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一生都想完成的夢想——宇宙統一理論!

2020-11-22 宇宙的狂想曲

一弦定音

1984年秋天,久負盛名的《物理學快報》上發表了一篇有關弦構想的文章,接著便以排山倒海之勢掀起了第一波弦革命,全世界數以千計的物理學家們爭先恐後地放棄了他們手中正在研究的項目,去追逐愛因斯坦畢生的夢想——宇宙統一理論。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充滿生機和希望。

30年後的今天來看得失,究竟弦理論是揭示了宇宙的深層定律,還是如一些批評家們所言,不過是吸引了整整一代物理學家的數學理論上的海市蜃樓呢?

儘管宇宙統一理論已成為愛因斯坦的代名詞,但是幾個世紀以來該理論一直是現代物理學的研究核心。

艾薩克·牛頓通過對石頭滾動軌跡和輪子旋轉軌跡的描述,揭示了不僅地球及其他行星在遵循萬有引力定律圍繞太陽公轉,而且月球也是遵循同樣的定律圍繞地球轉動。

200年後,麥克斯韋延續了這一理論,他用同一數字形式描述了電場和磁場是同種力的兩種表現。

然後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愛因斯坦先於1905年提出狹義相對論,他認為時間和空間並不是相互獨立的,運動的物體在時間上的變化會相應的導致其尺度上的改變,這是狹義相對論的特點。十年之後,在此基礎上,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對掌握一切恆星和星系運動的萬有引力作了極為精闢的闡述。有了這樣的成就,愛因斯坦對自然萬物之間必有統一之力的設想似乎指日可待。

1930年,尼爾斯·玻爾和一代勇敢的物理學家們對物質深層的微觀世界進行探索,發現了令人迷惑不解的量子力學,一個從根本上全新的物理概念和數學規則。

量子力學的發現讓現代物理學完全進入了全新的領域。儘管量子力學對原子和亞原子粒子形態的預測十分成功,但是,卻完全無法與愛因斯坦對萬有引力的陳述相融洽。廣義相對論用於宏觀大世界,如恆星,星系,以及宇宙本身的膨脹,並且提供了有效的解釋框架;而量子力學卻應用於微觀小世界,分子,原子,以及比原子更小的粒子,如電子和夸克,同樣也是精確有效。這兩個理論工具,卻是完全衝突的。物理學家們試圖將這二者融為一體,從而尋找到一個包羅萬象的宇宙定律。半個世紀以來,他們埋頭苦幹,卻屢戰屢敗,讓他們沮喪之極。

直到1984年12月,出現了一個轉機,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的約翰·施瓦茨教授和當時還在瑪麗·皇后學院的麥可·格林教授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弦理論可以克服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間在數學上的對立,因此,可以掃清通往建立宇宙統一理論的障礙。弦統一理論聽起來很誘人,基本原理也簡單。

自20世紀初以來,物理學界對組成自然界物體的不可分割粒子(最小粒子)已有基本模式。物質的基本組成就是我們熟悉的電子、誇子和中微子,它們就好像是內部空空如也的無限小的點。弦理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每個粒子中心都是一條細小的像弦一樣不停振動的絲。根據這一理論,弦的振動模式不同會導致質量的大小差異,電荷的正負,更不可思議的還有自旋和核性能的不同,而這些差異就是之所以構成物質的不同的基本粒子的原因。

古希臘的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宇宙是由音符和旋律構成的樂章。弦理論正是以優美的數學模型回應了這一猜想。正如大提琴每根弦會彈奏不同的音符一樣,根據弦理論,細小弦絲的振動模式不同,形成的粒子也不同。一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一系列的粒子,它們就像不同的音符一樣,構成了大自然的和諧樂章。

量子力學假定有一種粒子會把重力從一處傳遞到另一處,叫作「重力子」。令人驚喜的是,藉助於數學運算,科學家發現其中一些「音符」的特徵與假想粒子「重力子」的特徵完全吻合。這一發現引起了整個物理學界的關注。物理學家首次驗證了萬有引力和量子力學遵從同一遊戲規則,至少在理論上是這樣的。

大家爭先恐後地擠進這個似乎前景無限的新領域,在擁擠的會議室和走廊上,到處都在討論被稱為可能是「終極理論」或「宇宙統一論」的弦理論話題,都在期待著弦理論登上王座的那一天。

隨著科學家們關注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弦理論是正確的嗎?數學能否詮釋我們的宇宙?是不是對每個粒子做檢測,如果你發現了細小振動的弦,就算大功告成了?不單單是理論上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弦理論的先驅者們其實已經意識到在現實中檢測弦理論的正確與否是行不通的。弦理論對弦的尺度定義非常的小,要檢測到它,就是用世界上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運行一分鐘所產生的能量也不夠,更不要說還需要一個如銀河系般大的對撞機。如果弦是真實存在的,他們也不會乖乖地等著你來探測的。更糟的是研究人員還面臨著一個巨大而又令人費解的數學上的難題。我們每天生活在三維空間裡,可以上下左右前後任意行進。但弦理論定律要求有更多的維度。這一問題將研究人員逼到絕路:是接納有超過三維的多維空間這種完全違背我們認知的假設,還是放棄弦理論?

20世紀早期,理論物理學家們的一個想法給弦理論帶來了靈感。當時學者們提出了兩類空間維度:一種是大而平展的,就像我們本身生活於其中的空間一樣,另一種是小而緊裹的,小到我們用最精密的儀器也無法觀察到。就好像一個展開的巨大地毯,你一眼看見的是平整的地毯,但蹲下仔細觀看才能看見那縱橫交錯的編織紋路。宇宙存在一個人們可以隨意走動的三維空間,但也可能還有其他維度空間,它們小到以我們目前的技術還無法看見。1985年新年後的一天,物理學家四人組:菲利普·坎德拉斯、加裡·霍洛維茨、安德魯斯·勞明格和愛德華·威廉提交了一篇待發表的文章,將多維空間的設想往前推進了一步,他們斷定這些維度是非常小的。這很自然解釋了我們為什麼一直看不見它們,同時也提供了實驗驗證它們的線索。

因為弦太小,所以當它們波動時不僅在大的三維空間波動,同時也在很小的其他維度波動。就像吹圓號,空氣的振動模式不同,發出聲音就不同,而振動模式是由彎來扭去的樂器的形狀而定的。弦的振動模式也將由它所在的那一維度形狀決定。由於這些振動模式決定著粒子的屬性,如質量、電荷正負等等,而這些屬性是可以通過實驗檢測到的。因此,四位物理學家相信,如果你知道那一維度精確的幾何形狀,你就可以預估粒子的屬性,其結果也可以通過特定實驗觀測到。

對英國牛津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布萊恩·鮑林來說,求解論文上的方程式就像在靈感的邊緣進行一次難得的數學之旅。找到多維度空間的幾何形態就是拿到了隱藏大自然基本構成密碼的羅塞塔石碑(羅塞塔石碑是埃及象形文字的解碼石)。1980年代中期,鮑林和他的研究小組開始著手收集弦理論的不同預測。幸運的是,物理學家四人組已按照弦理論的數學推論劃定了多維空間幾何形態的範疇——只有屈指可數的幾種。他們從看起來可能性最大的一種形態著手,帶著揭示大自然最深層奧秘的偉大想法,開始了夜以繼日的大量的高維幾何的艱苦計算。

最後得出的結果與粒子物理學上已確定的粒子的多種特性相洽。儘管這離完全證明弦理論還相差很遠,但取得這樣的成績說明他們多年的辛苦是值得的。接下來,他們及其他研究小組又回到劃定的幾何形態範疇,想要開始對其他可能性進行研究。但是幾年下來,這個範疇已經擴大,可能的幾何形態的數目已是成千上萬。到1990年中期,喬·普琴斯基率先指出幾何形態的數目將會達到無法計數的地步。面對如此尷尬的局面,選擇什麼樣的幾何形態,弦理論已經無法給出建議。維度空間幾何形態的不同,弦的振動模式就不同,想要從弦理論假設的幾何形態中抽取特別個案來作研究的夢想很快破滅!

從公眾角度看,從事弦理論的理論物理學家們對這樣的局面毫無準備。就像一個保證能拿8塊金牌的奧林匹克運動員最後卻只拿到5塊金牌一樣,弦理論物理學家過高地預定了目標。弦理論證明了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統一性,其意義深遠。因為粒子和力在各自的定律下運作,能實驗證明其相互關係,其成功遠遠超過理論上的關聯性。但是進一步解釋粒子和力的屬性必然是一個更為遠大的目標,而不是成功與失敗僅隔一線之差那麼簡單。雖然,曾經對弦理論異軍突起,佔據了理論物理主導地位而怒目相向的批評家們為弦理論的沉淪歡呼雀躍,他們利用這個機會,質疑研究人員的誠實,責備他們毫無根據的斷言並沒能達到早先預期效果。當刺耳的聲音日益高漲之時,弦理論的鼻祖之一,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倫納德·薩斯坎德卻強有力的扭轉了這個趨勢。

2013年8月,在瑞典錫格蒂納的一個會議上,薩斯坎德說:但我確實認為這就是弦理論想要告訴我們的。(意思是多維的幾何形體就本該是無以計數)如果數學無法給多維空間確定一個特定的幾何形體,那麼也許多維空間的幾何形態就不是單一的。假設我們有多個宇宙,在此意義上,每一個宇宙的多維空間的幾何形態都不同,那麼所有的幾何形態都可能是正確的。

這樣說來我們的宇宙就只是浩瀚宇宙群體中小小的一員,每一個宇宙的特性都由它們三維空間的幾何形態而定。那麼,為什麼我們在這個宇宙中而不是在任何其他的一個宇宙中?那麼因為未知維度空間的形態導致的一系列物理特性讓我們得以生存。舉例而言,另一個宇宙維度空間幾何形態產生的電子可能會重一點或者核力量會弱一點,這樣微小的變化會足以終止量子的各種進程,從而使太陽和恆星無從獲得動力,影響地球生命的形成。

儘管這一想法很偏激,卻得到了宇宙平行發展論的支持。宇宙平行發展論認為宇宙大爆炸不是獨特事件,它只是無數大爆炸事件的一個。而每一個大爆炸就導致一個宇宙的膨脹,這就是多元宇宙。薩斯坎德認為弦理論充滿了浩瀚的無數宇宙世界中,它用形態各異的幾何形態來裝扮每一個宇宙內不同的維度。

有無弦理論,多元宇宙都是當之無愧的一個極具爭議的模式。它不僅重鑄現實的景觀,還改變了科學的槓桿。曾經被視為深刻且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比如為什麼大自然給予的數據,從粒子質量到力的強弱,再到太空中的能量都有著特殊的意義?這些曾經令人費解的問題現在已經眾所周知。但是過去那些已知的事物屬性不再具有普遍性,而是要由它在宇宙某處所處的維度的特定的形態而決定。大多數物理學家,也包括弦理論家,同意多元宇宙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然而科學史也說服我們不要僅僅因為實驗結果與我們的期望相悖就輕易放棄我們的想法。否則,我們最成功的量子力學就該早就被扔進垃圾堆了(量子力學描述了我們的現實世界就是無數的可能性)。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芬·溫伯格說:宇宙不會關心理論物理學家是高興還是不高興。

而今,大型強子對撞機經過近兩年的改進,質子撞擊的力量會比先前增強兩倍。研究人員會使用有史以來世界上最強的探測器,在撞擊粒子後尋找證據,尋找那些不能與現有「物理標準粒子模型」相符合的粒子。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半個世紀前斷言的玻色子就是這樣在大型強子對撞機被送去改進之前找到的。雖然要證明弦的存在,改組後的對撞機仍然太弱,但卻可以為證明弦理論提供一些線索。

基於弦理論高度有序的數學公式推算,出現一類被稱為「超對稱」的粒子。許多研究員就寄希望於找到這樣的「超對稱」粒子。撞擊產生的其他信息可能會引發一些額外維度的線索,甚至發現微型黑洞(一種源於弦理論的在微型範疇內存在的黑洞)的一些證據也不是不可能。

所有這些預測還是不能成為弦理論存在證據。但這些預測卻被應用於其他一系列的理論中。我們積極一點就是要向希格斯玻色子看齊(即發展弦理論以期獲得諾貝爾獎),謙虛一點說就是在物理學界產生影響,讓天秤偏向弦理論。

根據目前所發生的一切事件來看,很有可能即使是大型強子對撞機也尋不到弦的任何蹤跡。

實驗是證明對錯的最後仲裁者,弦理論還無法在試驗中作任何檢測。但是理論的價值卻不能如此評估,還要看它對相關領域的影響力。弦理論幾十年的理論分析填滿了幾千篇論文,這對整個跨物理和數學領域的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拿黑洞為例,已故科學家史蒂芬·霍金在20世紀70年代發現了黑洞內部的無序現象,而弦理論論證了它可以鑑別黑洞內的無序粒子,從而解決這一令人頭痛的難題。

儘管始終還無法將弦理論與實驗相結合,但弦理論的影響仍不減當年。儘管其主要成就還停留在統一量子物理與廣義相對論上,但它的誘惑力卻更深了一步。物理學家們幾百年來細心研究出的最優秀的理論,在弦理論宏偉的數學架構中得到了論證。很難相信這樣的共識只是一種偶然巧合。

如果愛因斯坦能看到弦理論研究所走過的路,他的臉上會露出會心的笑容。他會一邊欣賞著弦理論卓越的幾何特徵,一邊對通往統一理論漫長而曲折的道路上艱難跋涉的同仁們感佩不已。無一例外的,科學的強大之處就在於它能進行自我矯正,儘管也有可能幾十年過去之後,仍舊一無所獲。科學家相信:弦理論會逐漸被數學和其他科學領域容納,然後慢慢展現出它獨特的魅力。這期間,需要巨大的耐心和大量細緻的研究。等到實驗能證明弦理論的那一天終於來到,後人回顧我們的時代,他們看到的就是一個變革的時代,是科學家們堅忍不拔地孕育出卓越的充滿挑戰性的科學理論的時代,是對我們身處其中的現實世界的理解邁出了最關鍵的幾步的時代。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都沒實現大統一理論,完成75%的楊振寧有多偉大?
    但是悠悠歷史長河中,又有著這麼一群開智者,哥白尼在熊熊烈火中以身驅打破神學的意志;推動船艦的不一定是隨風起舞的帆,也可能是瓦特發現的高溫燃燒所產生的的蒸汽動能;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讓世人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使人們奔襲宇宙成為了可能。一心想把引力和電磁力的相互作用統一的世紀先驅愛因斯坦,直到生命的盡頭也未能有一篇終筆。
  • 愛因斯坦都沒實現大統一理論,完成了75%的楊振寧有多偉大?
    隨後,在與李政道的合作中,兩人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並於1957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獎。但你是否知道,在楊振寧獲得的諸多獎項之中,哪一項成就最為傑出,足以影響世界嗎?這項成就就連愛因斯坦都沒能達成。提到楊振寧的成就,宇稱不守恆原理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 愛因斯坦都沒實現大統一理論,完成了75%的楊振寧有多偉大?
    在過去,許多科學家都認為宇宙是守恆的,物理學家沃爾夫岡·泡利更是提出「上帝不會個左撇子」這種說法。但θ-τ的衰變卻打破了人們的認知,楊振寧和李政道也由此提出了宇宙對稱守恆的原理會在弱相互作用中被打破。也正是因為這一觀念的改變,為物理學家建立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一個基礎。在次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為這項成就獲得了諾貝爾獎。
  • 大統一理論:一把解開宇宙終極奧秘的鑰匙,就連愛因斯坦都找不到
    眾所周知,宇宙中存在著四種基本力: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理論上,宇宙間所有現象都可以用這四種作用力來解釋。但這4種力的強度大小和作用範圍都相差十分巨大。如此懸殊的差異,卻能在宇宙中和諧相處,這不免讓科學家們疑惑:自然界為什麼有這4種相互作用?這4種相互作用是否只有差異而無共同之處?當處於一定條件下時,能不能建立一個理論,將這4種力全部囊括進來,統一說明?
  • 愛因斯坦都沒有完成大統一理論,實現75%的楊振寧有多偉大?
    當然,霍金在物理學和宇宙學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主要涉及到廣義相對論,都與黑洞的研究有關,一個是霍金輻射,還有一個是彭羅斯-霍金奇點定理。雖然黑洞的存在已經在2019年已經得到直接的證實,但霍金的研究還沒有得到觀測數據的證實,所以霍金在生前一直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
  • 如果有人統一了四大基本力,那他的地位會超越牛頓、愛因斯坦嗎?
    為什麼是「四大作用力」 首先,我們要說一說「統一」的事,對於物理學家,尤其是理論物理學家而言,他們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提出一個大一統理論,這個大一統理論其實就是把所有的物理學理論用一個理論來描述,這個夢牛頓做過,愛因斯坦也做過,只不過他們都失敗了。不過,之所以牛頓、愛因斯坦都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統一了一部分。
  • 物理學為什麼需要大統一理論?
    物理學為什麼需要大統一理論?吃飽飯和考試拿一百分,哪個重要?一般人首選吃飽飯,但物理學家大部分可能選考一百分。物理學為什麼需要大統一理論?經典物理說一千道一萬,其實就一個目的:「科學能統治整個宇宙」,堪稱終極信仰。後世晚輩有志於入得此門者,都得先背下這條鐵律。舉個簡單的例子,著名的拉普拉斯,當著拿破崙的面說「陛下,我的理論不需要上帝這個假設。」一次裝逼雙擊影射到皇帝以及上帝,絕對算科學史上最拉風的時刻之一!考慮到拿破崙本身的涵養和過往經歷,這一段行為藝術至今也沒有人敢於模仿。
  • 超大統一理論公式
    宇宙有四種基本作用力,分別是萬有引力,電磁力,強力和弱力,追求四種作用力統一直是科學家的夢想,目前已經完成電磁力,強力和弱力的統一,叫統一理論,叭獨還沒有完成引力統一,科學家把引力統一叫超統一理論。愛因斯坦後半生花了三十年就是想將引力和電磁力統一,本人雖無愛因斯坦之才,但願一試。
  • 愛因斯坦晚年的大統一理論為何失敗,他最終認為一切都是安排好的
    宇宙的研究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即便是天才的科學家,也需要一個漫長的研究過程。因為宇宙的研究需要很多科學理論的統一,這樣才能夠真正解開宇宙的奧秘。大家熟悉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對於宏觀宇宙的解釋,幾乎已經非常的完美,而且現在科學界,也不斷證明這些理論的正確。
  • 他或成為完成愛因斯坦大統一理論的第一人
    上世紀20年代,愛因斯坦認為宇宙中存在著一種「統一」法則,一切物理現象最後都可以用「統一」法則來進行解釋,在愛因斯坦看來,「統一」法則是自然界最基本的法則,也是宇宙中萬物相互作用的基礎。不過,愛因斯坦一直到去世,也沒有找到「統一」法則,而且很多科學家都認為,愛因斯坦的推測是錯誤的,與當時的物理學觀點大相逕庭。
  • 愛因斯坦尚未統一電磁力,量子力學就橫空出世了
    量子力學誕生愛因斯坦最初的統一之夢尚且只局限在統一引力與電磁力,然而這兩種力尚未完成統一,物理史上一場更加翻天覆地的新理論誕生了,它就是量子力學。無論是相對論還是電磁理論,都無法解釋原子裡面各種微觀粒子的運動。正是在這種環境下,量子力學誕生了。
  • 大統一理論是偽科學還是宇宙中的自然美?
    在粒子物理學中,大統一理論是一種在一個單一的理論框架內,試圖描述所有的基本力和基本粒子之間的關係。19世紀中期,麥克斯韋在他的電磁學理論中闡述了第一個場論,證明了電和磁力之間的關係。然後,在20世紀初,愛因斯坦發展了廣義相對論,它是一種關於引力的場論。後來,愛因斯坦和其他人試圖建立一個統一的場論,將電磁和引力作為一個單一的基本場論的不同方面。
  • 大統一理論是偽科學還是宇宙中的自然美?
    大多數物理學家會告訴你,在人類對現實的不懈追求中,我們提出了可測試的、驚人的精確理論,來解釋發生在難以想像的小尺度和無限廣闊的宇宙中的事件。而,目前的數學框架在解釋「巨大」和「微小」時並不一致。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主要的物理學家把他們的希望寄托在難以捉摸的統一場論或萬物理論上。在粒子物理學中,大統一理論是一種在一個單一的理論框架內,試圖描述所有的基本力和基本粒子之間的關係。
  • 科普:愛因斯坦追尋的大統一理論究竟是什麼?
    愛因斯坦是世界上大腦最聰明而且最偉大的科學家,在物理界他的發現極大的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早在100年前,愛因斯坦就開始追尋種能夠使四種相互作用力統一的物質,這種理論被稱為大統一理論。據了解,現代科學家認為,弦理論可以實現愛因斯坦的願望。
  • 弦理論的建立,是否能告慰愛因斯坦的困惑:上帝也拋骰子
    當量子力學出現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力學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使物理世界中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無法得到統一,即是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力學不能兼容。愛因斯坦到死都沒有完成這一夢想,最終帶著無限的遺憾離開人間。
  • 為什麼物理學追求四種基本力的統一?
    而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完成了質量和能量、空間和時間的統一,把人類文明帶到了全新的高度,而且這一壯舉的絕大部分工作,都是由愛因斯坦一人完成的;再後來,楊振寧完成了電磁力與弱核力的統一。統一場論愛因斯坦一生極力追求物理學的統一,他在建立廣義相對論後,後半生一直在研究統一場論,統一場論是從場的概念出現,建立統一描述基本相互作用的本質和內在聯繫,換句話說就是四種基本作用力的統一。
  • 量子弦,優雅的宇宙大統一理論(第六稿)
    理論上宇宙間所有現象都可以用這四種作用力來解釋。為了統一這四種力,愛因斯坦耗費了後半生的精力沒有成功。在他之後,經過無數科學家的持之不竭,尤其是楊-米斯規範場,以及此後經過科學家們不斷完善的基本粒子標準模型,成功的統一了其中的三種力。但引力,始終是個問題小孩,沒有人能把它和其他三種力統一起來。
  • 為什麼認為弦理論是終極大統一理論?
    弦理論的核心是貫穿物理學幾個世紀的思想主線,作為同一個框架的一部分,在某些層面上,所有不同的力、粒子、相互作用和現實表現被捆綁在一起。不是四種獨立的自然基本力(引力、電磁、強和弱力),而是一種統一的理論涵蓋了所有這些。弦理論的核心不是0維的粒子,而是構成宇宙的一維弦。
  • 如果愛因斯坦沒有為統一場論浪費 30 年,21 世紀物理會成什麼樣
    然而愛因斯坦最偉大的成就幾乎都在 1920 年之前完成,之後再無驚世的成果,很多人都說愛因斯坦沉迷於神學之中,其實並不是,愛因斯坦是繼續沿著麥克斯韋的路,想要完成宇宙大一統。我們曾說評選全世界最偉大的兩位物理學家,那麼牛頓愛因斯坦將毫無疑問入選,一個人構建了宏觀世界的力學體系,一位帶我們進入了微觀世界,探索這茫茫宇宙。
  • 愛因斯坦晚年發現什麼?為啥說: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想表達什麼?
    一切都是安排好的!這句話聽起來像是街邊算卦人經常使用的口吻:小夥子命中注定,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就不要掙扎了!難道愛因斯坦晚年發現了什麼?覺得一切都是註定?根據牛頓的理論,我們只需要知道系統中每個粒子初始的位置和運動,以及可能經歷的相互作用,即使這個系統是整個宇宙,只要我們有任意大的計算能力,任何事物的未來發展都可以用任意的精度完全預測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