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執著於認識這個世界。哲學是人類認識世界歷程中的不斷的總結。
2000多年前的希臘的懷疑論者皮浪做出這樣的判斷:
1、這個世界是不存在的;
2、即使這個世界是存在的,它也是無法認識的;
3、即使這個世界是可以認識的,那這種認識也是無法表達的。
皮浪的懷疑論斷無意中勾勒出了哲學發展的的一個脈絡,即本體論哲學,認識論哲學和語言哲學。
哲學和科學密不可分。
我們做任何科學研究,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兩個基本的哲學問題。
第一個問題,現實的本性。
什麼是現實?什麼是存在?解決這類問題的哲學領域叫做本體論。
第二個問題,獲取知識的方法。
假設有一個現實,原則上是可知的,那麼我們能獲取哪些知識,怎麼獲取?哲學領域中考慮這類問題的叫認識論。
對於現實的本質和知識的獲取方式的不同認知和立場,決定著我們的研究的出發點,研究假設,方法論和方法。
今天就先來說說本體論和認識論。
本體論 (ontology)
關於現實的本質,有很多對立的觀點,這些觀點裡兩個主要區別。
第一點,現實是否獨立存在於人類思想之外。當我們感知世間萬物,它們真的脫離我們而真實存在嗎?或者只是我們思想構建的心理表徵,只能說存在於我們的思想。
第二點,是關於本體狀態的殊相 (particular) 和共相 (universal)。殊相是指具體實例或能觀察到屬性的事件,共相是指那些無法直接觀察到的普遍性質。比如說,「重力」是另一個不可觀察的共相,它可用具體實例來表現,比如我打翻貓食碗掉到地上。
基於這兩點不同,衍生出四種不同的本體論觀點。
唯心主義 (Idealism) 哲學觀,認為我們感知的現實完全存在於腦內,現實其實是精神世界的映射。在我們精神世界感知到之前,外部物質世界的存在與我們無關。對唯心主義而言,那些不可觀察的性質是否真的在外部獨立存在無關緊要,因為他們認為這些都是精神世界的映射。
和唯心主義相對的是唯物主義 (Materialism)。唯物主義認為思想世界外有獨立存在的世界。唯物主義還認為一切都是實物相互作用的結果,包括我們的意識、情緒和思想,這些是我們大腦和物質世界相互作用的副產品。唯物主義只關注世界的物質組成,它並不關心如何區分殊相和共相。
現實主義 (Realism) 又有所不同。現實主義者認為外部現實世界獨立於人類思想存在,這一點和唯物主義相同。但對於像愛和重力這種共相的認識,取決於不同的現實主義的類型。柏拉圖式的現實主義認為像重力、愛這種共相,是真的存在的,但我們觀察不到,其位於一個獨立的抽象位面。科學現實主義則更溫和,認為像愛和重力這種共相,和可觀察的殊相位於同樣的本體狀態。
最後是唯名論 (Nominalism)。它承認現實獨立於人類思想存在,但否認共相的存在。唯名論認為沒有重力這回事兒,只有掉落的物品。我們用重力這樣的術語,只因為能幫助理解世界,但共相不是真實存在的。
這是哲學上的本體論,討論的是世界的本質。如果對應到社會科學,社會本體論,是討論社會和社會行為人的本質。因此,作為社會學者,你是怎樣的本體論立場,決定著你如何看待這個社會和社會現象,也決定著你要採取什麼樣的方法來研究這些社會現象。
比如你認為社會行為人構建了社會現實,你作為研究人員可以去獲取這個社會現實。於是你可能採取自然主義的立場,使用觀察法或者其他方法來獲得這個社會現實。在這個過程中你其實是把自己排除在社會現實之外的。
但是,你如果認為自己也是社會行為人,你的研究也是構建社會現實的一部分。那麼建構主義或者實用主義的立場則更適合來解釋你的研究。
這就涉及到不同的認識論。
認識論(Epistemology)
假設有一個可知的現實,我們如何來獲取知識?有很多不同的認識論觀點,這裡討論兩個最重要的觀點,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
顧名思義,理性主義者認為知識通過理性獲得。用我們大腦的邏輯和理性思維能力,可以推斷世界的真理,而無需藉助經驗。
而經驗主義反對這一觀點,經驗主義者認為感官經驗才是最主要方式。一些絕對經驗主義者甚至認為,這是獲取世界知識的唯一方式。
亞里斯多德被認為是第一個經驗主義者。他認為關於自然的基本真理來自感官經驗,我們可以通過演繹推理獲取更多知識,但觀察是所有知識的基礎。亞里斯多德指出每個人生下來就是一塊「白板」,我們的知識並不是預先確定的。當然,亞里斯多德不是激進的經驗主義者,他不反對理性思維加入進來,他也不反對用一些抽象的、不能直接觀察的概念。
伽利略算是溫和的經驗主義者。他很注重觀察法和實驗法,但他也依賴邏輯推理。伽利略有句名言「自然之書以數學語言寫就」。他不排斥運用思想實驗,也在他的假說中引入不可觀測的性質。
後來的經驗主義者如培根,尤其是休謨和邏輯實證主義者,都是絕對經驗主義者,堅信只有感官經驗才能獲得世界的真知。
現代的經驗主義就是範弗拉森的建構經驗主義,它強調感官經驗在歸納法和演繹法中都有作用,但它也允許理論術語存在,對應不能直接觀測的實體。建構經驗主義的目標是,提出實證上恰當的解釋,只要它表述的世界與觀測到的一致,即可被接受。
科學家認為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和實驗,來獲取有關世界本質的知識。這種現實實證觀點大多應用於自然現象方面。但隨著社會科學發展,問題來了,現實主義觀點是否適用於社會學和心理學現象呢?
根據客觀主義的觀點,現實主義本體論立場確實適用於心理學和社會學現象。比如智力和社會凝聚力是外部的、獨立的性質,是獨立於我們的心理表徵的。
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社會現象的本質取決於所涉及的社會角色。這意味著現實不是獨立和外在的,而是基於觀察者和情境的心理建構。比如,快樂或女性氣質這些屬性不是外在的,不是永恆的,也不能被客觀定義。要如何看待這些屬性以及它們的意義,取決於觀察者的文化背景、社會族群及特定的歷史時期。
那麼,如果心理現實和社會現實是建構的、主觀的、難以捉摸的,我們如何了解它呢?
事實上,解釋主義 (interpretivism)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解釋主義的觀點都假設,研究者關於社會現象的經歷或觀察,可能與這些社會現象親歷者的經歷大相逕庭,所以重點應該放在參與者的角度來解讀現象。
關於解釋主義和它的主要觀點,且聽下回分解。
參考資料:qualitative methods, cours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