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統一理論三部曲

2020-12-04 弦中子

統一理論三部曲之一:電磁波原子模型

作者:朱成明

概要:根據愛因斯坦波粒二象性及德布羅意的物質波理論:粒子也是波,波也是粒子,我們可以用電磁波重新構建電磁波原子模型並計算其能量分布規律。

關鍵詞:電磁波原子模型 ,能量分布。

根據質能方程E=MC^2及電磁波能量公式E=hv,我們計算質子轉化成能量後頻率為10^23Hz,其頻率屬於伽瑪射線波段,電子轉化成能量後頻率為10^17Hz,其頻率屬於X射線波段。同時伽瑪射線波長為10^-15米左右,X射線波長為10^-9米左右,與實驗測到的原子核半徑及原子半徑相吻合。

根據德布羅意的物質波理論:在半徑為R處,周長與波長的關係式2πR=nλ,能量E=nhv,光速公式C=vλ根據以上三個公式得到能量分布公式E=nhC/2πR,能量分布與半徑成反比。

根據實驗現象,氫氣在電離後失去電子,其離子半徑與原子半徑相當,並無明顯改變,而且氫離子同樣存在輻射,說明原子裡除了原子核與電子還存在其它能量。

根據德布羅間的物質波理論:波長為整數倍,首尾相連的電磁波即可在原子周圍形成環形駐波。

由以上幾點我們可以將原子視為由環形駐波逐層生成的能量場,每層環形駐波(包括質子層和電子層)都是一層能級。

如下圖所示

由電磁波原子模型我們可以得知以下幾點

1,不同元素原子周圍只能生成特定能級,只有特定波長的電磁波才能形成駐波。即不同元素原子只能吸收和輻射特定波長的電磁波。

2,每層能級最多只能有一個駐波,即原子裡沒有相同能量級的質子,電子和其它駐波。

3,原子不能製造電磁波,只能釋放電磁波,即原子發光並非電子躍遷,而是原子釋放出其內部的能級(駐波)。

4,行波是能量態,向外線形傳播。環形駐波是物質態,是凝固的能量。行波和駐波可以互相轉化,即物質和能量可以互相轉化,但物質和能量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我們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面。

5,能量無影無形,無三維物質特徵,只有一種速度C,能量只能用E=hv來表示,只有物質才具有質量效應,有三維特徵,才能用E=mC^2,能量態不存在質量一說,光子(電磁波)沒有質量,只是電磁波從行波轉化成駐波,擁有三維物質態產生了質荷效應才能說它有質量,所以光沒有動質量,而是擁有靜質量。

6,原子是一個由內而外,由強到弱分布的能量場,高能級在內,低能量在外。

7,理論上原子半徑由原子最外層能級決定,目前技術手段測量的是原子電磁半徑,即原子在一定的壓力和溫度下處於穩定(受力平衡)狀態時的應力半徑。

8,從原子模型來看,原子核內並不分質子和中子,或者說原子核內只有共用電子的質子,只有當質子被撞出原子核時,如果此時它帶著電子一起出來,那它就是中子,如果沒有,它就是質子。好比我們兩個人在籃球場打籃球,由於量子漲落原因,時而你的能量高,時而我的能量高,所以球就在我們兩個手中搶來搶去,一量我們出了籃球場,誰手裡拿著籃球,誰就是中子,當然也不會一直拿著籃球,到了另一個地方你就會放下籃球,所以中子出了原子核後在十五分鐘左右就是衰變釋放出電子變回質子。

9,從物質和能量的轉化關係來看,無數種電磁波可生成無數種駐波,即對應無數種基本粒子,並可組合成無數種複合粒子。

統一理論三部曲之二:量子旋進理論

(修正狹義相對論)

概要:根據電磁波在均勻介質中傳播時頻率不變及光速不變原理,波粒二象性,構建電磁波原子模型,得到物質運動速度改變時質量不變,空間體積縮小,時間變慢。

關鍵詞:體縮效應,鍾慢效應,質量守恆

假設條件:

1,光在任何均勻介質中傳播時頻率不變,只改變其波長和傳播速度。

2,光速是宇宙極限速度,任何物質的運動速度不可以超過光速。

一,時空與運動關係

我們可將物質的運動分為兩種,一種是圓周運動,一種是線性運動。圓周運動產生的周期,即時間。線性運動產生的位移,即空間。

二,速度關係式

根據電磁波原子模型有物質和能量互相轉化關係:物質是由電磁波轉化而來,我們將物質的運動速度分為旋速U和進速V,電磁波原有速度為C,兩者滿足關係式U^2+V^2=C^2。

三,相對運動半徑關係式

根據假設條件1光在任何均勻介質中傳播時頻率不變,根據德布羅意的物質波理論,粒子就是波,波就是粒子,可以將粒子視為波,那麼頻率不變假設同時適用於粒子。

根據周期公式T=2πR/U,及U^2+V^2=C^2。得到R=T√(C^2-V^2)/ 2π,當V=0時,R。= TC/ 2π,當物質運動速度為V時R=T√(C^2-V^2)/ 2π= R。√[1-(V^2/C^2) ]。

四,相對運動時間關係式

根據相對運動半徑關係式R = R。√[1-(V^2/C^2) ]及周期公式T=2πR/U得到相對運動時間關係式T = T。/√[1-(V^2/C^2) ]。

五,結論

1,根據能量關係E=mC^2=hv,粒子速度發生改變時頻率不變,所以物質質量不隨速度改變而改變,質量是物質固有屬性,從而否定動質量存在。

2,物質運動速度增加,空間並不止在運動方向收縮,而是各向同性,在所有方向同時收縮,即非尺縮效應而是體縮效應。

3,運動速度增加空間收縮,導致走完原有路程耗時減少,即時間膨脹。

4,速度增加而頻率不變說明物質的本徵時間不變,而相對時間膨脹。

5,不同速度運動體系有各自的相對時空。

六,證明

1,向心力F=mV^2/R如果考慮相對論質量m=m。/√[1-(V^2/C^2)],相對論向心力F=m。/√[1-(V^2/^C2)] V^2/R,而量子旋進理論認為質量是物質固有屬性,物體運動速度改變隨之改變的只有空間體積R=R。√[1-(V^2/C^2)],把這個公式代入向心力公式F=m V^2 /R得到與相對論同樣的結果。(其實狹義相對論並不適用,因為根據相對論向心力公式中除了質量m具有相對性,距離R同樣具有相對性,既要代入相對質量同時也要代入相對距離,則公式不成立。而量子旋進理論認為質量是固有屬性,是不隨速度改變而改變,只有距離有相對性,用量子旋進理論公式才成立。)

2,核反應中要用慢中子,就是降低中子速度,目前解釋為中子慢了,波長增加,擊中原子核概率增加,而根據量子旋進理論中相對運動半徑關係計算中子是半徑增加,與測量相符,這個用相對論解釋不了但用量子旋進理論可以解釋。

3,丁肇中在實驗發現電子速度越快半徑越小,相對論也不能解釋,而量子旋進理論可以解釋。

統一理論三部曲之三:四個基本作用力的統一公式和意義

概要:力的本質是能量的傳遞,能量是一份一份的,量子化的,所以力也是量子化的,我們通過物質能量分布即可完成四個基本作用力的統一。本文的意義在於將力統一的同時將力量子化,解釋了電磁力和萬有引力是長程力,核力是短程力,力存在作用範圍和極限太小,否定了力可以作用無窮小,作用無窮遠,同時也否定了力可以作用無窮大,作用無窮近。

關鍵詞:統一作用力,萬有引力,電磁力,強互相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

一,力的發展史

早期人類就從生活和生產中發現了力的作用,如推力,拉力,摩擦力,壓力,彈力等,物體間通過互相接觸而產生作用力,我們把人類最早發現的這些作用力叫接觸力。

非接觸力最早發現的是磁力,人們發現兩塊磁鐵存在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現象,命名為磁力,之後發現了電力,兩個帶電物體也可以不通過接觸產生力的作用,而且也是同性相吸,異性相斥。

後來牛頓發現只要有質量的兩個物體之間就會存在一種吸收力,叫萬有引力,到此人類發現的非接觸力一共有三種,電力,磁力和萬有引力,人們一度認為非接觸力是瞬間發生,不需要作用時間,是超距作用。

到了近代,科學家又發現了核力,分為強互相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原子核內的兩個作用力,並且發現核力是短程力,它不像萬有引力和磁力一樣可以遠程作用。

二,力的統一

人們發現電力和磁力可以相互轉化,所以首先將電力和磁力統一為電磁力,並且發現拉力,推力,摩擦力等都是電磁力,而且電磁力不是超距作用,電磁力是通過一種叫電磁場的物質傳遞的,也是接觸力,只是電磁場我們看不見,所以認為電磁力是非接觸力,電磁場傳遞相互作用也需要時間,也存在傳遞速度,這個速度就是光速。並萬有引力也是通過引力場傳遞的,也是接觸力,傳遞速度也是光速。

至此,力被統一成了四種基本作用力,分別是萬有引力,電磁力,強互相作用力和弱互相作用力。

三,力的本質探尋

隨著量子時代的到來,人類進入了微觀領域,人們發現力是通過物質之間交換能量子來產生的。如電磁力是通過交換光子來實現,強力是通過交換膠子來實現,弱力是通過交換W+W-粒子和Z0粒子來實現,並猜測萬有引力是通過引力子來實現。

其它三種力傳遞相互作用的能量子都在實驗室裡找到,唯有引力子一直沒有找到。所以科學家先後將電磁力和弱互相作用力統一,又將強力統一進去,並把這個理論叫統一理論,而引力卻遲遲無法統一進來,人們把引力統一進來的理論叫超大統一理論,也叫萬物之理。

四,力的統一公式

根據力的本質:力是能量的傳遞,及電磁波原子模型,原子能級分布關係公E=nhC/2πR,再根據能量與作用力做功關係W=E=FR ,連立可以得到統一作用力公式F=nhC/( 2πR^2)

下面用統一作用力公式分別推導出四個基本作用力

1,萬有引力

萬有引力是四個力中最弱的一個力,在單位距離時,只有達到普朗克質量物質才可以產生引力效應,我們可先算出物質含有多少個普朗克質量,每分普朗克質量都可以與另一個物質產生引力效應,由此我們得到萬有引力F=nhC/( 2πR^2) 中n的取值為n=M1M2/m0m0,其中m0為普朗克質量,M1M2為兩物質質量。萬有引力公式F= M1M2hc/(m0m0 2πR^2),同時推導出萬有引力常數G=hC/(m0m0 2π)

2,電磁力

同理,在單位距離時,只有達到普朗克電量,電荷之間才可以產生電磁力,我們先算出物質含有多少個普朗克電量,每分普朗克電量都可以與另一個物質電荷產生電磁力,由此我們得到電磁力f=nhC/( 2πR^2)中的n的取值為n=Q1Q2/e0e0,其中e0為普朗克電量,Q1Q2為兩物質電量。電磁力公式F= Q1Q2hC/(e0e0 2πR^2)同時推導出庫侖力常數K=hC/( e0e0 2π)

3,強力

強力是原子核中質子與電子之間的作用力,電子和質子都只含有一個基本單位電量,所以只需要將電磁力公式中的普朗克電量換成基本電荷電量即可,強力f=nhc/( 2πR2)中的n的取值為n=Q1Q2/ee,其中e為基本電荷電量,Q1Q2為兩物質電量。基本電荷電量平方與普朗克電量平方比剛好是精細結構常數a,約為1/137。強力公式F= Q1Q2hC/(ee2πR^2)

4,弱力

弱力是三個力的合力,分別是質子與質之間的電磁力,質子與電子之間的電磁力,質子與質子之間的引力三力之和。

五,統一公式的意義

將力量子化後,n只能取1,2,3,,,等自然數,當n=1時,力達到最小值,對應著最遠作用距裡,比如兩個質子距離達到10^-18米時,質子與質子之間才能產生引力效應,這與實驗測量數據相符。當兩個質量分別為1KG的物質相距10^8米時兩者引力達到最小值,超過這個距離兩者引力消失,同理,電磁力,核力也一樣,力不再可以無窮小,作用無窮遠。也不可以無窮大,作用無窮近。核力並非天生的短程力,萬有引力和電磁力也並非天生的長程力,都是因為力是量子化的,存在作用範圍,核力的作用距離存在極限值,同時萬有引力和電磁力也存在作用距離,也不可能無窮遠。

六,力的作用過程

原子是一個層層排布的能量場,粒子半徑在理論上指最外層能量場所能到達的範圍,而我們平時所測量的原子半徑是原子受力平衡時的半徑,是以原子應力來計算的,並不是原子的最大半徑。

當兩個粒子分別進入對方的能量場範圍,粒子的能級就會相互影響,當兩個粒子相同能級相遇的時候,兩個粒子在外因作用下就會共用一個相同的能級,同時釋放出一個多餘的相同能級,釋放的能級以行波或駐波的方式向外輻射出去。當然產生共用能級時也可能不釋放多餘能級,當一個原子有能級,而另一個相同能級上是空的,這時兩個粒子只會產生共用能級而不釋放電磁波。

我們可以把共用能級想像成粒子之間存在的力鍵,共用能級會將兩個粒子拉攏而對原子內部產生壓力,而與此同時,內部的能級受到壓縮會發生與之抵抗的斥力,從而達到一種受力平衡狀態。

粒子之間的基本作用關係是同時存在拉力和斥力,如同兩個粒子之間存在一根彈簧。以原子中的電子為例,電子就好比是一個諧振子,在自己的區域振動,振子運動方程是波函數,在每個地方停留的時間按波函數概率分布,但電子不是在一維上振動,而是三維振動,即一維諧振子在振動的同時還要圍繞中心旋轉形成電子云。電子的三維諧振運動導致的電子的概率性分布,與觀測無關,觀測只是改變一個量子的狀態,對宇宙並無影響,量子不可能因為觀測而分裂出另一個宇宙。

當拉力大於斥力的時候,原子下一能級會產生共用形成共用鍵,從而釋放出更高一層能級,也就是向外輻射更高能量的電磁波。從這個角度來看,力是相對連續的,向外輻射的電磁波也是相對連續的,粒子會逐步釋放長波無線電,無線電波,短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電子)和伽瑪射線(質子或中子)。

可見物質之間的引力,電磁力,核力並不是互相獨立的,我們只是從宏觀角度把物質這種輻射分為熱輻射,引力輻射,可見光,β射線,伽瑪射線及a射線,其它輻射出來的行波,而a射線釋放出來的駐波(粒子)。正如我們把可見光分成七色,其實光有無數種顏色,是連續的,粒子釋放的電磁波也是連續的,也有無數種,只是人為把它分成了幾種。

以下是粒子互相作用示意圖

力只有一種,即粒子能量之間產生的彈力(拉力和斥力),四個基本作用力只是彈力的四種表象。

第一篇是構建電磁波原子模型,第二篇是基礎理論:量子旋進理論,修正了狹義相對論。第三篇是四個基本力統一公式。還有沒有寫的第四篇統一運動方程,可以解釋反物質丟失之謎,黑洞架構,宇宙膨脹。

2020年8月8日星期六

相關焦點

  • 大統一理論
    1974年,美國科學家喬治(Howard Georgi,1947- )(左圖)和格拉肖提出了把強、弱、電三種相互作用統一在一起的SU(5)大統一理論。該理論認為:質子是不穩定的,估算出的質子壽命約為1028-2.5×1031年。大統一理論還作出預言:它可以自動得出電荷量子化,即所有電荷應是e/3的整數倍的結論 。大一統理論與標準模型不同,它預測質子衰變的存在。
  • 物理需要大統一理論
    弱電統一理論的成功,肯定了相互作用統一思想的正確性,促使許多科學家進一步去研究把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統一在一起的大統一理論,以及把引力相互作用也統一進去的巨統一理論。強、弱、電磁三種作用統一理論70年代中期,人們進一步提出強、弱、電磁三種作用統一的大統一理論。
  • 多維空間力與大統一理論
    早在20世紀20年代,愛因斯坦已經致力於尋找一種統一理論來解釋所有相互作用,也可以說是解釋一切物理現象。他認為自然科學中統一的概念或許是一個基本法則。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相對論後不久,愛因斯坦就著手研究大統一理論。然而直到1955年他耗盡幾十年精力都沒有找到最終答案。
  • 怎麼找物理大統一理論?
    2020-11-22 11:08:59 來源: 百科星座 舉報   怎麼找物理大統一理論
  • 科學終極理論:大統一理論?我們離萬物理論還有多遠?
    這個理論後來成為了物理學界眾所周知的大統一理論或縮寫為」GUT」,並迅速衍生出許多類似理論,包括「超對稱性大統一理論(SUSY- GUTs)」、「超重力理論」和「具有額外維度的超對稱性大統一理論」。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大統一理論為弦理論所取代。
  • 物理學為什麼需要大統一理論?
    物理學為什麼需要大統一理論?吃飽飯和考試拿一百分,哪個重要?一般人首選吃飽飯,但物理學家大部分可能選考一百分。物理學為什麼需要大統一理論?物理學的經典教義從開創之初,就寫著三個大字——大統一。經典物理說一千道一萬,其實就一個目的:「科學能統治整個宇宙」,堪稱終極信仰。後世晚輩有志於入得此門者,都得先背下這條鐵律。舉個簡單的例子,著名的拉普拉斯,當著拿破崙的面說「陛下,我的理論不需要上帝這個假設。」
  • 大統一理論在物理學界做出的開拓性貢獻
    大統一理論的宇宙運行動態模型圖,是當今世界唯一一個,可以同時合理容納黑洞理論、量子力學、相對論、強力、弱力、引力、斥力、電磁力、宇稱不守恆等如此多的最前沿基礎理論的圖形。3. 大統一理論的宇宙運行動態模型圖,是當今世界唯一一個,可以從中看出,現代物理學科研領域,還從未開發的另一半處女地的圖形。
  • 物理學四力統一理論;物理學大統一理論;-猜想
    電磁力與萬有引力的統一-猜想:萬有引力是兩個物體原子間其中一個物體的原子的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帶負電荷的電子與另一個物體的帶正電核的原子核,帶負電荷的電子的電磁力(靜電力,電磁場互相作用力)的統計學匯總的表現。
  • 大統一理論是偽科學還是宇宙中的自然美?
    在粒子物理學中,大統一理論是一種在一個單一的理論框架內,試圖描述所有的基本力和基本粒子之間的關係。19世紀中期,麥克斯韋在他的電磁學理論中闡述了第一個場論,證明了電和磁力之間的關係。然後,在20世紀初,愛因斯坦發展了廣義相對論,它是一種關於引力的場論。後來,愛因斯坦和其他人試圖建立一個統一的場論,將電磁和引力作為一個單一的基本場論的不同方面。
  • 大統一理論是偽科學還是宇宙中的自然美?
    大多數物理學家會告訴你,在人類對現實的不懈追求中,我們提出了可測試的、驚人的精確理論,來解釋發生在難以想像的小尺度和無限廣闊的宇宙中的事件。而,目前的數學框架在解釋「巨大」和「微小」時並不一致。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主要的物理學家把他們的希望寄托在難以捉摸的統一場論或萬物理論上。在粒子物理學中,大統一理論是一種在一個單一的理論框架內,試圖描述所有的基本力和基本粒子之間的關係。
  • 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在中國本土誕生
    這樣,在西方有些物理學家眼裡,好像大統一理論的創建成功指日可待。但是,當我導出了時間、空間兩個名詞的定義之後才明白,五種不同性質的力全部是微觀層面的發現,還遠不足以創建大統一理論。因為,只有在超大尺度的宏觀層面,再次得知了宇宙的宏觀分類,雙方合二為一,大統一理論才能夠真正誕生。我寫的《宇宙應該是有規律循環不息的在運行》(簡稱:大統一理論。論文的性質,屬於宇宙學。
  • 正理論+反理論=大統一理論!1+1=1超越霍金!科學強國
    我是《正反萬能大統一理論》發明人張可海。今天主要講正反概念的《正理論+反理論=大統一理論!即1+1=1。超越霍金、牛頓、愛因斯坦! 世界科學強國!》。本文詳見我們的理論專著《大統一理論與霍金對話》第376——380頁。今天我們看到了大統一理論公式:「正理論+反理論=大統一理論。」即:1+1=1。
  • 建立「大統一理論」有多少意義價值呢?
    引力理論一直受到科學界的爭議,原因在於有漏洞,「大統一理論」這個名詞從本質上來說是難以將其理論完全概述透徹,因為宇宙本身的動態模式根本就沒有必要用名詞來概括,他是一種運動狀態,運動狀態當然是用動詞更為貼切了,宇宙萬物的動態模式是「渦旋」。
  • 大統一理論(十七)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大統一理論(三)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
  • 科普:愛因斯坦追尋的大統一理論究竟是什麼?
    早在100年前,愛因斯坦就開始追尋種能夠使四種相互作用力統一的物質,這種理論被稱為大統一理論。據了解,現代科學家認為,弦理論可以實現愛因斯坦的願望。科學家表示:弦理論推翻了目前物理學界的認知,就是指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質,不是電子和原子,而是一種弦。通過不同的震動就能產生出,各種不同的物質,就像在不同的樂器上彈奏不同的弦,得到不同的音符。
  • 數學中的大統一理論
    他所提出來的「朗蘭茲綱領」試圖構建數學中的大統一理論,這是一代代數學家所追求的目標。(獲得2018年數學新視野獎的年輕中國數學家張偉和惲之瑋的工作也是受到朗蘭茲哲學的啟發。)   現年81歲的朗蘭茲是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榮譽退休教授,他所提出的朗蘭茲綱領探討的是現代數學中的兩大支柱——數論與調和分析——之間的深層聯繫。數論研究的數字之間的算法關係,被認為是「最純」的數學領域;調和分析也是數學的一個分支,微積分就是從中發展出來的。
  • 量子弦,優雅的宇宙大統一理論(第六稿)
    【量子根獨家解密物理學三大謎團,版權所有,轉載或引用該文觀點,不管做任何文字的改頭換面,須註明原創作者,否則視為侵權】大統一理論,稱為萬物之理。傳統看法,由於微觀粒子之間僅存在四種相互作用力,萬有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
  • 金剛碾破物理學煩惱,物理學大統一理論
    《金剛經》中講一合相,對大統一理論很有啟發;物理學緣起性空,證入物理學空性;物理學因緣和合,不住和相、不住合相、不住非和相、不住非合相,於相而離相。大統一理論是名大統一理論罷了,實無大統一理論可得。比如物理學大統一理論,現有的量子理論計算應用是很吻合自洽的,經典理論在一定範圍也是自洽的。新的大統一理論必須要保持這些獨立性。物理學大統一理論,不可以住和相,不住合相,不住非和相,不住非合相。如此,就可以得到物理學大統一理論了。
  • 大統一理論(十一)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