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論和認識論

2021-01-17 王珏說

人類執著於認識這個世界。哲學是人類認識世界歷程中的不斷的總結。

2000多年前的希臘的懷疑論者皮浪做出這樣的判斷:

1、這個世界是不存在的;

2、即使這個世界是存在的,它也是無法認識的;

3、即使這個世界是可以認識的,那這種認識也是無法表達的。

皮浪的懷疑論斷無意中勾勒出了哲學發展的的一個脈絡,即本體論哲學,認識論哲學和語言哲學。

 

哲學和科學密不可分。

我們做任何科學研究,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兩個基本的哲學問題。

第一個問題,現實的本性。

什麼是現實?什麼是存在?解決這類問題的哲學領域叫做本體論。

第二個問題,獲取知識的方法。

假設有一個現實,原則上是可知的,那麼我們能獲取哪些知識,怎麼獲取?哲學領域中考慮這類問題的叫認識論。

 

對於現實的本質和知識的獲取方式的不同認知和立場,決定著我們的研究的出發點,研究假設,方法論和方法。

 

今天就先來說說本體論和認識論。

 

本體論 (ontology)

關於現實的本質,有很多對立的觀點,這些觀點裡兩個主要區別。

第一點,現實是否獨立存在於人類思想之外。當我們感知世間萬物,它們真的脫離我們而真實存在嗎?或者只是我們思想構建的心理表徵,只能說存在於我們的思想。

第二點,是關於本體狀態的殊相 (particular) 和共相 (universal)。殊相是指具體實例或能觀察到屬性的事件,共相是指那些無法直接觀察到的普遍性質。比如說,「重力」是另一個不可觀察的共相,它可用具體實例來表現,比如我打翻貓食碗掉到地上。

基於這兩點不同,衍生出四種不同的本體論觀點。

唯心主義 (Idealism) 哲學觀,認為我們感知的現實完全存在於腦內,現實其實是精神世界的映射。在我們精神世界感知到之前,外部物質世界的存在與我們無關。對唯心主義而言,那些不可觀察的性質是否真的在外部獨立存在無關緊要,因為他們認為這些都是精神世界的映射。

和唯心主義相對的是唯物主義 (Materialism)。唯物主義認為思想世界外有獨立存在的世界。唯物主義還認為一切都是實物相互作用的結果,包括我們的意識、情緒和思想,這些是我們大腦和物質世界相互作用的副產品。唯物主義只關注世界的物質組成,它並不關心如何區分殊相和共相。

現實主義 (Realism) 又有所不同。現實主義者認為外部現實世界獨立於人類思想存在,這一點和唯物主義相同。但對於像愛和重力這種共相的認識,取決於不同的現實主義的類型。柏拉圖式的現實主義認為像重力、愛這種共相,是真的存在的,但我們觀察不到,其位於一個獨立的抽象位面。科學現實主義則更溫和,認為像愛和重力這種共相,和可觀察的殊相位於同樣的本體狀態。

最後是唯名論 (Nominalism)。它承認現實獨立於人類思想存在,但否認共相的存在。唯名論認為沒有重力這回事兒,只有掉落的物品。我們用重力這樣的術語,只因為能幫助理解世界,但共相不是真實存在的。


這是哲學上的本體論,討論的是世界的本質。如果對應到社會科學,社會本體論,是討論社會和社會行為人的本質。因此,作為社會學者,你是怎樣的本體論立場,決定著你如何看待這個社會和社會現象,也決定著你要採取什麼樣的方法來研究這些社會現象。

比如你認為社會行為人構建了社會現實,你作為研究人員可以去獲取這個社會現實。於是你可能採取自然主義的立場,使用觀察法或者其他方法來獲得這個社會現實。在這個過程中你其實是把自己排除在社會現實之外的。

但是,你如果認為自己也是社會行為人,你的研究也是構建社會現實的一部分。那麼建構主義或者實用主義的立場則更適合來解釋你的研究。

這就涉及到不同的認識論。


認識論(Epistemology)

假設有一個可知的現實,我們如何來獲取知識?有很多不同的認識論觀點,這裡討論兩個最重要的觀點,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

顧名思義,理性主義者認為知識通過理性獲得。用我們大腦的邏輯和理性思維能力,可以推斷世界的真理,而無需藉助經驗。

而經驗主義反對這一觀點,經驗主義者認為感官經驗才是最主要方式。一些絕對經驗主義者甚至認為,這是獲取世界知識的唯一方式。

亞里斯多德被認為是第一個經驗主義者。他認為關於自然的基本真理來自感官經驗,我們可以通過演繹推理獲取更多知識,但觀察是所有知識的基礎。亞里斯多德指出每個人生下來就是一塊「白板」,我們的知識並不是預先確定的。當然,亞里斯多德不是激進的經驗主義者,他不反對理性思維加入進來,他也不反對用一些抽象的、不能直接觀察的概念。

伽利略算是溫和的經驗主義者。他很注重觀察法和實驗法,但他也依賴邏輯推理。伽利略有句名言「自然之書以數學語言寫就」。他不排斥運用思想實驗,也在他的假說中引入不可觀測的性質。

後來的經驗主義者如培根,尤其是休謨和邏輯實證主義者,都是絕對經驗主義者,堅信只有感官經驗才能獲得世界的真知。

現代的經驗主義就是範弗拉森的建構經驗主義,它強調感官經驗在歸納法和演繹法中都有作用,但它也允許理論術語存在,對應不能直接觀測的實體。建構經驗主義的目標是,提出實證上恰當的解釋,只要它表述的世界與觀測到的一致,即可被接受。

 

科學家認為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和實驗,來獲取有關世界本質的知識。這種現實實證觀點大多應用於自然現象方面。但隨著社會科學發展,問題來了,現實主義觀點是否適用於社會學和心理學現象呢?

根據客觀主義的觀點,現實主義本體論立場確實適用於心理學和社會學現象。比如智力和社會凝聚力是外部的、獨立的性質,是獨立於我們的心理表徵的。

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社會現象的本質取決於所涉及的社會角色。這意味著現實不是獨立和外在的,而是基於觀察者和情境的心理建構。比如,快樂或女性氣質這些屬性不是外在的,不是永恆的,也不能被客觀定義。要如何看待這些屬性以及它們的意義,取決於觀察者的文化背景、社會族群及特定的歷史時期。

那麼,如果心理現實和社會現實是建構的、主觀的、難以捉摸的,我們如何了解它呢?

事實上,解釋主義 (interpretivism)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解釋主義的觀點都假設,研究者關於社會現象的經歷或觀察,可能與這些社會現象親歷者的經歷大相逕庭,所以重點應該放在參與者的角度來解讀現象。

關於解釋主義和它的主要觀點,且聽下回分解。


參考資料:qualitative methods, coursera

相關焦點

  • 認識論——本體論
    我聽過盲人摸象的故事,我看過很多關於人性的故事,可我就忘記如何避免這種認識論上的真和本體論上真的區別;生活中的我們總是喜歡用感覺器官去認識事物,眼睛見到的才是真的,但我們忽略了事物的本質,世界如此之大有多少人是用心去解釋事物,我們一直以來都只是借用外在的天賦所賜與的表象解決塵世的疼痛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開題論證會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陳鍊)10月28日,由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黃力之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2020年度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及由朱葉楠博士主持的中共中央組織部委託的同名課題開題論證會在中共上海市委黨校舉行。
  • 本體論(六)| 康德的本體論思想及主張
    在認識論中,理性主義把存在於另一個世界、組成純粹原理的 idea 改鑄為人的天賦觀念、即一般的概念。經驗主義則把 idea 一詞用作是對知覺中的東西的表述,稱為觀念。康德在論述本體論的時候,他借用的是柏拉圖的理念來表達,意思是,他超越了經驗。而範疇目的是用來整理經驗材料,構造經驗對象以構成知識,這裡與本體論無關。
  • 交互主體性:從關係本體論到關係認識論
    四、從社會歷史性的交互主體關係本體論到關係認識論  廣松涉告訴我們,近代以來的歐洲哲學已經在傳統認識論的廢墟上苦苦掙扎了許久。第一階段,從洛克和康德的認識論開始,就已經在努力「推翻前近代的形上學的獨斷論」,這當然是指從經驗論開始的認識論反思和康德的先天綜合判斷所帶來的「哥白尼革命」;第二階段,這之後的新康德主義的認識論,有意識地開始「調和『近代』構想中宿命性的主體主義(Subjektivismus)和客體主義(Objektivismus)的相互作用(Wechselspiel)[毋寧說是拉鋸戰],承擔這一近代的地平的守夜人的使命
  • 康德的偉大之處——把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
    理科生比較一根筋,以為堅實的邏輯和精確的分析一定會趨向真理。然而研究自然現象與研究人類心靈是完全不同的,康德道德哲學的生硬也是因為研究對象的混淆,這在西方是一種文化傳統。其實真正透徹理解科學的人,通常反而比較低調,比如波普爾的科學定義,只把可證偽性視為科學與否的標誌,發人深省,如果你能從廣義上理解他的總結。康德真正偉大之處,在於他的反思精神。
  • 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2017年01月29日 10:49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孫正聿 字號 內容摘要:哲學意義的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並不是相互割裂的關於「存在」、「本體」和「
  • 孫正聿: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
    孫正聿: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2017年06月30日 22:17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孫正聿 字號 內容摘要:
  • 從「重寫」到「本體論」
    42王銘銘則認為本體論旨在辨析存在的本相與「真實」的要素,與旨在辨析認識者的知識之本質的認識論(或知識論)相對。43甚至還有學者認為,本體論就是文化的另一種說法,即本體論和文化是從不同側重點出發所描述的一個大致相似的概念。44在論述與狩獵採集社會相關的經驗研究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本體論在理論層面上所批判的目標之一——後現代主義背景下的認識論。
  • 新時期以來文藝本體論建設反思
    這兩種關於文藝本體論建設的爭論,不僅體現了40餘年中國文藝自身發展的路徑及方向,也為深化當代文藝研究提供了反思角度和多種研究方法。從機械反映論到本體論與認識論相結合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文藝理論界經歷了這樣的轉變:從忽略自身獨立性的文藝認識論、推崇建設文藝本體論,到批判走向狹隘化的文藝本體論、強調外部研究的文藝認識論。
  • 論「是」的本體意義
    由於問題主要涉及我們自身思想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擬暫時撇開Being在漢語裡應如何翻譯的問題, 而直接從漢語中系詞「是」 的實際表述功能和哲學言說本體的可能性出發。當然, 如果我們依此途徑可以對哲學本體論獲得更好的理解, 那麼Being 在漢語裡應如何翻譯的問題也就有了一個相應的「解決」 。
  • 聯通主義:「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不同的教育哲學觀有著不同的教育本體認知。教育哲學的本體論是教育哲學的根基,教育哲學的本體論決定著教育哲學的認識論。不同的教育本體論會帶來不同的認識論,同時不同的教育本體論也會帶來不同的教育理論思想和教育行為(楊志成,2017)。教育本體是形成教育本質的終極原因。教育規律隨教育本質的變化而變化。
  • 略論佛教本體哲學——胡曉光
    這三個宗系,都有自己的本體論。本文試圖對大乘佛教的各種體論做一番邏輯分析,從而澄明佛教本體的本質規定。一、何謂「本體」?本體就是事物的本性,哲學的本體是一個共相本體,即普遍性與必然性的理則。科學的本體是一個殊相本體,即萬象森羅的分理。在西方哲學史中,講本體有兩大哲學主義,一是唯物主義哲學本體論,二是唯心主義哲學本體論。
  • 闡釋學的蛻變與本體-目的論的建構
    本體論的闡釋學與認識論的闡釋學分離的標誌是:(1)前者追問理解以什麼方式存在著,後者討論存在如何被認識;(2)前者把理解作為一種存在方式,後者討論對存在的認識方式;(3)前者把理解作為存在狀態,後者以為理解是主體對客體的認識;(4)前者從「前理解」「偏見」中進行理解,後者從主體的認識方式對客體進行分析;(5)前者把闡釋作為展開方式,後者通過推導來尋求必然性;(6)前者詢問理解之所以能成為理解
  •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
    無非是覺得在中國語境中,「存在論」和「是論」以及任何其他譯法都不如「本體論」那樣能夠表達一種最高、最根本、最真實的大學問,反而顯得像是一種咬文嚼字的雕蟲小技。然而,這樣一種感覺或語感又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就要涉及到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的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了,這就是對經驗事物的執著和對語言本身的根本性忽視。我們先來看看這種習慣對中西本體論的起源的影響。
  • 我們為什麼要思考本體論?
    稍微接觸過哲學的同學應該都聽說過「本體論」這個詞,而且還知道在本體論上的差異(即「世界的本原是什麼?」的問題)是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唯物主義的本體論觀點是「物質是世界的本原(或本體)」,那麼我們常說的這個「本原」或者「本體」到底指的是哪方面的東西呢?「本體論」到底在「論」什麼?
  • 老子的道本體論及其方法論意義
    正如我國著名哲學家任繼愈先生縱觀世界哲學發展史,高瞻遠矚地指出的,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作為萬物之本的負概念——『無』的範疇,這都表明人類認識前進的重要裡程碑。」年輕學者朱曉鵬在評述老子的道本體時也說:「能夠認識到存在本體的否定性本質並用否定性的方法來描述這種存在本體,是人類認識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它標誌著人類已經能夠從無限性、普遍性的抽象思維高度來把握存在本體。」
  • 從《道德經》中看老子的宇宙觀、本體論和辯證法
    他以精煉的語言體現了宇宙觀,本體論,辯證法等諸多哲學思想內容。宇宙觀方面,老子用「道」這個哲學主體看成是萬物本源,把「道」看成人和天共同的終極根據。在老子的哲學中,「道」既是宇宙論的範疇,又是一個本體論的範疇。 「道」既是世界萬物的邏輯起點,又是萬物的終極根據。從終極根據的意義上說,「道」便成為本體論範疇。
  • 文藝的人民本體論
    我們沿著這一思考脈絡去研讀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就不難發現,其「人民本體論」作為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當代中國本體追問的命題形態,其理論建構意義和命題實踐張力,足以使我們用本體論知識分析的學理方式去給予深度闡釋和把握,否則就會出現命題指涉的意義流失與價值低估。
  • 本體論及其應用(上)
    本體論/Ontology人工智慧(AI)的發展歷史表明,知識對於智能系統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眾多的應用案例也顯示出,對於解決問題來說,豐富的知識要比優良的算法邏輯更重要。要擁有真正的智能系統,就需要採集、處理、復用和傳達知識。而本體論則是知識描述和應用的基礎。
  • 宇宙的共同本質:宇宙本體論,宇宙本因論
    大家好,我是小花,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宇宙本體論,宇宙本因論。天地萬物極其複雜,它們究竟有沒有統一的東西呢?有沒有共同的本質?古代哲學家在尋找宇宙統一性中提出了宇宙的共同本質的不同說法。這些共同本質,我們就稱之為宇宙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