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2021-01-16 閃電新聞

新華社客戶端青島9月20日電(記者 張旭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團隊最新一項科研成果發現,5200萬年前太平洋板塊由向北俯衝突然轉向變為向西北俯衝,並不是此前學界推測的由于洋殼年齡差異導緻密度差異引發,而是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形成青藏高原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衛東告訴記者,此前學界一直認為,太平洋板塊由向北俯衝突然轉向變為向西北俯衝,是因為洋殼年齡差異導緻密度差異引發,即年齡大的洋殼密度大、質量大,容易下沉。但長達1萬多公裡的俯衝帶中也有年齡小的洋殼,這麼長的俯衝帶同時發生轉向,就很難用密度差來解釋。

孫衛東課題組對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運動速率進行重建,結果發現在太平洋板塊發生轉向之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均在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起始前發生明顯減速,表明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塊俯衝是誘導俯衝。

科研團隊研究發現,距今約1億至5300萬年,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均向北漂移。此時太平洋板塊向北俯衝,與澳大利亞板塊之間藕斷絲連,構造關係類似現今的印度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

在約5300萬年前,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均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漂移速率大幅度降低。此時,太平洋板塊向北漂移卻未受到阻擋,澳大利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之間就形成了巨大的槓桿作用,導致太平洋板塊運動方向改變,由向北變為向西北,出現了新的俯衝,形成了著名的夏威夷-帝王島鏈「大拐彎」。

這項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通報》。(完)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青藏高原作為「世界屋脊」,一直是國際科研熱點區域。圖為青藏高原東部美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研究發現,約5300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該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通報》上。過去幾年,國際上系統研究了西太平洋新生代板塊俯衝起始機制。
  • 海洋所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中國科學院
    海洋所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2020-09-24 海洋研究所 【字體:,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 新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青藏高原作為「世界屋脊」,一直是國際科研熱點區域。圖為青藏高原東部美景。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研究發現,約5300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該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通報》上。  過去幾年,國際上系統研究了西太平洋新生代板塊俯衝起始機制。
  •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5200萬年前太平洋板塊由向北俯衝突然轉向變為向西北俯衝,並不是此前學界推測的由于洋殼年齡差異導緻密度差異引發,而是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 我科學家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二十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是,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是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過去幾年,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投入數千萬美元,先後開展了4個鑽探航次,航次累計耗時超過8個月,系統研究西太平洋新生代板塊俯衝起始機制。
  • 海洋所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了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 我國科學家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8日訊 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該院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
  • 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二十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
  • 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
  • 我國科學家最新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來源:經濟日報經濟日報訊 記者劉成、通訊員王敏報導: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20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成為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 我國科學家最新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經濟日報訊 記者劉成、通訊員王敏報導: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20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成為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 我科學家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9月1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
  •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央廣網青島9月18日消息(記者王偉 通訊員王敏)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研究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
  • 太平洋板塊向亞歐板塊俯衝,為何亞洲東部沒有形成高聳的山脈?
    在板塊構造學說中,全球的巖石圈被分割成六大板塊和一些小板塊,這六大板塊包括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板塊處在不停的運動之中,板塊之間的邊界可以分為相互碰撞擠壓的「消亡邊界」和相互張裂分離的「生長邊界」。
  • 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後,青藏高原東北部如何響應?
    2.5億年前,地球板塊就像一塊巨大的拼圖,所有大陸拼貼在一起,科學家們稱它為盤古超級大陸(圖1)。此後,這個大陸逐漸裂解,自約1.5-1.3億年前開始,印度大陸從南半球岡瓦納超級大陸(盤古超級大陸的南半球部分)快速裂離,在恐龍大滅絕之後,和北半球的歐亞大陸開始發生持續擠壓碰撞(圖2),青藏高原逐漸隆升並發生變形。
  • 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後,青藏高原東北部如何響應?
    2.5億年前,地球板塊就像一塊巨大的拼圖,所有大陸拼貼在一起,科學家們稱它為盤古超級大陸(圖1)。此後,這個大陸逐漸裂解,自約1.5-1.3億年前開始,印度大陸從南半球岡瓦納超級大陸(盤古超級大陸的南半球部分)快速裂離,在恐龍大滅絕之後,和北半球的歐亞大陸開始發生持續擠壓碰撞(圖2),青藏高原逐漸隆升並發生變形。
  • 汶川地震原因有結論 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所致
    新華網北京5月18日電(記者王立彬)中國地質調查局初步監測和評價認定,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導致的,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持續時間較長,因此破壞性巨大。記者18日從國土資源部獲悉,15日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召開汶川地震及其誘發的次生地質災害情況分析會,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地質力學所等單位專家根據調查監測和評價研究結果,對災情進行「會診」初步形成三個結論。一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 藏高原移動地球發信號:青藏高原在東流(組圖)
    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不僅江水向東流,被譽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也有向東「流」的趨勢。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了11月3日英國《自然》雜誌上。  自1995年始,一個國際科學小組在喜馬拉雅山地區沿東西方向布置了4條橫跨雅魯藏布江的超寬頻帶大地電磁深探測剖面,對青藏高原的地殼結構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之下,有一種高度黏稠的流體物質,正自西向東「蠕動」,並牽引著青藏高原向東運動。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9.24 星期四
    科研進展1、營養與健康所提出小鼠多發性硬化模型的營養幹預方法ITER校正場首批線和法國WEST裝置偏濾器關鍵部件 3、西北研究院在北極黑碳氣溶膠的氣候效應模擬研究中取得進展4、力學所深地頁巖氣原位吸附/解吸研究獲進展5、海洋所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
  • 廣州地化所發現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首例後碰撞A型巖漿巖
    A型花崗巖類通常形成於高溫、伸展構造環境 (如裂谷、地幔柱/熱點、後碰撞造山)中。因此,該類巖石具有重要的巖石成因和地球動力學意義。  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是新生代最顯著的陸-陸碰撞造山帶,最終形成於印度板塊和歐亞大陸的碰撞和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