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小文
提到影響物理界的偉大科學家,除了愛因斯坦、霍金等人以外,當然也少不了楊振寧。作為物理學界泰鬥界別的大人物,1949年,楊振寧與諾比爾獎得主恩利克-費米合作,一起提出了基本粒子第一個複合模型。
隨後,在與李政道的合作中,兩人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並於1957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獎。但你是否知道,在楊振寧獲得的諸多獎項之中,哪一項成就最為傑出,足以影響世界嗎?這項成就就連愛因斯坦都沒能達成。
提到楊振寧的成就,宇稱不守恆原理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在過去,許多科學家都認為宇宙是守恆的,物理學家沃爾夫岡·泡利更是提出「上帝不會個左撇子」這種說法。
但θ-τ的衰變卻打破了人們的認知,楊振寧和李政道也由此提出了宇宙對稱守恆的原理會在弱相互作用中被打破。也正是因為這一觀念的改變,為物理學家建立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一個基礎。在次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為這項成就獲得了諾貝爾獎。
但提及楊振寧最驚人的成就,就要數「楊-米爾斯理論」莫屬了。正如愛因斯坦沒有因為相對論獲得諾比爾獎一樣,楊-米爾斯理論也沒有獲獎,但楊-米爾斯理論在物理學中卻擁有這舉足輕重的意義。
愛因斯坦被人們認為是難得可貴的天才,但他大多數的成果都在1920年之前就完成了,很多人也感到好奇,直到愛因斯坦去世之前,這位偉人到底在做什麼?
眾所周知,前人麥克斯韋成功將電學和磁學統一到了一起,但愛因斯坦希望能夠實現物理學的大一統,將四種力全部統一到一起。無奈的是,直到愛因斯坦逝世,他都沒能實現這一想法。
而楊振寧提出的「楊-米爾斯理論」則成功將電磁力和弱核力實現了統一,也就是電弱統一理論。以此為基礎的話,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把強核力統一進去了。
就目前看來,四種力中有三種力得到了統一,這意味著愛因斯坦都沒實現大統一理論,楊振寧完成了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