個日本圍起來的想法,不過這種想法太過理想化。據美國航天局推算,日本列島現如今已經向東移動了2.4米,而且每年還在以10cm的速度向東移動
  • 科學家擔憂:日本列島將遭受更強颱風,未來颱風範圍或波及更北方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2019年10月12日,一場60年一遇的超強颱風席捲日本列島,颱風海貝斯(Hagibis)仿佛一頭巨獸,正面撞向首都東京。而在東京灣區,強颱風掀起的巨浪伴隨風暴潮吞噬了大片海拔低於海平面的街區,150萬人面臨威脅。
  • 日媒:中國人穿越日本列島感受真實的日本
    來源:環球網日本withnews網站6月10日文章,原題為「中國人穿越日本列島感受真實的日本」。許飛(音)遊歷了日本列島,之後又和日本的落語演員一起遊歷中國,並出版兩本書。他每天在社交帳號上更新見聞。許說,日本的自然環境好,空氣和水比中國乾淨很多,「在中國時,我有過敏性鼻炎。但來日本後幾乎痊癒,可一回國就復發了。」讓他感到不同的還有城市景觀。在中國大城市,摩天大廈、高速公路等硬體設施和日本城市並無二致,甚至讓人覺得中國大城市比日本還發達。但在一些細微之處,比如說公寓管理,公廁的清潔程度,服務業的質量等一些「軟體」上,日本更先進。
  • 日本海首次發現1400萬年前海螺化石 或解開日本列島形成之謎
    來源:海外網距今約1400萬年前的海螺化石(每日新聞)海外網10月31日電 日本新潟縣系魚川市30日稱,在本市內發現了一種距今約1400萬年前的海螺化石。雖然日本臨太平洋一側海域曾發現過類似化石,但這是在臨日本海一側第一次被發現。專家稱,這將成為解開日本列島形成過程之謎的貴重資料。據日本《每日新聞》31日消息,此次發現的是一種類似翁戎螺的原始海螺化石,發現者是居住在魚川市、從事翻譯行業的艾瑪郎荷(音譯)和古見浩。兩人也都是日本大裂谷帶博物館化石研究組的成員。
  • 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不斷擠壓,日本可能或將沉入海底!
    日本,從我們上學學習地理的時候就知道,它位於板塊交接地帶,地殼運動十分活躍,所以地震、海嘯、火山活動等自然災害就會頻繁發生,單是地震大大小小就可達到上千次,可能對於日本民眾來說,這就像每天都要吃飯一樣,早都已經習以為常了吧。
  • 馬裡亞納海溝海底深處,傳來持續20天的神秘聲響,日本感覺很緊張
    ,即使這樣這兩座山峰和一座樓的高度還沒有填滿馬裡亞納海溝,由此可見馬裡亞納海溝有多深。,而是科學家無能為力,因為在馬裡亞納海溝的海底深處的壓強是非常強的,一般的實驗儀器和潛水員根本無法到達那裡,直到人類發明了深水潛水器,科學家才有機會對馬裡亞納海溝的深海一探究竟。
  • 【策劃】永遠飄蕩在日本列島上空的動物幽靈
    【前言】當今日本以環境優美、整潔乾淨著稱,人們的環保意識也很強。在日本的社會生活中,人們更多能看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的一面。 但殊不知,即便在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日本土地上,也有不少動植物永遠從這裡滅絕消失了。
  • 走出日本列島
    走出日本列島· 李劍華(海外藝術家)幾年前,我開始萌發要沿地球作美術旅行。出發前,特別記起東山魁夷先生散文《一片樹葉》中的一段描述:人應該謙虛地看待大自然,有必要經常出門旅行深入異鄉,領略一些當地人們的生活情趣。
  • 美國預測日本將掉進大海溝,+位於地震帶上的日本還能撐多久+科學家給出了最後期限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我們知道日本是一個環太平洋國家。因此,日本也是一個地震頻發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