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屬於科學文化嗎,它們是什麼關係?理性主義是一個很不嚴格的哲學概念,它單不是答主說的演繹邏輯。尼採怎麼能算理性主義?科學又怎能局限於經驗?演繹邏輯和歸納邏輯都是理性主義的內涵,答主的劃分只是些主觀的偏見。科學的手段也不僅僅是經驗,也是演繹,具體問題波普爾已經在《猜想與反駁》中有獨到的看法。科學本來在亞力士多德那裡從屬於哲學,哲學也是萬學之母,只不過後來被劃分了出去。但是,在現在科學發展的特殊語境下,我們也需要一些哲學思考,比如到底是還原論還是整體論,上帝到底值不值骰子,我們用的物理概念那些是虛幻的那些是真實的那些是粗暴的模型,那些概念已經深入人心而沒能質疑,總之就是不帶偏見,不先入為主,不局限於經驗,充分發揮哲學思維的批判性,解構性,建構性等。
科學是微鏡,哲學是望遠鏡,缺一不可。現在的哲學分科有一門科學哲學專業目的就是將科學與哲學綜合起來,推動各自的發展。談到科學與哲學就必然談認識論。認識論有很多種,最客觀的應該是黑格爾的辯證法了,也就是要客觀的看待問題,這裡的客官是說不僅要注重經驗科學的觀察實驗與總結的理論形式,也要將它們和事物自身結合起來。而且不要用知性思維看待科學理論,非此即彼。要看到它們都是理性思維的產物,理性思維允許矛盾的出現,它們是理性自身的有限性所致,只有通過有限的才能。通達無限的可能,換句話說誰非要說自己的是真理,那他就是神了,就不需要再研究了,可是不可能,我們所有的理論都是在不斷被揚棄甚至推倒。就是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也要先產生自我意識認識自己再通過不斷異化自我才能豐富自己完成自己,對於人的認識來說也就是要不斷總結(也就是辯證法中的異化概念,這裡的異化是相對客觀真理來說的,說異化也就是人用理性來表達客觀真理,但是人理性表達的總不是客官真理自身,也就是異化了真理,所以否定之否定也就是回到客官了事物自身,對於科學來說也就是發現了終極真理,但這是不可得的),才是唯一的道路。另外我推薦一本書《發生認識論原理》,從發生學的角度考察了人的認識秘密,很有意思。
要想深入的了解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最好是看看一些科普書。比如《宇宙的結構》,《宇宙逍遙》,《像物理學家一樣思考》。也要關注下當今的科學動態,比如科學家對自由意志的討論,全息宇宙與萊布尼茲的單子論比較,多重宇宙與萊布尼茨的可能世界觀念,量子非定域現象與整體論的啟示,量子信息與時空的因果關係,熱力學與引力的關係,觀察者的系統論效應……其實一些科學假說有很多也就是一些「直覺」「猜想」,而直覺與猜想能算科學?所以科學與哲學密不可分。科學理論用康德的話來說就是綜合判斷,也就是表達了整體,其實這方面和哲學的初衷一樣,只不過一個重於思辨,一個重於實驗。在我看來科學非要把哲學擠出去就像一個照鏡子的人非要從鏡子上把臉洗淨一樣,一方面白費力氣,另一方面是看似是高傲,其實是自卑心理。
哲學是對科學的反思。哲學和科學是理論思維的兩種不同方式,根本區別應該說是分別集中的表現人類理論思維的兩個基本維度。科學表現的是是思維和存在的高度統一的維度,而哲學則集中表現著反思思維和存在關係的維度。哲學對科學的關係,從根本上市i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為中介所構成的反思關係。科學以規範和實證兩個尺度來抽象,概括和屆時思維對象(存在)的運動規律,科學活動和科學理論中蘊含著的最根本的問題是如何實現思維和存在在規律層面上統一的問題。而不是追求思維能否表達存在,思維表述的存在是否是自在的存在,思維的客觀性如何檢驗,概念的運動怎樣反應事物運動的本質,思維主體的知情意如何在反應存在的過程中實現統一等等問題,這些卻都是哲學所思考的。
總之,人類的哲學活動就是反思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這其實是很重要的哲學問題,如果想更為深入了解的話,就必須去了解主體和客體的關係問題,觀察與理論,邏輯與直覺,真理與價值,理解與解釋等哲學問題。科學以整個世界為思維對象,哲學是何以把整個世界作為思維對象成為可能而思考的。這個整個世界無非就是思維和存在,而在哲學並不思考思維和存在,哲學不做這些猜測,而是把思維和存在的關係作為問題。哲學和科學是思維的兩個不同維度。
科學的兩個最重要的基礎——歸納推理和形式邏輯,都是哲學家產生的。而科學把這兩個哲學成果反覆應用,最終形成了今天的科學大廈。這個關係就有點像做理科和做工科的關係,理科提供了理論(比如牛頓力學),而工科通過對理論的應用產生了具體的發明創造(比如橋梁建築),但並不是所有理科的理論都能產生那麼大的應用價值的,就像哲學那麼多思想,能像科學一樣大量應用並產出實實在在的成果的也沒有其它了,但也不能因此否定其它哲學思想在哲學界的地位,畢竟哲學思想的高下並不是從它能產生多少實際的東西來判斷的,就像你也不能從某個物理理論的工業應用多寡來判斷其價值一樣。由於科學找到了很多經驗的現象界的規律,以探討這些科學發現為目標又形成了一個名為科學哲學的哲學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