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接觸過哲學的同學應該都聽說過「本體論」這個詞,而且還知道在本體論上的差異(即「世界的本原是什麼?」的問題)是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唯物主義的本體論觀點是「物質是世界的本原(或本體)」,那麼我們常說的這個「本原」或者「本體」到底指的是哪方面的東西呢?「本體論」到底在「論」什麼?
如果仔細思考並查閱這個話題,你會發現本體論問題的提出幾乎是不約而同的,在公元前5世紀那個軸心時代,中西方包括印度、兩河流域等地均有人提出了世界的本原問題,並曾努力給出自己的答案。你還會發現本體論是一座巨大的思想寶庫——這是哲學史中參與人數最多、佔比最大的一個話題,可以說,梳理清楚本體論的所有觀點,你就可以寫一本世界哲學史了。所以這個話題對我們來講可能有些大,不過我們可以先解決一些小問題,比如這個問題是如何產生的。
在原始時代,由於缺乏足夠的知識積累,我們對這個世界知之甚少:為什麼突然之間電閃雷鳴、山呼海嘯、大雨傾盆?為什麼又毫無預兆地雨過天晴?為什麼會有地震、海嘯和生老病死?又為什麼會有陽光、雨露和四季流轉?這些我們一無所知。
在很多情況下,無知是恐懼的重要來源。因為我們不知道接下來會遇到什麼,大自然在下一刻會給我們展示自己的暴虐還是賞賜給我們驚喜。我們在下一刻是生還是死,我們只有被動的、茫然的等待。命運在我們面前是一個喜怒無常的暴君,而我們在命運面前像大海中的一葉扁舟。我們沒有能力也顧不上研究自然,我們只能希望自然對我們友好一些,不要讓我們再風餐露宿、衣食無著。
——我們想到了一個權宜之計:給每一種事物、每一種現象安排一位神靈,設想這些神靈掌管著相應的自然現象,這些神靈雖然高高在上,但他們有著人一樣的形象甚至感情,他們在壓迫人類的同時也同情人類。在將自然擬人化之後,我們就可以通過神靈和自然交流,祈求它們(圖騰崇拜),甚至和它們做交易(祭祀),讓自然為人類服務。
就這樣,我們通過在人與自然之間安插眾神的方法來實現與自然的交流。這種簡便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我們的恐懼,撫慰我們的不安,但是卻堵塞了我們自己對自然展開認識的可能性——一切都在神秘的神靈手中掌握著,我們只能眼巴巴地祈求它們,而沒有任何發言權甚至知情權。
隨著文明的進步,我們有了自己固定的居所、自己的統治階級和社會秩序、自己的生產工具和足夠果腹的勞動果實,我們的自信心開始成長。在認識領域,我們想把認識自然甚至利用自然的主動權直接攥在自己手裡——我們要拋棄對神的依靠,重新出發認識自然,就自然本身去研究自然。
剛一出發,我們就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首先,我們發現世界中的事物太多了!而且每個事物都不盡相同。就比如我現在伏案其上的桌子,每張桌子在顏色、樣式、大小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地方,它們都是構成世界的一部分,如果我只得到關於我的這張桌子的認識,那面對其他的桌子我就又束手無策了。為了認識世界,我的認識要窮盡每一張桌子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除了事物與事物橫向的不同之外,我們還發現每一個具體現象都有不可重複性,它們轉瞬即逝,有一隻小鳥飛過天空,過了一會又一隻小鳥飛了過去,但已經不是剛才的小鳥和剛才的軌跡了。就算我們認識了一個具體的現象,對於其他的現象我仍然一無所知,還得從零開始進行認識。我們要怎樣才能把握接踵而至卻又轉瞬即逝、琳琅滿目但又變動不居得世界呢?
這些問題給我們的思維下達了一個任務,這個任務就成了我們人類的思維習慣:我們關於世界的知識必須是以一統多、以不變應萬變的。
只有形成以一統多的知識,我們才能避免陷入疲於奔命的、不斷認識瑣碎的現象中去。雖然形式不一、大小不同,但是只要符合關於桌子的統一知識,我們就可以很快認識它。這就需要我們對世界上不同的事物進行分類,進而提取同類事物中的共同特徵,這樣層層歸納,我們就形成了這個世界的基本圖景。隨著我們抽象歸納的工作層層上升,我們最終勢必會得到那個唯一的、以一統多的「一」。
只有形成以不變應萬變的知識,我們才能以靜制動,去認識那些轉瞬即逝、難以把握的現象。這個能「應萬變」的不變的知識或者是運動變化的規律,或者是運動變化的載體,或者是運動變化的起點或始基。總之,掌握了它們,我們就可以像對待靜止的事物一樣對不同的現象進行分類、歸納和總結,搞清楚現象發生的條件和結果,最終預測現象的發生,甚至控制條件,讓自然為我們服務。
而這些關於「一」和「不變的」東西,就是「本體」、「本原」。
一個關心和思考世界的民族早早晚晚一定會觸及「本體」這個話題,因為這個話題根植於人類的思維方式和先天傾向。
我們先天地要擺脫一切權威和成見,獨立地面對這個世界;我們先天地要用有限的生命去窮盡無限的世界,對它發出終極追問;我們先天地要找到一個普遍的、穩定的信念作為這個世界的基本圖景;我們先天地希望自己和自己的的認識更有價值,而越有價值的認識越能超越具體的事物和現象,具有更強的普適性和抽象性。
總之,世界與思維的關係,造就了思維的先天傾向,而這個傾向又推動了人類哲學的誕生與發展。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哲學門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