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8.0級大地震的根源和成因
——決不是板塊俯衝
虞 震 東
(湖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武漢市,430072)
摘 要
本文指出,宇宙線大的地面增強事件(GLE)對我國地震活動、對四川省地震活動和對汶川附近地區地震活動都有重要的影響。宇宙線大GLE事件出現後,我國會發生接近8級的大地震,四川省會發生6級以上的地震,汶川附近地區會發生5級以上的地震。汶川8.0級大地震的主要根源是
關鍵詞:汶川大地震 根源 成因 宇宙線環境 大GLE事件 地下核燃燒 板塊構造學說
人們都想知道這個大地震是怎樣產生的,它的根源是什麼。但是,現代地震科學對這兩個問題卻無法給出合理的解答。存在著致命性缺陷和根本性困難的板塊構造學說對這個大地震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對此,本文後面會加以討論。
今年2月我國出版的學術專著《對地質學和地震學的思考》[1]一書中提出了地震科學的宇宙線環境學說。這個學說對大地震的成因、根源、能量來源、地震前兆等13個地震基本問題提出了統一的、全新的解答。本文根據這個新學說結合汶川地區和我國地震的實際情況來研究汶川8.0級大地震的根源和成因。
1 汶川8.0級大地震的根源
研究發現,宇宙線環境增強,包括新星爆發、超新星爆發以及由太陽的宇宙線耀斑引起的宇宙線大的地面增強事件(GLE)等,對大地震活動有重要的影響。[2-4]自上個世紀30年代至今共記錄到6次宇宙線大GLE事件,它們的發生日期及增強幅度見於表1。[5,6]
表1 宇宙線大GLE事件
順 序 | 日 期 年,月,日 | 增強幅度*(%) |
1 | 1942,2,28 | 600 |
2 | 1942,3,7 | 750 |
3 | 1946,7,25 | 1100 |
4 | 1949,11,19 | 2000 |
5 | 1956,2,23 | 9000 |
6 | 2005,1,20 | 約4500[6] |
* 高緯度海平面宇宙線中子成分增強數值。
1.1 宇宙線大GLE事件後汶川附近地區的地震
前面5次宇宙線大GLE事件出現後,汶川附近地區發生的地震情況[7]見於表2。
表2 宇宙線大GLE事件後汶川附近地區的地震
順序 | 宇宙線大GLE事件日期 年,月,日 | 地 震 時間 緯度 經度 地點 震級 年,月,日 | 時距* 年 | 距離** km |
1 | 1942,2,28 | 1943,6,21 30.6oN 104.1oE 成都 5 | 1.3 | 80 |
2 | 1942,3,7 | |||
3 | 1946,7,25 | 1949,11,13 30.0oN 102.5oE 康定東 5.5 | 3.3 | 140 |
4 | 1949,11,19 | 1952,8,31 31.2oN 103.0oE 理縣 5 | 2.8 | 40 |
| | 1952,11,4 32.0 oN 103.5 oE 黑水東 5.5 | 3.0 | 110 |
5 | 1956,2,23 | 1958,2,8 31.5oN 104.0oE 茂縣、北川6.2 | 2.0 | 80 |
* 地震時間和宇宙線大GLE事件日期之間的時距。
** 汶川大地震震中(31 oN、103.4 oE)和各個地震震中的距離。
從表2看到,在前5次宇宙線大GLE事件出現後的1.3-3.3年的2年時間裡在距汶川大地震震中這個點140公裡的範圍內都發生了5級以上的中強地震。其中,1956年2月23日的宇宙線大GLE事件後發生了6.2級的強震。這說明了,宇宙線大GLE事件會在汶川附近地區引起地震,一般是引起中強震或強震。
1.2 宇宙線大GLE事件後中國及附近地區的大地震
前面5次宇宙線大GLE事件出現後,中國及附近地區發生的7.7級以上大地震[7,8]見於表3。
表3 宇宙線大GLE事件後中國及附近地區7.7級以上的大地震*
順序 | 宇宙線大GLE事件日期 年,月,日 | 地 震 時間 緯度 經度 地點 震級 年,月,日 | 時距** 年 | ||||
1 | 1942,2,28 | 無 | |||||
2 | 1942,3,7 | 無 | |||||
3 | 1946,7,25 | 1947,3,17 | 33.3oN | 99.5oE | 青海達日 | 7.7 | 0.6 |
| | 1947,7,29 | 28.6oN | 93.6oE | 西藏朗縣 | 7.7 | 1.0 |
| | 1948,5,25 | 29.5oN | 100.5oE | 四川理壙 | 7.3 | 1.8 |
4 | 1949,11,19 | 1950,8,15 | 28.4oN | 96.7oE | 西藏察隅 | 8.6 | 0.7 |
| | 1951,11,18 | 31.1oN | 91.4oE | 西藏當雄 | 8 | 2.0 |
| | 1952,9,30 | 28.3oN | 102.2oE | 四川冕寧 | 6.75 | 2.9 |
5 | 1956,2,23 | 1957,12,4[8] | 45.2oN | 99.2oE | 蒙古 | 8.0 | 1.8 |
| | 1958,2,8 | 31.5oN | 104.0oE | 四川茂縣 | 6.2 | 2.0 |
* 因本文研究的需要,表中列出了四川省內發生的6級以上地震。
** 地震時間和宇宙線大GLE事件日期之間的時距。
對表3要作一些說明。第一,在1942年2月28日和3月7日的兩次最小的大GLE事件後,表3中雖然沒有7.7級以上地震,但中國及邊界附近地區還是發生了多個小於7.7級的7級地震[7]。同樣,四川省雖然沒有發生6級以上地震,但在這兩個大GLE事件出現後2.4年的1944年8月3日在四川冕寧(28.5 oN,101.5 oE)還是發生了5.75級地震[7]。第二,表3中1957年12月4日的8級地震雖然發生在蒙古,但該地震震中位置在新疆北端和黑龍江省北端連線以南600多公裡,距我國邊界只有200多公裡,是和我國大地構造密切相連的地區。第三,從表3中看來,1949年11月19日的宇宙線大GLE事件對地震的影響似乎最大。但實際上在此期間另外還出現了特殊新星ηCar星的爆發[9]。這顆星是銀河系裡質量最大和最亮的星之一,它對地球有很大的影響。它爆發的影響和1949年11月19日的宇宙線大GLE事件的影響疊加在一起,從而才引起了更強烈的地震活動。
表3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宇宙線大GLE事件對我國地震有重要的影響。我國及附近地區一般都會發生接近或達到8級的大地震。第二,宇宙線大GLE事件對四川省地震有重要的影響。四川省都會發生6級左右或更大的地震。
地震資料顯示,汶川大地震發生前的一段時間裡我國大地震活動罕見地平靜,四川省強震活動也特別平靜。這種不尋常的平靜實際上是在醞釀著更嚴重的地震。直到2005年1月20日這個有記錄以來第二大的宇宙線GLE事件出現後3.3年的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大地震突然發生了。終於,汶川附近地區應該發生的5級以上地震發生了,四川省應該發生的6級以上地震發生了,我國應該發生的接近8級的地震發生了。
根據本文總結出的上述關係,今後,當太陽的宇宙線耀班再引起大的宇宙線GLE事件時,我國地震部門應該及早做好準備,以應對汶川附近地區將要發生的5級以上地震、四川省將要發生的6級以上地震和我國將要發生的接近8級的大地震。從而爭取把地震帶來的災害減小到最低程度。
1.3 汶川8.0級大地震的根源
以2005年1月20日的宇宙線大GLE事件為標誌的宇宙線環境增強是汶川8.0級大地震的主要根源。在此要加以說明的是,宇宙線大GLE事件的增強幅度,只是一個標誌或指標。並不是說增強了的那些宇宙線中子部分單獨就能引起大地震。引起大地震的是相應的那個太陽宇宙線耀斑在爆發中產生的全部高能輻射,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各種高能輻射。
我們認為,還有一個重要的天文事件對汶川大地震也是有影響的。它就是2008年3月19日觀測到的極為重要的γ射線暴GRB080319B。這個γ射線暴距地球約75億光年。它的最令人驚奇的特點是它的光學餘輝竟然達到視星等5.3[10]。也就是說,地球上的人們用肉眼竟然能看到大約75億光年距離的天體爆發。這個爆發的能量該有多大!這個特點是前所未有的。
γ射線暴是宇宙大爆炸之後所知的最猛烈的爆發。它和暗物質、暗能量作為兩個最大的謎團由20世紀留給了21世紀[11]。它不是星系層次的現象,而是恆星級爆發現象。一般認為,大多數γ射線暴是大質量恆星燃盡核燃料後發生坍縮形成黑洞或中子星時產生的。它釋放極為巨大的能量,可以高達1054爾格/秒[11]。這個爆發過程除產生γ射線、X射線、可見光和射電輻射外,還產生已知的和未知的各種高能粒子流。當地球上觀測到γ射線暴的時候,那些在這個γ暴中產生的以非常接近於光速運行的高能粒子流很快也到達了地球。而在這個γ暴中產生的以超光速運行的超光速粒子則是在地球上觀測到γ射線暴的時刻以前就到達了地球。這些作用到地球的由γ射線暴產生的各種高能輻射和物質肯定要在地球上產生它的影響。在新星爆發和大地震關係的研究中已經知道,恆星爆發的最亮視星等是反映它對地震影響程度的指標。最亮視星等達到3等的新星爆發就可能引起8級大地震[4]。γ射線暴GRB080319B的最亮視星等已經達到5.3等。它和前者的視星等之差只有2個星等。但γ射線暴的爆發規模比新星爆發要大很多億倍,從中產生的引起大地震的那些高能輻射和物質比新星爆發要遠遠大得多。所以,我們相信,GRB080319B這個γ射線暴要對地球有影響,要對地震活動有影響。也就是說,2005年1月20日的宇宙線大GLE事件反映的那個太陽宇宙線耀斑和γ射線暴GRB080319B的聯合作用是汶川8.0級大地震的根源。
2 汶川8.0級大地震的成因
2.1 汶川8.0級大地震的成因
太陽宇宙線耀斑產生的太陽宇宙線和各種高能輻射作用到地球大氣層後,在大氣層的電離層裡引起電離增強。由於在地磁場中運動,大氣電離增強區域形成電流系。由於電磁感應,天空中的這個電流系在地球內部產生感應電流系。地球內部由導電性能良好和高電阻的不同巖石和礦物可以構成天然電阻器、天然電感器和天然電容器。它們組成的相應電路的頻率和感應電流系頻率相同時形成諧振電路並引起電路諧振,產生高電壓或更大的電流。產生的大電流或高電壓在地球內部產生擊穿通道並進而形成一個不斷燃燒的氣化腔。在鈾、釷元素富集區裡,燃燒腔裡的高溫、高壓到達某臨界點後點燃核反應,出現鈾、釷元素的核裂變燃燒或氫聚變燃燒。持續的核燃燒使燃燒腔內溫度、壓力繼續升高,包圍燃燒腔的圍巖的受力相應不斷升高。當圍巖承受不住燃燒腔裡的高溫、高壓時,圍巖勢必炸裂。這就發生了大地震,並產生相應的大斷層。這就是大地震成因的地下核燃燒假說。這個假說的詳細內容,請見參考文獻[1]和[12]。
這個大地震成因假說的要點是:大地震是發生在地球內部的鈾、釷元素富集區裡;大地震是由地下核燃燒引起的圍巖炸裂。在此,簡單解釋一下有關的幾個問題。
第一,地球內部擁有豐富的鈾、釷元素。地球物理學家傅承義院士指出:「地球每年由於地震所消失的能量其數量級約為1027爾格。但地球每年僅由放射性物質衰變所產生的能量至少比這個數值高一個數量級」[13]。這種衰變能主要是由鈾、釷元素提供的。而鈾、釷元素裂變產生的能量比它們在相同時間裡產生的衰變能又要大得多。所以,地內的鈾、釷元素為全球的地震活動提供能量是綽綽有餘的[1]。
第二,地下核燃燒包括鈾、釷的核裂變燃燒和氫聚變燃燒兩種。核裂變燃燒或稱鏈式核裂變反應需要三個條件。一是有鈾、釷元素,二是有中子,三是有中子慢化劑。在鈾、釷元素富集區裡,由放射性重元素的α衰變產生的α粒子和一些核素進行(α,n)型的核反應會產生中子[1]。而地下水是很好的中子慢化劑。所以在一定的條件下,就會產生核裂變燃燒。關於氫聚變燃燒,這裡指出兩點。一是已經發現地球內部存在著天然氫聚變的情況[14-16]。二是地球內部的天然氫聚變是通過地球內部產生的μ子的催化作用實現的。它的具體內容,作者將另文詳述。鈾、釷的核裂變燃燒和氫聚變燃燒產生的巨大能量使燃燒腔內溫度、壓力不斷升高,最終導致大地震。
第三,在地下核燃燒的點火和隨後的持續燃燒過程中,高溫和地下水是兩個很重要的條件。在礦物和巖石中含有結晶水。在高溫時礦物才會發生脫水作用。結晶水析出形成地下水。而地下水對於地下核燃燒是非常重要的。在產生地下大電流的過程中,地下水起了諧振電路中導線的作用。在引起核裂變燃燒時,地下水起著中子慢化劑的作用。在氫聚變燃燒中,水中的氫原子是核聚變的原料。在地球內部,存在著巨量的水。其總量高達全部海洋裡面水量的50倍之多[17]。地下水為地下核裂變燃燒準備了很好的條件和用不完的核聚變原料。
第四,已經發現了地下核燃燒的證據。非洲西部加彭共和國的弗朗斯維爾盆地有個奧克洛鈾礦。這個鈾礦在過去的地質時代裡就發生過地下核燃燒,這是國際原子能委員會召開的會議的結論。這個地下核燃燒消耗了5噸的鈾235[18,19]。考慮到核燃燒中鈾238的燃燒,實際的鈾燃料消耗量比5噸還要多。奧克洛鈾礦發生過地下核燃燒的事實對於大地震成因的地下核燃燒假說是有力的支持。
上述機理就是汶川8.0級大地震的成因。
這裡應強調一點,因為地內有豐富的鈾、釷元素和巨量的水,根據上述引起核裂變燃燒和氫聚變燃燒的不同機理,在一定的條件下,地球內部就會在鈾、釷元素富集區發生地下核燃燒,從而就會在很多的地區引起大地震。也就是說,根據本學說可以判斷,發生大地震的地區都應該是地下有著鈾、釷元素富集區的地區。只不過這些鈾、釷元素的深度是在地震的震源深度(多數在地下30公裡左右)往下而已。
2.2 大地震地區和鈾礦地區的關係
某位地質、地震學家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正在開採的鈾礦和釷礦富集區並不是強震發生的地方?為什麼8級大地震發生的地方不是鈾礦和釷礦富集區?」這個問題是很容易解釋的。現說明如下。
首先,要區別兩者的深度。大地震分為淺震和深震兩類。淺震的震源深度一般在30公裡左右。燃燒腔即鈾、釷元素富集區在它下面。深震的震源深度就更深了。而可供開採的鈾礦的深度很小,不超過幾公裡[20]。一個鈾礦床若隱伏在地下數百米深,就已經把它稱為「盲礦」了。如澳大利亞的奧林匹克壩超大型鈾礦床距地表為350米,加拿大阿薩巴斯卡盆地的西加湖超大型鈾礦床距地表為450米[21]。這樣,上面問題的解釋就是:在地下幾百米或稍深一點的地方存在鈾、釷礦並不等於在它下面的地下30公裡往下深處也一定要存在鈾、釷元素富集區;地下30公裡往下深處存在鈾、釷元素富集區也不等於在它上面的距地表幾百米或幾公裡深處一定要存在鈾、釷礦。地球幾百米深處的礦物和深度30公裡往下深處的物質並無絕對的對應存在關係。所以,考慮到兩者的不同深度,上述問題就沒有什麼奇怪了。
但是,由於在從原始星雲形成地球過程中的快速自轉要引起鈾、釷元素呈條帶狀分布和地球內部物質按相對密度進行的分異,不同深處的鈾、釷元素分布也會表現出一定的關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存在著一條巨型的環太平洋鈾成礦帶[20]。它不僅是一條深度為幾百米或稍深一點的巨型鈾礦帶,由於地球元素的重力分異作用,在這條巨型帶地下幾十公裡及更深的部位也存在著鈾元素富集區。由於這條巨型鈾富集帶裡在不同深度處發生的地下核燃燒,就產生了一條巨型的環太平洋火山帶、一條巨型的環太平洋地震帶和一條巨型的環太平洋造山帶。這時,該地質、地震學家提出的上述問題就不成立了。巨型的鈾礦帶和巨型的大地震帶在環太平洋地區就重合在一起了。再舉一個例子,我國鄂爾多斯盆地存在著豐富的鈾礦,鈾資源量高達36.9—160萬噸。與此同時,鄂爾多斯盆地及其附近地區也是8級大地震多發地區。公元996年11月在陝甘寧晉內蒙發生了一個特大地震[22]。這是一個8級大地震。它發生在鄂爾多斯盆地內部。公元1556年1月23日 陝西華縣的8級大地震[7]是在鄂爾多斯盆地南部附近。公元1654年7月21日甘肅天水的8級大地震[7]是在鄂爾多斯盆地西南部附近。公元1739年1月3日 寧夏平羅的8級大地震[7]是在鄂爾多斯盆地西北部附近。公元1920年12月16日寧夏海原的8級大地震[7]是在鄂爾多斯盆地西部附近。這麼多8級大地震發生在鄂爾多斯盆地內部及盆地邊緣地區!這是又一個鈾礦區和8級大地震地區相重合的典型例子。
這樣,該地質、地震學家提出的問題得到了清楚的解釋。
在參考文獻[20]中介紹環太平洋構造帶內巨型鈾成礦帶時專門介紹了鄂爾多斯—四川前陸坳陷帶,並指出這個地區「是目前尋找砂巖型鈾礦的重要靶區」 [20]。鄂爾多斯盆地是大地震的多發區,已經找到了豐富的鈾礦資源。四川盆地也是大地震的多發區,相信也會有豐富的鈾資源。至多只是埋藏得深一點而已。
3 汶川8.0級大地震決不是板塊俯衝引起的
某單位召集一些權威專家對汶川大地震進行「會診」,得出結論說:汶川大地震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造成的[23]。為討論這個問題,先要簡單介紹一下板塊構造學說。
上個世紀60年代出現了板塊構造的概念。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如下:它把地球巖石圈分成了6個或7個或10多個剛性板塊(巖石圈包括了上部的地殼和下部的上地幔蓋層,兩者厚度之和平均為150公裡[24],是固態物質);軟流層(它在巖石圈下面,是部分融熔物質,其厚度平均為100公裡[24])下面的地幔的對流通過軟流層在驅動著板塊運動;各個板塊之間相對運動導致的擠壓或俯衝引起了大地震和構造運動。
3.1 板塊構造學說的致命性缺陷
板塊構造學說及其擁護者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常識問題。即各個板塊之間的邊界必須要從地表一直斷裂到軟流層,板塊之間才能發生相對運動;如果板塊邊界只是上部斷裂了幾十公裡、下部的幾十公裡沒有斷裂而是連在一起的話,板塊之間是不能發生相對運動的。地表雖然有大斷裂帶和大海溝之類的斷裂,但並沒有人證明過這些斷裂的深度大到平均150公裡直到軟流層。而且,在地殼和上地幔蓋層之間有個莫霍界面。板塊邊界上部的斷裂通過莫霍界面後為什麼還必須斷裂?平均厚度為100公裡稍多一些的上地幔蓋層是固體巖石,作為地球的一個圈層它在全球是連成一體的。為什麼在人們根據自己需要隨意劃分出的板塊邊界處下部的上地幔蓋層一定要從上到下完全斷裂100多公裡?只要上地幔蓋層在板塊邊界處沒有斷裂或沒有完全斷裂,地表大斷裂帶兩側的兩個板塊之間是不可能發生相對運動的。而板塊構造學說卻從來沒有證明過哪怕是任何兩個板塊之間的一條板塊邊界確實從地表往下斷裂了150公裡,確實斷裂到了軟流層。何況,如果按地球巖石圈只分成六個板塊來計算,全球的板塊邊界長度要達到大約十萬公裡;如果按巖石圈分成七個大板塊再加上很多個小一些的板塊[24]來計算,全球的板塊邊界長度就是十幾萬公裡。這麼長的板塊邊界都要從地表往下斷裂150公裡直到軟流層是根本不可能的。這就是說,因為板塊邊界的下半部是連成一體的,所以人們劃分的那些板塊根本是不會運動的。如果要說板塊會運動的話,作為科學研究人員必須提供這十萬公裡或更長的板塊邊界都是完全斷裂的證據。既然沒有提供證據,人們為什麼要相信板塊構造學說?板塊邊界下半部的上地幔蓋層是全球連成一體的固體圈層,只要它沒有在這十萬公裡或更長的板塊邊界地方從上到下都完全斷裂100多公裡,板塊運動從何說起?板塊擠壓和板塊俯衝從何說起?引起大地震更是無從談起。科學不是宗教,科學尊重理性和證據,不贊成盲從。這個常識性問題就成了板塊構造學說的致命性缺陷。
地球通過大地熱流現象不斷在向宇宙太空散發著熱量。這就要求地球內部必須不斷地產生著熱量,才能保證地球在至今已有45億年的演化中不致成為一個冰冷的星球。為地球供熱基本上是由地球內部的核轉變能承擔的。我國在上個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就有學者提出了這個學術思想[25]。地內產生的核能包括衰變能、裂變能和聚變能三種。在一段時期裡,地球放射性物質的衰變能是固定的數量,而裂變能和聚變能的數量因為不同區域裡地下核燃燒燃燒腔的產生和熄滅而處於動態變化中。所以,地球內部的核轉變能對地球的供熱是處在動態變化中的。這就要引起地球的熱脹冷縮。它在地球表面就表現為高程會發生變化以及兩點之間的距離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如同氣球上兩點之間的距離會因氣球內充氣的多少而變化一樣。各種手段觀測到的因地球的熱脹冷縮而表現出來的地球形變不能說成是板塊的運動,它更不是大地震的成因。
3.2 板塊運動沒有驅動力
板塊構造學說的創立者們把板塊構造的資料和地幔對流假說相結合,提出了板塊運動的驅動力機制——傳送帶模式:是地幔的對流驅動了板塊運動。但是,地幔的運動速度小,板塊的運動速度大。「運動速度很小的地幔如何能帶動速度較快的板塊移動呢?另外,絕大多數地幔熱活動的中心都不與板塊擴張的中心相對應,板塊擴張中心的深部沒有地幔物質上湧的現象,地幔對流環就難以形成。這些就成了傳送帶模式的致命傷」。[26]即「傳送帶模式有問題,行不通。」[26]「為什麼固體地球表面的各個板塊會運動?……有許多著名的學者早已提出了他們自己的看法……然而,事實上,至今上述問題仍然是困擾地球科學工作者的難題。」[26]這就是說,擁護板塊構造學說的國際國內的很多研究人員想方設法也無法解決板塊運動的驅動力問題。這樣,板塊構造學說就成了一個沒有驅動力卻仍要板塊運動的學說。這種情況下,大談板塊俯衝有什麼科學價值?板塊構造學說的認識誤區在於,把地球的熱脹冷縮當成了板塊的運動。
3.3 板塊構造學說無法預報大地震
板塊構造學說提出至今已有40年的歷史了。地球每年發生的7.0級以上大地震數目平均有十七八個。可是板塊構造學說卻始終未能用板塊運動來成功預報過一次大地震。不能預報大地震的地震成因學說有什麼用?解釋地震成因的學說竟然無法預報大地震!從而也就無法檢驗。無法檢驗、無法證實的學說和神學、和宗教有多大的差別?
在沒有對高達十萬公裡或更長的全球板塊邊界確實是從地表向下斷裂150公裡直到軟流層的問題提供證明的情況下,在板塊運動沒有驅動力機制從而無法使人相信板塊確實能運動的情況下,談論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而且,在青藏高原南面向下俯衝到厚度為200公裡或更厚的亞洲板塊下面的印度板塊的繼續向下俯衝竟然神奇到把構造應力向上集中到離地表只有10-20公裡[23]且距板塊邊界六七百公裡遠的汶川地下震源處來引起8.0級這麼大的地震。這種說法是天方夜譚,是沒有什麼科學意義的。
汶川大地震發生前我國地震部門沒有反應、沒有作為和我國地震學界、地質學界對板塊構造學說的盲從有重要關係。盲從扼殺了地震研究人員的探索精神。只有拋棄板塊構造學說,中國的地震研究才會有希望,中國的地震預報才會有希望。
公元1556年大於83萬人死亡[7]的陝西華縣8級大地震、公元1976年24萬多人死亡的唐山大地震以及這次7萬人死亡的汶川大地震都是發生在板塊內部的大地震,它們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中國的地震研究人員有責任對這些大地震的根源和成因給全中國人民作出解釋。進而爭取預報今後的大地震,以減輕它的危害。但是,板塊構造學說對此毫無幫助。繼續盲從板塊構造學說、用它的套話說一些使人們無法相信的話語對研究中國大陸的大地震有什麼幫助?不能預報大地震的板塊擠壓和俯衝學說對地震研究有什麼用?為什麼這種狀況還要繼續下去?中國的地震研究人員為什麼還不願意擺脫對板塊構造學說的盲從呢?
參 考 文 獻
[1] 虞震東. 對地質學和地震學的思考. 武漢:長江出版社,2008. 1—115.
[2] Yu Zhen-dong. Strong earthquakes, novae and cosmic ray environment. In: Proceedings of the 19th International Cosmic Ray Conference.
[3] 虞震東. 宇宙線環境研究. 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84—107, 191—204.
[4] 虞震東. 20世紀全球8級大地震的根源. 自然雜誌,2003, 25(4). 201—209.
[5] Duggal, S.P. Relativistic solar cosmic rays. Reviews of Geophysics and Space Physics, 1979, 17. 1021.
[6] Http://neutronm.bartol.udel.edu/gle 2005.html
[7] 顧功敘. 中國地震目錄(公元前1831年—公元1969年).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42—48, 337—452.
[8] Abe, K. Magnitudes of large shallow earthquakes from 1904 to 1980.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1981, 27. 72—92.
[9] Payne—Gaposchkin, C. The Galactic Novae.
[10] Racusin, J. L. et al. GRB080319B: A naked—eye stellar blast from the distant universe, Submitted to
Nature, May 11, 2008.
[11] 張家鋁. 關於伽瑪射線暴磁場的若干思考. 自然雜誌,2007,29(4). 187—192.
[12] 虞震東. 大地震成因的「電離層+地下核燃燒」假說. 自然雜誌, 2004,26(4). 215—219.
[13] 傅承義,陳運泰,祁貴仲. 地球物理學基礎.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 261.
[14] 蔣崧生,何明. 海洋熱流中的3He:地球深處核聚變的證據?自然雜誌,2006,28(3). 164—166.
[15] 蔣崧生. 地球內部的3He是原始起源嗎?自然雜誌,2007,29(2). 102—106.
[16] 蔣崧生,何明. 地球內部生成3H的證據. 科學通報,2007,52(13). 1499—1505.
[17] 汪品先. 我國的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向何處去?世界科學,2006,(8). 2—7.
[18] Cowan, G. A. A natural fission reactor, Scientific American, 1976, 235(1). 36—47.
[19] 歐陽自遠. 探究史前核反應堆. 科學世界,2007,(5). 92—95.
[20] 餘達淦,吳仁貴,陳培榮. 鈾資源地質學教程. 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版. 120, 436—439.
[21] 劉興忠. 我國尋找大型、超大型鈾礦床的找礦方向和有利靶區. 鈾礦地質,1993, 9(4). 1—11.
[22] 王會安,聞黎明. 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彙編·第一卷.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109—148.
[23] 四川特大地震原因有初步結論. 人民日報
[24] 曾融生,陳運泰. 探索地球內部的奧秘.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31, 37.
[25] 侯德封,歐陽自遠,於津生. 核轉變能與地球物質的演化. 北京:科學出版社,1974. 1—91.
[26] 萬天豐. 關於全球板塊構造動力學機制的討論. 自然雜誌,2005,27(5). 263—268.
(責任編輯:ko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