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海洋所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2020-09-18 央廣網

央廣網青島9月18日消息(記者王偉 通訊員王敏)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研究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

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二十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是,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是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過去幾年,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投入數千萬美元,先後開展了4個鑽探航次,航次累計耗時超過8個月,系統研究西太平洋新生代板塊俯衝起始機制。目前得到的結論是,伊豆-小笠原-馬裡亞納俯衝起始屬於自發俯衝起始,即由于洋殼年齡的差異導緻密度的差異,進而使古老的洋殼俯衝到年輕的洋殼之下(Arculus et al., 2015; Maunder et al., 2020)。在俯衝板塊的拖曳下,太平洋板塊的漂移方向發生了改變,形成了著名的夏威夷-帝王島鏈大拐彎。

孫衛東課題組根據前期提出的「巖漿引擎」假說(孫衛東, 2019),認為由於板塊密度差引起的自發俯衝應該是先小範圍開始俯衝,再逐漸向兩側擴展。因此,俯衝帶不同部位俯衝起始時間存在明顯的差異。但是,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塊年齡差異很大,與不同時代洋殼相關的伊豆小笠原-馬裡亞納海溝、阿留申海溝和湯加-科馬迪克海溝的俯衝啟動時間卻基本相同。這就表明它們不是由于洋殼年齡差異引起的自發俯衝,而是由太平洋板塊的重大變化所觸發的。

是什麼地質事件導致了太平洋板塊發生如此巨大的轉變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課題組對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運動速率進行了重建,結果發現在太平洋板塊發生轉向之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均在太平洋板塊向西俯衝起始前發生了明顯的減速,表明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塊俯衝是誘導俯衝。

距今約1億-5300萬年,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均向北漂移。此時太平洋板塊向北俯衝,與澳大利亞板塊之間,藕斷絲連,構造關係類似現今的印度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後者以印度洋的東經九十度海嶺巨型走滑帶相連。

在約5300萬年前,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均與歐亞板塊發生了硬碰撞,漂移速率大幅度降低。此時,太平洋板塊向北的漂移未受到阻擋,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槓桿,導致了太平洋板塊運動方向的改變,導致新的俯衝。

這一發現支持作者提出的「巖漿引擎」假說,老的洋盆碰撞閉合導致鄰居洋盆新的板塊俯衝,正是板塊構造體製得以持續數十億年的關鍵。這種板塊俯衝起始機制為完善板塊構造理論提供了重要的制約。

相關焦點

  • 海洋所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中國科學院
    海洋所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2020-09-24 海洋研究所 【字體:,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 海洋所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了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 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二十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
  • 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
  • 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青藏高原作為「世界屋脊」,一直是國際科研熱點區域。圖為青藏高原東部美景。新華社記者 李夢馨攝本報訊記者劉成、通訊員王敏報導: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20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成為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 新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青藏高原作為「世界屋脊」,一直是國際科研熱點區域。圖為青藏高原東部美景。新華社記者 李夢馨攝  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20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成為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 我國科學家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8日訊 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該院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
  •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印度大陸與澳大利亞大陸漂移速率圖記者9月21日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孫衛東課題組最新一項科研成果發現,5200萬年前太平洋板塊由向北俯衝突然轉向變為向西北俯衝,並不是此前學界推測的由于洋殼年齡差異導緻密度差異引發,而是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 我科學家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過去幾年,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投入數千萬美元,先後開展了4個鑽探航次,航次累計耗時超過8個月,系統研究西太平洋新生代板塊俯衝起始機制。目前得到的結論是,伊豆-小笠原-馬裡亞納俯衝起始屬於自發俯衝起始,即由于洋殼年齡的差異導緻密度的差異,進而使古老的洋殼俯衝到年輕的洋殼之下(Arculus et al., 2015; Maunder et al., 2020)。
  • 科研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新華社客戶端青島9月20日電(記者 張旭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團隊最新一項科研成果發現,5200萬年前太平洋板塊由向北俯衝突然轉向變為向西北俯衝,並不是此前學界推測的由于洋殼年齡差異導緻密度差異引發,而是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形成青藏高原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 我科學家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9月1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
  • 我國科學家最新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來源:經濟日報經濟日報訊 記者劉成、通訊員王敏報導: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20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成為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 我國科學家最新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經濟日報訊 記者劉成、通訊員王敏報導: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20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成為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 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後,青藏高原東北部如何響應?
    圖2 印度-歐亞大陸碰撞前夕,地表及巖石圈示意簡圖(圖片來源: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丁林)巖石體內的「小磁針」自然界中,絕大部分巖石中都有磁性礦物。在巖石體內,生長著一根根「小磁針」(磁性礦物),可以感應地球磁場。這些磁性礦物顆粒形態各異,有的像雞蛋,有的像筷子等。
  • 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後,青藏高原東北部如何響應?
    在這個過程中,作為青藏高原生長的最年輕部位-高原東北部地區又是如何響應這個持續碰撞過程的呢? 科學家們聚焦盆地內的沉積物——構造和古氣候的「見證者」,利用其記錄的磁組構,反映的古應力變化揭示遠程響應過程。
  • 太平洋板塊向亞歐板塊俯衝,為何亞洲東部沒有形成高聳的山脈?
    在板塊構造學說中,全球的巖石圈被分割成六大板塊和一些小板塊,這六大板塊包括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板塊處在不停的運動之中,板塊之間的邊界可以分為相互碰撞擠壓的「消亡邊界」和相互張裂分離的「生長邊界」。
  • 廣州地化所發現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首例後碰撞A型巖漿巖
    A型花崗巖類通常形成於高溫、伸展構造環境 (如裂谷、地幔柱/熱點、後碰撞造山)中。因此,該類巖石具有重要的巖石成因和地球動力學意義。  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是新生代最顯著的陸-陸碰撞造山帶,最終形成於印度板塊和歐亞大陸的碰撞和匯聚。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北部碰撞後巖漿活動與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陸碰撞造山帶,其演化過程和隆升歷史是地球科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青藏高原內部分布大量碰撞後巖漿活動,包含地幔和地殼來源的多種巖石類型,被認為是探究高原隆升深部機制的理想研究對象。前人定量古高度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北部的可可西裡盆地在中新世之後發生了至少1km的地表隆升,但對引起地表隆升的深部動力學機制存在不同認識。
  • 最新研究:4400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南部由低海拔沙漠隆升高山森林
    青藏高原分水嶺山脈及印度洋-太平洋水系範圍。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6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44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是什麼樣子?有何重大環境變化?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碰撞隆升及影響團隊丁林院士等最新研究發現:4400萬年前,在印度大陸向北俯衝作用下,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區貢覺盆地由海拔700米的沙漠,快速隆升為海拔3800米的森林。科研人員採集貢覺盆地河流沉積地層中的碳酸鹽巖結核,用於古高度計和古溫度計測試。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9.24 星期四
    科研進展1、營養與健康所提出小鼠多發性硬化模型的營養幹預方法裝置偏濾器關鍵部件 3、西北研究院在北極黑碳氣溶膠的氣候效應模擬研究中取得進展4、力學所深地頁巖氣原位吸附/解吸研究獲進展5、海洋所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