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空間力與大統一理論

2020-12-05 沙漠月亮灣

早在20世紀20年代,愛因斯坦已經致力於尋找一種統一理論來解釋所有相互作用,也可以說是解釋一切物理現象。他認為自然科學中統一的概念或許是一個基本法則。

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相對論後不久,愛因斯坦就著手研究大統一理論。然而直到1955年他耗盡幾十年精力都沒有找到最終答案。

20世紀60年代,格拉肖、溫伯格、薩拉姆三位科學家提出弱電統一理論。從此開啟了四種基本力的統一。

格拉肖
溫伯格
薩拉姆

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人們進一步提出強、弱、電磁三種作用力統一的大統一理論。最後科學家們也實現了對強、弱、電磁三種作用力的統一。

然而引力與強弱電卻在這幾十年裡一直都沒有得到統一。為何呢?

引力要與強弱電統一,一個關鍵點是公式的統一。然而引力方程中多了一個引力常數G。要統一幾個力,必然需要將常數G納入統一方程中,然而這卻是最難的。

我們如何去統一呢?

科學家們提出了弦理論和M理論等,並且提出了增加維度空間。我從增加維度空間我就聯想到了四維空間、十一維等多維空間。我因此思考了很久,我發現增加維度空間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我們一直沒有一個非常確切的四維空間、多維空間的理論認識。數學上也沒有真正的四維或多維空間模型。

我認為弦理論等走到了多維空間這裡就卡住了,一定需要將多維空間理論認識清楚。

那到底什麼是四維空間、多維空間呢?

通過四維超體的觀察和認識,我知道了:四維超體並非真正的四維模型,只算是一個過渡性的模型吧。四維超體有一個地方能對我們認識四維空間有用,那就是第四維度與三維空間的垂直類似於由內而外的感覺。也正是這樣由內而外的感覺我慢慢領會了第四維垂直三維的真諦。

從第四維度開始任何維度垂直於三維空間之後,維度的長度單位再也不是三維空間長度單位了。也就是說除了三維空間中的線段是一個單位,其他維度空間中單位都是不一樣的。世界上只有三個維度的單位是三維長度單位。

由於垂直關係第四維的三維長度是為零的,它只有其他單位的長度。我們一直無法畫出四維模型,是因為根本不存在那樣的有四個三維長度單位,且相互垂直的線。

任何物體將三個維度密封起來,裡面的事物就跑步出來了。比如水杯蓋上蓋子,裡面的水就包不出來了。如果存在第四個維度是三維長度單位的,那麼水在杯子蓋上蓋子之後一定能跑出來的。從這裡大家應該能體會到為何不存在第四個維度是長度單位的了吧。

其他單位的維度空間就有很多了,這些維度空間與三維空間一起構成了我們的維度空間。

維度空間是多維度的,任何事物也是多維度的。

那麼回到大統一理論,從多維空間角度看,將多維度的空間的物體的運動變化就好分析了。具體如何用多維空間理論統一四種基本力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我現在只是很明確這個方向。由於多年沒從事物理數學相關工作,這些要進行研究還需要一個過程。如果哪位有興趣,可以一起進行研究。

我認為引力就是一種多維度空間導致形成的一個綜合力。而引力常數G是其他維度空間在三維空間形成的一個綜合效應。也就是說類似於其他維度空間在三維空間形成一個投影效果。

從引力公式來看,至少存在四個維度,那就三維空間加上質量和時間形成的五維空間。很早大家就對引力就有了四維空間的一些認識也是如此。比如引力造成的影響是因為質量對時空的造成的扭曲形成。

從函數角度看增加維度就是增加參數,參數越多,涵蓋的東西越多。當參數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後,就能將引力與強弱電進行統一。

強弱電、引力所在範圍就是三維空間加上質量和時間的這樣一個五維空間犯愁。

那更多維度空間來看,不同維度空間的力也是有不同的,未來力也將必然擴展到多維空間中。

我們要計算一個物體在多維空間中的運動軌跡就需要從多維空間力學入手。也可以每個維度

空間單獨進行分析,最後綜合到一起。那麼以後我們的計算也必將從三元方程擴展到多元方程。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我一直在寫與多維空間和暗物質等方面的文章。關注我之後,可以看看我的其他一些文章,也許對大家有幫助。

相關焦點

  • 多維空間理論,燃爆你大腦的宇宙起源理論
    若這種思想是正確的,另外三種力也必定與引力一樣,是空間的幾何形變所引起的必然結果,這樣,四種力就統一到空間彎曲的幾何學中了,空間彎曲的不同方式會造就不同的力。然而,在微觀世界裡,空間根本就不是平滑的,而是有無數的粒子在劇烈且永不停息地喧囂,廣義相對論的核心原理——光滑的空間幾何概念,在這裡被破壞殆盡。對另外三種力的解釋需要量子理論來完成。
  • 物理需要大統一理論
    例如,引力的強度只有強相互作用力的100萬億億億億分之一,引力的作用範圍卻非常大,從理論上說可以一直延伸到無限遠的地方,引力是長程力;而強相互作用力的範圍卻很小很小,只有1釐米的10萬億分之一,說強相互作用力是短程力;弱相互作用力也是短程力,力程不到1釐米的1000萬億分之一,強度是強相互作用力的1萬億分之一;電磁力與引力一樣是長程力,但它的強度要比引力大得多,是強相互作用力的1/137。
  • 空間結構:弦論捲縮的多維空間與桃花源方外異空間
    文/樸道玄燈1919年4月,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卡魯扎寫信給愛因斯坦,提出五維時空,即四維空間加一維時間,從更高維時空的思維高度,將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與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統一起來。卡魯扎發現,引力與電磁力,都會引起空間結構的波動,引力與電磁力這兩種力之間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繫,引力在三維空間波動,而電磁力則在捲縮的第四維空間波動。
  • 多維空間真的存在嗎?
    隨著科幻小說的泛濫,多維空間以科學的面目出現了,並以科學的高大上,頂尖前沿自居。多維空間真的存在嗎?科學抽象是為方便理論研究服務的,如果用具體的物質存在去研究抽象的數學,反而十分繁瑣,根本無法進行。相反,把物質存在當作抽象的思維現象,也會造成混亂。一些人的多維空間不過是立體幾何的放大圖形,並不是真的多維空間。
  • 「道德經」的「道」字理論與宇宙多維空間理論不謀而合
    一、「道」字詳解《道德經》裡的「道」字隨處可見,從其所表達的意義大致分為四種:第一種:名詞,宇宙多維空間的意思,即陰性世界。如天道。第二種:名詞,道德之意,指人的思想行為(素養、品性、品質)。如人道。第三種:名詞,是統領之意,指方向、方法和手段。如王道第四種:動詞:說或講的意思。
  • 為什麼認為弦理論是終極大統一理論?
    弦理論的核心是貫穿物理學幾個世紀的思想主線,作為同一個框架的一部分,在某些層面上,所有不同的力、粒子、相互作用和現實表現被捆綁在一起。不是四種獨立的自然基本力(引力、電磁、強和弱力),而是一種統一的理論涵蓋了所有這些。弦理論的核心不是0維的粒子,而是構成宇宙的一維弦。
  • 愛因斯坦一生都想完成的夢想——宇宙統一理論!
    我們每天生活在三維空間裡,可以上下左右前後任意行進。但弦理論定律要求有更多的維度。這一問題將研究人員逼到絕路:是接納有超過三維的多維空間這種完全違背我們認知的假設,還是放棄弦理論?20世紀早期,理論物理學家們的一個想法給弦理論帶來了靈感。
  • M理論:統一了五種超弦理論和11維超引力理論
    比如,根據弦理論,粒子被看作是長度為普朗克尺度一維弦,在引入費米子的座標後,科學家提出了超弦理論。超弦理論暗示的平行宇宙時空必須擁有十個維度,時空中也存在超對稱現象,但沒有真空穩定態的問題,超弦理論的形成意味著此類平行宇宙並非由粒子和場構成的時空,宇宙不僅是四維時空,而是多維的。
  • 大統一理論三部曲
    統一理論三部曲之二:量子旋進理論(修正狹義相對論)概要:根據電磁波在均勻介質中傳播時頻率不變及光速不變原理,波粒二象性,構建電磁波原子模型,得到物質運動速度改變時質量不變,空間體積縮小,時間變慢。3,丁肇中在實驗發現電子速度越快半徑越小,相對論也不能解釋,而量子旋進理論可以解釋。統一理論三部曲之三:四個基本作用力的統一公式和意義概要:力的本質是能量的傳遞,能量是一份一份的,量子化的,所以力也是量子化的,我們通過物質能量分布即可完成四個基本作用力的統一。
  • 弦理論誕生可以統一宇宙嗎(上)
    多維空間我們的日常世界有四個維度——三個空間維度和一個時間維度。空間維度是前後、上下和左右。我們不習慣用這樣的方式去思考時間,但「之前和之後」是我們熟悉的概念。(在物理學的術語中,我們說這個理論只能在多維世界中「可重整標準化」。)所以,如果理論只有在10或11維度才有意義,而對於生活在四維世界中的我們來說,要做什麼呢?
  • 一直生活在多維空間中,只是你沒意識到!
    這樣的反應用物理的力來說,就是在多維空間中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我們做出反應,根據不同人會有不同的反應,相同的人在不同時間點也會有不同的反應。在做出反應之後,我們得到的結果也是不同的。不同時間,反應的結果是不同的。這可以說是不確定性原理的多維空間的事件發生的解答。
  • 大統一理論
    1974年,美國科學家喬治(Howard Georgi,1947- )(左圖)和格拉肖提出了把強、弱、電三種相互作用統一在一起的SU(5)大統一理論。該理論認為:質子是不穩定的,估算出的質子壽命約為1028-2.5×1031年。大統一理論還作出預言:它可以自動得出電荷量子化,即所有電荷應是e/3的整數倍的結論 。大一統理論與標準模型不同,它預測質子衰變的存在。
  • 物理學四力統一理論;物理學大統一理論;-猜想
    如果以電荷之間的靜電力為例,兩個原子間的分別兩個原子核之間會表現為斥力,兩個原子間的分別兩個電子之間表現為斥力,一個原子的原子核與另一個原子的電子則表現為引力。物理大統一理論-猜想:根據假設所有已知作用力是粒子之間的電磁作用力,以及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裡萬有引力其實物體對空間(時空,時間,空間)造成的扭曲的表現,得出粒子本身也是空間(時空)扭曲的一種表現形式。
  • 大統一理論在物理學界做出的開拓性貢獻
    大統一理論的宇宙運行動態模型圖,是當今世界唯一一個,可以同時合理容納黑洞理論、量子力學、相對論、強力、弱力、引力、斥力、電磁力、宇稱不守恆等如此多的最前沿基礎理論的圖形。3. 大統一理論的宇宙運行動態模型圖,是當今世界唯一一個,可以從中看出,現代物理學科研領域,還從未開發的另一半處女地的圖形。
  • 大統一理論是偽科學還是宇宙中的自然美?
    在粒子物理學中,大統一理論是一種在一個單一的理論框架內,試圖描述所有的基本力和基本粒子之間的關係。19世紀中期,麥克斯韋在他的電磁學理論中闡述了第一個場論,證明了電和磁力之間的關係。然後,在20世紀初,愛因斯坦發展了廣義相對論,它是一種關於引力的場論。後來,愛因斯坦和其他人試圖建立一個統一的場論,將電磁和引力作為一個單一的基本場論的不同方面。
  • 大統一理論是偽科學還是宇宙中的自然美?
    大多數物理學家會告訴你,在人類對現實的不懈追求中,我們提出了可測試的、驚人的精確理論,來解釋發生在難以想像的小尺度和無限廣闊的宇宙中的事件。而,目前的數學框架在解釋「巨大」和「微小」時並不一致。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主要的物理學家把他們的希望寄托在難以捉摸的統一場論或萬物理論上。在粒子物理學中,大統一理論是一種在一個單一的理論框架內,試圖描述所有的基本力和基本粒子之間的關係。
  • 弦理論的十一維空間
    實際上這可以追溯到愛因斯坦的幾何物理理論,因為他的廣義相對論方程從幾何角度解釋了引力,是時空的幾何變形(時空彎曲是引力導致的),他相信自然界的力都應該具有幾何的起源,因此應該在一個方程中得到統一。但是在空間維度這方面取得驚人成功的不是愛因斯坦,而是卡魯扎。
  • 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在中國本土誕生
    只不過,在微觀領域,支撐宇宙運行的強力、弱力、引力、電磁力、斥力等五種不同性質的力,卻被西方的科學家們逐漸證明其存在。這樣,在西方有些物理學家眼裡,好像大統一理論的創建成功指日可待。但是,當我導出了時間、空間兩個名詞的定義之後才明白,五種不同性質的力全部是微觀層面的發現,還遠不足以創建大統一理論。
  • 超弦理論的最科學解讀
    其結合了五種超弦理論和十一維空間的超引力理論。」的假設純粹為了力的大統一。物理學家試圖在三維空間內解釋一切力的現象,但發現低維度根本無法詮釋,所以就開始提高維度,直到提高到了十一維空間才統一了四種基本的相互作用力(萬有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這才解決了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之間的不恰,完成了大統一。
  • 四種作用力能夠統一嗎?怎樣統一?
    萬有引力理論基礎不牢。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用數學方法統一四種作用力,先把弱核力與電磁力統一起來,又把強核力與電磁力統一在一起。但引力依然無法入群,孤獨地徘徊在大統一理論之外。四種作用力真的統一不了嗎?我的答案是:四種作用力可以統一。但方法或道路不能因循守舊,抱殘守缺,而是要全面創新,不惜打破已有的罈罈罐罐甚至是殿堂。目前四種作用力統一的障礙主要是科學概念的混亂、力的作用範疇的混亂和理論使用的混亂。比如說宇宙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空間是物質的還是空的?科學家們依然眾說紛紜,爭論不休。比如說電磁力是長程力,但主要表現在原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