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屬於科學文化嗎,它們是什麼關係

2020-12-04 非遺剪紙傳承

哲學屬於科學文化嗎,它們是什麼關係?理性主義是一個很不嚴格的哲學概念,它單不是答主說的演繹邏輯。尼採怎麼能算理性主義?科學又怎能局限於經驗?演繹邏輯和歸納邏輯都是理性主義的內涵,答主的劃分只是些主觀的偏見。科學的手段也不僅僅是經驗,也是演繹,具體問題波普爾已經在《猜想與反駁》中有獨到的看法。科學本來在亞力士多德那裡從屬於哲學,哲學也是萬學之母,只不過後來被劃分了出去。但是,在現在科學發展的特殊語境下,我們也需要一些哲學思考,比如到底是還原論還是整體論,上帝到底值不值骰子,我們用的物理概念那些是虛幻的那些是真實的那些是粗暴的模型,那些概念已經深入人心而沒能質疑,總之就是不帶偏見,不先入為主,不局限於經驗,充分發揮哲學思維的批判性,解構性,建構性等。

科學是微鏡,哲學是望遠鏡,缺一不可。現在的哲學分科有一門科學哲學專業目的就是將科學與哲學綜合起來,推動各自的發展。談到科學與哲學就必然談認識論。認識論有很多種,最客觀的應該是黑格爾的辯證法了,也就是要客觀的看待問題,這裡的客官是說不僅要注重經驗科學的觀察實驗與總結的理論形式,也要將它們和事物自身結合起來。而且不要用知性思維看待科學理論,非此即彼。要看到它們都是理性思維的產物,理性思維允許矛盾的出現,它們是理性自身的有限性所致,只有通過有限的才能。通達無限的可能,換句話說誰非要說自己的是真理,那他就是神了,就不需要再研究了,可是不可能,我們所有的理論都是在不斷被揚棄甚至推倒。就是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也要先產生自我意識認識自己再通過不斷異化自我才能豐富自己完成自己,對於人的認識來說也就是要不斷總結(也就是辯證法中的異化概念,這裡的異化是相對客觀真理來說的,說異化也就是人用理性來表達客觀真理,但是人理性表達的總不是客官真理自身,也就是異化了真理,所以否定之否定也就是回到客官了事物自身,對於科學來說也就是發現了終極真理,但這是不可得的),才是唯一的道路。另外我推薦一本書《發生認識論原理》,從發生學的角度考察了人的認識秘密,很有意思。

要想深入的了解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最好是看看一些科普書。比如《宇宙的結構》,《宇宙逍遙》,《像物理學家一樣思考》。也要關注下當今的科學動態,比如科學家對自由意志的討論,全息宇宙與萊布尼茲的單子論比較,多重宇宙與萊布尼茨的可能世界觀念,量子非定域現象與整體論的啟示,量子信息與時空的因果關係,熱力學與引力的關係,觀察者的系統論效應……其實一些科學假說有很多也就是一些「直覺」「猜想」,而直覺與猜想能算科學?所以科學與哲學密不可分。科學理論用康德的話來說就是綜合判斷,也就是表達了整體,其實這方面和哲學的初衷一樣,只不過一個重於思辨,一個重於實驗。在我看來科學非要把哲學擠出去就像一個照鏡子的人非要從鏡子上把臉洗淨一樣,一方面白費力氣,另一方面是看似是高傲,其實是自卑心理。

哲學是對科學的反思。哲學和科學是理論思維的兩種不同方式,根本區別應該說是分別集中的表現人類理論思維的兩個基本維度。科學表現的是是思維和存在的高度統一的維度,而哲學則集中表現著反思思維和存在關係的維度。哲學對科學的關係,從根本上市i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為中介所構成的反思關係。科學以規範和實證兩個尺度來抽象,概括和屆時思維對象(存在)的運動規律,科學活動和科學理論中蘊含著的最根本的問題是如何實現思維和存在在規律層面上統一的問題。而不是追求思維能否表達存在,思維表述的存在是否是自在的存在,思維的客觀性如何檢驗,概念的運動怎樣反應事物運動的本質,思維主體的知情意如何在反應存在的過程中實現統一等等問題,這些卻都是哲學所思考的。

總之,人類的哲學活動就是反思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這其實是很重要的哲學問題,如果想更為深入了解的話,就必須去了解主體和客體的關係問題,觀察與理論,邏輯與直覺,真理與價值,理解與解釋等哲學問題。科學以整個世界為思維對象,哲學是何以把整個世界作為思維對象成為可能而思考的。這個整個世界無非就是思維和存在,而在哲學並不思考思維和存在,哲學不做這些猜測,而是把思維和存在的關係作為問題。哲學和科學是思維的兩個不同維度。

科學的兩個最重要的基礎——歸納推理和形式邏輯,都是哲學家產生的。而科學把這兩個哲學成果反覆應用,最終形成了今天的科學大廈。這個關係就有點像做理科和做工科的關係,理科提供了理論(比如牛頓力學),而工科通過對理論的應用產生了具體的發明創造(比如橋梁建築),但並不是所有理科的理論都能產生那麼大的應用價值的,就像哲學那麼多思想,能像科學一樣大量應用並產出實實在在的成果的也沒有其它了,但也不能因此否定其它哲學思想在哲學界的地位,畢竟哲學思想的高下並不是從它能產生多少實際的東西來判斷的,就像你也不能從某個物理理論的工業應用多寡來判斷其價值一樣。由於科學找到了很多經驗的現象界的規律,以探討這些科學發現為目標又形成了一個名為科學哲學的哲學分支。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文化哲學
    顧名思義,它是關於人類文化現象的哲學思考,是對人類文化的總體性把握,它應回答的問題包括什麼是文化、文化與自然的關係、文化與人的關係、文化與社會進步的關係、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係、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等等。  學界一般認為,文化哲學興起的標誌是新康德主義。哲學所要面對的主要不是「已然」世界的問題,而是「未然」或者是「應然」世界的問題。
  • 哲學和科學有什麼關係?
    歸納法是由個體到整體,屬於西方思維,受到了質變的限制。因而,只是局部的認識,一旦超出了質的範圍,就會走向認識的反面,反而制約了認識的發展。演繹法是由整體到個體,屬於東方思維,受到了信息不足的限制。因而,受到了邏輯的限制,假說的提出是非邏輯的,需要有很強的創造力和直覺的領悟力。
  • 哲學與科學到底是什麼關係?哲學對科學起到了什麼作用?
    科學是與哲學是完全不同的認知模式。科學認知源自生命有機體的應激感應,科學,就是通過人類意識工具化的經驗類認知。給科學總結一個公式,就是:科學=感應信息+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實際上就是兩個工具:一個是觀測實驗用的有形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感應能力,一個是思維工具加強了對原感應信息進行再處理的可靠性。而哲學,按照三大類劃分,本體論(世界觀)是意識觀念部分,方法論和邏輯學是A類思維工具,倫理學其實是從倫理宗教演化而來,也是意識觀念的部分。哲學三大類,整個看都是與意識緊密相關,按照我之前對意識分類,哲學的這三大類,都屬於第II類、第III類意識信息。
  • 哲學與科學之間,是一種什麼關係?
    哲學箴言,總帶給人以睿思,哲學家的思想,總給人以諸多啟迪,那麼哲學跟科學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讀《西方哲學史》,羅素認識,哲學跟社會生活,時代背景、科學與宗教等緊密相連,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哲學是介乎於科學與神學之間的東西科學講求實證,講求嚴謹的推論,講求依據於客觀存在的事實和現象,來探究它們運動變化的規律。神學則是「隨意」地多,遇見無法理解、無法解釋的現象,或者自主地在腦海中,構建一個莫須有的形象,並且也付諸於一套似乎可以「自圓其說」的理論,來支持自己的神學觀點。
  • 科學,哲學,神學之間有什麼關係?
    文章重要通過實證主義(哲學的一個流派)創始人—— 孔德的「思想發展三階段論」來看待一下神學,哲學,科學這三者的關係!思想發展三階段論孔德認為 可以把人類思想發展史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神學,形上學,科學! 通俗起見,直接舉個列子!孔德有一天,科學家,哲學家,神學家 三哥們 在一起看見汽車在運動!
  • 淺析科學與哲學之間的關係
    科學,對現代社會的貢獻,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很多人認為科學已經超越並取代了哲學,人們之所以存在這樣的觀點,坦白說,是因為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哲學是用來做什麼的,所以,寫這篇文章來幫助人們理解哲學與科學之間的關係。
  • 科技哲學未來焦點在科技倫理與科學文化
    20世紀70年代末,由於科學和教育是撥亂反正的前沿,有關科學的哲學問題就特別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從改革開放開啟到80年代,由於其跨界性以及與科技和哲學兩者的緊密關係,它成為中國思想解放的帶頭羊。 第二個十年。
  • 哲學與科學有什麼關係?
    科學哲學科學哲學就是研究科學的性質,本質等問題的一門學問。包括科學實在論,科學本體論,科學認知論等學問。科學哲學可以看作是科學與哲學的交叉學問。科學哲學包括生物學哲學、物理學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等。歷史考察:科學與哲學相互促進回顧歷史,哲學與科學是相互促進的關係。在19世紀,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定律,為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奠定了基礎。哲學對世界的思考,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科學。
  • 不少學者研究「科學文化」。那麼科學和文化到底是什麼關係
    不少學者研究「科學文化」。那麼科學和文化到底是什麼關係。這個概念不是什麼新鮮概念。實際上60多年前的前蘇聯早就已經走過這個道路。於此配套的還有科學主義,唯物主義,和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泛泛認為科學發展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乃指建築物都修的科裡科氣,像科幻一樣。
  • 挑戰費曼:為什麼科學哲學對科學很重要?
    去年,她榮獲了英國皇家科學協會每年頒發的「威爾金斯-伯納爾-米達瓦獎」(Wilkins-Bernal-Medawar Medal)(譯註:該獎項主要頒給為研究科學史、科學哲學和科學的社會作用做出突出貢獻的學者)。馬斯米發表的獲獎演說,為科學和科學哲學的緊密關係作了辯護。
  • 哲學與科學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哲學不像化學那樣有確切的研究對象,甚至都沒有一個公認的對哲學的定義。如果哲學有了確切的研究對象以後就會從哲學中脫離而出。比如心理學,一開始是屬於哲學的,但是有了確切的研究對象以後,就從哲學裡脫離出來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二、採取的方法不同科學能夠證實或證偽;哲學不能證實或證偽。科學採取的是論證的方法,通過實驗進行證偽或證實。
  • 從文化哲學到文化人類學
    研究哲學與文化的關係,應該從文化哲學、歷史哲學和文化人類學三條路逕入手,才能窺見當代文化哲學形成、發展的總體脈絡,而維柯恰恰是將文化哲學、歷史哲學和文化人類學研究三位一體化的思想先驅。 一 揚巴蒂斯塔・維柯是文化人類學的先驅。文化人類學是從文化角度研究人類的歷史、現狀和發展的一門學科,它特別重視對原始文化、神話傳說所體現的人類文化淵源、結構的考察。
  • 文化哲學:是什麼和為什麼
    這裡之所以強調「進行嚴格的批判反思和學術定位」,是因為只有明確回答了「文化是什麼」和「文化哲學如何研究文化」這兩個基本問題,我們才有可能對文化哲學究竟研究什麼、又是如何進行研究的,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
  • 植入晶片是666獸的印記嗎?通神:文化的?科學的?哲學的進路?
    「或吃或喝都是為主做」、「或生或死都是屬於主」、「凡事為主做」、「凡物都可以吃,都因為信心和感謝而被潔淨了,在信的人凡物都潔淨」,這些經文就在說我們的不信主之前的生活吃喝雖然沒變,但是已經有了新的名分、新的定位、新的含義、新的價值。看到了嗎?信主以後,我們的頭腦不會變得更聰明,我們的才幹還是那麼大,所以不要嫉妒於自己信主蒙主祝福的人竟然還沒不信主的聰明。
  • 文化哲學面向現實的方法論視域
    這種文化哲學觀念深受自然科學和近代科學主義的影響,把文化作為一種純粹客觀的外在自然,作為一種外在於人的生活和生存的客觀存在,當作科學研究的對象。這一觀念把文化哲學作為一種自然意義上的科學,按照經驗直觀或者實證科學的方法,通過研究不同類型文化的發生、運動、消亡,研究各種文化的要素、結構、構成和功能等,旨在發現人類文化發展變化的基本原理和規律。
  • 德國科學哲學的發展與現狀
    這個理論對重新解決當代科學哲學的一些問題很有啟發作用。在科學哲學的四個傳統中,分析哲學傳統比較強,德國有分析哲學學會,成員也較多。其他三種傳統對科學一直保持一種開放性的態度,這種開放性也就決定了它們不像分析哲學那麼教條,目前,這些傳統之間的區分已經不太明顯,出現了某種融合的趨勢。問:德國當代科學哲學的發展狀況如何?
  • 人的心靈和身體究竟是什麼關係?它們又是如何交互作用的?
    偶爾在網上看到一篇關於「心身」方面問題的哲學文章,談的似是而非,不由覺得有點好奇,所以順便拾起而思之。到底什麼是心靈?有解釋說:心靈(而非靈魂或精神);一個器官,是將動物在生物學的層面上與植物區別的分界線。
  • 哲學是什麼,知識是什麼,哲學和知識的關係
    編者按:哲學的定義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些人說哲學就是研究世界本源,有些人說哲學就是哲學史,有些人說哲學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有些人說哲學是認知論,有些人說哲學是科學和神學之間的研究,形形色色尚無定論,也有人說哲學就等同於知識,本文從哲學的發源及發展過程去分析總結歸納,解析哲學是不是就是知識
  • 質疑真理、現實、科學和哲學的作用
    哲學家建立關於科學的敘述,仔細研究科學方法和建模實踐,積極從事科學理論基礎及其概念上的細微差別。我們應該對人類進行這種智力調查研究,因為它是人類文化遺產和科學史的一部分。科學哲學家探索宇宙學中的貝葉斯統計方法,或仔細研究高能物理學中簡化模型背後的假設;這些與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或人類學家在人類知識的貢獻上沒有什麼不同。
  • 科學與哲學的關係,你怎麼看?
    但是說到底,無論是科學還是哲學,都是我們人類在研究它。無論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東西,我們都作為一個有限的個體在研究,並且期待這個研究事業能夠無限的進行下去。回到遠古時代,那個時候科學還不發達,很多現象我們是沒有辦法解釋,很自然的就把那些東西寄託於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