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板塊正在不斷衝向我國地下,已經延伸達數百公裡了!

2021-02-15 地理視窗

      近些年來,科學家通過對地震和火山噴發的規律進行研究,發現了一個新的情況:位於太平洋西北部區域的一個古老闆塊,正在悄悄地潛入我國下方600千米處的地幔過渡帶,並一直向陸地延伸了數百公裡!

     

       這項科研成果,是由我國東北地區的多個地震臺站組成的地震波檢測網絡發現的,來自我國和美國的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團隊,通過對地底下傳來的地震波來研究地質構造時,發現並親眼見證了這一史詩級的自然現象,原本屬於太平洋板塊的區域正在脫離母體,悄悄地潛入亞歐板塊下方!太平洋的古老海床運動,已經潛入我國下方有數百萬年之久,與亞歐大陸板塊相互擠壓,已漸漸融為一體,成為亞歐板塊的一部分。

     地球板塊一直受外部力量和內部力量的影響,時刻都在發生相對運動,這種板塊相對運動對地球的影響很大,六大板塊之間的互相擠壓、拉伸都會釋放能量,以地震、火山的方式表現出來。

      太平洋板塊的邊緣地帶,就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動最頻繁的地區,整個環太平洋的地震、火山帶,全長超過14000千米,比地球直徑12742千米還要長得多。

     近日日本《朝日新聞》等媒體報導,地質學家們首次發現在日本本州島南海槽陸海板塊交匯處出現了板塊移動的現象,截至2018年底,其中7處觀測到了板塊移動,研究者稱位於紀伊水道海域的兩個觀測點分別觀測到大陸板塊向東南方向移動了6釐米和8釐米,地質學家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危險的狀態。

        因為日本列島正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全球每年約有1/4的地震發生在日本列島及其附近,這都是由於這地區的地質結構比較特殊,它正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北美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交界處,其中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俯衝到亞歐板塊之下,幾大板塊的相互作用都會對日本列島造成地質活動,從而出現火山地震或者海嘯現象。

        日本放送協會(NHK)刊登文章稱有地質學研究機構進行了板塊運動模擬,發現如果該地區的板塊出現劇烈移動的話,將引發能量巨大的地質事件——最高芮氏9.1級的「本州南海槽大地震」,並有可能引發巨大海嘯。

情境問題你來答

       科學家通過測量發現,北京與華盛頓的距離以每年0.5~1.2釐米的速度互相靠近,有人推算出大約2億年後,中美兩國就會變成陸上鄰國。這種說法可信嗎?試說明理由。

相關焦點

  • 太平洋板塊正在不斷衝向我國地下,已經延伸達數百公裡了
    不過,要是你以為這個巨大的石塊是牢固可靠、堅不可摧的,那你可就錯了,地球雖然是由巖石構成的,但這塊巖石並不是一個整體,它們受到外部力量和內部力量的雙重影響,在不斷地進行擠壓運動。專家根據這些地殼巖石運動的特點,將其分為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 專家發現新情況,太平洋板塊潛入我國下方600公裡處,危險嗎?
    > 從太空照片上看,地球就像是一個藍色水球,因為大部分表面積被水覆蓋,但實際上地球是一顆巖石行星,因為海洋底部還是土壤,由於巨大壓力的原因,地面下方是數百公裡厚巖石
  • 中國團隊繪測出:地下644公裡、古老的太平洋板塊碎片
    而地殼板塊與板塊間相互碰撞時,必然會形成俯衝帶。這個區域也是地球內部,最宏觀、最複雜和最重要的能量與物質的交換場所。過去,人們所能觀測到的,包括板塊分解、地幔熔融、深水循環等構造轉換事件,最大的深度也僅僅是200多公裡而已。
  • 中國團隊繪測出:地下644公裡、古老太平洋板塊碎片
    過去,人們所能觀測到的,包括板塊分解、地幔熔融、深水循環等構造轉換事件,最大的深度也僅僅是200多公裡而已。海床板塊碎片,如今正深埋於地下644公裡處!地質學家們,將板塊運動的前後變化、把俯衝板片的莫霍面清晰可辨地展示出來。更揭示出:古老的太平洋的海床遺蹟,原本所夾帶的海水,會在150~200 公裡的深度,大部分都會從板塊釋放出來。可若在冷的俯衝環境下,一部分水,依然可以通過儲存在硬柱石和矽酸鹽等礦物中,進入到更深處的地幔。
  • 中國團隊get新成就:繪測出地下644公裡、古太平洋板塊碎片
    過去,人們所能觀測到的,包括板塊分解、地幔熔融、深水循環等構造轉換事件,最大的深度也僅僅是200多公裡而已。 但最近,一個中國地質團隊自豪地宣稱,他們獲得了新突破,利用遍布中國東北地區超過300多個地震觀測站所組成的巨大探測網絡,成功地繪探出:一些古老的太平洋海床板塊碎片,如今正深埋於地下644公裡處!
  • 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不斷擠壓,日本可能或將沉入海底!
    日本,從我們上學學習地理的時候就知道,它位於板塊交接地帶,地殼運動十分活躍,所以地震、海嘯、火山活動等自然災害就會頻繁發生,單是地震大大小小就可達到上千次,可能對於日本民眾來說,這就像每天都要吃飯一樣,早都已經習以為常了吧。
  • 科學家發現大西洋海底正在漏水,可能在未來消失,這是怎麼回事?
    而兩個板塊交錯的地方,由於經常會發生碰撞摩擦,所以這裡也成為了地震頻繁的地帶,比如地球上90%的地震和81%最強烈地震都發生在40000公裡長的環太平洋火圈上,幾乎繞太平洋一周。這裡是太平洋板塊和大陸板塊交錯的地方,隨著板塊移動和碰撞,地下巖漿不斷從縫隙中湧出,導致地球上這個地質最活躍的地區火山噴發,地震頻繁。
  • 世界「最大」山脈,比我國名山還長3900公裡,卻只是此山系一部分
    在南美洲大陸西面,安第斯山脈由南至北橫跨南美洲大陸西部,總長度為8900公裡,我國由東至西橫跨地球表面3900公裡,超過了世界上所有一座山脈的長度,安第斯山脈的一端位於我們的北京市,一端向西延伸,直通大西洋,另一端向南延伸,從而到達澳大利亞中部,你能感覺到它的長度。
  • 世界最大山脈,比我國東西長度還長3900公裡,卻只是此山系一部分
    安第斯山脈位於南美洲西側,從南到北橫貫了整個南美洲西部,總長度達到了8900公裡,以我國從東到西的長度還多了3900公裡,超過了地球表面所有單一山脈的長度。如果將安第斯山脈的一端放在我國的北京市,另一端向西延伸,那麼其中點將直達大西洋中,如果是另一端向南延伸,將可到達澳大利亞中部,有此可體會安第斯山脈有多長。
  • 地球上有一個小版塊正在消失,未來可能會影響到七大洲
    地球分為六大板塊,其中除了太平洋板塊幾乎為海洋外,其他五個都是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的,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基礎上提出的,大陸漂移是確實正在發生的事情,因此板塊也在不斷變化中。除了六大板塊,地球其實還有其他比較小的板塊,只是六大板塊比較有名而已。北美洲有一個板塊即將消失,它出現的裂縫可能對地球生態造成巨大的破壞,大部分人還不知道有這個危險存在。這個板塊名為胡安德富卡板塊,位於太平洋西北海岸,從加拿大溫哥華一直延伸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門多西諾角。整個板塊面積跟美國密西根州差不多,長度約1000公裡。
  • 最新研究揭秘——太平洋下的板塊失衡?
    馬爾佩洛板塊以位於其上的一座島嶼和洋脊命名,是科學家們發現的第57塊板塊,也是近十年來發現的第一塊板塊。科學家們相信,還有更多的板塊等待我們去發現。 太平洋巖石圈板塊外圍大致與環太平洋火山帶一致,是漂浮在地球地幔上層的十大剛性構造板塊之一。
  • 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衝撞,日本會滑入馬裡亞納海溝嗎?
    受大陸漂移的影響,亞歐板塊正在向東行進,太平洋板塊沉入海底形成長長的海溝,一旦這種運動轉變為反方向運動,日本才會沉入海溝,雖然短時間內考慮這個有點杞人憂天,但是日本本土確實處於危險的邊緣。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北美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交界處,並處於亞歐板塊的東部,馬裡亞納海溝距離日本本土最近處只有200公裡。
  • 地質學家發現地球遺失的構造板塊,「第五大洋」或形成中
    發表在《美國地震學會公報》上的研究報告指出,休斯頓大學的地質學家在加拿大地表下方發現了一個已經消失了數千萬年的構造板塊,這個消失的板塊是由於大陸板塊在漂移過程中出現下沉導致的。除此之外,研究人員認為這兩個板塊可能被一個名為「Resurrection」的板塊相連起來,不過這一個板塊並沒有暴露出來,而是沉在地表之下。為了尋找這個「Resurrection」板塊,現在研究人員對北美洲地下現有的斷層進行了掃描,最後在加拿大北部地表下大約400-600公裡深的地下發現了一個與其他板塊分離的第三板塊,並將其成為Yukon Slab板塊。
  • 科研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新華社客戶端青島9月20日電(記者 張旭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團隊最新一項科研成果發現,5200萬年前太平洋板塊由向北俯衝突然轉向變為向西北俯衝,並不是此前學界推測的由于洋殼年齡差異導緻密度差異引發,而是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形成青藏高原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 日本地震影響其它板塊 東部北美板塊應力或增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李海兵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此次發生的大地震位於日本海溝西側的日本東海岸,是由於太平洋板塊沿日本海溝向西俯衝歐亞板塊之下,致使歐亞板塊向東反彈逆衝所致。」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構造專家萬天豐教授同意這一觀點。他對本刊記者說,「太平洋板塊每年相對於北美板塊向西運動幾個釐米,正是運動過程中的能量釋放導致了這次大地震。」
  • 黃石火山地殼運動活躍,巖漿不斷向外向上延伸,有可能在未來爆發
    在距今210萬年前的爆發中噴發出了2500立方公裡的火山物質,距今120多萬年的噴發中噴出了280立方公裡的物質,距今64萬年則噴發出了1000立方公裡的物質,這都是極大級別的火山爆發,比人類有歷史記載以來所有的火山噴發的規模都大。科學家估計,在未來,黃石公園仍有可能發生超級火山爆發。
  • 印度洋下的巨型構造板塊正在斷裂,千萬年後將一分為二
    換句話說,在100萬年後,板塊的兩部分將相距約1.7公裡。相反,這些地震起源於板塊中間。這些地震以及其他地質線索表明,在沃頓盆地這一地區,地下深處正在發生某種變形。但這種變形並非完全出乎意料,因為印度-澳大利亞-摩羯座板塊並非一個內聚單元。研究小組觀察了沃頓盆地的一個特殊斷裂帶,那裡是地震的發源地。
  • 美國斷層向北延伸超過100公裡,橫跨5公裡!
    在地球上,有很多地震帶區域是我們人類科學都研究出來的,而這些地震帶存在的威脅也是在每年中不斷的擴大,根據美國地質學會的一項新的研究推測,在聖安地列斯斷層區域,可能是美國未來的一個大地震地點,這也是美國科學界最近幾年關注最多的區域。
  • 華北克拉通與古太平洋板塊俯衝
    晚中生代古太平洋俯衝板塊的演化過程為何?早白堊世古太平洋俯衝帶在何處?如果古太平洋板塊俯衝是華北克拉通破壞的一-級動力學機制,那麼確定太平洋板塊何時向東亞大陸俯衝就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巖石地球化學研究表明,古西太平洋板塊後撤的起始時間在早白堊世,那麼古太平洋向東亞大陸開始俯衝的時代- -定早於早白堊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