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上沒有實現大統一理論,哲學上卻早實現了

2020-12-04 刁博

上世紀初,人類的認識逐步深入到原子內部,弱相互作用力及強相互作用力逐漸被人類認識到。再加上之前發現的萬有引力及電磁相互作用力,這樣人類認識到了四種基本的相互作用力。

愛因斯坦在他的後半生中致力於一項工作,那就是想將四種基本的相互作用統一在一起。愛因斯坦當時做這項工作時並不被人看好,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理解這麼做有什麼意義。今天我們回首歷史的時候才會清晰地認識到,愛因斯坦要完成的統一併不是物理學中最早的重要統一,在之前還有牛頓將天上的力和地上的力統一了起來;麥克斯韋將電和磁統一了起來。愛因斯坦沒有將幾種相互作用力統一起來,他去世後幾位科學家完成了部分統一,弱相互作用力和電磁相互作用力的統一被視為戰後最偉大的物理成就之一。當初科學家們不看好愛因斯坦的工作,如今科學家們早已認識到,尋找能夠將四種相互作用力統一在一起的理論是物理學的一個偉大目標。愛因斯坦能夠認識到這個問題,或許是因為他對物理學有深入的洞察。

將幾種相互作用力統一在一起,這與粒子物理學存在著緊密的聯繫,這可以說是人類的根本問題,或許正是因此,物理學家要尋找的大統一理論又被稱為萬物之理。這個名字似乎有些耳熟,古代的那些哲學家就研究過世界的本源,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水;古希臘的四大元素指的是土、水、氣、火;古代的中國人認為世間萬物統一於金木水火土。這些其實可以看作是哲學上的大統一理論。

不過哲學上講的不論是四種元素還是五種元素都被科學否定了。科學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哲學的思想完全不一樣。科學上講大統一需要建立數學模型,需要有預言,需要有實驗驗證。哲學不需要數學,不需要實驗,靠想像就可以。科學的嚴謹務實使得尋找大統一理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哲學,兩千多年前就將世界統一到了水,或者統一到了四大元素。不過,這樣的統一在今天又有何用?

相關焦點

  • 有人認為科學沒解決的大統一理論,哲學上可能解決,大家怎麼看?
    自然科學作為基礎,哲學作為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上層建築,這種關係不能混淆,更不能顛倒,否則就成了扯蛋。說了這麼多,我想大家已經明白,一些人提出所謂「科學中還沒有建立大統一理論,哲學上有嗎」這種論調,就是扯淡的論調,毫無邏輯可言。
  • 科學的盡頭!大統一理論遲遲無法實現,人類的科學難道已被鎖死?
    :大統一理論。:那就是那些看似毫不相干、沒有任何聯繫的事物,他們背後的運行機制,全都在往一個大的方向靠攏:好像我們得到了這些不同的基本原理,其實只是一個大的原理的不同分支;而每當這些不同分支的基本原理融合到一起,形成一個統一的理論時,我們的科學,便有了一次質的飛躍。
  • 愛因斯坦都沒有完成大統一理論,實現75%的楊振寧有多偉大?
    當然,霍金在物理學和宇宙學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主要涉及到廣義相對論,都與黑洞的研究有關,一個是霍金輻射,還有一個是彭羅斯-霍金奇點定理。雖然黑洞的存在已經在2019年已經得到直接的證實,但霍金的研究還沒有得到觀測數據的證實,所以霍金在生前一直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
  • 大數據主義的科學哲學反思
    顯然大數據主義有其理論上的片面性,要正確認識和批判大數據主義或者唯數據主義,還必須從科學哲學視角梳理好數據科學與專業科學、數據知識與直覺知識、數據分析與定性分析、數據精神與人文精神等四個方面的關係,以促進大數據時代的順利發展。一、數據科學無法取代專業科學在一切皆可數據化的大數據時代裡,其核心就是預測。
  • 自然法則的哲學原理——以太模型大統一理論續論
    自然法則的哲學原理——以太模型大統一理論續論摘要:本文對以太模型大統一理論開展深入研究,進一步論述了以太空間和以太壓對物體的作用是一切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的根源;揭示了慣性的本質是空間中巨大的以太壓在物體上達到平衡時的表現,慣性力實質上是因物體加速度造成以太壓傳導的時間差值;形成對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的統一解釋和認知,以全新的視角重新定義了質量、慣性、空間、速度、溫度、能量等物理概念的本質含義,講述了自然規律的哲學原理,指出力的平衡定律是唯一的主體規律;並對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進行了剖析和證偽,讓人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的真實面貌,正確理解大自然運行的客觀規律;以太模型大統一理論給人們展示一個全新的宇宙模型和全新的理論體系框架
  • 復讀者評《喬力:哲學穿不上科學的褲子,歷史穿不上藝術的裙子》
    為了實現目的,系統需要感知環境變化,認知變化規律,從而對未來做出預見,進而預設系統的反應機制,來實現目的。所以,對智能系統來說信息和知識的獲取與處理是最核心部分。認知和知識都是為了能正確的做出預見和預設而形成的。
  • 愛因斯坦都沒實現大統一理論,完成了75%的楊振寧有多偉大?
    隨後,在與李政道的合作中,兩人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並於1957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獎。但你是否知道,在楊振寧獲得的諸多獎項之中,哪一項成就最為傑出,足以影響世界嗎?這項成就就連愛因斯坦都沒能達成。提到楊振寧的成就,宇稱不守恆原理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 愛因斯坦都沒實現大統一理論,完成了75%的楊振寧有多偉大?
    隨後,在與李政道的合作中,兩人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並於1957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獎。但你是否知道,在楊振寧獲得的諸多獎項之中,哪一項成就最為傑出,足以影響世界嗎?這項成就就連愛因斯坦都沒能達成。
  • 從「一塊整鋼」上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理論創新對於我國社會歷史發展、國家走向和民族未來具有極端重要的支撐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歷經考驗磨難無往而不勝,關鍵就在於不斷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重要歷史任務。
  • 大統一理論:一把解開宇宙終極奧秘的鑰匙,就連愛因斯坦都找不到
    當處於一定條件下時,能不能建立一個理論,將這4種力全部囊括進來,統一說明?這就是「大統一理論」的由來。而說到「大統一理論」,一個人不得不提——愛因斯坦。作為歷史上第一個認真思索並付諸行動的物理學家,早在提出廣義相對論(註:廣義相對論於1916Ian發表)不久後,愛因斯坦就在著手研究「大統一理論」。因為在他的哲學中,「統一」的概念根深蒂固,他深信自然界應當滿足簡單性原則,所以必定存在著一種理論,能夠用來解釋宇宙中的所有現象。
  • 第二次實現物理學大統一的麥克斯韋
    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英國的天才物理學家、數學家,被稱為牛頓到愛因斯坦這一階段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他出生於法拉第提出電磁感應定律之年,病逝於愛因斯坦出生年份,是繼牛頓把天上地下運動規律統一起來後,把光、電統一起來的第二次大綜合,因此好多人認為他應該跟牛頓起名。
  • 物理需要大統一理論
    研究背景早在20世紀20年代,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就致力於尋找一種統一的理論來解釋所有相互作用,也可以說是解釋一切物理現象,因為他認為自然科學中「統一」的概念或許是一個最基本的法則。甚至可說在愛因斯坦的哲學中,「統一」的概念根深蒂固,他深信「自然界應當滿足簡單性原則」。
  • 理論上來說,永生是不可能實現的
    長生,這是一個夢,是每一位帝王都會去做的夢,也是一個沒有結果的夢,但就是這麼一件聽上去不可思議的事,但是卻在每個朝代、每個國家、每片大陸上都有記載,很多人覺得疑惑,為什麼理論上可以實現的長生,在現實中就是探索不到呢?通過慢慢的追尋,人們終於發現,永生或許真的存在,就在我們的歷史長河中。
  • 大統一理論
    大統一理論引起了觀念上的突破。   1974年,美籍澳大利亞科學家奎恩(Helen Quinn,1943- )(右圖)與喬治和溫伯格計算出實現強相互作用和弱電相互作用之間團聚所需的能量。從此,各種類型的大統一模型如雨後春筍湧現出來。   測定質子的壽命成為大統一理論能否成立的關鍵。
  • 政治科學與政治哲學的融合
    長期以來,對於政治學研究中政治哲學與政治科學地位的爭論,主要停留在何者為優的層次上,而鮮有涉及兩者在「致用」維度上的統一關係。但是,著眼於兼具哲學與科學內涵的政治學學科體系建設,真正重要的問題或許並非在於對政治哲學與政治科學作簡單取捨或判斷何者為優,而是需要更深入地思考二者如何融合的問題。
  • 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在中國本土誕生
    呼明華/作者導言宇宙整體上似乎是在有序的運行,既然這樣,就應該存在一個能夠完善的解釋,宇宙包含的所有規律的理論,即,大統一理論。最早提出這個猜想的,就是享譽全球的著名物理學家相對論的創始人愛因斯坦。可多年以來,愛因斯坦的遺願一直沒有人實現。
  • 科學終極理論:大統一理論?我們離萬物理論還有多遠?
    這個理論後來成為了物理學界眾所周知的大統一理論或縮寫為」GUT」,並迅速衍生出許多類似理論,包括「超對稱性大統一理論(SUSY- GUTs)」、「超重力理論」和「具有額外維度的超對稱性大統一理論」。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大統一理論為弦理論所取代。
  • 科學家為什麼說弦理論據稱是「唯一」能夠統一四種基本力的理論?
    面對把基本理論應用於可觀測宇宙時的困難,一些研究人員呼籲改變理論物理學中已有的一些信條。他們開始明確地提出,如果一個理論足夠優美且能夠解釋現象,那麼它不需要實驗的檢驗。這無疑打破了數百年來通過實證鑑定科學知識的哲學傳統。如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所說,理論的科學性必須是可證偽的。
  • 哲學屬於科學文化嗎,它們是什麼關係
    現在的哲學分科有一門科學哲學專業目的就是將科學與哲學綜合起來,推動各自的發展。談到科學與哲學就必然談認識論。認識論有很多種,最客觀的應該是黑格爾的辯證法了,也就是要客觀的看待問題,這裡的客官是說不僅要注重經驗科學的觀察實驗與總結的理論形式,也要將它們和事物自身結合起來。而且不要用知性思維看待科學理論,非此即彼。
  • 毛澤東哲學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堅持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一致、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強調哲學理論的實踐性和方法論意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於以往一切舊哲學的——個基本特點。為了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一切舊哲學的區別,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哲學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並反覆聲明他們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