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是印度洋板塊向北東方向擠壓造成的

2021-01-16 中國網

中國地震預測研究所原總工程師莊燦濤,5月13日就汶川地震及其與三峽工程的關係問題接受了中國三峽總公司新聞中心記者的採訪。

莊燦濤對記者表示,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的地震,從根本上講,是由於印度洋板塊向北東方向擠壓造成的,這種地震釋放能量是長期積累形成的,極其巨大,是人類力量所不能及的。三峽工程從2006年才開始蓄水,到現在水庫蓄水所產生地下形變的能量積累,與汶川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相比是極其微小的。

莊燦濤說,汶川地震發生在我國南北地震帶的龍門山斷裂上,三峽工程所在地區與汶川相距700多千米,已經遠離這一地震帶,二者地質構造也不同。三峽大壩所在地地質條件穏定,大壩基礎為整體性好的花崗巖,三峽大壩本身是穩定和安全的。

相關焦點

  • 汶川地震原因有結論 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所致
    新華網北京5月18日電(記者王立彬)中國地質調查局初步監測和評價認定,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導致的,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持續時間較長,因此破壞性巨大。記者18日從國土資源部獲悉,15日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召開汶川地震及其誘發的次生地質災害情況分析會,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地質力學所等單位專家根據調查監測和評價研究結果,對災情進行「會診」初步形成三個結論。一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 科學網—汶川地震成因解析
    8.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二七分析表示,全國許多地方震感強烈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地震發生地汶川——茂汶大斷裂帶以東的四川地塊相對堅硬,地震波傳播的能力比較強。 汶川地震發生在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川西龍門山的中心,位於汶川——茂汶大斷裂帶上。印度洋板塊向北運動,擠壓歐亞板塊,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
  • 地質專家分析地震成因機理:印度板塊惹的禍
    中新網5月18日電 據國土資源部網站消息,中國地質調查局日前召開汶川地震及其誘發的次生地質災害情況分析會,航遙中心、環境監測院、地科院、地質所、地質力學所等單位的專家根據各自調查監測和評價研究的結果對災情進行「會診」。初步認為, 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塊惹的禍,是逆衝、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
  • 九寨溝地震原因分析 大陸板塊擠壓造成走滑型地震
    就在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截至9日凌晨5時,經初步核查,地震已造成9人死亡、164人受傷。那麼這次地震原因到底是什麼?科學家分析這次地震與汶川地震成因大致相同,但此次地震並不是汶川地震的餘震期。所以兩者並不相關,這次造成地震的最主要原因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的俯衝,造成青藏高原的快速隆起,導致地震。此次地震發震區域構造複雜,為走滑型地震,所謂走滑型地震就是發生在走滑型斷裂上的地震。
  • 給世界的警告:印度洋海嘯與汶川地震
    2008年汶川地震讓中國承受巨大災難,這對於中國及至世界那些生存在斷裂帶上的人們是一個提前的警告,這是為什麼?因為地球如今正面臨巨變期,內部熱膨脹,將造成地殼無法承受內部體積膨脹帶來的壓力,故地殼將被脹開,故地震會增多,火山開始活躍起來,就是死火山也將變成活火山而噴發。如亞洲內陸地震就被預言,特別是郯廬斷裂帶,揚子板塊周邊的地震必定極多。
  • 四川汶川接連發生兩次地震 成都有明顯震感(圖)
    [提要] 3月23日23時52分許,在四川汶川發生4.0級地震。20多分鐘後,即24日00時20分許,該地又發生3.2級地震,目前尚無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報告,當地媒體的報導稱,地震發生時,成都有明顯震感。
  • 陳運泰詳解汶川地震成因及成災機理
    因為這次地震發生在人煙稀少的地方,沒有引起任何的人員傷亡,也沒有引起任何的經濟損失。回過頭來看這次發生的汶川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的發生就是跟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在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發生的碰撞擠壓密切相關。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的移動,因為在我們國家青藏高原的北面有崑崙山的斷裂,這些運動使印度板塊和青藏高原的碰撞不能一直繼續下去。運動在不斷地繼續,但是受到了崑崙山斷裂帶的阻攔,使得在這一帶地殼裡的物質沒有地方可去,唯一可去的地方就是朝著東或者東偏南的方向流動。因此在龍門山斷裂帶的西面我們發現,甘孜的地塊和川滇的地塊朝著偏東、偏南的方向運動。運動的速率有多大?
  • 四川地震頻繁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真相被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17年的九寨溝發生7.0級的強地震相隔不遠,08年的汶川大地震更是人們心中無法抹去的慘痛回憶,為什麼四川如此命運多舛,地震不斷?
  • 陳運泰:汶川地震的成因斷層、破裂過程及成災機理
    (圖)印度板塊相對於歐亞板塊是由南向北偏東的方向運動,印度板塊在7100萬年以前遠遠在現在位置的前面,但是經過了7100萬年以指甲生長的速度,印度板塊現在運動到我們熟知的地方。板塊運動的速率雖然是很低的,但是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到底是什麼力量驅使板塊運動和變化呢?趨勢板塊運動的機制就是因為在巖石層板塊的下面軟流層裡的對流。
  • 專家:汶川大地震斷裂、破裂過程、成災機理(圖)
    因為這次地震發生在人煙稀少的地方,沒有引起任何的人員傷亡,也沒有引起任何的經濟損失。回過頭來看這次發生的汶川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的發生與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在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發生的碰撞擠壓密切相關。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的移動,因為在我們國家青藏高原的北面有崑崙山的斷裂,這些運動使印度板塊和青藏高原的碰撞不能一直繼續下去。運動在不斷地繼續,但是受到了崑崙山斷裂帶的阻攔,使得在這一帶地殼裡的物質沒有地方可去,唯一可去的地方就是朝著東或者東偏南的方向流動。因此在龍門山斷裂帶的西面我們發現,甘孜的地塊和川滇的地塊朝著偏東、偏南的方向運動。運動的速率有多大?
  • 專家:內江地震與長寧地震成因雷同,因板塊相互擠壓
    新京報訊(記者 劉名洋)今日(9月8日)清晨,四川威遠縣發生5.4級地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告訴新京報記者,此次地震與今年6月四川長寧6.0級地震成因雷同,均是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相互擠壓,在應力作用下發生地殼運動,之後應會有餘震發生。
  • 回顧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成因:龍門山地震帶
    回顧2008年5月發生在我國四川省的汶川地震,專家分析指出地震成因是位於龍門山地震帶。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滕吉文介紹,中國處在世界兩大地震帶上,一是環太平洋地震帶,一是喜馬拉雅地震帶,所有的大地震都發生在這兩個大地震帶的地方。可是在中國境內卻有著很多很多的地震的支流,而這些地震也在發生著和不斷地發生著一系列的強震。
  • 回顧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成因:位於龍門山地震帶
    回顧2008年5月發生在我國四川省的汶川地震,專家分析指出地震成因是位於龍門山地震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滕吉文介紹,中國處在世界兩大地震帶上,一是環太平洋地震帶,一是喜馬拉雅地震帶,所有的大地震都發生在這兩個大地震帶的地方。可是在中國境內卻有著很多很多的地震的支流,而這些地震也在發生著和不斷地發生著一系列的強震。
  • 中國哪裡地震最少?看完才知道這幾個省最安全!
    、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洲板塊。,那麼兩個板塊就相互擠壓,在擠壓過程中會因為地質坍塌,以及地質活動而形成地震。其中我國最近的一次特大地震發生在汶川,科學家分析認為,汶川位於茂汶大斷裂帶上,是因為印度洋板塊向被運動,擠壓歐亞板塊,抬升了青藏高原地區的地勢。
  • 中國哪裡地震最少?看完才知道這幾個省最安全
    、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洲板塊。,那麼兩個板塊就相互擠壓,在擠壓過程中會因為地質坍塌,以及地質活動而形成地震。其中我國最近的一次特大地震發生在汶川,科學家分析認為,汶川位於茂汶大斷裂帶上,是因為印度洋板塊向被運動,擠壓歐亞板塊,抬升了青藏高原地區的地勢。
  • 日本地震影響其它板塊 東部北美板塊應力或增強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劉巍  實習生厲倩芸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3月13日發表報告稱,東海大地震致使日本東部向北美洲方向移動了12英尺(約合3.6米)。稍早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信息,這次強震還使地球自轉加快了1.6微秒。
  • 日本特大地震成因:板塊擠壓
    由於最後確定為8.8級,這一地震也成為自1901年以來全球開始建立臺網之後,日本近110年以來錄得的最大的一次地震。而在全球範圍內,這次日本地震也排在了第五名。  至於本次地震的成因,高建國稱:「主要還是太平洋板塊對歐亞板塊的不斷擠壓造成的。
  • 四川為什麼頻繁地震?
    汶川大地震遺蹟(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為什麼四川總發生地震?四川發生地震的原因是什麼?
    地震分類:地震的發生是有原因的,一般劃分為:1、構造地震,2、火山地震,3、陷落地震,4、誘發地震,世界範圍內發生的地震絕大多數都屬於構造地震,發生這種地震的原因是由於巖層斷裂,發生變位錯動而產生的。四川分布著多個地震多髮帶,有龍門山地震帶、攀西地震帶、松潘地震帶、岷江斷裂帶等多條主要地震帶,因此四川發生強震的次數較多也就不奇怪了。當時九寨溝的7.0級地震,震中就發生在岷江斷裂帶附近。
  • [視頻]汶川地震成因初探 禍起龍門山斷裂帶(上)
    央視網消息:2.4億年前,印度板塊開始向北向亞洲板塊擠壓隨著印度板塊不斷向北推進,並不斷向亞洲板塊下插入,青藏高原開始迅速上升,並在高原的邊緣形成了斷裂帶,這個斷裂帶正是地震的多發區。我國南北地震帶延綿數千公裡,而龍門山地震帶更是地震帶上的「活躍分子」。資料顯示,龍門山地震帶近一萬年以來一直非常活躍,半個世紀以來,發生7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多達10餘次——1938年和1976年,這一地震帶上距離汶川遠的松潘附近地區都發生過7級以上的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