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偉大之處——把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

2021-01-09 獨視角

首先康德是一位理科生,然後才是一位哲學家。

理科生比較一根筋,以為堅實的邏輯和精確的分析一定會趨向真理。然而研究自然現象與研究人類心靈是完全不同的,康德道德哲學的生硬也是因為研究對象的混淆,這在西方是一種文化傳統。其實真正透徹理解科學的人,通常反而比較低調,比如波普爾的科學定義,只把可證偽性視為科學與否的標誌,發人深省,如果你能從廣義上理解他的總結。

康德真正偉大之處,在於他的反思精神。反思的結果是把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這包含了兩重意義:

一是宣告本體論哲學的終結,二是批判西方理性的局限。康德通過四組二律背反的論證,發現西方理性的認知模式,無法真正認識客體對象,康德所做的其實就是運用形式邏輯的沉思,來論證盲人摸象的道理。由於他意識到主體的理性認知模式,無法正確把握客體,沿著主、客二元論的既有思維定勢,康德把本體論的「客體」轉述為認識論的「物自體」。

西方理性的一個優點是實事求是,不詭辯,勇於承認錯誤。康德所謂的物自體,其實就是佛家的實相、緣起萬物的本來面目,也是中國文化中的自然和道這一類的概念。康德是個老實人,他說我投降。

當然實相也好、本來面目也好、自然也好、道也好、物自體也好,無論東方、西方,都是路漫漫其修遠兮,不容易認識的。所不同的是,東方的哲人比較深刻所以謙讓,說你來。而西方的哲人比較膚淺,仗著理性的思維工具以為萬物的尺度,說都讓開,看我的!

子曰君子不器。康德在精神世界上,不是西方理性的衛道士,可以授予半個君子的勳章。西方文化史上其實是有一些君子的,區別只在於西方人是自然君子,東方人是自覺君子,自然的君子自生自滅,自覺的君子薪火相傳,這是不同之處。

相關焦點

  • 本體論(六)| 康德的本體論思想及主張
    ,而對於康德而言,什麼是本體論呢?在認識論中,理性主義把存在於另一個世界、組成純粹原理的 idea 改鑄為人的天賦觀念、即一般的概念。經驗主義則把 idea 一詞用作是對知覺中的東西的表述,稱為觀念。康德在論述本體論的時候,他借用的是柏拉圖的理念來表達,意思是,他超越了經驗。而範疇目的是用來整理經驗材料,構造經驗對象以構成知識,這裡與本體論無關。
  • 淺議哲學的認識論轉向
    研究存在問題的是本體論,研究思維問題的是認識論。如果把世界歸結為水火氣或原子等本體,就與宗教把造物主設定為上帝類似,都是把理論教條建立在斷言上,即沒有實驗的證明,也缺乏現實的依據。早期哲學研究大都把精力集中在世界起源和萬物本性上,試圖搞清楚構成萬物元素、宇宙發展動力、世界因何存在,以及究竟有沒有至善等等,也就是說,存在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核心在於因何而存在,以及依何形式而存在。古代所謂水火和原子及虛空等元素本體論,都是基於猜測的獨斷論,用宗教話講,所謂哲學本體論,就是論證上帝存在的理論,神學可以借哲學來發揮,但不是必不可少,只是借用哲學來講義理和闡述教義。
  • 為什麼現代哲學誕生以後出現認識論轉向?這與哲學的發展密切相關
    認識論的轉向等於是把哲學家觀察世界的方法,從古代哲學的「本體論」,轉向了近代的「認識論」。認識論問題說到底就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就是主觀精神如何實現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問題。哲學史的要求。在古希臘和中世紀時期,哲學家們認識世界時,都是在追求事物的本質,古代哲學默認了思維與存在的一致性,認為我們所看所感的,都是客觀世界真實存在的。它所要解決是:世界萬物的統一性根據究竟是什麼?如何理解和把握多種多樣、變化無常的現象後面起支配作用的最為根本的原理與原因?但在實際過程中卻導致了可感世界與可知世界的分裂,這就對哲學的發展造成了困難。
  • 近代西方哲學的巔峰:維也納學派思想來源於康德
    哲學從古希臘羅馬時期到康德時期,大體經歷了主要研究本體論問題,到中世紀為神學作論證,再由近代理性派與經驗派在認識問題上的爭論而轉變為在主體的認識中尋找自然科學和科學實驗方法的邏輯條件的階段。為此,康德專門建立了他的先驗邏輯來研究這一問題。
  • 略論佛教本體哲學——胡曉光
    這三個宗系,都有自己的本體論。本文試圖對大乘佛教的各種體論做一番邏輯分析,從而澄明佛教本體的本質規定。一、何謂「本體」?本體就是事物的本性,哲學的本體是一個共相本體,即普遍性與必然性的理則。科學的本體是一個殊相本體,即萬象森羅的分理。在西方哲學史中,講本體有兩大哲學主義,一是唯物主義哲學本體論,二是唯心主義哲學本體論。
  • 為什麼說康德哲學是西方哲學史上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西方哲學史上,有一場劃時代意義的革命,被稱為「哥白尼式革命」,它顛覆了傳統的哲學思想,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哲學思路。這場就是偉大哲學家康德的貢獻,他引領了哲學發展的新方向,影響了一大批後來的哲學家,在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一、康德哲學是如何產生的?
  • 論「是」的本體意義
    原發:《世界哲學》2003 年第6期如涉版權請加編輯微信iwish89聯繫哲學門鳴謝本文所論之「是」 , 依康德的定義, 為判斷中的系詞;「本體」 則被認為是這個「是」 的一種哲學意義。(參見Kant , p .504 、159)。漢語學者很難把普通的是動詞與哲學探討的大本大源想到一起。
  • 交互主體性:從關係本體論到關係認識論
    四、從社會歷史性的交互主體關係本體論到關係認識論  廣松涉告訴我們,近代以來的歐洲哲學已經在傳統認識論的廢墟上苦苦掙扎了許久。第一階段,從洛克和康德的認識論開始,就已經在努力「推翻前近代的形上學的獨斷論」,這當然是指從經驗論開始的認識論反思和康德的先天綜合判斷所帶來的「哥白尼革命」;第二階段,這之後的新康德主義的認識論,有意識地開始「調和『近代』構想中宿命性的主體主義(Subjektivismus)和客體主義(Objektivismus)的相互作用(Wechselspiel)[毋寧說是拉鋸戰],承擔這一近代的地平的守夜人的使命
  • 中國哲學有沒有本體論?
    「本體論」是哲學中的一門,如果本來沒有哲學,又怎會有本體論呢?中國人以前分「經、史、子、集」四部,最重視的是「經」,「經」是儒家成德之學,「史」是歷史,「子」是其他諸子的思想,「集」是文學,這種分類中沒有甚麼哲學、本體論等項目。由此而言,中國當然沒有哲學,沒有本體論。
  • 本體論和認識論
    2000多年前的希臘的懷疑論者皮浪做出這樣的判斷:1、這個世界是不存在的;2、即使這個世界是存在的,它也是無法認識的;3、即使這個世界是可以認識的,那這種認識也是無法表達的。皮浪的懷疑論斷無意中勾勒出了哲學發展的的一個脈絡,即本體論哲學,認識論哲學和語言哲學。 哲學和科學密不可分。
  • 程志華 | 人類如何可能——李澤厚的歷史本體論建構
    由此來講,「哲學」乃比科學更為根本也更為重要的學問。他說:「哲學觀念、概念之不同於許多其他包括科學的觀念、概念,在於它的『無用性』和無所不涉性。哲學不提供知識,而轉換、更新人的知性世界。泰利士的『水』,笛卡爾的『我思』,康德的『先天綜合』,海德格爾的『此在』『存在』,等等,無不如此。這如同藝術轉換、更新人的感性世界。」正因為如此,西方哲學界出現了「拒斥形上學」和後現代主義思潮。
  • 中國哲學的「本體」
    中國哲學界經常鬧些本土哲學的爭論。比如有些人認為中國沒有西方哲學那樣的本體論;即便像有些見解的,看法也很膚淺。比如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鄧曉芒就簡單地斷言說,中國哲學是以「無」為本體,西方哲學是以「有」為本體。事實究竟是怎麼樣的呢?▎先說什麼叫本體?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到底是什麼呢?
    本體論,西方哲學概念之一。現代許多哲學學者使用存在論來指稱本體論,意思是世界的本源和世界的構成問題。通俗地說就是世界觀的問題。世界觀影響著認識論和方法論。任何哲學都必然有自己獨特的世界觀,而這個世界觀必然要從一個邏輯前提(可能是假設也可能是常識)開始。
  • 本體論(二)| 核心概念
    只不過,在認識論中,「是」代指的是主體(應該為康德意義上的統覺,而非實體,因為實體還是所是),而所是,即一切主觀表象(包括感性、知性和理性層面)。在這裡,主觀表象(所是)是被「是」所限定的而產生的,因此「所是」不能離開「是」而獨自存在,因為如果他獨自存在,就是未被限定,也就毫無意義。
  • 從認識論到生存論——走進懷疑論研究的生存論視野
    在懷疑論的積極作用方面,從懷疑論「在哲學的發展上是起過很重要作用的」[3](P221)這一前提出發,避開古希臘懷疑論的「懷疑一切」和「舉棋不定」、「懸而不決」以求得寧靜的生存態度,以近代笛卡爾、休謨和康德哲學懷疑論的非懷疑目的為根據,把懷疑論理解為科學方法的懷疑而研究懷疑論對於人類認識過程和科學發展的積極作用。
  • 張允熠|「兩極相聯」與中西之間——論歐洲近代哲學...
    然而,作為一種異質文化,中國哲學畢竟只有融入歐洲哲學語境或通過歐洲化進程才有可能發揮作用。(一)中西哲學的異同。除通常認為西方哲學有邏輯體系而中國哲學缺少邏輯之外,人們通常認為西方哲學有本體論而中國哲學無本體論,西方哲學有形上學而中國哲學無形上學,等等。實際上,二者異名而同指。中西哲學邂逅和交流,最初遇到的是語言和翻譯問題。
  • 聯想、比較與思考:費孝通「天人合 一論」與人類學「本體論轉向」
    摘要:近年來,國內外社會人類學界對於天人或自然文化對立的宇宙觀展開了批判,其中,尤以「天人合一論」和「本體論轉向」為代表。此前,社會科學的問題大多與造成「同而不和」的功利個體主義有關,這些新的建設性批判,均主張重建文化-自然意義上的「和而不同」世界。
  • 康德哲學系列:為什麼康德的認識論,可以自稱「哥白尼式革命」?
    Hello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分享大哲學家康德的思想。前面我們分享了康德為什麼會反對傳統的認識論,因為在傳統的認識論中,我們對真理評估標準是有問題的,有一種循環論證的嫌疑。而康德覺得是我們的視角出問題了,由此康德提出了自稱為「哥白尼式的革命」。
  •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來自《世界哲學》據說用「本體論」一詞來譯西文的ontology的最初是日本學者,由此影響到中國人,「但20世紀30年代以後,日本學者已逐漸放棄『本體論』而採用『存在論』一詞,大約從50年代至今便幾乎完全用『存在論』代之,『本體論』這一術語已經消失。」
  • 新時期以來文藝本體論建設反思
    20世紀80年代,隨著西方文藝理論的大規模傳入,文藝理論界先後出現了「方法論熱」「觀念論熱」等知識論反思。其中,發軔最早、持續至今的是關於文藝本體論的討論。新時期以來文藝理論界關於文藝本體論的探討,大致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從文藝獨立性層面引發的文藝認識論與文藝本體論的爭論,二是從哲學理論層面引發的文藝本質論與文藝存在論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