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地震成因之我見(一)

2020-08-18 落花微雨78136969

天然地震是在地球大地上某一局部區域產生震動、搖晃顫箥、彈跳湧動等形狀,是由地下能量引起的的一種自然現象。

地震的震源深淺不一,科學家將其分為三個檔次:震源深度不足70km的為淺源地震,70km以上至300km的為中源地震,300km以上的為深源地震。1934年6月29日發生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島近海的地震,震源深度最深,達到720km。1960年發生在智利的地震,震級最大,達到9.5級,產生的海嘯危及日本。

圖1:1934年印度尼西亞蘇拉威島近海地震

圖2:1960年智利地震

地震是自然災害中最為嚴重的一種,比颱風、洪水、火山、泥石流等都要嚴重得多。地震會導致路斷橋倒,毀壞大面積的建築物,造成重大的生命傷亡及財產的嚴重損失。全球每年發生大小地震五百多萬次,小地震絕大多數人感覺不到,五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嚴重威脅到人類生命和財產,而且每年都會發生多次重大的地震,成為人類無法抗拒或規避的天然災害。地球時常突發這種爆炸性的「脾氣」,嚴重時能使地面像海浪樣湧動,使一座城市瞬間毀滅,使成千上萬的人死亡。

地震的成因根源是什麼,已成為當今世界性的重大科學難題,是我們急於探究地震成因背後的事實真相。雖然人類探究地震的歷史悠久,但其認知度仍非常膚淺,直到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也無法給出定論。為了解開這項世界性的重大科學難題,很多國家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仍不見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目前,中美等十二國正聯合在印度洋著手打通地殼,尋找地震成因的根源,我看研究的價值不大,很可能是徒勞,因為地震的根源不在地殼,而且,若要貫通地殼,需冒著地幔高溫高壓井噴和輻射的風險。目前學術界把板塊錯動學說作為地震成因的主導見解,從而產生很多自相矛盾的理論,反而迷惑了我們的視野。由於地震成因的真相不明,預報工作成為有目無珠的「瞎子」。雖然近幾年地震研究工作有長足發展,但地震預報準確率仍極低。

地震成因的真相為什麼難以攻克呢?雖然科學發展了,但人類還沒發明探測地心的儀器,對地球的整體生理構造機能理解不清,因此研究地震成因根源無法切中要點,預報震情也無據可依。雖然科學家以蛋的結構描述地球內部構造,但對地球內的地核與地幔的循環原理認識不清,易產生錯誤認知。在我看來,實際上,地球不僅像蛋結構,也是一種生物體,但與動植物的生長形式不一樣,地球具有的是星系類的生命特性。地球像煉鋼爐、蓄電池、化工廠裡的高壓釜等結構,其蘊藏著巨大的放射性物質和電能,還與極光有一定的因果關係。地核產生的高溫可熔化一切,有繁多化學成份的巖漿在熱能的作用下生成了高壓膨脹體等等。地球還正在生長中,與其他生物相仿,只是別樣地活著,即活著的生理形式不同。地核像心臟、巖漿像血液、地震像脈搏,它的冷熱調節循環運動也與人的生理循環系統相近似,不停地在運轉。如果人沒有心臟,血液不循環,生命就要終止;假設將地球封住不讓其地震,即不讓能量釋放,地核熱能會繼續釋放積累,膨脹力超出地殼負荷能力,反而產生爆炸,地球和一切生物也隨之毀滅。所以,宏觀上從地球生命角度講,地震帶來的危害利大於弊。

地震成因不是世上唯一的奧秘,統觀地球的地理地貌,還有很多自然奧秘有待人類去探究。比如:地球造山運動、冰河期生物大絕滅,其中包括恐龍絕滅等特大變遷。這些是怎麼產生的呢?如何解開這些謎團都是世界性的科學難題。可能有人認為這些遠古奇事無現實意義,但人類應該要知道地球的過去和現在,也要預知地球的將來,知道如何正確預防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對人類的危害。而且歷史上的這些特大變遷與地震的形狀有一定的關聯,探討中簡略提及。但對地震成因根源以及生物大滅絕等重大問題我有截然不同的臆解,借網際網路平臺談些自己粗淺的認識,供同志們參考。希一石激起千重浪,望有志者言明高見,匯集人類的聰明智慧,共同為地震成因診斷把脈。

相關焦點

  • 淺談地震成因之我見(上)
    目前,中美等十二國正聯合在印度洋著手打通地殼,尋找地震成因的根源,我看研究的價值不大,很可能是徒勞,因為地震的根源不在地殼,而且,若要貫通地殼,需冒著地幔高溫高壓井噴和輻射的風險。目前學術界把板塊錯動學說作為地震成因的主導見解,從而產生很多自相矛盾的理論,反而迷惑了我們的視野。由於地震成因的真相不明,預報工作成為有目無珠的「瞎子」。雖然近幾年地震研究工作有長足發展,但地震預報準確率仍極低。
  • 美國西海岸的地震活動與地震柱構造(中文版)
    本文的研究,區別於板塊構造的碰撞與俯衝之說,也區別於地震的斷層成因之說,認為殼內強震與火山的災變能量來自地幔深部的熱能,而非地表構造獨立運動的結果,從而為地震與火山活動成因找到了最為本質的能源,為地震與火山的預測研究開闢了新的方向。
  • 緬甸7.2級地震成因的探討
    緬甸7.2級地震成因的探討Seisman 緬甸地震柱構造是作者所定義的第17號地震柱構造。2011年3月24日緬甸7.2級地震,引起了作者對緬甸地震和汶川地震成因的思考。>N)1963年至2011年3月4.8級以上地震活動的平面的三維圖像如圖1所示,立體的三維分布見圖
  • 地震成因
    地震成因: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層的巖石圈稱作地殼。地殼巖層受力後快速破裂錯動引起地表振動或破壞就叫地震。由於地質構造活動引發的地震叫構造地震;由於火山活動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巖層(特別是石灰巖)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 大統一理論(十)
    至於我所說的這個目的能不能達到,就要看「空間」、「實空間」、「虛空間」這三個名詞的全新定義給不給力了。古人與現代人對地震成因及預測方式的異同中國古人對地震成因的認識:「地震著,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陰陽相擊故震。」
  • 地震到底是怎麼形成的?目前關於地震成因的主要觀點
    地球自轉學說認為不同板塊之間質量存在差異,地球自轉速率變化(地球自轉角速度變化)時,漂浮在軟流層上的板塊就會相互運動,導致板塊之間相互作用的發生。這是發生地震的根本原因。持這種地震成因學說的主要文章有張寶盈的《地震是一種「地殼雷電效應」?—地震成因新探》和《地震電磁成因假說》,姚承的《地震是地下雷電》。
  • 自然地理|水文-湖泊的分類及成因分析
    世界上湖泊眾多,北歐的冰磧湖群,芬蘭擁有「千湖之國」的稱號;東非大裂谷的湖群;青藏高原湖群;北美五大湖湖群。眾多湖泊性質有別,成因不同,下面進行簡要的介紹。一、分類1、按性質分為鹹水湖、淡水湖(要求能根據等高線判斷鹹淡,有河流流出的一般淡。只是判斷依據,不是形成原因)3、按成因分為內力與外力。
  • 地震科普 | 地震科學知識之為什麼會發生地震(三)
    1 什麼是城市直下型地震城市直下型地鎮就是震源在城市地底下的地震。這是一種對城市威脅最嚴重的地震,也是城市防震減災最應重視的地震。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7.6級地震,就屬於城市直下型地震。曾發生和當代可能再發生地震的斷層,稱之為活動斷層。構造地震多是因活動斷層的運動造成的。4什麼是地震帶地震帶是指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從全球來看,地震帶基本上分布在板塊交界處。
  • 大統一理論(十一)
    空間本質定義內容在生活實踐中指導應用的實例(二)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的突飛猛進,現代人藉助比古人先進得多的科技手段,在對地震的成因跟預測進行了長期的研究探索。無論從財力、人力、物力等哪個方面對比,都會完勝古人。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取得科研成果的系列數據,自然而然就成為了現代人對地震認識的基礎依據。
  • 地震科普 | 地震科學知識(一)
    1 什麼是地震簡單地講,地震就是地面的震動。全球平均每年發生約500萬次地震,能被人們感覺到的地震約5萬次,可能造成破壞的地震約100次。所以,地震就像颳風、下雨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2地震的類型有哪些根據引起地面震動即地震的不同原因,地震通常分為天然地震、誘發地震和人工地震三種類型。
  •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上冊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微課視頻輔導
    (視頻最大化,橫屏觀看,視覺效果更佳哦!)
  • 專家:內江地震與長寧地震成因雷同,因板塊相互擠壓
    新京報訊(記者 劉名洋)今日(9月8日)清晨,四川威遠縣發生5.4級地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告訴新京報記者,此次地震與今年6月四川長寧6.0級地震成因雷同,均是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相互擠壓,在應力作用下發生地殼運動,之後應會有餘震發生。
  • 地震成因研究獲重要突破
    地震的發生真的是「板塊碰撞」導致的嗎?事情可能並非那麼簡單。中國科學家歷經20年的不懈努力和艱苦探索,終於成功破解了地震成因這個曠世謎題:地震,竟然是發生在地下的龍捲風!全面展示這一研究成果的專著《探索自然之謎全三冊》下冊《地震成因》日前已由華齡出版社出版發行。地震是一種十分神奇又極其神秘的自然現象,其發生機理複雜萬端。
  • 大陸漂移與地震成因
    當前對地震成因機制的解釋是Reid提出的彈性回跳假說,並在後續的研究中Julian等人提出了用雙力偶震源機制模型來描述地震的成因機制
  • 地震地熱說原理—地震地熱說的最早論述(代序)
    >·秒),ρc則是任一靜態單元中相應的量;z為深度,t為時間。一個完整的地震鏈過程大致包括能量的大釋放(高潮期)、近地表層的集中釋放(調整期)和地表層隨機的殘餘釋放(消減期)等3個地震活動階段。南北地震帶也發現類似的情形(南北地震帶近期強震危險性研究組,1989;閆志德等,1989)。⑶  淺源地震成因方面的證據  我國絕大多數地震都發生在切割地表較深的活動斷裂帶上。
  • 地震來了,怎麼辦?(一)
    地震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它就象颳風、下雨、打雷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是因其巨大的破壞性,我們總是聽到地震會大驚失色。地震時,會產生極大的波動,我們稱之為地震波。橫波是地震時造成建築物破壞的主要原因。因為縱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大於橫波,所以一般情況下,縱波到達的較早,其他波較晚;縱波破壞性較小,橫波到達時破壞性最大。根據這原理,建立了地震預警。在發生地震時,人們通常首先感覺到的是上下顛簸,過數十秒到十幾秒後才會感覺到很強的水平晃動。在縱波到來後,橫波到來前的黃金時間,被稱為黃金逃生時間。
  • 專家:甘肅夏河地震和「88九寨溝地震」成因有共性
    新京報快訊(記者 周依)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0月28日1時56分在甘肅甘南州夏河縣(北緯35.10度,東經102.69度)發生5.7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地震和「8·8九寨溝7.0級地震」的位置有一定相關性,成因有共性。據孫士鋐介紹,此次地震震區處在青藏塊體北部邊緣,整個青藏塊體在受到印度洋板塊推擠過程中,一些地塊或地段積累應力,就容易發生地震。這次夏河地震和今年9月16日張掖5.0級地震,都處在青藏塊體北緣。
  • 地震的分類與成因
    1 地震的分類構造地震:地殼運動時在其薄弱部位發生斷裂錯動火山地震:火山爆發,巖漿猛烈衝出地面而引起 陷落地震:溶洞陷落誘發地震:由於人工爆破、礦山開採及工程活動所引發的地震2 構造地震的成因板塊構造說斷層說Wegener大陸漂移假說:假定一個超級大陸於3億年前破裂,其碎塊漂移出去形成現今的大陸。
  • 科學網—汶川地震成因解析
    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5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20世紀以來,全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縣發生的8.0級地震,是中國繼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來又一次大的地震災難,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中外科學家都在積極分析成因,現把他們的主要觀點整理,以供參考。
  • 近日「海城地震」成因披露!專家分析遼寧地震形勢!
    近日「海城地震」成因披露!專家分析遼寧地震形勢!遼寧省地震局預報中心主任賈曉東介紹,11月4日海城地震屬正常地質活動,遼寧省地震形勢總體穩定。海城地區為何地震頻發?這次地震對全省地震形勢有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