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晚6點30分,國家地震局臺網中心三層會議室,燈火通明。
國家地震局臺網中心舉辦臨時新聞發布會,中心主任潘懷文、副主任張曉東、預報部主任劉傑研究員就日本發生芮氏8.8級地震接受了多位記者的採訪。
「這次發布會開的很著急,很多記者都是臨時趕過來的。」臺網中心相關人士對本報記者說。
「按照專業術語,這是一次特大地震、淺源地震。震源深度20公裡左右,屬於中地殼的淺源地震。」江蘇省地震局研究院副院長侯康明如此描述日本本次大地震。
震級定義:8.8級本次日本地震,震級達到了8.8級,專家認為「比較嚴重」。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高建國稱,「這可以算得上是日本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
「咱們國家測定的,震級達到了8.6級,同時這次地震還引發了大海嘯,目前還在太平洋繼續傳播,未來可能還會影響到日本外圍地區,同時,這次地震有感範圍比較大,包括京津等一些地區,高層建築都有震感。」 國家地震局副主任張曉東稱。
其實,地震發生之後,美國和日本報出的震級並不相同。
日本剛開始測定的震級較低,現在已經修訂成8.8級;而美國地質調查局最初發布的數據是7.9級,後來改到8.6,最後又調整到8.8級。
「此次地震之後,臺網中心測定的8.6級是沒有變的。」潘懷文主任表示。
據他介紹,之所以不同國家報出的地震級別有差別,主要是因為測量的方式以及臺網不同,中國用的是面波震級,使用的是大陸地區的臺網定震級;美國則用矩陣震級,利用全球檯網來定的。
由於最後確定為8.8級,這一地震也成為自1901年以來全球開始建立臺網之後,日本近110年以來錄得的最大的一次地震。而在全球範圍內,這次日本地震也排在了第五名。
至於本次地震的成因,高建國稱:「主要還是太平洋板塊對歐亞板塊的不斷擠壓造成的。從歷史上來看,環太平洋板塊一直主動向西方向擠壓歐亞板塊,試圖從歐亞板塊下方"鑽"進去,而歐亞板塊基本保持不動,因此兩者相互"掐"起來,就形成了兩個板塊邊界處的頻繁地震。」
侯康明認為:「太平洋板塊擠壓歐亞板塊,更具體的講是擠壓菲律賓板塊,而日本就在其邊界上,造成日本島隨勢向下俯衝。」
聯繫同屬太平洋板塊的紐西蘭、智利所發生的大地震,很多人擔心,太平洋板塊目前已處於地震高發期?
對此,臺網中心的幾位專家都表示基本認可。
「智利地震和日本地震,都屬於環太平洋帶地震,一個在東南方向,一個西北方向,所以這次地震發生之後,標誌著環太平洋地震帶可能進入到活躍期了。」張曉東表示。
「環太平洋地震帶就是兩大板塊邊界。在這一地區的地震佔到全球地震的80%。」 高建國稱,環太平洋地震帶是一個「火圈」,而歐亞地震帶是一條「線」,兩者擠壓造成的效果是不同的,太平洋帶更容易釋放能量。
有與會專家分析,全球範圍而言地震也有活躍期和平靜期。比如在1950-1965年,10年左右就發生了多次7級以上的大地震。2004年以來,全球進入到一個新的活躍期,印尼大海嘯在有測量歷史上排名第三,此後全球進入到活躍階段,去年發生了7級以上地震28次。
「我們的觀點是2004年之後,全球進入到一個活躍期,從以往來看,一個活躍期至少有十年之久,所以目前可以認為還處在活躍階段。」潘懷文表示。
影響幾何由於發生地震的地方離中國東部1500多公裡。儘管中國東部沿海可以被看作在歐亞板塊的邊界地帶,但是我們有兩三百公裡的大陸架、還有渤海、黃海和東海等天然屏障,起到了消能作用,因此不會受到來自日本的地震海嘯的強烈影響。地震災害造成的影響,還主要在日本。
萬幸的是,地震發生在海中,震源距大陸有100多公裡,而且發生地震的時間是白天,所以對陸地建築物破壞不是太大,震區並不是一個人口密集的區域,因此是「不幸中的萬幸」,造成更大破壞的是地震所引發的巨大海嘯。
「這次海嘯首先對日本島沿海造成影響,這是最為直接和劇烈的,這次海嘯還會通過太平洋向其他海域擴散,對於在太平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島嶼,還會有一定的影響。」潘懷文表示。
震後日本立即關閉了機場、核電站、高鐵和部分普通鐵路,並進行檢修,應急措施到位,防止餘震對這些設施產生的進一步破壞。至於人員傷亡的估計,高建國稱:「一般地震後對傷亡的估計,有三個階段,一是黑箱階段,大家都對嚴重程度不了解,目前就是這個階段。二是灰箱階段,2-3天知道八成傷亡情況。三是白箱階段,2周時間內估計出大致傷亡數字。」
至於對於中國的影響,專家表示,按照海嘯預警,可能會對臺灣島東岸有一定影響,預估會產生50公分左右的海嘯,「這個潮高不是太大,如果有防範措施,影響不大」。侯康明也表示:「臺灣是"強烈有感",烈度估計在6-7級左右,但是破壞是輕微的。」
對中國大陸沿海地區造成的影響也很小。主要是因為此次地震發生在日本島東邊,而從中國東部沿海來看,有一個日本的島弧在外面,海嘯的威力被日本島鏈所遮擋,「所以對我們海嘯影響小一些」。
「這次地震的緯度與中國東北、河北一帶相同,但是發生海嘯後,有朝鮮半島在前,渤海灣在後,也起到了消能的作用。」 侯康明稱。
「對於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來說,地震本身不會帶來那麼遠距離的影響,而海嘯的影響,在歐亞板塊邊緣的大陸架消能後,逐漸勢弱。」高建國稱:「即便海嘯到了上海,最多也只有"增水"50釐米,這對於吳淞口以及進港船舶的影響都不會很大,甚至不會比上海經常受到的氣旋和熱帶風暴的影響大。」
「如果地震發生在東南亞,那麼才會對中國海南等地產生影響。」 高建國稱。
不過,潘懷文也透露,國家海洋局的同行也在密切關注這波海嘯可能會對中國造成的影響。
此外,有來自國家地震局的最新消息表示,「包括中國、德國、俄羅斯等51支國家救援隊都進入到"高度關注"狀態之中」。
(本報特約記者於盟對本文亦有貢獻)
作者:馬暉
(責任編輯:UN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