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學:是什麼和為什麼

2021-01-09 中國文明網

  從學科分類角度來看,文化哲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研究者從哲學研究的理論高度出發,通過對文化活動和文化現象進行嚴格的批判反思和學術定位,而展開研究和論述的哲學理論。這裡之所以強調「進行嚴格的批判反思和學術定位」,是因為只有明確回答了「文化是什麼」和「文化哲學如何研究文化」這兩個基本問題,我們才有可能對文化哲學究竟研究什麼、又是如何進行研究的,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

  文化是什麼

  一般說來,和人文科學領域中的很多基本概念一樣,文化概念也具有「不追問還明白,若細究便糊塗」的基本特徵,因而有必要對它進行「嚴格的批判反思和學術定位」。如果不從哲學研究層次上予以深究,那麼,研究者通常多是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定義,認為文化就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或者再由此追溯一步,找到並引用作為當今中外主流文化觀之起點的、由英國人類學家泰勒提出的文化定義,即「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複合體」,似乎這樣一來就已經回答了「文化是什麼」的問題,可以在此基礎上展開文化研究和文化哲學研究了。

  那麼,這種作為「總和」或者「複合體」的文化,如何才能成為嚴格意義上的學術研究對象?研究者如何才能避免因此而出現的「文化是個筐、任啥都能裝」的尷尬局面?如果為了避免這種尷尬局面,或者出於自己的研究旨趣,研究者以各取所需的方式,只對這種文化定義所包含的某一個方面進行研究,那麼,其研究過程和研究結論又如何與已有的相應學科所進行的研究,諸如「藝術文化」研究與「文藝理論」研究、「政治文化」研究與「政治學」研究等等,嚴格地區別開來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這足以說明,這樣的文化定義不適合作為文化研究和文化哲學研究的對象。

  認真審視一下可知,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的這種文化定義有其特定的背景,因為他撰寫這部著作有兩個特點,一是希望通過對地處西方文明圈之外的各原始民族的社會生活進行綜合性研究,以為英帝國主義的海外殖民擴張服務;二是他依據和使用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流行的作為惟理智主義哲學傳統具體表現的實證主義基本立場和研究模式。因此,在他那裡,文化和文明這兩個語詞都是在人類學意義上、而不是在哲學研究的層次上提出和使用的——它們都被用來表示作為整體的某個特定民族的社會生活,而並不專門表示由於與人類其他社會活動不同而具有特定含義的文化活動和文化現象。

  那麼,什麼樣的文化定義才能夠把文化的基本內容、本質特徵和表現形式揭示出來呢?我以為,所謂文化,就是作為社會個體而存在的現實主體,在其具體進行的認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在其基本物質性生存需要得到相對滿足的情況下,為了追求和享受更加高級、完滿的精神性自由,而以其作為飽含情感的感性符號而存在的「文」來化「物」的過程和結果。

  在這裡,文化活動和文化現象的基本內容是現實的人對更加高級和完滿的精神性自由的追求和享受,其本質特徵是來源於、同時又不同於認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觀體驗性精神享受活動,其具體表現形式則是人運用飽含情感的感性符號,把這樣的追求和享受外化到對象之上的過程和結果——正因為如此,文化活動與人們進行的認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有著本質的聯繫,但又截然不同。

  文化哲學如何研究文化

  作為一種重要人文現象的文化活動和文化現象在本質上與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不同,要想對作為人文現象的、以飽含情感和不斷變化的主觀感受和主觀體驗為基本特徵的文化活動和文化現象進行研究,研究者就顯然有必要探索和運用嶄新的、真正適合於這樣的被研究對象的研究模式和方法論視角。因此,從根本上說,只有通過進行「嚴格的批判反思和學術定位」,既確定了文化活動和文化現象的基本內容、本質特徵和表現形式,又通過實現方法論的自覺而逐漸找到恰當的研究模式和方法論視角,研究者才能把具有堅實的學理基礎、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和充分的理論解釋力的文化哲學真正確立起來,我們也因此才能對它有比較清晰明確的認識和把握。

  首先,由於文化活動和文化現象都是在特定的認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所以,在認識它們的存在狀態的時候,研究者絕不能只集中關注它們本身,因而忽視這種使它們得以產生和存在的前提和母體;因此,必須通過引進將歷時性維度和共時性維度有機結合起來的「生成論」的方法論視角,把它們都看作是特定主體對這種認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觀反映和情感折射。

  其次,由於文化活動和文化現象的基本內容主要是現實社會個體基於各自的人生境界而對特定的精神性自由的追求和享受,所以,文化哲學研究者不僅需要清楚地認識到不同社會個體具有不同的人生境界、這些人生境界都是特定個體與其現實環境相互影響的結果,而且,還必須通過相應地調整或者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為全面準確地認識、理解、體驗和感悟這樣的精神追求和享受,準備必不可少的基礎和條件。

  第三,由於文化活動和文化現象的表現形式,主要是人運用各種飽含情感的感性符號來化「物」的過程和結果,因此,研究者必須把這種作為「文」而存在的感性符號,當作承載了特定人類個體和群體的文化活動和文化現象之全部精神意蘊的實際載體來認識、體會和研究,因而應當通過系統而具體地認識它們的現實起源、生成過程、基本內容和感性特徵,把它們對於個體和社會的生存和發展的意義和價值真正揭示出來。(霍桂桓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文化哲學
    如何消解人與文化的緊張,切實使文化成為肯定人的力量,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尺度,這就成為需要人類在哲學層面建構的話語體系——即文化哲學生成的歷史理由。  何謂「文化哲學」?顧名思義,它是關於人類文化現象的哲學思考,是對人類文化的總體性把握,它應回答的問題包括什麼是文化、文化與自然的關係、文化與人的關係、文化與社會進步的關係、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係、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等等。
  • 從文化哲學到文化人類學
    研究哲學與文化的關係,應該從文化哲學、歷史哲學和文化人類學三條路逕入手,才能窺見當代文化哲學形成、發展的總體脈絡,而維柯恰恰是將文化哲學、歷史哲學和文化人類學研究三位一體化的思想先驅。 一 揚巴蒂斯塔・維柯是文化人類學的先驅。文化人類學是從文化角度研究人類的歷史、現狀和發展的一門學科,它特別重視對原始文化、神話傳說所體現的人類文化淵源、結構的考察。
  • 哲學可以教給我們什麼?為什麼要研究哲學?高人總結了10點
    哲學的主要任務是提問,但不要試圖一下子就想得到「終極」答案。——題記哲學可以教給我們什麼?為什麼要研究哲學?4,儘管科學和律法已經很完備和發達,但我們依然需要一種學問,這種學問能幫我們弄清楚自己知道什麼和相信自己知道什麼,以及二者之間的區別。
  • 希臘哲學和基督教:為什麼基督會說希臘哲學是一種欺騙?
    希臘哲學和基督教:為什麼基督會說希臘哲學是一種欺騙?一開始,我非常喜歡講希臘哲學與基督宗教會通的這一傳統,因為這次會通可當做我們的榜樣。基督宗教的新約聖經可以說完全是用希臘文寫的。保錄宗徒在哥羅森書中曾警告當時的基督徒,不要受到"希臘"哲學虛偽的話所欺騙。
  • 普通人為什麼要讀哲學?
    哲學並不是無關痛癢的辯論,從諸子百家到宇宙心學,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哲學思想深深地影響著每個人,影響著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看待自己的方式。 中國人為什麼如此看重穩定? 為什麼喜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 程會:普通人為什麼也要懂點哲學?什麼是哲學?
    第 19 期程會:什麼是哲學?一提到哲學,哇,太高大上了,一般都聯想到什麼專家什麼教授,我們普通人根本就搞不懂,今天我要講的是連我們普通人都需要懂的哲學,什麼是哲學?為什麼要懂點哲學?因為哲學能讓我們生活得更加幸福。讓我們的家人過的更幸福,讓我們的員工過的更加幸福,讓我們的親朋友好友過的更加幸福。稻盛和夫老先生說,哲學的根本就在於「作為人,何謂正確」這一句話。「要正直」「不可撒謊」「不可騙人」「不可貪婪」「待人要真誠」「要信守承諾」「要關愛他人」,等等,這是孩童時代,父母和老師教給我們的最樸實的道德觀。
  • 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
    圍繞新文科建設發展、智能時代的哲學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當代轉化、新文科視域中的文理交融、科學技術哲學與倫理、文化自信與當代文化構建、通識教育與人才培養等議題,專家進行了深入研討。創新的現實依據是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創新的實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理論升華;創新的理論指導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新的底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新的成果是問題導向的現代哲學科學學科體系;創新的目標是解決中國和世界面臨的現實問題。
  • 哲學屬於科學文化嗎,它們是什麼關係
    哲學屬於科學文化嗎,它們是什麼關係?理性主義是一個很不嚴格的哲學概念,它單不是答主說的演繹邏輯。尼採怎麼能算理性主義?科學又怎能局限於經驗?演繹邏輯和歸納邏輯都是理性主義的內涵,答主的劃分只是些主觀的偏見。
  • 哲學是什麼,知識是什麼,哲學和知識的關係
    編者按:哲學的定義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些人說哲學就是研究世界本源,有些人說哲學就是哲學史,有些人說哲學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有些人說哲學是認知論,有些人說哲學是科學和神學之間的研究,形形色色尚無定論,也有人說哲學就等同於知識,本文從哲學的發源及發展過程去分析總結歸納,解析哲學是不是就是知識
  • 富人們為什麼都在學哲學?
    你有沒有發現,最近幾年,越是成功人士越是喜歡學哲學、談哲學,而普通老百姓甚至一些還比較有身份的「知識分子」卻滿腦子的不解和不屑——哲學有啥用啊?哲學是最窮的學科。於是,迷茫的你更加迷茫了,為什麼富人們一窩蜂地學哲學還越來越富,為什麼窮人們天天學賺錢卻越來越迷茫?希望這篇文章可以拯救你!你為什麼是你?
  • 中華文化與水的哲學
    文化一詞很難定義,不同的學術大家總有不同的理解,而我所知道的最短定義來自於餘秋雨先生,「文化是一種成為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我想,最初對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理解總有一個基礎或者說是思維原點吧。而這個原點是什麼呢?
  • 文化哲學面向現實的方法論視域
    這種文化哲學觀念深受自然科學和近代科學主義的影響,把文化作為一種純粹客觀的外在自然,作為一種外在於人的生活和生存的客觀存在,當作科學研究的對象。這一觀念把文化哲學作為一種自然意義上的科學,按照經驗直觀或者實證科學的方法,通過研究不同類型文化的發生、運動、消亡,研究各種文化的要素、結構、構成和功能等,旨在發現人類文化發展變化的基本原理和規律。
  • 挑戰費曼:為什麼科學哲學對科學很重要?
    我們不會從羅馬歷史對於古羅馬人本身有什麼作用的角度去評估羅馬歷史的智識價值,這一邏輯同樣適用於考古學和人類學。為什麼科學哲學就該不一樣呢?那麼,如果科學哲學對於科學本身沒有用,那它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我認為,從更大的格局上講,它有益於整個人類。我們哲學家為科學本身構建敘事,我們仔細審視科學方法和建模行為。我們深入到科學的理論根基和它的概念細節。
  • 聚焦數學哲學前沿爭論透視數學文化歷史價值
    原標題:聚焦數學哲學前沿爭論透視數學文化歷史價值   由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數學哲學專業委員會、北京大學哲學系和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聯合主辦的「2013年數學哲學與數學文化研討會」,近日在北京大學召開。
  • 和諧和美的科學哲學解釋
    在科學哲學原理的「大家族」中既有均衡型或對稱型、也有非均衡型或非對稱型的等效原理;既有均衡型或對稱型、也有非均衡型或非對稱型的反等效原理,這說明等效原理和反等效原理的均衡性和非均衡性、對稱性和非對稱性符合科學哲學類型論或劃分論的等效原理。科學家「人人皆知」的非對稱性反等效關係就是宇宙中物質和反物質數量的極端失衡,為什麼宇宙中的物質數量遠遠多於反物質?
  • 認知哲學是什麼
    要弄清「什麼是認知哲學」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澄清:什麼是認知?認知與哲學在哪些方面有聯繫?認知哲學與相關學科或領域有何不同?它的問題域是什麼?這是我們首先要著力探討的問題。概言之,這些對「認知」的不同理解體現在三方面:①提取新信息及其關係;②對所提取的信息的可能來源實驗、系統觀察和對實驗與觀察結果的理論化;③通過對初始數據的分析、假設提出、假設檢驗以及對假設的接受或拒絕來實現認知。從哲學角度對這三方面進行反思將是認知哲學的重大任務。認知與哲學的相關領域目前來看,認知與哲學相關的領域主要有 10 個方面。
  • 黑洞不僅是天文知識,且還是哲學和文化,黑洞吸收的物質在哪裡
    我認為黑洞不僅是天文現象、科學和物理,而且是哲學和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我想從文化起源的角度談談黑洞,我希望天文專家、物理學家和社會各界人士黑洞只能算是一家人的話,飯後閒聊。一、什麼是黑洞?黑洞不是一個簡單的洞,但是添加了一個黑色的單詞使他更加神秘,這個詞用來描述這個巨大的未知世界確實符合文化術語。
  • 為什麼我們還是要懂一點哲學
    思想在人類祖先中發展 為什麼要懂一點哲學,我們可以看見歷史上每個哲學理論爆發的高峰,從古希臘、文藝復興到科學革命,都是人類可以大量發表自己觀點擁有自己思想的時代。
  • 馬克思主義哲學(精華一):什麼是哲學?
    一、什麼是哲學?1.1、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總的、根本的觀點和看法。世界觀的特點是自發的、零散的、不系統的。世界觀通過理論論證,邏輯表達升華成系統化的、理論化的哲學。哲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況和總結。1.2、哲學是作為世界觀的同時,又是方法論。方法論是關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論。
  • 為什麼哲學上認為「物質不滅」是不對的?
    而哲學的任務就是挑戰被人們認為習以為常的信念。通過對傳統認識的深究,使人們的認識深化,從而發現真相或真理,推動人類的文明進步。我們的世界無疑主要是由物質組成。我們周圍的事物,除了思維領域的意識和精神和連接的邏輯語言等外,沒有什麼不是物質構成的。事實上,現代哲學的締造者,法國的笛卡爾,就是將世界分為這兩大部分(排除上帝),因而落下了「二元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