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思考本體論?

2020-12-02 了不起的西西弗

稍微接觸過哲學的同學應該都聽說過「本體論」這個詞,而且還知道在本體論上的差異(即「世界的本原是什麼?」的問題)是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唯物主義的本體論觀點是「物質是世界的本原(或本體)」,那麼我們常說的這個「本原」或者「本體」到底指的是哪方面的東西呢?「本體論」到底在「論」什麼?

如果仔細思考並查閱這個話題,你會發現本體論問題的提出幾乎是不約而同的,在公元前5世紀那個軸心時代,中西方包括印度、兩河流域等地均有人提出了世界的本原問題,並曾努力給出自己的答案。你還會發現本體論是一座巨大的思想寶庫——這是哲學史中參與人數最多、佔比最大的一個話題,可以說,梳理清楚本體論的所有觀點,你就可以寫一本世界哲學史了。所以這個話題對我們來講可能有些大,不過我們可以先解決一些小問題,比如這個問題是如何產生的。

在原始時代,由於缺乏足夠的知識積累,我們對這個世界知之甚少:為什麼突然之間電閃雷鳴、山呼海嘯、大雨傾盆?為什麼又毫無預兆地雨過天晴?為什麼會有地震、海嘯和生老病死?又為什麼會有陽光、雨露和四季流轉?這些我們一無所知。

原始壁畫

在很多情況下,無知是恐懼的重要來源。因為我們不知道接下來會遇到什麼,大自然在下一刻會給我們展示自己的暴虐還是賞賜給我們驚喜。我們在下一刻是生還是死,我們只有被動的、茫然的等待。命運在我們面前是一個喜怒無常的暴君,而我們在命運面前像大海中的一葉扁舟。我們沒有能力也顧不上研究自然,我們只能希望自然對我們友好一些,不要讓我們再風餐露宿、衣食無著。

——我們想到了一個權宜之計:給每一種事物、每一種現象安排一位神靈,設想這些神靈掌管著相應的自然現象,這些神靈雖然高高在上,但他們有著人一樣的形象甚至感情,他們在壓迫人類的同時也同情人類。在將自然擬人化之後,我們就可以通過神靈和自然交流,祈求它們(圖騰崇拜),甚至和它們做交易(祭祀),讓自然為人類服務。

古希臘海神波塞冬

就這樣,我們通過在人與自然之間安插眾神的方法來實現與自然的交流。這種簡便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我們的恐懼,撫慰我們的不安,但是卻堵塞了我們自己對自然展開認識的可能性——一切都在神秘的神靈手中掌握著,我們只能眼巴巴地祈求它們,而沒有任何發言權甚至知情權。

隨著文明的進步,我們有了自己固定的居所、自己的統治階級和社會秩序、自己的生產工具和足夠果腹的勞動果實,我們的自信心開始成長。在認識領域,我們想把認識自然甚至利用自然的主動權直接攥在自己手裡——我們要拋棄對神的依靠,重新出發認識自然,就自然本身去研究自然。

剛一出發,我們就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首先,我們發現世界中的事物太多了!而且每個事物都不盡相同。就比如我現在伏案其上的桌子,每張桌子在顏色、樣式、大小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地方,它們都是構成世界的一部分,如果我只得到關於我的這張桌子的認識,那面對其他的桌子我就又束手無策了。為了認識世界,我的認識要窮盡每一張桌子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除了事物與事物橫向的不同之外,我們還發現每一個具體現象都有不可重複性,它們轉瞬即逝,有一隻小鳥飛過天空,過了一會又一隻小鳥飛了過去,但已經不是剛才的小鳥和剛才的軌跡了。就算我們認識了一個具體的現象,對於其他的現象我仍然一無所知,還得從零開始進行認識。我們要怎樣才能把握接踵而至卻又轉瞬即逝、琳琅滿目但又變動不居得世界呢?

這些問題給我們的思維下達了一個任務,這個任務就成了我們人類的思維習慣:我們關於世界的知識必須是以一統多、以不變應萬變的。

只有形成以一統多的知識,我們才能避免陷入疲於奔命的、不斷認識瑣碎的現象中去。雖然形式不一、大小不同,但是只要符合關於桌子的統一知識,我們就可以很快認識它。這就需要我們對世界上不同的事物進行分類,進而提取同類事物中的共同特徵,這樣層層歸納,我們就形成了這個世界的基本圖景。隨著我們抽象歸納的工作層層上升,我們最終勢必會得到那個唯一的、以一統多的「一」。

只有形成以不變應萬變的知識,我們才能以靜制動,去認識那些轉瞬即逝、難以把握的現象。這個能「應萬變」的不變的知識或者是運動變化的規律,或者是運動變化的載體,或者是運動變化的起點或始基。總之,掌握了它們,我們就可以像對待靜止的事物一樣對不同的現象進行分類、歸納和總結,搞清楚現象發生的條件和結果,最終預測現象的發生,甚至控制條件,讓自然為我們服務。

而這些關於「一」和「不變的」東西,就是「本體」、「本原」。

一個關心和思考世界的民族早早晚晚一定會觸及「本體」這個話題,因為這個話題根植於人類的思維方式和先天傾向。

我們先天地要擺脫一切權威和成見,獨立地面對這個世界;我們先天地要用有限的生命去窮盡無限的世界,對它發出終極追問;我們先天地要找到一個普遍的、穩定的信念作為這個世界的基本圖景;我們先天地希望自己和自己的的認識更有價值,而越有價值的認識越能超越具體的事物和現象,具有更強的普適性和抽象性。

總之,世界與思維的關係,造就了思維的先天傾向,而這個傾向又推動了人類哲學的誕生與發展。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哲學門庭

相關焦點

  • 本體論(六)| 康德的本體論思想及主張
    理念所標誌的是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之外的東西。在認識論中,理性主義把存在於另一個世界、組成純粹原理的 idea 改鑄為人的天賦觀念、即一般的概念。經驗主義則把 idea 一詞用作是對知覺中的東西的表述,稱為觀念。康德在論述本體論的時候,他借用的是柏拉圖的理念來表達,意思是,他超越了經驗。而範疇目的是用來整理經驗材料,構造經驗對象以構成知識,這裡與本體論無關。
  • 論「是」的本體意義
    許多學人不贊成將西方哲學中的Being 翻譯成「是」 , 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認為Being 是本體, 而「是」 決沒有本體的意義。可是我們畢竟不能否認西方人所說的Being 也有「是」 (to be) 的意義。這兩個意義——— 「是」 和「本體」 擺在一起, 就迫使我們去想一想:這個通常用作系詞的「是」 為什麼會有本體的意義? 哲學要探討的本體為什麼竟然會是「是」 ?
  • 中國哲學有沒有本體論?
    哲學和本體論這些名詞是由西方學術的詞語中翻譯過來,既已翻譯了科目名稱,當然便要找找有沒有這些科目的內容。所以要了解甚麼是「本體論」,首先要看看西方學術中的「哲學」和「本體論」是說些甚麼,然後再在中國學問中找,看有沒有相類似的學問,如有,便把這些內容稱為「中國哲學」、「中國的本體論」。
  • 文藝的人民本體論
    從這個意義上說,關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文藝存在本體追問,不僅要繼續亙古以來的追問方式,而且還要呈現我們所在時空的特有方式,因而也就要求在迭代追問方式和疊合追問指向的過程中,形成這個時代本體追問後果的文藝存在闡釋方案,並且力求這樣的闡釋方案,能夠代表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在當代中國問題境域的最新發展成果,從而不僅具有知識譜系的填充意義、完形意義和拓值意義,而且以其強大的命題張力驅動當代文藝實踐努力建構時代精神高度
  • 本體論(二)| 核心概念
    這種思考路徑不可謂不精彩,但是問題在於,這個生存論怎麼切入考察?之所以西方人找不見問題的根源,就在於他們被困在自己的邏輯思考方式之中,我們來看看中國哲學是如何看待「是」這個問題。中國古代是沒有對於「是」的追問的,嚴格說來,中國古代是沒有本體論,就算是理學看似吸收了佛教的思想,產生了一套「本體論」但是思考的路徑與西方人不同,西方人以先驗的「是」作為根基,而理學家的目的其實是在於論證此岸世界的可靠性,因為當時佛教以一切皆空試圖消解一切倫理體系。而儒家思想是入世,所以他必須基於此岸的現實性為根基,所以理學的目的僅僅在於論證倫理體系和現實世界的可靠性。
  • 聯想、比較與思考:費孝通「天人合 一論」與人類學「本體論轉向」
    摘要:近年來,國內外社會人類學界對於天人或自然文化對立的宇宙觀展開了批判,其中,尤以「天人合一論」和「本體論轉向」為代表。此前,社會科學的問題大多與造成「同而不和」的功利個體主義有關,這些新的建設性批判,均主張重建文化-自然意義上的「和而不同」世界。
  • 本體論和認識論
    皮浪的懷疑論斷無意中勾勒出了哲學發展的的一個脈絡,即本體論哲學,認識論哲學和語言哲學。 哲學和科學密不可分。我們做任何科學研究,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兩個基本的哲學問題。第一個問題,現實的本性。什麼是現實?什麼是存在?解決這類問題的哲學領域叫做本體論。第二個問題,獲取知識的方法。
  • 宇宙的共同本質:宇宙本體論,宇宙本因論
    大家好,我是小花,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宇宙本體論,宇宙本因論。天地萬物極其複雜,它們究竟有沒有統一的東西呢?有沒有共同的本質?古代哲學家在尋找宇宙統一性中提出了宇宙的共同本質的不同說法。這些共同本質,我們就稱之為宇宙本體。
  • 哲學的價值在於方法論,而非本體論
    方法論和本體論不同,本體論是抽象存在,方法論則用抽象存在構建結構,用構建的結構與感應信息同構、與經驗認知對應。方法論的本質是用抽象存在重構感應信息。現實中,討論各種抽象存在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有意義是構建結構能否重構感應、對應經驗。當代有沒有哲學家?某種意義上說,數學家就是哲學家。如果有方法論大師出現,再加數學上有整合性思想推出,那就是劃時代思想家。
  • 從「重寫」到「本體論」
    41其中的許多討論都是圍繞狩獵採集社會而展開的,而本體論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狩獵採集社會及其生存之道,這使得狩獵採集社會研究者需要對人類學的本體論進行關注與透徹理解。對於何謂本體論,科恩(Eduardo Kohn)認為本體論是對真實(reality)的研究,即一個包含但不限於人類建構的世界的研究。
  •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
    而中國人則沿用「本體論」一詞直到今天,雖然已經有許多人提出這個詞不能對應地翻譯西方ontology一詞,並提供了多種選擇,如「存在論」、「存有論」、「是論」、「本是論」等等,但不論他們說得多麼振振有詞、多麼在理,然而一到要一般地談論西方的ontology時,往往不知不覺地順從了原來的「本體論」的譯法,反而覺得自己所提出的新譯法很「彆扭」。為什麼彆扭?
  • 老子的道本體論及其方法論意義
    但是,「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歷來被認為是宇宙生成論的命題,而要把它說成是本體論的命題就必須作出有說服力的論證(王弼當年沒有作出論證,後來也似乎未見論證者)。對於這個命題,筆者覺得似乎可以作這樣的論證:既然「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可以視為宇宙生成論的命題,那麼就等於說天下萬物是由「有」生的,而「有」是由「無」所生的。
  • 闡釋學的蛻變與本體-目的論的建構
    海德格爾認為,以前的本體論不是像他那樣追問「存在者為什麼存在」,而是尋求「存在者是什麼」的答案。他們對「是什麼」的回答脫離了存在本體,使本體論蛻變為認識論。他則要在現象學方法論上,從「怎樣」或「如何」的角度回答「存在者為什麼存在」的問題。他說:「現象學是存在者的存在的科學,即存在論。」(7)  存在者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以他自身的結構和方式回到存在狀態之中。
  • 聯通主義:「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人類對教育本體論的認識隨著教育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在「網際網路+」時代,教育正達到前所未有的開放和複雜,我們需要重新追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的本源問題。本研究回顧了人類教育的變革與教育本體論發展,指出教育是一個複雜系統,我們必須正視教育的複雜性問題。進一步結合對「網際網路+教育」創新特徵與本質的分析,提出「聯通主義」是「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 列維納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對本體論的批判
    列維納斯不無遺憾地說,"自巴門尼德以來,我們還沒有成功地以別樣的方式來思考。"[2―p104]即便是海德格爾,在列維納斯看來同樣囿於這個傳統,而列維納斯哲學的目的是要帶領大家"與巴門尼德決裂"[4―p42],離開"巴門尼德式存在的哲學"[2―p269]。在西方哲學的歷史上,發現"他者"哲學價值的哲學家正是"同一"哲學的最大代表黑格爾。
  • 本體論及其應用(上)
    本體論/Ontology人工智慧(AI)的發展歷史表明,知識對於智能系統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眾多的應用案例也顯示出,對於解決問題來說,豐富的知識要比優良的算法邏輯更重要。要擁有真正的智能系統,就需要採集、處理、復用和傳達知識。而本體論則是知識描述和應用的基礎。
  • 孫正聿: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
    孫正聿: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2017年06月30日 22:17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孫正聿 字號 內容摘要:
  • 藝術本體論不能含糊
    原標題:藝術本體論不能含糊 中國藝術批評界對本體論問題並不重視,許多批評家和策展人認定當代藝術的突破仍要繼續依賴語言形態的不斷翻新,要依靠對某種社會形態的尖銳批判來完成。 當代藝術近30年來的某種潛意識,很多重要的思潮也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上展開的,不管是為配合社會政治學的主流地位,還是盲目拓展實驗空間的「趕超」價值觀,都導致另一個重要的問題:中國當代藝術本體論的嚴重缺失。 藝術本體論長期被忽視有著非常複雜的原因,關於這個原因的討論與追溯尚需時日,但它的確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 略論佛教本體哲學——胡曉光
    這三個宗系,都有自己的本體論。本文試圖對大乘佛教的各種體論做一番邏輯分析,從而澄明佛教本體的本質規定。一、何謂「本體」?本體就是事物的本性,哲學的本體是一個共相本體,即普遍性與必然性的理則。科學的本體是一個殊相本體,即萬象森羅的分理。在西方哲學史中,講本體有兩大哲學主義,一是唯物主義哲學本體論,二是唯心主義哲學本體論。
  • 程志華 | 人類如何可能——李澤厚的歷史本體論建構
    摘 要在形上學受到空前衝擊的時代,李澤厚致力於解決康德提出卻未完成的「人類如何可能」的問題。具體來講,他將「人類如何可能」歸結為「一個出發點」和「三大問題」。「一個出發點」,指「人活著」。「三大問題」,指「人如何活」「人為什麼活」「人活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