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允熠|「兩極相聯」與中西之間——論歐洲近代哲學...

2020-12-01 澎湃新聞

本文原標題:《張允熠|「兩極相聯」與中西之間——論歐洲近代哲學中的儒家哲學元素》

「兩極相聯」是馬克思對中西兩種文化系統相接觸的譬喻。中國哲學與希臘哲學形成兩大精神動力,中西哲學名異實同。研究有助於還原中華民族對人類思想文化所作的貢獻,有益於開顯當代中西方哲學在跨文化交流中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未來圖景。

作者|張允熠,上海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來源|《文史哲》2018年第4期,第61-76頁。

一、哲學思想的中西際會

利瑪竇於1594年用拉丁文翻譯《中國四書》以及羅明堅、金尼閣等人的此類著述應被視為中國哲學西傳歐洲的正式開始。17世紀,中西際會,以儒學為載體的中國哲學流布歐洲,儒學中所表現出的理性精神深深地吸引了西方思想家,一時成為批判基督教神學的他山之石和重構歐洲哲學的重要思想資源。然而,作為一種異質文化,中國哲學畢竟只有融入歐洲哲學語境或通過歐洲化進程才有可能發揮作用。

(一)中西哲學的異同。除通常認為西方哲學有邏輯體系而中國哲學缺少邏輯之外,人們通常認為西方哲學有本體論而中國哲學無本體論,西方哲學有形上學而中國哲學無形上學,等等。實際上,二者異名而同指。中西哲學邂逅和交流,最初遇到的是語言和翻譯問題。翻譯外來名詞和術語,通常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借詞,一種是譯詞。

「哲學」——並非一個音譯的借詞,而是一個實意相應的漢譯詞。日本學者西周在把希臘文的philosophia譯為「哲學」之前,也曾譯成「希賢學」、「儒學」、「理學」等。用「哲學」二字翻譯philosophia,西周是第一人,但用漢字對譯philosophia,西周則晚之又晚。早於他二、三百年前,1595年,利瑪竇在《天主實義》裡首次將philosophia譯為「理學」;同時,他在寫往歐洲的信件中,又把中國的「理學」和「性理之學」對譯成philosophia,這是歐洲人始知中國有哲學的最早記載。而曾德昭在《大中國志》一書中則認為,中國不但有「道德哲學」(在孔夫子那裡),而且還有一種「自然哲學」(在《易經》中)。20年後,義大利人馬爾蒂尼(衛匡國)認為「易學」原理跟畢達哥拉斯學派相同,都是把「數」看成宇宙本體,「易學」就是philosophia。正因為在西方來華人士的眼裡中西各有其「哲學」,所以他們才致力於在兩種哲學之間尋求最大公約數的譯詞,同時也不可避免地使用一些借詞。

有學者堅持認為:西方哲學又稱「形上學」或「本體論」,而中國沒有「形上學」和「本體論」。這裡仍然存在著一個中西哲學之間的意譯或通約的誤區。「本體論」一詞在漢語中被普遍使用恰是出於中國哲學語境自身的理解,因為對「本體」的研究實為中國哲學固有之問題。把「being」理解為「本體」,用「本體論」翻譯ontology,儘管並不合西方哲學原意,但卻打通了中西哲學各家各派的話語通道,從而使中國哲學語境中的西方哲學範疇稟賦了中國屬性。對「邏格斯」(logos)、「形上學」(metaphysics)的解讀同樣如此。

強調中西哲學「名異而實同」,並不是說二者毫無差別。首先,兩者在形式和方法上有異。其次,中國哲學強調「一分為二」與「合二為一」的相互包含性,但歐洲哲學的「二元對立」卻終難統一。其三,中國哲學重視現實世界,而西方哲重視此岸與彼岸的分野。

(二)歐洲啟蒙思想家對中國哲學的回應。歐洲近代哲學產生於17世紀,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三人被稱為「歐洲哲學之父」。唯理論學派所「唯」之「理」(理性),不是基督教經院哲學中神秘的「邏各斯」或「奴斯」,而是reason。要知道,朱熹哲學之「理」,恰被啟蒙思想家翻譯為reason。儒家哲學在歐洲思想界的傳播,萊布尼茨無疑是關鍵人物。

(三)中國哲學融入歐洲哲學的主要路徑。美國學者雅可布遜認為17至18世紀中國哲學對歐洲的影響有兩條線索可尋——「一條是由萊布尼茨經由培爾到休謨,另一條是由魁奈經過亞當·斯密到休謨」。萊布尼茨深受斯賓諾莎的影響,休謨既受萊布尼茨的影響同時又受斯賓諾莎的影響,培爾則發揮了中介作用。這兩條路線反映了以儒學為標識的中國哲學在歐洲的傳播主要得力於德、法、英三國中的頂尖哲學家,兩條路線交集於萊布尼茨其人。

二、中國原理納入了歐洲的思維形式

就中國哲學對歐洲的影響來說,「偉大相遇」的史實僅為外證,內證則需要從對中國哲學融入西方哲學學理內部的分析和論證中開顯出來。

(一)中國「實體」(自然神論)與無神論。文藝復興後的這種「新知識」(希臘和東方學)乃是由於儒家哲學的輸入才激活了對它的記憶。它力求回答這樣的問題:人與宇宙的關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能夠用除了啟示神學之外的其它方案解決嗎?或者說,人類思想理性化的進程能夠帶來某種自然和理性的結合嗎?

斯賓諾莎的實體是「自然神」,「自然神」是隱蔽的無神論,這源於斯賓諾莎與笛卡爾共同的學術師承。從笛卡爾學派的實體論中不難看到儒家哲學實體的身影就是「理」或「道」。

朱熹的「理」,按歐洲人的觀點就是那種以理性實體或物活實體取代「上帝實體」的「自然神論」。萊布尼茨與斯賓諾莎的不同就是他強調活力論的「精神實體」。在談到朱熹的鬼神觀時,從萊布尼茨的著作中,我們既讀懂了他的「單子論」,也發現了斯賓諾莎的身影。「無神論」在歐洲本含貶義,而「自然神論」或「泛神論」作為「無神論」的代名詞,則是進步思想家用來反教會、批判有神論的理性工具。

(二)朱熹哲學與「有機論」。當代哲學界一般把懷特海的過程哲學稱為「有機哲學」,然而李約瑟卻認為:在中西哲學比較中,中國哲學是「有機論」,尤以朱熹哲學為代表;在西方哲學中,萊布尼茨是「有機論」,而且是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有機論」哲學體系。李約瑟指出:萊布尼茨受到了中國哲學特別是朱熹哲學的影響。

正是《中國哲學家孔子》一書,把朱熹哲學推介給歐洲思想界。李約瑟認為,「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朱熹(12世紀)曾建立起一個比歐洲任何思想都較接近於有機哲學的哲學體系」;所謂「有機哲學的哲學體系」,在朱熹之前,中國哲學的全部背景都是如此,在朱熹之後,則有萊布尼茨的哲學如此。萊布尼茨哲學的「前定的和諧」命題,是自笛卡爾以來的第一個辯證法命題,其來源於萊布尼茨對朱熹理學的研究。「有機論哲學」通過「萊布尼茨—沃爾夫學派」在德國思想界有著長達一個世紀的統治,深深地紮根在德國哲學界,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人,都受其薰陶。

(三)「理」、「道」、「性」與「理性」。柏應理等人的《中國哲學家孔子》的另一重要貢獻就在於它把儒家的「理性」概念介紹到了歐洲。從《大學》和《中庸》等書的譯文中可以發現:中國哲學的「理性」從傳入歐洲起,就納入了歐洲化思維的進程,成為歐洲近代哲學「理性」概念的重要源頭之一。

實際上,利瑪竇等人在16世紀就把中國哲學的「理」與「道」譯成了西文的reason(理性)。隨著中國哲學的傳入,中世紀「理性」(神性)發生了質變,出現了取代上帝的一種「純粹理性」,而中國卻很早就達到了這個境界。

「理性」在希臘和基督教哲學傳統中大致有三個用詞,一是reason,二是nous,三是logos。基督教神學和經院哲學的「理性」多是用nous和logos,它們都沒有脫離「神性」,甚至等同於「神性」,而reason一般被理解為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思想。《中國哲學家孔子》一書在把「道」翻譯成拉丁文rationalem(理性)的同時,還用了另一個拉丁字naturam,即「自然性」。因此,在歐洲人的心目中,儒家的「理」張揚了一種「自然律」(naturallaw),即「天道」,也即「理性」。可見,歐洲人是基於歐洲固有的「理性」範式來接引、理解和吸收宋明理學之「理」的。啟蒙思想家所推崇的「理性」的流行表明過去被視為「萬惡之源」的無神論合法地楔入了歐洲思想界。

(四)道德哲學與「實踐理性」。16世紀中國哲學初傳歐洲時,利瑪竇最早把它界定為一種「道德哲學」。到了德國哲學始祖萊布尼茨那裡,他對中國的「實踐哲學」十分推崇。之後,沃爾夫的哲學統治德國思想界近半個世紀。康德作為沃爾夫的再傳弟子,在其「三大理性」批判中,《實踐理性批判》居於核心地位。到了18世紀,雖然康德開始貶低中國哲學,然而尼採卻把他稱為「哥尼斯堡的中國人」。這裡的「中國人」三字實指「孔夫子」。馬克思在提到「中國人」時還把他與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相併列——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曾說「完善的中國人才是共產主義者」,這裡,「完善的中國人」即指孔子。

那麼,究竟怎樣來看待康德與中國哲學之間這種複雜的關係呢?學者謝文鬱認為:「對於尼採來說,康德用德國人的思路表達了中國思想,正在毒害德國人。」康德哲學中究竟哪些要素屬於中國思想呢?「我們不難在康德思想中找到儒家的影子。……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康德消化並吸收了中國儒家思想。」有意思的是,在毛澤東看來,康德「絕對命令」的道德律,就是宋儒的「天理」!

不過,無論康德還是黑格爾,都沒有公開承認吸收了中國哲學思想要素。在哲學史上,除馬克思公開承認他繼承了黑格爾又批判了黑格爾之外,主動承認吸收了別人思想的哲學家微乎其微。理性的先驗性和至上性、道德的形而上性和實踐的自律性以及「止於至善」的終極關懷,等等,這些正是康德哲學能夠打通中西之間的主要隧道。

三、中國哲學與黑格爾

單就17世紀以來中歐哲學的融通而言,最不可忽視的是德國哲學,而黑格爾哲學又是德國近代哲學發展的裡程碑。

(一)黑格爾哲學的實質。「絕對精神」作為黑格爾哲學的核心範疇,有著基督教的logos、新柏拉圖主義與斯多葛派的nous的痕跡,然而,它更有著自笛卡兒、斯賓諾莎以來歐洲近代哲學「實體」論的基礎和萊布尼茨以來德國唯理論哲學自身的土壤。

黑格爾哲學的概念大廈在公式上可以表述為「三一式」,在方法上可以歸結為「否定之否定」,在理念上可以概括為「有、無、變」,簡而言之,即對立面的統一。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對道家哲學尤其《老子》一書中「無」的論述是值得重視的。在這裡,黑格爾從本體(being)來闡解老子的「無」,認為它就是無規定的「本質」。另外,在《邏輯學》中,黑格爾關於「無」的觀點與其對老子「無」的理解如出一轍。

在西方哲學史上,本來沒有「無」這個範疇,正是黑格爾首先把「無」納入了他的思辨哲學體系。直至後來海德格爾的「無」,也是其存在論中的重要範疇。黑格爾之所以批判康德,因為康德的「物自體」不可知,是懸隔於他的實踐理性之外而被實踐理性拒斥的對象。而在黑格爾這裡,「物自體」不僅是可知的,而且是能動的、生生不息的、終極的本體——這就是「絕對理念」即太極。

「有無變」、「正反合」、「否定之否定」、「對立統一」,等等,這些辯證命題在黑格爾那裡都是指的同一事物兩種屬性的相成相輔,這是黑格爾哲學不同於歐洲哲學傳統最顯著的地方。歐洲哲學的實體論滲進了中國哲學元素,黑格爾的主觀辯證法中有著中國式的思維邏輯。

(二)黑格爾西方主義背後的東方主義情結。人們通常認為黑格爾是西方中心主義的精神代表。實際上,知識淵博的黑格爾從來不否認東方在人類歷史上的偉大貢獻。

(三)從萊布尼茨到黑格爾。黑格爾的時代,中國文化和哲學已在歐洲傳播了近二百年,歐洲近代理性主義哲學從肇始發展到頂峰。在德國,這是一個由萊布尼茨、沃爾夫公開推崇中國轉而走向康德、赫爾德等人公開貶損中國的精神旅程。黑格爾同萊布尼茨一樣,對中國的一切懷有好奇心。他同樣看重《易經》中所包含的哲學原則,如果說,萊布尼茨從陰陽兩爻中看到了「零」與「一」,黑格爾卻從中發現了「有」與「無」、「肯定」與「否定」、「正題」與「反題」。黑格爾視陽、陰兩個爻符互為正、反對立範疇,而陰陽「兩儀」出於「太極」,「太極」自然就是「正反合」了。《易·繫辭傳》又強調「一陰一陽之謂道」,如果說「陰」是正題(肯定),「陽」是反題(否定),那麼,「道」就是「陰」與「陽」的「合題」即「否定之否定」了。這實為中國的陰陽辯證法所獨有。

中國哲學的「道」或「太極」,在黑格爾那裡就叫「絕對理念」或「絕對精神」。「道」在《周易》哲學中就是「有無變」——「道」從形而上的抽象本體到派生出具體形象的天地萬物、變化出無窮的大千世界和精神現象,其邏輯過程與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通過三個環節兩次否定而生出自然、社會和精神現象何其相似乃爾!黑格爾在評述《老子》的「道」時透露出他的這一發現,認為他的哲學「本質」就是《老子》哲學的「無」,這非常值得玩味!

那麼,為什麼黑格爾對中國哲學的公開回應卻是一種極力貶低的評價呢?首先,黑格爾成長於歐洲「中國熱」流行的時代,他的前輩們對中國哲學和文化正負兩面評價在他的思想中都有體現。其次,「中國熱」的消退歸根到底取決於西方資本主義的強勢崛起和中國國勢的急劇跌落。最後,學者的特殊心態也不容忽視。可見,探討兩種思想體系之間有無相互影響和彼此吸收,決不能依據學者本人的表白,而主要應取決於兩類證據,一是外證,二是內證。如果內、外證都有,還要看發明者孰先孰後。

四、結語

四百年前中西哲學的「兩極相聯」和「偉大相遇」以及歐洲哲學家對中國哲學的回應對歐洲近代哲學產生了重要影響,顯著標誌是在哲學領域用「理性上帝」取代了「神本上帝」。

啟蒙時代的歐洲思想界所需要的正是一個理想化了的中國,他們運用來自中國的「理性」和無神論哲學作為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武器。同時,被西方思想家看重的中國哲學「原則」逐漸融為歐洲哲學範疇,納入西方的思維形式,中國元素被深深掩埋在西方語境深處。羅博特姆回顧了儒家思想對法國、德國和英國影響的證據,認為中國哲學的重要影響在17世紀歐洲的三種運動中可感受到它的存在:(1)激發了針對基督教基本教義的批判精神;(2)喚醒了對個人與國家關係問題的興趣;(3)意識到了學者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這三種運動的學理依據皆得力於理性主義思潮的興起。

西方哲學有著自身的發展理路,但由於以儒學思想為主的中國哲學的輸入,其與文藝復興時期發現的希臘思想共同形成了理性時代「兩個平行」的推動力,致使歐洲思想界執牛耳的重要思想家如萊布尼茨學派以及伏爾泰等人「都毋庸置疑地受到了中國思想的影響」。

事實上,歐洲哲學正是從17世紀才開始真正走向了實踐理性和主體性的發展道路。自沃爾夫、康德之後,道德哲學和人文主義已經成為西方哲學的主流,而純邏輯的本體論漸次讓位給自然科學而淪為工具理性。當我們聽到人們談論普遍道德和「全球倫理」的重建時,我們就無法否認儒家哲學至今仍具備的普遍性價值。

然而,從19世紀末至整個20世紀,西方哲學又出現了新的危機。然而,與西方相比,中國人始終是一個哲學的民族。在相當於西歐的神學(宗教)時代,中國則是一個以倫理為核心的哲學時代。「重建形上學」離不開中國哲學的在場,三百多年來,從萊布尼茨到海德格爾,相當一批歐洲主流哲學家無不把歐洲思想界尋求支援力量的關注目光一再投向中國,試圖從跨文化角度汲取東方的智慧和營養。

基於跨文化的視角,應著眼於人類理智共性的「普照的光」,而不是拘泥於對中國哲學文本所謂絕對正確、無誤的理解或詮釋。跨文化的哲學交流,重在思想的啟蒙、啟發、啟示。跨越溝壑的文化傳播和交流既為一種同質共求,更是一種異質互補,惟有如此才能對人類的文化總量有所增益,對品質有所提升。歐洲哲學對中國哲學的需求不在於原汁原味,而在於後啟蒙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同理,當今中國哲學對西方哲學的吸收,也在如此。

此為縮略版,通覽全篇請點左下方「閱讀原文」

文字編輯 |鄒曉東

微信製作|雷作安

相關焦點

  • 坤鵬論:三位哲學大師 他們為人類指引了近代哲學的方向
    在《不是政治家的文學家的科學家就不是好哲學家》中,坤鵬論講到,歐洲中世紀哲學向近代哲學的過渡時期,有四位最重要的人物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他們的作品相當於人類思想的催化劑。本來,坤鵬論寫完弗朗西斯·培根後,想直接跳過另外三位哲學大師,直奔笛卡爾而去。
  •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來自《世界哲學》據說用「本體論」一詞來譯西文的ontology的最初是日本學者,由此影響到中國人,「但20世紀30年代以後,日本學者已逐漸放棄『本體論』而採用『存在論』一詞,大約從50年代至今便幾乎完全用『存在論』代之,『本體論』這一術語已經消失。」
  • 中西哲學如何對話
    突然之間,你發現你那個木桶的底子脫掉了,裡面的水 「譁」的一聲全部流光。你原來積累起來的那麼多的苦惱和問題,沒有一條得到直接的解決,但是突然之間你發現,原來所有的這些問題根本不是問題,這一刻就叫 「悟」。這就是所謂的 「如桶底自脫」。講到這裡,那個英國哲學教授仍然一臉茫然。我想該怎麼辦呢?他是學者,學者最期待純粹的定義,我估計他在期待我為覺悟下一個定義。於是,我講了第三點,為覺悟下了一條定義。
  • 王陽明心學與中國近代哲學
    在這裡,自然哲學構成了政治哲學的理論前提:植根於近代社會之中的人人平等的政治主張,在形式上直接表現為心物一體、物我相通等準泛神論的邏輯引申。正如在心與電(以太)之間劃上等號可以看作是溝通傳統哲學與西方近代科學的一種嘗試一樣,從心物相通引出人人「平等」表現了將傳統思想與西方近代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加以會融的思維特點。
  • 中日甲午戰爭後,西方近代的哲學,社會科學佔了主要地位
    就傳播的內容而言,西方近代的哲學、社會科學佔了主要地位,自然科學退居其次。注重譯介西方的哲學、社會科學成為此期西學東漸的主要特徵。此期引進的西方社會科學門類多,內容廣,以學科計有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社會學、法學、美學、邏輯學等;以思潮計,包括了上溯古希臘時代的主要學派、文藝復興時期的諸家思潮,下至19世紀歐美流行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各色主張,及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各派社會主義思潮。
  • 阿佩爾及其「先驗論證」:作為「話語論辯」的哲學意義
    在歐洲,傳統哲學起源於「知識」,並且構成「知識」的主體部分,廣義的哲學就是普遍科學或者關於普遍之物的科學。要從方法特徵上講,哲學以論證和推論為基本方式,與宗教形成鮮明對照。泛而言之,哲學是「論證」,宗教是「信服」,哲學不「信」而宗教不「證」。
  • 近代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之間並沒有隔著一道萬裡長城
    雖然他受過經院哲學的教育,也受到它的影響,但他和培根一樣,認為經院哲學無法提供可靠的知識。在笛卡爾看來,問題在於我們是否能為知識找到一個確定可靠的基礎或基點。如果不能的話,我們將陷於無窮的荒謬和懷疑之中而無法自拔。笛卡爾自信他通過「我思故我在」的命題找到了這樣一個至關重要的基礎或基點,這就是「我」,或主體。
  • 近代從「文明」到「文化」的思想過渡
    它不僅是一個學術概念,而且是在西方影響下建構的近代話語。從「戊戌」到「五四」,知識界大體接受了近代文明概念,並對其思想蘊含進行了辨析和反思。首先,針對文明風尚的物質化偏頗,他們彰顯了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戊戌思想家重視「開民智而導文明」,對中西文明有所比較。
  • 革命時期的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唯意志論哲學的出現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歐洲哲學史上最龐大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全面、系統地闡明了辯證法。1807年,他發表第一部重要著作《精神現象學》,闡述了他的哲學體系的基本輪廓。它將人類意識的發展劃分為意識、自我意識、理性主觀精神)精神(客觀精神)、絕對精神等五個階段。
  • 目的論世界及其瓦解(「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工作坊)
    ,不限於具體研究方向與專業領域,藉助整體性問題意識的貫通,力圖促使中西思想及其內部各領域之間形成積極的呼應與對話,從而推進青年學者對經典與時代問題的思考與研究。對目的問題的不同態度,可以展現出不同文明的大傳統之間及其內部子系統之間的差異與相似,同時也可以牽連出古代思想與現代生活、虛無主義、中西關係等與我們今日的生存處境息息相關的重要議題。
  • 近代歐洲哲學家心理思想的創始人之一——笛卡爾
    1628年,笛卡爾移居荷蘭,隨後在荷蘭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裡,笛卡爾對哲學、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和生理學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通過數學家梅森神父與歐洲主要學者保持密切聯繫。他的主要著作幾乎都是在荷蘭完成的。1634年,笛卡爾完成了以哥白尼學說為基礎的《論世界》。
  • 中西比較視域中的宋代史學近世化:基於歷史觀與史學方法的考察
    ①這些比較或以歐洲中心論為背景,或在反歐洲中心論時仍不自覺地從歐洲文化模式出發,從而陷入用殖民者的模式反殖民的怪圈。後殖民主義啟發了一種新的中西比較模式,即將歐洲文化模式「地方化」。②由此,可將中國與西方作為兩個相對獨立區域加以比較。中國史學的近代化固然表現為「西化」,但西方的牽引方向與中國史學固有理路相近,是「西化」得以快速完成的深層原因。
  • ——論實踐哲學的構成和限度
    對於這種新唯物主義的學說內容及其與近代佔主導地位的唯心主義哲學的關係,馬克思並未做系統明確的說明,但又在他的幾乎所有重要文本中有所涉及和暗示,以至其成為非常複雜的研究課題。在中西學界,對唯物主義的興趣這些年來正在悄然復興,唯物主義「作為一種新的哲學傾向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思想者重新思考」(夏瑩)。這一問題涉及到對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性質的理解。
  • 西方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美麗的心形曲線
    笛卡爾,西方近代哲學之父,解析幾何之父,理性分析方法的奠基人,是一位深受西方人尊敬的科學家、思想家。笛卡爾在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等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如著名的笛卡爾坐標系。除了哲學和科學成就外,笛卡爾的愛情故事,也是一個流傳很廣的話題,即美麗的心形曲線。笛卡爾生活在17世紀前半葉。
  • 為什麼現代哲學誕生以後出現認識論轉向?這與哲學的發展密切相關
    認識論的轉向等於是把哲學家觀察世界的方法,從古代哲學的「本體論」,轉向了近代的「認識論」。認識論問題說到底就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就是主觀精神如何實現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問題。哲學史的要求。在古希臘和中世紀時期,哲學家們認識世界時,都是在追求事物的本質,古代哲學默認了思維與存在的一致性,認為我們所看所感的,都是客觀世界真實存在的。它所要解決是:世界萬物的統一性根據究竟是什麼?如何理解和把握多種多樣、變化無常的現象後面起支配作用的最為根本的原理與原因?但在實際過程中卻導致了可感世界與可知世界的分裂,這就對哲學的發展造成了困難。
  • 「世界歷史」的內與外——歐洲近代政治史觀下的審美啟蒙難題
    康德著名的早期美學文獻《論美感和崇高感》中初步出現藉助審美情感培育促進人性啟蒙發展的藍圖構想,其第四章專論歐洲各國的「民族性」,這刺激我們思考歐洲地緣政治局勢和現代審美啟蒙間可能存在的重大關係。在趨向於觀察現實政治處境的史學視野裡,啟蒙美學實為應對某種巨大危機時刻的「思想技術」。這種危機就是近代歐洲四分五裂的「世界歷史」大勢。
  • 徐英瑾:作為人工智慧「智庫」的歐洲近代哲學家們
    另外,筆者也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架橋」工作,幫助讀者看到那些看似新銳的科技問題和相對古老的哲學爭議之間的密切關聯,並為緩解目前在漢語學界業已過於緊張的「科學-人文」關係,獻上綿薄之力。 為了能夠集中討論,本文將只選取西方哲學史中的一個片段——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哲學為參考系,來討論哲學和AI之間的關係。
  • 西方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的理性人生
    笛卡爾,在數學領域因為解析幾何而出名,而他更大的成就則是奠定了整個近代哲學的基礎,是「理性主義」的奠基人,被黑格爾稱為「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的人生,也被賦予了各種傳奇色彩,跟公主的通信,晚年由於給女王上課而得病去世,尤其近年來某個礦泉水廣告,深諳營銷之道地說這是源自笛卡爾和公主的故事,又給這位大哲學家增添了浪漫的一筆。
  • 他並沒有突破近代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立場
    雖然黑格爾由於把哲學本身看作存在的活動,而在許多方面對近代西方哲學的困境有所突破,如在主客體關係問題上;但他並沒有突破近代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立場;相反,通過將理性與存在同一(思有同一),最大程度地加強了這種立場,因而也就將近代西方哲學的內在矛盾極端化了。現代西方文化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社會生活的理性化,而這又是與自然科學對西方社會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分不開的。
  • 解答李約瑟提出的世紀難題:中國古代科技發達,近代怎麼就不行了
    而在此之前,宋元時期的科技是極為繁榮的,這一時期又正對應著歐洲的中世紀黑暗期,也就是說,在中國科技繁榮之時,歐洲科技是很落後的。根據上述三個特點,我們就可以試著分析古代中西科學與近代科學的差異之處。古希臘自然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比較古希臘哲學側重於對物質結構的認識,較為典型的有原子論,而且後期原子論的發展已經很接近於近代化學原子論的基本思想了,就連近代化學原子論的創立者道爾頓都不得不承認,他的原子論得益於德謨克裡特的原子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