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科學家通過對地震和火山噴發的規律進行研究,發現了一個新的情況:位於太平洋西北部區域的一個古老闆塊,正在悄悄地潛入我國下方600千米處的地幔過渡帶,並一直向陸地延伸了數百公裡!
這項科研成果,是由我國東北地區的多個地震臺站組成的地震波檢測網絡發現的,來自我國和美國的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團隊,通過對地底下傳來的地震波來研究地質構造時,發現並親眼見證了這一史詩級的自然現象,原本屬於太平洋板塊的區域正在脫離母體,悄悄地潛入亞歐板塊下方!太平洋的古老海床運動,已經潛入我國下方有數百萬年之久,與亞歐大陸板塊相互擠壓,已漸漸融為一體,成為亞歐板塊的一部分。
地球板塊一直受外部力量和內部力量的影響,時刻都在發生相對運動,這種板塊相對運動對地球的影響很大,六大板塊之間的互相擠壓、拉伸都會釋放能量,以地震、火山的方式表現出來。
太平洋板塊的邊緣地帶,就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動最頻繁的地區,整個環太平洋的地震、火山帶,全長超過14000千米,比地球直徑12742千米還要長得多。
近日日本《朝日新聞》等媒體報導,地質學家們首次發現在日本本州島南海槽陸海板塊交匯處出現了板塊移動的現象,截至2018年底,其中7處觀測到了板塊移動,研究者稱位於紀伊水道海域的兩個觀測點分別觀測到大陸板塊向東南方向移動了6釐米和8釐米,地質學家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危險的狀態。
因為日本列島正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全球每年約有1/4的地震發生在日本列島及其附近,這都是由於這地區的地質結構比較特殊,它正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北美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交界處,其中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俯衝到亞歐板塊之下,幾大板塊的相互作用都會對日本列島造成地質活動,從而出現火山地震或者海嘯現象。
日本放送協會(NHK)刊登文章稱有地質學研究機構進行了板塊運動模擬,發現如果該地區的板塊出現劇烈移動的話,將引發能量巨大的地質事件——最高芮氏9.1級的「本州南海槽大地震」,並有可能引發巨大海嘯。
情境問題你來答
科學家通過測量發現,北京與華盛頓的距離以每年0.5~1.2釐米的速度互相靠近,有人推算出大約2億年後,中美兩國就會變成陸上鄰國。這種說法可信嗎?試說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