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2020-09-18 閃電新聞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8日訊 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該院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

科研人員介紹,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二十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是,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是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過去幾年,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投入數千萬美元,先後開展了4個鑽探航次,航次累計耗時超過8個月,系統研究西太平洋新生代板塊俯衝起始機制。目前得到的結論是,伊豆-小笠原-馬裡亞納俯衝起始屬於自發俯衝起始,即由于洋殼年齡的差異導緻密度的差異,進而使古老的洋殼俯衝到年輕的洋殼之下(Arculus et al., 2015;Maunder et al., 2020)。在俯衝板塊的拖曳下,太平洋板塊的漂移方向發生了改變,形成了著名的夏威夷-帝王島鏈大拐彎。

孫衛東課題組根據前期提出的「巖漿引擎」假說,認為由於板塊密度差引起的自發俯衝應該是先小範圍開始俯衝,再逐漸向兩側擴展。因此,俯衝帶不同部位俯衝起始時間存在明顯的差異。但是,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塊年齡差異很大,與不同時代洋殼相關的伊豆小笠原-馬裡亞納海溝、阿留申海溝和湯加-科馬迪克海溝的俯衝啟動時間卻基本相同。這就表明它們不是由于洋殼年齡差異引起的自發俯衝,而是由太平洋板塊的重大變化所觸發的。

是什麼地質事件導致了太平洋板塊發生如此巨大的轉變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課題組對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運動速率進行了重建,結果發現在太平洋板塊發生轉向之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均在太平洋板塊向西俯衝起始前發生了明顯的減速,表明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塊俯衝是誘導俯衝。

研究人員介紹,他們研究發現距今約1億-5300萬年,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均向北漂移。此時太平洋板塊向北俯衝,與澳大利亞板塊之間,藕斷絲連,構造關係類似現今的印度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後者以印度洋的東經九十度海嶺巨型走滑帶相連。在約5300萬年前,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均與歐亞板塊發生了硬碰撞,漂移速率大幅度降低。此時,太平洋板塊向北的漂移未受到阻擋,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槓桿,導致了太平洋板塊運動方向的改變,導致新的俯衝。

這一發現支持作者提出的「巖漿引擎」假說,老的洋盆碰撞閉合導致鄰居洋盆新的板塊俯衝,正是板塊構造體製得以持續數十億年的關鍵。這種板塊俯衝起始機制為完善板塊構造理論提供了重要的制約。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XDA22050103, XDB42020203)、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6YFC0600408)、泰山學者(ts201712075)等聯合資助。

閃電新聞記者 劉洋 梁金鳳 通訊員 王敏 報導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過去幾年,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投入數千萬美元,先後開展了4個鑽探航次,航次累計耗時超過8個月,系統研究西太平洋新生代板塊俯衝起始機制。目前得到的結論是,伊豆-小笠原-馬裡亞納俯衝起始屬於自發俯衝起始,即由于洋殼年齡的差異導緻密度的差異,進而使古老的洋殼俯衝到年輕的洋殼之下(Arculus et al., 2015; Maunder et al., 2020)。
  • 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青藏高原作為「世界屋脊」,一直是國際科研熱點區域。圖為青藏高原東部美景。新華社記者 李夢馨攝本報訊記者劉成、通訊員王敏報導: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20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成為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 新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青藏高原作為「世界屋脊」,一直是國際科研熱點區域。圖為青藏高原東部美景。新華社記者 李夢馨攝  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20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成為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 海洋所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中國科學院
    海洋所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2020-09-24 海洋研究所 【字體:,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 我國科學家最新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來源:經濟日報經濟日報訊 記者劉成、通訊員王敏報導: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20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成為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 我國科學家最新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經濟日報訊 記者劉成、通訊員王敏報導: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20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成為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5200萬年前太平洋板塊由向北俯衝突然轉向變為向西北俯衝,並不是此前學界推測的由于洋殼年齡差異導緻密度差異引發,而是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 海洋所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了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 我科學家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9月1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
  • 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二十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
  • 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
  • 科研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新華社客戶端青島9月20日電(記者 張旭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團隊最新一項科研成果發現,5200萬年前太平洋板塊由向北俯衝突然轉向變為向西北俯衝,並不是此前學界推測的由于洋殼年齡差異導緻密度差異引發,而是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形成青藏高原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央廣網青島9月18日消息(記者王偉 通訊員王敏)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研究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
  • 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後,青藏高原東北部如何響應?
    2.5億年前,地球板塊就像一塊巨大的拼圖,所有大陸拼貼在一起,科學家們稱它為盤古超級大陸(圖1)。此後,這個大陸逐漸裂解,自約1.5-1.3億年前開始,印度大陸從南半球岡瓦納超級大陸(盤古超級大陸的南半球部分)快速裂離,在恐龍大滅絕之後,和北半球的歐亞大陸開始發生持續擠壓碰撞(圖2),青藏高原逐漸隆升並發生變形。
  • 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後,青藏高原東北部如何響應?
    2.5億年前,地球板塊就像一塊巨大的拼圖,所有大陸拼貼在一起,科學家們稱它為盤古超級大陸(圖1)。此後,這個大陸逐漸裂解,自約1.5-1.3億年前開始,印度大陸從南半球岡瓦納超級大陸(盤古超級大陸的南半球部分)快速裂離,在恐龍大滅絕之後,和北半球的歐亞大陸開始發生持續擠壓碰撞(圖2),青藏高原逐漸隆升並發生變形。
  • 太平洋板塊向亞歐板塊俯衝,為何亞洲東部沒有形成高聳的山脈?
    在板塊構造學說中,全球的巖石圈被分割成六大板塊和一些小板塊,這六大板塊包括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板塊處在不停的運動之中,板塊之間的邊界可以分為相互碰撞擠壓的「消亡邊界」和相互張裂分離的「生長邊界」。
  • 藏高原移動地球發信號:青藏高原在東流(組圖)
    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不僅江水向東流,被譽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也有向東「流」的趨勢。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了11月3日英國《自然》雜誌上。  自1995年始,一個國際科學小組在喜馬拉雅山地區沿東西方向布置了4條橫跨雅魯藏布江的超寬頻帶大地電磁深探測剖面,對青藏高原的地殼結構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之下,有一種高度黏稠的流體物質,正自西向東「蠕動」,並牽引著青藏高原向東運動。
  • 青藏高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已爭論百年
    本報記者 陸成寬最近,我國開始了第二次對青藏高原的大規模綜合性科學考察研究。雖然,上世紀70年代開展的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取得了一些「科學大發現」,但是人們對這片雪域高原的了解還遠遠不夠。時至今日,作為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的形成過程仍然沒有定論,科學家為此已經爭論了近百年。百年間,他們提出了各種學說來解釋青藏高原新生代地殼的變形和地表的隆升。
  • 廣州地化所發現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首例後碰撞A型巖漿巖
    A型花崗巖類通常形成於高溫、伸展構造環境 (如裂谷、地幔柱/熱點、後碰撞造山)中。因此,該類巖石具有重要的巖石成因和地球動力學意義。  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是新生代最顯著的陸-陸碰撞造山帶,最終形成於印度板塊和歐亞大陸的碰撞和匯聚。
  • 華北克拉通與古太平洋板塊俯衝
    自晚古生代以來發生在華北克拉通及周邊的重大構造事件,包括晚石炭世至二疊紀古亞洲洋向南的俯衝、中三疊世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的碰撞,以及中生代以來太平洋區大洋板塊俯衝。然而,只有大洋板塊俯衝才能造就華北克拉通下活躍的地幔非穩定流動體系,並引起流動地幔與巖石圈地幔的強烈相互作用和相應的巖石圈伸展( Zhu and Zheng,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