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原因有結論 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所致

2021-01-15 中國網

新華網北京5月18日電(記者王立彬)中國地質調查局初步監測和評價認定,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導致的,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持續時間較長,因此破壞性巨大。

記者18日從國土資源部獲悉,15日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召開汶川地震及其誘發的次生地質災害情況分析會,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地質力學所等單位專家根據調查監測和評價研究結果,對災情進行「會診」初步形成三個結論。

一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

二是逆衝、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發震構造是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帶,在擠壓應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東逆衝運動;這次地震屬於單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東遷移,致使餘震向北東方向擴張;擠壓型逆衝斷層地震在主震之後,應力傳播和釋放過程比較緩慢,可能導致餘震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

三是淺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屬於深板塊邊界的效應,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壞性巨大。

相關焦點

  • 地質專家分析地震成因機理:印度板塊惹的禍
    中新網5月18日電 據國土資源部網站消息,中國地質調查局日前召開汶川地震及其誘發的次生地質災害情況分析會,航遙中心、環境監測院、地科院、地質所、地質力學所等單位的專家根據各自調查監測和評價研究的結果對災情進行「會診」。初步認為, 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塊惹的禍,是逆衝、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
  • 九寨溝地震原因分析 大陸板塊擠壓造成走滑型地震
    就在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截至9日凌晨5時,經初步核查,地震已造成9人死亡、164人受傷。那麼這次地震原因到底是什麼?科學家分析這次地震與汶川地震成因大致相同,但此次地震並不是汶川地震的餘震期。所以兩者並不相關,這次造成地震的最主要原因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的俯衝,造成青藏高原的快速隆起,導致地震。此次地震發震區域構造複雜,為走滑型地震,所謂走滑型地震就是發生在走滑型斷裂上的地震。
  • 日本地震影響其它板塊 東部北美板塊應力或增強
    1891年以來,日本至少記錄有7次8級及以上規模地震,最早的記錄是1446年的8.9級地震。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李海兵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此次發生的大地震位於日本海溝西側的日本東海岸,是由於太平洋板塊沿日本海溝向西俯衝歐亞板塊之下,致使歐亞板塊向東反彈逆衝所致。」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構造專家萬天豐教授同意這一觀點。
  • 科學網—汶川地震成因解析
    由于震源較淺,而且震源機制為向東的逆衝運動,加上震區土質鬆軟,地震波向東能傳播很長距離,使得遠至上海和北京等城市的人都普遍有震感。 4.美國地質調查局發布消息稱,這次地震的震中和震源機制與龍門山斷裂帶或者某個相關構造斷層的運動相吻合,地震是一個逆衝斷層向東北方向運動的結果。從大陸尺度上來看,中亞和東亞的地震活動是由於印度洋板塊衝撞歐亞板塊造成的。
  • 最新研究:印度與歐亞板塊斷裂帶正積攢能量,或致大地震
    最新研究:印度與歐亞板塊斷裂帶正積攢能量,或致大地震 中國科學報 2016-07-14 11:23 來源:澎湃新聞
  • 外媒:亞歐和印度板塊運動致中國西南地震頻發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汶川地震之後,中國西南地區發生多起大地震,他們之間有什麼關聯?高建國認為,這個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目前無法定論,魯甸地處小江斷裂帶,與汶川所處的地震帶看起來不同。但它們之間大的關係是有的,汶川、雅安、魯甸3次地震形成南北帶,地震有南遷的動向。英國《每日電訊報》稱,中國西南部位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板塊之間,經常遭地震打擊。
  • 海洋所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中國科學院
    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板塊俯衝如何起始仍有爭議,是國際地學界的研究熱點。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開展多個鑽探航次,系統研究西太平洋新生代板塊俯衝起始機制。
  • 四川汶川接連發生兩次地震 成都有明顯震感(圖)
    [提要] 3月23日23時52分許,在四川汶川發生4.0級地震。20多分鐘後,即24日00時20分許,該地又發生3.2級地震,目前尚無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報告,當地媒體的報導稱,地震發生時,成都有明顯震感。
  • 日本俯衝帶的地震活動與中國
    所以未來亞洲內陸地震必定更多。當今全球火山噴發與地震更加頻繁,這都與地球內部發熱膨脹相關。是行星引力作用導致行星內部發熱。另外也是孛星出現的重要前兆。    大家還記得2004年12月26日晨7點59分,印尼蘇門達臘島北部附近海域發生特大地震並引發海嘯,造成印度洋周圍近30萬人死亡,其中印尼有近24萬人,斯裡蘭卡有3萬多人,印度有近2萬人,泰國有近9000人。此外,緬甸、馬爾地夫、馬來西亞、索馬利亞、坦尚尼亞和肯亞也都有人死亡。蘇門達臘地震加速了印度板塊向北運動。
  • 菲律賓板塊向北擴展,形成板塊或地幔的推力
    根據日本科學家對日本東北部,中部的板坯流體與板坯邊緣的關係研究,從日本中部到東北部菲律賓海洋板邊緣的板狀流體分布又有新的變化,俯衝帶區域的菲律賓海洋板塊組成部分,向北擴展超過地震邊緣,已經達到了日本板塊相鄰區域的最近位置。
  •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5200萬年前太平洋板塊由向北俯衝突然轉向變為向西北俯衝,並不是此前學界推測的由于洋殼年齡差異導緻密度差異引發,而是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 科研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新華社客戶端青島9月20日電(記者 張旭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團隊最新一項科研成果發現,5200萬年前太平洋板塊由向北俯衝突然轉向變為向西北俯衝,並不是此前學界推測的由于洋殼年齡差異導緻密度差異引發,而是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形成青藏高原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 汶川8.0級大地震的根源和成因
    」,得出結論說:汶川大地震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造成的[23]。在沒有對高達十萬公裡或更長的全球板塊邊界確實是從地表向下斷裂150公裡直到軟流層的問題提供證明的情況下,在板塊運動沒有驅動力機制從而無法使人相信板塊確實能運動的情況下,談論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而且,在青藏高原南面向下俯衝到厚度為
  • 汶川地震是印度洋板塊向北東方向擠壓造成的
    中國地震預測研究所原總工程師莊燦濤,5月13日就汶川地震及其與三峽工程的關係問題接受了中國三峽總公司新聞中心記者的採訪。莊燦濤對記者表示,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的地震,從根本上講,是由於印度洋板塊向北東方向擠壓造成的,這種地震釋放能量是長期積累形成的,極其巨大,是人類力量所不能及的。
  • 板塊運動導致日本地震頻發
    ,有多個板塊在其地表下交匯。幾大板塊主要包括:歐亞板塊:北大西洋東半部、歐洲及亞洲 (印度除外);非洲板塊:非洲、南大西洋東半部及印度洋西側;印澳板塊:印度、澳洲、紐西蘭及大部分的印度洋;太平洋板塊:大部分的太平洋 (包含美國南加州海岸地區);納斯卡板塊:緊臨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側;北美板塊: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蘭;南美板塊:
  • [視頻]汶川地震成因初探 禍起龍門山斷裂帶(上)
    央視網消息:2.4億年前,印度板塊開始向北向亞洲板塊擠壓隨著印度板塊不斷向北推進,並不斷向亞洲板塊下插入,青藏高原開始迅速上升,並在高原的邊緣形成了斷裂帶,這個斷裂帶正是地震的多發區。我國南北地震帶延綿數千公裡,而龍門山地震帶更是地震帶上的「活躍分子」。資料顯示,龍門山地震帶近一萬年以來一直非常活躍,半個世紀以來,發生7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多達10餘次——1938年和1976年,這一地震帶上距離汶川遠的松潘附近地區都發生過7級以上的大地震。
  • 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新華社記者 李夢馨攝本報訊記者劉成、通訊員王敏報導: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20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成為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 陳運泰詳解汶川地震成因及成災機理
    到了海溝方面就順著板塊向下又下潛,就構成了一個對流的循環。就好像在家裡燒開水或者用酒精燈燒水最後看到的沸騰的情況是一樣的。軟流層就像我們時常看到的傳送帶一樣,它要帶動上面的巖石層向水平方向移動,到了海溝這個地方兩個板塊遇到一起,一個板塊常常被另一個板塊撞到底下,形成了板塊俯衝的情況。
  • 汶川大地震的真正原因
    這次大地震是地處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處的龍門山斷層觸動的,該斷層屬中國南北地震帶中的川滇地震帶部分。這種逆衝斷層的特點是,上盤動而下盤不大動,因此位於上盤的汶川、茂縣受災遠比位於下盤的成都嚴重。這次淺源地震比深源地震威力更大,破壞力更強,而且震感能傳到十多個省市甚至數個鄰國,其強度之大為近60年來所罕見。「5·12」大地震發生前,不用說外省人,連大多數四川人都沒聽說過汶川這個地方。可是陳建剛對汶川卻很熟悉。「汶川是阿壩州離成都最近的一個縣。」這位四川一個馬場的老闆告訴作者。因工作需要,他經常往返於川內各地,每次到成都都必須經過汶川。
  • 我國科學家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8日訊 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該院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