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還是要懂一點哲學

2021-01-13 騰訊網

哲學從希臘三賢開始站在世界舞臺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是人類思想的歷史遠遠不止於此。從人類祖先開始使用工具、發明語言、產生藝術等等就已經開始不斷的思考,那也可以算是哲學的起點。

思想在人類祖先中發展

為什麼要懂一點哲學,我們可以看見歷史上每個哲學理論爆發的高峰,從古希臘、文藝復興到科學革命,都是人類可以大量發表自己觀點擁有自己思想的時代。而在今天,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開放、包容的時代。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大量的知識、思想,我們需要有能力分辨什麼是我想要的,什麼又對我有用。

/歷史中的哲學/

哲學的發展史就是一場場衝突與交鋒,我們來看看哲學歷史上最高的幾座山峰是如何發展又是如何被質疑的。

01:柏拉圖

希臘三賢: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從左至右)

提到柏拉圖,一般大家會想到什麼?想到與他齊名的另外兩位,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他們三位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但是他們的理論並不僅僅是哲學,他們在政治、教育、數學方面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這直接導致了哲學在今後1500年的發展裡都是一門龐大複雜的綜合學科,我們所知道的政治學、經濟學、語言學、心理學等等,在未來會從哲學分離。

我們今天經常會聽到一個詞叫「柏拉圖式的愛情」,它是一種精神追求高於肉體追求的感情,在今天似乎更加推崇。不管怎樣,這說明了一個事實,就算是兩千年前的思想,在今天都還在我們的世界裡傳播,哲學是一個容易跨越時間限制的思想學科。

當然以柏拉圖為中心的古希臘思想其核心還是在城邦制度下人民的道德問題,它是一個政治學觀點,人民的道德是在城邦統治的基礎之下的,它不算一種太自由的思想,所以今天並沒有什麼人去探討,接受的人比較少。

02:笛卡爾

作為數學家、哲學家的笛卡爾

笛卡爾的懷疑論是哲學在柏拉圖之後的第一個高峰,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句話就是「我思故我在」,最恰當的理解,就是我在思考,如果我覺得我沒有思考本身就是一種思考,懷疑本來就是一種思考的存在。

笛卡爾是16、17世紀的哲學家、數學家,他的懷疑論思想為18世紀科學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論支持。不管是達爾文的進化論,還是愛因斯坦的相對主義;在他們的那個時代,都是不可能有人相信的理論,正是有了笛卡爾的懷疑論在哲學上的探討,才會有第一個相信進化論和相對主義的人。我們今天這個社會,才會如此多元和包容,允許你有你的理論,我有我的思想。

03:黑格爾

黑格爾及其名言

任何一位學習哲學的人,都會說,黑格爾的著作是最難讀的哲學著作。我曾經學習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時,用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中間斷斷續續了很多次,到現在為止,對於黑格爾的哲學思想,也僅僅停留在唯心主義辯證法的表層。我們甚至可以說,對於黑格爾所寫的東西,如果我們倒序一個字一個字寫下來,讀出來也沒有什麼區別。

但是提到黑格爾,就不得不提我們偉大的革命導師,卡爾 馬克思,正是他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哲學的批判,揭示了國家與社會真實的矛盾和關係,才有了我們中華名族復興的今天。

04:尼採

尼採及其名言

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就算說完全不知道尼採這個名字,但是也會了解他的「上帝死了」理論,也聽過他那兩句「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正在凝視著你」,「但凡不能殺死你的,最終都會使你更強大」。

我們不能否認,我們現在所有的認為是自我的思想,其來源都是尼採。尼採認為自我意志才是整個個體發展的根本,我們可以選擇我們想要的,選擇在他的哲學理論發展之後真的變成了一個特別重要的話題,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自我的重要。

自我的意義

這跟我們今天的思想已經一樣了,作為個體的人才是所有事情的那個中心,這並不是說一定是唯心主義的,我們當然需要有一個物理實質的存在,但是我可以有我自己的思想、選擇、自由,而這些是可以與別人不一樣的。

/為什麼要懂一點哲學/

站在今天這個功利性被無限放大的社會,我們當然要回答一個問題,就是哲學有什麼用。

01:更高几率做正確的選擇

我們時時刻刻在面對選擇

以前我們幾乎沒有選擇,如果是農民家庭,我們選擇一輩子種田,或者發奮圖強考科舉,二選一之後就是一條路走到黑了。如果是士族家庭更難了,男的需要做官女的需要嫁給其他權貴,他們沒有選擇。

但我們如今所處的社會是一個有無數選擇的社會,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太多的誘惑。我們被遊戲吸引,被舒適的工作吸引,被電影電視劇吸引,我們很難堅定的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

懂一點哲學,我們至少知道哪些東西是我們內心想要的,哪些東西是外界通過廣告、心理暗示強加給我們的。

02:更好面對做錯選擇的自己

我的人生是接受一個又一個錯誤的過程

當然這個社會是無限包容的社會,我們每個人都有做不同選擇,甚至是別人認為是錯的選擇的權力。我們可以選擇在下班後玩遊戲看電影而不是提升工作能力,選擇慵懶的度過周末而不是去戶外與朋友聚會。這些都還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並且沒有認為有錯,我們給了我們自己解釋對錯的權力,這正是我們的哲學思維發展到自我的意義。

如果當我們認為自己錯了呢,我們因為放了一次鴿子而失去了重要的朋友,因為自己的疏忽失去了重要的客戶,因為自己的倔強無理取鬧讓第三人遭受了損失。我們除了認錯,我們還要有原諒自己的能力。

我們是做錯了,但是我們如果因為這個錯誤,讓自己陷入自責覺得給別人帶去了傷害,陷入迷茫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我們還傷害了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自卑和孤獨。我相信哲學有這種能力,當我們犯錯時,讓我們有承認錯誤的勇氣和面對未來的信心。

03:看上去很博學

博學的人

這可能是哲學帶給我們最想要的東西:優越感。懂點哲學真的會讓人覺得你是一個博學的人不管你是不是真的博學。哲學早期的發展本來就夾雜了大量的社會學科,甚至有一種讓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錯覺。我們知道柏拉圖除了是哲學家還是數學家,笛卡爾除了是哲學家也是數學家、天文學家,19世紀前的哲學家皆是如此。

不管是公司聚餐還是朋友聚會,你的一言一行,會讓人覺得這個人有那麼點文化,有那麼點信仰。對於我們自己而言,拋開優越感,也會有滿足和信心。

04:強大的邏輯和辯論能力

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

雖然哲學又被稱為形上學,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哲學擁有強大的思辨能力。哲學發展的歷史,就是懷疑打敗理性,自我打敗懷疑的過程,哲學的發展就是邏輯嚴密的論述和與其他流派的爭論。我們可以以此來訓練我們的邏輯和語言。

邏輯學現在也是一門被追捧的學科,擁有更好的邏輯對外可以對認識世界有更深刻的見解,對內可以讓我們更有主見更好的表達自我。

至於辯論能力,我想這個時代是人與人交流意見最快速的時代,我們當然想在網上遇到鍵盤俠的時候可以去回擊,在生活中遇到爭執而不落於下風。

寫在最後的話:

哲學是一個綜合性特別強的領域,它不需要你有太多專業的知識,看很多複雜的書籍。它只需要你在生活中多思考、多討論,就能讓我們做一個更能被看見和更能被喜歡的人。

相關焦點

  • 程會:普通人為什麼也要懂點哲學?什麼是哲學?
    第 19 期程會:什麼是哲學?一提到哲學,哇,太高大上了,一般都聯想到什麼專家什麼教授,我們普通人根本就搞不懂,今天我要講的是連我們普通人都需要懂的哲學,什麼是哲學?為什麼要懂點哲學?因為哲學能讓我們生活得更加幸福。讓我們的家人過的更幸福,讓我們的員工過的更加幸福,讓我們的親朋友好友過的更加幸福。稻盛和夫老先生說,哲學的根本就在於「作為人,何謂正確」這一句話。「要正直」「不可撒謊」「不可騙人」「不可貪婪」「待人要真誠」「要信守承諾」「要關愛他人」,等等,這是孩童時代,父母和老師教給我們的最樸實的道德觀。
  • 人為什麼要懂點哲學?
    「哲學是什麼?」這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問題。從古至今,許多人都在從事哲學的研究,留下了許多關於哲學的言論和見解。幾千年以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直接造就了中國人勤勞勇敢,自強不息,艱苦奮鬥,愛好和平的優秀品質。
  • 我們為什麼要學哲學
    而哲學,是我仰望的方向。你真好,我真愛你,可惜我不是詩人,說不出再動人一點的話了。我羨慕復旦大學哲學系陳果老師對生活通透的理解,那種看穿一切的洞察,看淡人生的豁達。也欣賞周國平老師能寫出如此行雲流水的文章,我相信沒有一些文學素養的同學是讀不懂他的書籍的。來到醫學部,發現醫學不僅是科學,更是哲學。
  • 尼採的哲學到底有什麼意義,看看此文就懂了
    導讀:為什麼我說尼採是「病態」的,但在當下依然有意義,看完你就懂了。本文1萬字,閱讀時間需要40分鐘。為哲學作品,燒腦。第八章:我想和光跑得一樣快——靈遁者在第七章的時候,提到過存在。哲學家們對於我們能認識到自己存在非常驚訝,你呢?
  • 哲學可以教給我們什麼?為什麼要研究哲學?高人總結了10點
    哲學的主要任務是提問,但不要試圖一下子就想得到「終極」答案。——題記哲學可以教給我們什麼?為什麼要研究哲學?1,在我們的精神世界,哲學一直都隱含地存在著,無論我們是逃避還是迎接,是願意還是不願意,哲學都在那裡,它永遠不會消失。2,哲學可以讓我們形成預設思維,當我們領悟這些預設,就可以藉助這些預設進行思維和實踐,進而獲得一種帶有普遍性的原理——即對部分真理的洞見。3,哲學可以教我們從別人已想過的東西、已做過的事情那裡獲取寶貴的經驗和人類智慧總結。
  • 毛澤東致信李達:要使幹部多懂得一點哲學
    這是因為,矛盾諸方面暫時的平衡還是存在的,如果矛盾的諸方面,無論在什麼時候,其發展都不平衡的話,那就把不平衡絕對化了,事物就會變動不居、不可捉摸。毛澤東發現了這一點,及時進行修改,並提醒李達寫解說時加以注意。   毛澤東對《〈實踐論〉解說》的修改,有兩處李達覺得欠妥,便又進行了改動,但毛澤東並沒有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不尊重。
  • 世界觀:現代人必須要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
    一方面,我想準確地展示歷史、哲學以及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繫;另一方面,我想避免讓第一次接觸這一話題的人接觸太多細枝末節的東西。像我們這樣對科學史和科學哲學進行全職研究的人,大多數來自學術領域,通常會陷入自身學科的細節中,經常忘記這樣的細節在剛接觸這一領域的人看來會是什麼樣子。在面對細枝末節的時候,初學者常常會覺得「為什麼會有人關心這些東西」,然後就放棄了。這可以理解。
  • 我為什麼要讀哲學書?
    這句話高度地概括了人類精神世界的內涵,其中有三個關鍵詞:「真理」、「苦難」、「愛情」,這是我們每個普通人窮其一生所要經歷的事,也是整個人類社會千百年來所經歷的事。初識羅素,是在2008年。當時,我無意間讀到了《西方哲學史》。看到這個書大概1/3的時候,我對羅素其人敬佩不已。
  • 普通人為什麼要讀哲學?
    提起哲學,很多人的第一感覺是深奧、晦澀,甚至可笑。 一群學者一本正經地談論天地萬物,有些觀點雲裡霧裡,有些觀點稀奇古怪,最重要的是,這些問題貌似和我們的生活毫無關係。 哲學,對普通人來說是否真的遙不可及? 其實不然。
  • 為什麼在印度,很多女孩子都要在眉間點一點紅?看完算搞懂了
    2021-01-09 02:39:03 來源: 悅遊旅行 舉報   為什麼在印度
  • 在中國讀哲學著作的有幾人?讀易經、讀懂康德哲學的又有幾個?
    聽說過康德哲學的,也就二律背反,物自體之類的哲學概念,而了解的,恐都是研究人員了。對於《易經》呢?頂多知道乾坤而已,為什麼中國讀哲學著作的人少之又少呢?肯讀康德哲學的就更少了。而讀懂康德哲學,易經的就寥寥無幾了。為什麼呢?
  • 比丘國的事情告訴我們,人還是要善良一點,多一點悲天憫人的情懷
    比丘國的事情告訴我們,人還是要善良一點,多一點悲天憫人的情懷文/秀才談古今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上期談及到比丘國變成了小兒國,在唐僧的教導下接受了在這比丘國的功德之事,準備拯救一下這裡的孩童。對於君主的選擇,在我國也是有講究的這也是為什麼歷史上皇帝在立太子的時候會注意太子的品行,就是為了防止君主沒有採取合適的治國之策,最後讓國家被更替。對於這國家治理,小編並不和大家進行論述,今天咱們要說的還是比丘國力發生的一些事情。話說,這唐僧見到了國丈,到底後事如何呢?快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國丈看到了唐僧,心裡也明白這唐僧的來歷,卻故作發問。
  • 中庸之道隨想(3):辯證法的定義及西方哲學為什麼很無用
    西方哲學之所以很「無用」就是因為它太複雜了,太不簡單了。哲學要有用就必須簡單化,就必須讓人看得明白、聽得懂。這個「簡單」化就包括把「哲學」定義的簡單化,比如辯證法的定義、真理的定義、自由的定義和民主的定義等。當然,「把複雜的事情變簡單」——「很複雜」,也很難做到——這就是當前西方哲學的現狀。
  • 關於哲學入門的一點小心得
    哲學的表述有很多種,為了不帶偏你對哲學的認知,我們就先不談那麼多哲學的定義,而是你建議讀一下西方哲學史,不管你是精讀還是通讀,了解一下就好,畢竟從哲學史裡面是研究不出什麼新的東西,可是更多的多維的哲學大咖們總是喜愛引經據典,動不動就搬出一連串西方哲學家,給你講講這些哲學家們說的啥,從而顯示出他們學識的淵博,這就會誤導大家,讓大家認為哲學就是哲學史,認為哲學就是那些大師的著作,讓初學者望而生畏
  • 坤鵬論:為什麼哲學與修辭學如此對立不容?(上)
    ——坤鵬論坤鵬論寫到這裡,大家一路跟著讀到這裡,我們基本也了解了哲學與修辭學一直的關係。自古希臘時期起,它們便處於對立關係,時而緊張,時而緩和。直到現代,哲學界自己開始反思後,它們才慢慢走到了一起。修辭學與哲學為什麼火水不能相容呢?這到底是為什麼?為什麼柏拉圖對修辭學那麼深惡痛絕?
  • 我們為什麼要思考本體論?
    你還會發現本體論是一座巨大的思想寶庫——這是哲學史中參與人數最多、佔比最大的一個話題,可以說,梳理清楚本體論的所有觀點,你就可以寫一本世界哲學史了。所以這個話題對我們來講可能有些大,不過我們可以先解決一些小問題,比如這個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在原始時代,由於缺乏足夠的知識積累,我們對這個世界知之甚少:為什麼突然之間電閃雷鳴、山呼海嘯、大雨傾盆?
  • 坐飛機為什麼要關手機看完懂了
    小夥伴們知道為什麼坐飛機需要關機嗎?我們經常坐飛機時候,客艙都會播放客艙安全示範。而有些客機由於配置低所以就沒有安裝播放客艙安全示範的小電視,都是用人工進行示範。不管人工也好,小電視播放也好,了解客艙安全,對我們有著大大的好處,關鍵時刻能自救。雖說飛機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但往往意外就發生在那幾秒鐘。那麼為什麼我們需要關閉手機呢?這在發達國家是不需要關閉,但必須開啟飛行模式。
  • 聽說懂哲學的人都很厲害,怎樣讓自己喜歡上哲學?
    哲學,是一門深入思考的學科,他不僅僅限定在人生哲學裡,還有很多職場、社交、宇宙等等方面的哲學。但一般情況下我們大多數一說到的哲學,便讓人想到的是有關人生哲理方面的。哲學為什麼會讓人覺得厲害?那是因為哲學無所不包,它包括了人們是怎麼來的?要去往哪裡?生存的意義是什麼?究竟還有沒有下一世?是否有靈魂和記憶?人的思維又是誰來決定的?
  • 夢境碎片還是哲學啟示 那些顛覆的異度思維電影
    夢境碎片還是哲學啟示 那些顛覆的異度思維電影 時間:2011.05.08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李家錕
  • 別再說你只懂相對主義了,流行「主義」全分析,哲學概念沒那麼難
    無論是足球還是園藝,再到烹飪、登山以及人類遺傳學,任何一個領域都有其專門術語。哲學領域當然也有術語,不過幸運的是大部分哲學術語根本不像看起來那麼可怕。大部分以「主義」結尾的哲學詞彙都是涵蓋很廣的詞,指某種普遍的學說。涵蓋廣且用法靈活,這就保證了這些詞能夠不斷出現,但這同時也會帶來危害。最主要的危害就是人們會濫用這些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