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爾,西方近代哲學之父,解析幾何之父,理性分析方法的奠基人,是一位深受西方人尊敬的科學家、思想家。
笛卡爾在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等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如著名的笛卡爾坐標系。除了哲學和科學成就外,笛卡爾的愛情故事,也是一個流傳很廣的話題,即美麗的心形曲線。
笛卡爾生活在17世紀前半葉。他的父親是政府議員,也是一個有名的法官。笛卡爾的母親在笛卡爾一歲時,因患肺結核去世,笛卡爾也受到疾病的感染,影響了一生的身體健康。
笛卡爾的父親後來再婚,把笛卡爾送到外婆家寄養。這種特殊的生活經歷,使得笛卡爾養成了沉靜少語、喜歡思考的習慣。
笛卡爾起初根據父親的希望,學習法律和神學,後來笛卡爾對數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對於數學的熱愛和思維訓練,為他以後首創解析幾何原理——笛卡爾坐標系,奠定了基礎。
笛卡爾當兵退伍後,賣掉父親留給他的財產,開始了遊歷生活。最後,為躲避黑死病瘟疫,笛卡爾到了北歐的荷蘭、瑞典。在北歐期間,笛卡爾發表了多種哲學、科學著作,像《方法論》《沉思錄》《哲學原理》《屈光學》《氣象學》等,提出了解析幾何原理——笛卡爾坐標系。
笛卡爾晚年因愛情一事被迫離開瑞典,不久病逝於法國,終年54歲,終生未娶。
笛卡爾一生孤苦,身體欠佳,但這位沉靜多思的哲學家、科學家,和英國的培根一起,共同開創了西方現代哲學的新起點:認識論轉向。
由於笛卡爾、萊布尼茨的理性主義和洛克、休謨的經驗主義,才使得後來的康德寫作三大批判。這幾位哲學家共同譜寫了西方近代認識論哲學的壯麗篇章。
笛卡爾最為有名的命題,是在民間流傳甚廣的「我思故我在」。後來很多人根據笛卡爾的說法,又提出了不少相似說法,像「我欲故我在」、「我動故我在」等。
笛卡爾生活在以文藝復興為背景的17世紀。16、17世紀是西方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重要文化現象,例如對基督教的懷疑,近代自然科學的崛起,認識論方法的反思。
可以說,笛卡爾生活的時代,剛好是西方社會、文化,發生巨大變革的時代,也是一個產生科學家、文化巨人的時代,像牛頓、拉瓦錫、培根、洛克等科學家、思想家都生活在這一時期。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題,直接針對基督教和感覺主義認識論。如基督教提倡信仰至上,理性附屬於信仰;感覺主義認識論如貝克萊的哲學,主張事物的存在依賴於人的感覺意識。
貝克萊、笛卡爾等人的思想,也是西方近代唯心主義、唯物主義的來源。唯心主義認為,人的意識決定物質存在;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人的意識存在。
笛卡爾主張,要想確定認識的來源,必須先找出認識的基礎,確定認識的條件。和貝克萊提出的感覺主義認識論相反,笛卡爾認為,是人的認識來自先天理性,即天賦觀念。這是笛卡爾理性主義哲學的重要觀點。
笛卡爾在《方法論》中說,絕不先行承認任何事物為真實和真理,除非能清晰明白地理解它,只有對於完全不予懷疑的事物才認為是真理。
笛卡爾的意思是說,對於人們提出的各種意見、思想、看法,都不應盲目相信和崇拜,而應當經過理性的思考,檢驗無誤後才可以確信。
笛卡爾首先分析了對感覺世界的懷疑,他說,石頭、樹木是可以懷疑的,太陽、月亮也是可以懷疑的;他又認為對於更高的存在如上帝,也可以懷疑。
經過一番分析,笛卡爾最終認為,即使人們可以懷疑世界上的所有事物,但有一樣事物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懷疑的。這就是「我在懷疑」這件事情本身。
笛卡爾終於找到一個堅如磐石的最後落腳點——人的心靈及其思想。這就是笛卡爾哲學的出發點,也是他找出的唯一一個確定無疑的認識支點,就像撬動物體的槓桿一樣。
從邏輯上看,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命題,似乎無懈可擊,沒有任何邏輯漏洞。仔細想想,一個人可以懷疑外部世界的所有東西,但懷疑本身是不能再懷疑了,否則在邏輯上無法說通。
根據這個支點,笛卡爾提出了著名的二元論哲學。他認為,世界上有精神實體和物質實體,精神實體的屬性是理性;物質實體的屬性是廣延,如長、寬、高。這就是笛卡爾的唯心、唯物論哲學。
根據我思故我在的邏輯,笛卡爾又推論出了其他事物的存在,如世界的存在、上帝的存在。最後笛卡爾主張,上帝是心靈存在、世界存在的終極原因。
除提出唯心、唯物二元論哲學以外,笛卡爾還提出了一種重要的方法論原理,即分析主義方法。
笛卡爾主張,認識一個複雜事物,首先需要把事物整體拆解開來,把整體分成個別部分,先認識事物的局部或部分,最後再綜合起來,認識事物的整體。這種分析主義方法,構成了西方現代科學的方法論基礎,和培根提出的經驗歸納法法,非常相近。
笛卡爾的分析主義認識方法,影響深遠,對於西方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推動作用,如物理學、化學、生物解剖學、心理學等。
直至20世紀60年代,隨著生命科學、航空科學的興起,一種新的系統論方法的出現,才對笛卡爾的分析方法提出強有力挑戰。因生命科學、航空科學需要新的整體論、控制論思維方式,單一的分析方法很難解決所有問題。
順便多說一句,和笛卡爾的理性分析方法不同,中國傳統文化始終強調整體式的混沌思維,如直覺、頓悟,不推崇笛卡爾的解剖式思維。
中國傳統思想,如儒家、道家的天人合一,是把宇宙人生視為一個統一整體,無法分解成碎片化的世界。所以,中國文化蘊含獨特的生態思想、生命思維,不同於笛卡爾、牛頓式的數學思維、機械思維。西方文化重視理性分析,中國文化重視整體。這也是東西方文化的重要區別之一。
除了哲學、科學成就外,笛卡爾還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數學原理,和他的愛情故事有關。這就是美麗、浪漫的心形曲線。
據說笛卡爾52歲時,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流浪。他衣食無著,經常坐在大街邊研究解析幾何。有一次,剛好趕上18歲的瑞典公主——克裡斯汀經過,瑞典公主很好奇,下車和笛卡爾攀談起來。後來國王請笛卡爾專門做克裡斯汀的家庭教師。公主喜愛數學,很崇拜笛卡爾,兩人日久生情,發展為忘年戀。
國王知道真相後,大發雷霆,要處死笛卡爾,後經公主求情,才免其一死,笛卡爾被迫回到法國。在法國的笛卡爾一直給克裡斯汀寫信,但所有信件均被國王扣留。
笛卡爾寫了最後一封信——第13封信後,氣絕身亡。這封信只有一個數學公式—— ρ=a(1-sinθ)。國王不解其意,公主看過公式後,馬上畫出一個美麗的心形曲線。但遺憾的是,這個表達愛意的美麗心形,竟然成為笛卡爾的愛情絕筆。
笛卡爾是西方近代科學的始祖,理性主義哲學的奠基人,他的哲學和數學思想,對西方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西方人為了紀念這位一生孤苦的思想家,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這樣的話:笛卡爾,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第一個為人類爭取、保證理性權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