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呼明華
核心簡介:發現了時間、空間的本質存在,給這兩個名詞下了全新定義。從而,在物理學意義上導出了平面直角時空坐標圖。並且,在超大尺度的宏觀層面,導出了由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等組成的星系時空、黑洞時空、白洞時空、大氣壓強小於10-9pa的極高真空時空、零點時空等五大類屬性不同的時空。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友情提示:為方便絕大多數的非專業人士閱讀,圖文分成了多個四千字左右的小段,有質疑的網友,請先認真閱讀完2020年8月8日發表的《大統一理論核心內容創建近兩年時間始終立於不敗之地》,跟2020年8月9日發表的《講座標題變更通報》兩篇文章後,再進行評論或吐槽。
空間本質定義內容在生活實踐中指導應用的實例(二)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的突飛猛進,現代人藉助比古人先進得多的科技手段,在對地震的成因跟預測進行了長期的研究探索。無論從財力、人力、物力等哪個方面對比,都會完勝古人。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取得科研成果的系列數據,自然而然就成為了現代人對地震認識的基礎依據。
再者,我國古人對於地震認識方面提出的理論依據,在大多數掌握著大量現代科學知識的人眼中,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理論,被列入樸素唯物主義的範疇。甚至,有人認為無稽之談,小兒科。
只有極少數的,深入研究過我國古代歷史、文化、科技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才相信,古人的智慧絕非像大多數人想像的那麼簡單。因此,不同看法的雙方產生了長期的爭論。直到現在,各自不同的觀點,在本質上也沒有分出真正的勝負。
由於現代科學知識,是支撐整個社會飛速發展進步的主力軍,其所有的科研成果都講究非常嚴謹的實證。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拿不出實證證據的相信古人智慧的一方,肯定處於弱勢。
但古今智慧二者之間,也不是完全處於對立的狀態,也有相互交融之點。
比如:對地震雲的看法。
古人的描述:「黑雲如縷,宛如長蛇。」
今人的描述:「稻草繩」。
跨域時空的對比,二者直觀的認識是實實在在的有曲異同工之妙。
再就是,觀察地下水異常、井孔變形、動物行為異常等現象,來預測地震。其實,古人早就有這方面的經驗總結。現代人在這方面,只不過是對古人智慧的繼承發展罷了。
如此以來,反而折射出,在對防震減災方面,古人的智慧的確有獨到之處。
那麼,古人跟現代人在對地震的綜合認識,其各自理論的支撐點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為了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地球實空間的主要組成結構。如下兩圖:
地球內部(實空間)結構圖1
地球內部(實空間)結構圖2
從上面的兩幅圖可以看出,地球內部(實空間)主要由地核、地幔、地殼三大部分組成。
從地核中心到地殼表層的平均距離,也就是地球的半徑,大約等於6371.393公裡(地球不是真正規則的球體,而是橢球體,準確地說,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扁球體。)。
地幔的厚度大約等於2900公裡。
地殼的厚度大約5-60公裡。
它們各自內部所承受的整體大氣壓強的大小順序是:地核﹥地幔﹥地殼。也就是說,地核中心位置的大氣壓,是整個地球實空間內部最大的壓強點。
其次,再看看地球虛空間(大氣層)的結構。
地球虛空間(大氣層)結構圖
大氣層從地表開始算起,自下而上的順序依次是: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散逸層等共五層。
對流層,是緊貼地面的一層,在低緯度地區其上界為17-18公裡;在中緯度地區為10-12公裡;在高緯度地區僅為8-9公裡。夏季的對流層厚度大於冬季。以南京為例,夏季的對流層厚度達17公裡,而冬季只有11公裡,冬夏厚度之差達6公裡之多。
平流層,在對流層的頂部,直到高於海平面17-55公裡的這一層。
中間層,平流層之上,到高於海平面55-85公裡高空的一層。
暖層,從80-500公裡的高空,稱為暖(熱)層,又叫電離層。
散逸層,暖層頂以上的大氣統稱為散逸層,又叫外層。它是大氣的最高層,高度最高可達到3000公裡。
地球內部的結構跟大氣層的結構能夠展現在我們眼前,完全是現代科技工作者們,依靠大量先進的技術產品,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探索研究,相互傳承總結獲得的知識結晶。
在這樣的技術、眼界的寬廣度,都遠遠超越古人的大背景下,又有著實實在在的大量的,經得起驗證的科研成果的支撐。
自然而然,在對於地震的成因及預測的綜合認識方面,絕大多數人的思維,肯定會沿著眼見為實的慣性,傾向於對地球實空間的深入探索。更何況,地震本來就是在地底發生的,肯定要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大地之下,誰還會無聊的管天上的事情的呢?
因此,現代地震研究領域,對於地震前會出現地震雲的說法,一直不被絕大多數的科技工作者們認可。
每個人,在內心深處,一旦認同某人某事,往往非常執著。別人想要改變其想法,相當的困難。尤其是絕大多數人的想法一致,而且還能拿出大量的證明自身想法正確的「證據」的大前提下,極少數的與他(她)們有著背道而馳想法人群,即便思想認識有著相當的合理性,手中也的確掌握一些,能夠證明自身想法正確的「證據」。
雖然在跟絕大多數人據理力爭了很多年,始終沒有佔到上風。
但勢力絕對強大的一方,到現今也不能證明,勢力小得多的一方的「證據」是錯誤的。
這就是在對地震成因及預測方面,古今理論認識不統一,及現代人之間也有很大差異的持續爭論的現狀。
既然,大家都是為了人類防災減災來工作,為什麼不能共同聯手合作,進行深入的研究呢?
在我看來,究其根本原因,是理念不同的三方,缺乏能夠互相達成共識的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能否讓長期爭論不休的理念不同的觀點,在一套全新理論的支撐下,相互合作,共同為全人類盡最大的努力減輕地震帶來的重大災難而服務呢?
「空間」名詞的一系列全新定義的誕生,讓我在此問題上看到了希望。
【實空間】物質、意識、能量各自原始體積形狀內部的範圍領域。
【虛空間】是物質、意識、能量各自原始體積的具體形狀邊緣開始向內外無限延伸放大,能夠包容物質、意識、能量原始體積形狀的比物質、意識、能量各自的存在性質類別更微觀的,並且能夠讓物質、意識、能量各自原始體積在裡面自由生存活動的範圍領域。
物質、意識、能量都同時具備各自的實空間跟虛空間的存在,其各自的實空間跟虛空間的存在是兩個相互依存的無法分割的統一體。
根據上面的定義可以看出,地球實空間跟它的大氣層虛空間,原本是相互依存無法分割的統一體。
在這種前提下,實空間跟虛空間二者之間,在力學方面,就應該存在著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關係。
全部大氣圈的重量大約為5000萬億噸,地球的質量約為5.965×10^24kg,換算下來,大氣層的總重量大約比地球總重量的百分之一小點。
百分之一都不到的重量,再一平均,圍繞著整個地球覆蓋下來,壓力對於地球本身似乎顯得微不足道。但千萬不要忘記,大氣層已經形成了一個閉合體,其性能跟高壓鍋的鍋蓋極其類似。
任何一次地震的發生,都不可能在沒有任何徵兆的之前,就突然爆發。震源中心地帶的一定範圍,肯定會有一個能量由少到多的逐漸聚集的階段。在此間隙期間,地底聚集的電能、磁能或者還有部分現代科學還未完全了解的其它形式的能量,會不會透過地表向大氣層輻射?輻射出來的這些能量會不會跟大氣層中同類的能量發生關係?發生關係的短暫瞬間,會不會有可能引發大氣層中的某種能量產生出被人類肉眼直接觀測到的異變?
我的答案:肯定會有。
第一.大氣層原本就是地球這個實空間的虛空間,二者相依共存。其自身的虛空間的厚度,大致等於地球實空間內部地核中心能量場,向地表外輻射的最遠距離。即,散逸層的邊緣。
第二.由於地球實空間內部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個不同的層級,它們各自內部所承受的整體大氣壓強的大小順序是:地核﹥地幔﹥地殼。也就是說,地核中心位置的大氣壓,是整個地球實空間內部最大的壓強點。因此,地球自身虛空間中,最外層散逸層的能量場,必定是地核這個最大壓強能量場的產物。而地殼內部的大氣壓強最弱,它向外輻射的距離最短。這樣,大氣層中對流層的整個能量場,就是地殼自身的虛空間。排除了最內層的對流層跟最外層的散逸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三個不同層級能量場的誕生,自然跟地幔這個大氣壓強級別,處於第二位的能量場,向地表外輻射後關係最密切了。
第三.我們能夠感知到的地震,其震源的深度絕大多數都在地殼內部,而地殼內部的能量,向地表外輻射進入大氣層後,平流層就是它的新家園。
第四.因為,地核內部能量場向地表輻射的距離最長,貫穿了整個大氣層。所以,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散逸層等五層能量場,雖然各司其職各有功用,但它們之間還有著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係。其中一個能量場發生的變化,一旦超過了某個臨界值,勢必會引發其它四個能量場發生明顯的變動。距離越近,受影響的程度越大。從而,地球整個大氣層,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第五.地球實空間跟大氣層虛空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整個大氣層虛空間自身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大氣層圍繞著整個地球又形成了一個相對閉合的整體,二者之間還存在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如此苛刻的條件下,地球內部每一刻的動靜,都會影響到大氣層。不同的是,影響力的範圍、大小不同而已。
綜合以上五點因素,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地震之前的一段時間,大氣層中肯定會出現大小不同的反應。
2.一旦出現地震雲,絕大多數都會發生在平流層。
3.地震等級的大小,跟地震雲的顏色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震級在5級或5級以下,地震雲的顏色會是白色或淡白色。5級以上時,白色裡會夾雜明顯灰暗的顏色,乃至土黃色或棕色。震級越大,顏色越深。肉眼觀察,一旦其帶有黑色,震級肯定會超過6級。
本次章節中,之所以專門使用地震這個實例,是想告知我國本土的地震科技工作者們,儘早放棄長久以來,因理念不同,產生的所有成見、偏見,大家團結起來精誠合作,共同在地震成因及提前預報方面的研究,做出世界最前沿的科技成果。
另外,由於「空間」名詞定義的誕生,會在眾多的學科專業衍生出世界一流的科研課題,希望對此領域感興趣的專業人士,參考講座中所舉的幾個事例,舉一反三,在自己從事的科研領域,能夠做出最前沿的科技成果。
解說:
空間奧秘揭示的部分到此結束,希望對此內容感興趣的讀者,能夠把其系列章節認真反覆閱讀,進一步深刻的理解,最好能夠把空間的定義理論聯繫實際的運用到實踐中去。從下一章節起,開始專門揭示時間的奧秘。
參考資料:
地球內部(實空間)結構圖1、地球內部(實空間)結構圖2、大氣層、地震等方面的較詳細的資料,都來自百度百科。
下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