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在」:笛卡爾哲學的認識論意義及局限性

2021-01-08 博文書苑若愚談白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個很經典的命題,一些人根據這個命題又提出其他一些說法,如「我欲故我在」、「我動故我在」、「我吃故我在」,等等。如此一來,這個命題的外延就漫無邊際了。

追本溯源,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個很嚴肅的命題,目的在於思考「何物存在」的哲學問題,而不是簡單的吃喝玩樂,後來提出的許多說法和笛卡爾哲學的本意相去甚遠,有些屬於搞笑式說法。

笛卡爾的推理邏輯是,人們可以懷疑很多東西,但有一樣東西不能懷疑,這就是「懷疑」本身——「我思」,如果連「我思」本身也懷疑,這顯然違反思維邏輯,屬於自相矛盾。

笛卡爾通過「懷疑」確立了存在之物的第一個立足點——「我在」(心靈實體),以此為基礎,又陸續推論出其他存在,如世界的存在、上帝的存在。這是笛卡爾哲學的認識邏輯——以思維證存在。

因此,「我思故我在"是個認識論命題,其中「我在」是心靈實體——自我意識,「我思」是認識能力,和物質、身體沒有直接關係,後來提出的一些說法大都和身體、物質有關。

如」我欲故我在「,這種說法來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本性不是理性,而是欲望和本能;弗洛伊德學說反對笛卡爾的理性主義,強調非理性因素的決定作用。

借用笛卡爾的認識邏輯,「我欲」(人的欲望)不是自我意識(我思),沒有認識能力,「我欲」如何推知「我」的存在?即使先行確定」我欲「的存在,「欲望」也不可能「知道」「我」的存在。這個命題在邏輯層面解釋不通。

同樣的道理,「我動故我在」也不符合笛卡爾哲學的本意。

如果說「我欲」還和靈魂有關(柏拉圖認為,欲望是靈魂的三大要素之一),「我動」純屬身體行為,和人的理性認識(我思)豪無關聯,「我動」如何「得知」「我」的存在?

據此,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個「認識論」命題,只有從人的認識層面才可以理解命題的真正含義。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源自西方哲學,目的是探求「何物存在」的哲學問題,此問題可概括為:物質存在和意識存在有何關係?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

這是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物質第一性還是意識第一性,即人們經常談論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關係。

關於物質和意識的關係,西方哲學有兩種看法:

一是唯物主義。根據唯物主義觀點,物質的存在和人的意識無關,即使離開人的意識,物質世界照樣存在。如法國哲學家狄德羅、愛爾維修、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等持這種看法。

二是唯心主義。唯心主義認為,物質的存在(「是」)和人的意識有關,「存在」源於人的主觀意識,如英國哲學家貝克萊、休謨、德國哲學家康德持這種看法。

貝克萊認為,存在即感知,凡是存在之物,皆來自人的感覺經驗,離開人的主觀感覺,無法確認物質存在。

比如一張桌子,它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人的感知,離開人的感知,無法確定桌子的存在。

休謨認為,人的知識來自感覺經驗,感覺經驗變化無常,所以經驗知識不可靠(因果律來自觀念的心理聯想)。

康德認為,人的認識限於現象界——由時空直觀構造的主觀世界,無法認識「物自體」,科學知識源自人的先驗理性(知性範疇)。

雖然唯心主義的觀點有所不同,但認識立場和思想方法基本一致:在唯心主義看來,事物的「存在」依賴於人的「認識」,「存在論」和「認識論」互相關聯。因此,人的意識(包括感覺經驗)決定物質存在,而不是物質存在決定人的意識。

唯物主義思想容易理解,因為貼近生活實際,唯心主義觀點令人費解,因為背離生活常識,所以唯心主義經常遭到人們的質疑和批評。

比如有人會說,一張桌子的存在是客觀事實,和人的存在沒有關係;太陽、月亮的存在和人的意識沒有關係,等等。這是流行的唯物主義見解。

根據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命題,事物的存在離不開人的認識(以思維證存在),外部世界的存在只有從認識論層面才能解釋清楚(貝克萊認為包括感知經驗)。

比如一張桌子,張三看到它,可以確定桌子的存在;如果張三看不到它,如何確定桌子繼續存在?假如桌子已被別人拿走銷毀,桌子還繼續存在嗎?

再如太陽、月亮的例子。人們常常認為,太陽、月亮的存在是客觀事實,和人的存在沒有關係。唯心主義哲學認為,太陽、月亮的存在和人的存在及其認識有關。

從認識論層面而言,假如人類從來沒有感知到太陽、月亮,如何確認太陽、月亮的存在?假如太陽、月亮從未進入人類的認識視野,如何確定它們的存在?

所以說太陽、月亮的「存在」和人的存在及其「認識」有關,太陽的「存在」和人的「認識」互為條件,兩者難以分開,這是唯心主義哲學的思維辯證法。

借用康德的先驗哲學原則,人們對太陽、月亮的感知、理解是太陽、月亮存在的前提「條件」,這個「條件」不是發生學意義上的條件,而是「存在」論意義上的邏輯條件(思想認識條件)。

中國南宋思想家陸九淵曾說: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宇宙分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分內事。這種說法同樣蘊含唯心主義認識論。(///)

陸九淵的意思是說,人心就像宇宙的鏡子,可以反映宇宙萬物的存在;宇宙萬物之理只有通過人心的映照才能顯現出來。

從現代科學意義上說,唯心主義認識論絕非詭辯,而是符合現代量子力學原理。根據量子力學認識論,事物的存在狀態和觀察者(人)有關,和人的認識有關;離開作為觀察者的「人」,事物的狀態無法確定。

舉個例子,假如一個人從北京分別向上海、廣州各郵寄了一隻手套:一隻左手套,一隻右手套(郵寄者不知道各個手套的郵寄城市);接收者一方如何確認寄往上海的手套是左手套還是右手套?這是手套存在的不確定狀態——量子狀態。

確定手套的存在狀態只有一個方法:打開包裹「看」一下,這個「看」一下便是觀察者的認識過程(如貝克萊的「感知」、康德的「時空直觀」),這是確定手套存在狀態的認識論途徑。一旦發生「看」的事件,手套的存在狀態得以確定:寄往上海的手套要麼是左手套,要麼是右手套,兩者必居其一,不能同時共存。這種認識結果便是量子存在狀態的「坍塌」。因此,是人的認識條件(「看」)決定著手套的存在狀態,而不是手套的存在狀態決定人的認識。

笛卡爾從「我思」推論出外部世界的存在同樣包含這種認識論原則——以認識證存在。在笛卡爾看來,外部世界的「存在」和人的「認識」互為條件,後者可以推知前者。這是笛卡爾哲學的唯心主義成分。

德國現象學家胡塞爾認為,笛卡爾發現了人類認識世界的入口——自我意識,這是西方近代認識論哲學的起點,也是笛卡爾哲學的重大貢獻。西方思想家在笛卡爾哲學的基礎上創立了近代認識論哲學,如康德、席勒、謝林、黑格爾、胡塞爾等。

從「存在論」意義上看,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包含兩種存在:一是「心靈實體」的存在——「我在」;二是「認識」的存在——「我思」。

「心靈實體」的存在是認識事物的前提,笛卡爾由此推論出「物質實體」和上帝的存在,這是笛卡爾哲學的「心、物」二元論。

康德借鑑笛卡爾的「我思」概念(「思維」),創立了先驗認識論哲學;康德認為,人的先驗理性(如因果、質、量等知性範疇)是經驗知識的前提條件。

黑格爾把康德的先驗理性和外部世界相統一,讓絕對精神(又叫絕對理念)駕馭一切,創立了「存在論」和「認識論」相統一的哲學體系。

胡塞爾不滿意黑格爾哲學的獨斷性,將笛卡爾的「我思」(康德的先驗理性)和「觀念」對象相結合,創立了「意向性」理論。上述思想綜合起來,便構成了西方認識論哲學的演變邏輯。

中國文化講究「物極必反」,這種認識方法同樣適合西方認識論哲學。西方認識論哲學發展到胡塞爾的「意向性」已經走入死胡同:「意向性」始終局限於人的內在「自我」,無法和外部世界相統一,這種看法明顯違背人的生活常識。

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都生活在真實的世界——物質世界,而不是生活在胡塞爾的「意向性」世界——「觀念」世界。

比如太陽是存在的,房子是存在的,張三是存在的。這些事物的存在皆非胡塞爾的抽象「觀念」,而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可觸、可感、可知,和人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繫。這些生活常識對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造成重大衝擊,這也是海德格爾「存在主義」產生的重要背景。

為克服胡塞爾哲學的內在矛盾(人和外部世界的分離),海德格爾認為,胡塞爾的「意向性」不是現象學還原的終點(「回到事物本身」),現象學還原的終點應當是人的存在和外部世界的存在——「存在者整體」(又叫「存在」本身)。這是海德格爾哲學的思考方向和研究目標。

海德格爾認為,人的存在又叫「此在」(Dasein),意思是「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是海德格爾新造的一個組合詞,不能分開。

在海德格爾看來,「此在」既是人的存在,又是世界的存在,兩者不可分割,共同構成「存在者」整體——「存在」本身;「存在」本身是所有存在者存在的「前提」和「背景」,在此條件下,各種「現成存在者」才顯現出來(海德格爾稱為「現成在手者」),如太陽的存在、月亮的存在、房子的存在、張三的存在等等。

海德格爾哲學的貢獻在於:用「存在論」取代「認識論」,用「生活世界」取代「觀念世界」,消除胡塞爾哲學的主觀性——主客體分離,把人的存在拉回到現實生活;把笛卡爾的「我思」和非理性因素聯繫起來,如人的情感、情緒、願望、意志等等。

這是一種重要的哲學轉向,從海德格爾以後,西方哲學由認識論轉向存在論,從反思知識的條件轉向關注人的普通生活,這也是西方後現代哲學的重要趨勢。

針對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不少讀者往往有一種誤解,認為笛卡爾的「我思」與「我在」是指生活中的某個人,如張三、李四,這是一種錯誤理解。

笛卡爾的「我思」(「懷疑」)不同於海德格爾的「此在」,不是指現實生活中的某個人(如張三),而是指人的反思能力——普遍理性。普遍理性不帶感情色彩,是科學思維和認知思維,目的是獲取客觀事物的知識或真理。

普通人的「我思」往往和情感有關,是一種生活體驗;這種「我思」被學者們稱為「前反思」或「前科學」意識(張志揚,《形上學的巴比倫塔》)。如張三「懷疑」朋友的忠誠,「懷疑」朋友欺騙自己;張三的「懷疑」源自日常生活,和科學認識無關,和追求真理無關。

正因如此,海德格爾才批評以笛卡爾為代表的認識論哲學,認為認識論哲學掩蓋了人性世界的複雜性與真實性,這是海德格爾存在主義哲學的深層用意。

從人性層面看,笛卡爾的「我思」和非理性無關,海德格爾的「此在」既包含理性(理解、領悟等「前反思」因素),又包含意志、情感、願望等非理性因素。笛卡爾的「我思」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是一個「大寫的」「人」;海德格爾的「此在」生活「在世界之中」,有七情六慾和喜怒哀樂,是現實生活中的某個人。這是兩種認識方式的區別:笛卡爾的「我思」導向「知識」,海德格爾的「此在」導向「生活」。

綜上所述,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奠定了西方近代認識論哲學的基礎,但同時也包含許多盲點和缺陷;直至海德格爾「存在主義」的出現,笛卡爾哲學的局限性才暴露出來。正如宋代文學家蘇軾所闡發的哲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人類性情以及生活世界的複雜性即在於此。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
    那麼,「我思故我在」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這就需要藉助上邊說的「普遍懷疑」的方法論來理解。人們一般認為不可懷疑的確定性,在笛卡爾看來都是值得懷疑的。他懷疑的對象不僅包括前人的理論,甚至連我們的感官,他都不信任。比如說,我現在能不能懷疑我穿著厚厚的羽絨服坐在電腦面前打字?可以這樣懷疑,因為實際的情況可能是我現在穿著睡衣睡在床上,眼前的情景只是一個夢。
  • 西方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美麗的心形曲線
    笛卡爾,西方近代哲學之父,解析幾何之父,理性分析方法的奠基人,是一位深受西方人尊敬的科學家、思想家。笛卡爾在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等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如著名的笛卡爾坐標系。除了哲學和科學成就外,笛卡爾的愛情故事,也是一個流傳很廣的話題,即美麗的心形曲線。笛卡爾生活在17世紀前半葉。
  • 笛卡爾小傳:解析幾何之父,「我思故我在」的西方現代哲學之父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貝利薩留)【1596年3月31日】笛卡爾小傳:解析幾何之父,「我思故我在」的西方現代哲學之父某著名礦泉水的廣告,講述一名年輕的女子和一名老人,在街頭偶遇的故事。你一定想不到,這名老人的原型,竟然是解析幾何之父,「我思故我在」的哲學家——笛卡爾!(某礦泉水廣告)1596年3月31日(明萬曆24年),笛卡爾出生於今法國中部的笛卡爾鎮(原名圖賴訥拉海,1967年為紀念笛卡爾而改名)。
  • 我思故我在 | 笛卡爾
    留下名言 「我思故我在」或譯為「思考是唯一確定的存在」提出了 「 普遍懷疑」的主張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奠基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 」幸虧思想最終讓我發現「我是真實的」我思故我在這三點對應著三種心理功能外來的觀念依賴於感覺虛構的觀念藉助於想像而天賦觀念則出於純粹理智《笛卡爾的人類哲學》要想知道他們真正的看法一定要看他們的實際行動不能光聽他們說的話
  •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什麼意思?
    而法國的笛卡爾探究哲學的目的,就是要回應懷疑主義的挑戰,重新肯定人類理性的地位,為科學發展打下穩固的地基。笛卡爾(René Descartes)認為要為人類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首先需要一個正確的方法論。笛卡爾認為凡是他沒有明確地認識的東西,決不能把它們當成真的加以接受。這個原則表達了笛卡爾關於知識起點的看法,即認為人類知識必須始於一個確定無誤的起點。
  • 「我思故我在」竟是個錯誤翻譯?笛卡爾棺材板壓不住了
    笛卡爾(René Descartes)是法國偉大的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西方近代哲學創始人之一。我相信數學不好、也沒讀過哲學的人,至少聽過笛卡爾的這句名言:我思故我在。這是西方重要哲學命題,而且句子短促有力,故而家喻戶曉,人人會背。
  • 英語 || 「我思故我在」竟是個錯誤翻譯?笛卡爾棺材板壓不住了
    笛卡爾(René Descartes)是法國偉大的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西方近代哲學創始人之一。詞典醬相信數學不好、也沒讀過哲學的人,至少聽過笛卡爾的這句名言:我思故我在。這是西方重要哲學命題,而且句子短促有力,故而家喻戶曉,人人會背。
  • 法國哲人笛卡爾十九句名言,我思故我在
    勒內·笛卡爾(Rene Descartes,公元1596年3月31日~公元1650年2月11日),法國著名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
  • 哲學名言「我思故我在」是什麼意思?
    如果是你的一位好友憂慮地、鄭重其事的告訴你上述他的想法時,我想你肯定會趕快打電話叫心理醫生或是精神病院的大夫,挽救他於崩潰的前夕。大家知道上述想法是誰提出來的嗎?是笛卡爾,於是,他成為了近代哲學之父,揭開了哲學史上新的一頁。
  • 坤鵬論: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斯賓諾莎說全是神的安排
    ——坤鵬論一、我思故我在坤鵬論在《牛!他既是近代哲學之父 又是近代科學的始祖》講過的笛卡爾,正是他提出了偉大的「我思故我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它的偉大之處何在?「我思故我在」,翻譯過來就是:當我做否認、懷疑等思考時,已經證明了「我」的存在。笛卡爾思想的兩個基本主題是上帝和靈魂。
  • 我思故我在?
    今天是笛卡爾的生日,他1596年3月31日出生於法國安德爾-羅亞爾省的圖賴訥拉海(現改名為笛卡爾以紀念),法國著名哲學家、物理學家
  • 我思故我在——人存在的意義
    所以我想在這裡分享我的所感所想,聖人曾說:我思故我在!現在思考這句話說得很實在!西方哲學家笛卡爾說過「我思故我在」,人因為聯繫互動而存在,微信、QQ、釘釘、郵箱、各類網站,不一而足,都是為了人們的聯繫互動。因為聯繫互動,我們有所思有所感,思維的碰撞,不斷進步完善,這是生活積極的信號。我很慶幸自己還有思考的能力。
  • 「我思故我在」與「形上學」什麼關係?這句話竟然是錯的?
    「我思故我在」與「形上學」什麼關係?這句話竟然是錯的?今天我決定嘗試一下新的問題,一個哲學問題。有一位童鞋是這樣提問的:康德對「我思故我在」的反駁真的成立嗎?其實我對哲學幾乎不懂,看到這個問題後我稍微查了一些資料,明白了個大概(如果有哲學大佬發現我理解的錯誤之處,敬請指正),明白了兩點:1、我思故我在是哲學史上曾出現過的一個觀點,而且遭到了反駁。2、反駁者名叫康德,而提出「我思故我在」的是笛卡爾。
  • 《楞嚴經》P29—P30佛再度徵心、笛卡爾我思故我在錯在哪裡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意思是我在思考那麼就說明我存在此。正與阿難此計著相當。這裡亦可以引申出對外道的批判。下面簡述一下。十六世紀以前統治歐洲的是羅馬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歐洲傳統經院哲學,主張一切都是神的意旨或神的恩典,人能不能得救贖或下地獄,乃至宇宙萬物之或生或滅,都是神(God)作主。
  • 泰勒對笛卡爾哲學的批判與反思
    在泰勒看來,笛卡爾主體性哲學的理論建構,實質上是以「分離式理性」為基礎展開的。笛卡爾將作為一個有限精神實體的「我思」作為「第一哲學」的理論開端,並由此得出上帝、外在世界的存在事實。
  • 笛卡爾,解析幾何的奠基人
    既是提出『我思故我在。』的笛卡爾。笛卡爾既是一個數學家又是一個哲學家 。可能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神學部分又不可避免是哲學。哲學所蘊含的強大邏輯又給無數科學發現提供了強大的推理依據。所以笛卡爾是那個時代的推動者。
  • 何為我思故我在?
    笛卡爾最著名的命題:「我思故我在」。在經過前一天的極端懷疑之後,笛卡爾把自己苦苦找尋的那個確定性的根源比作「阿基米德點」。什麼是「阿基米德點」呢?笛卡爾有著和阿基米德類似的雄心,他說,只要讓我找到一個絕對不容懷疑的東西,我就能給哲學和科學重新奠基。但是如此普遍的懷疑過後,我們還有可能找到這樣一個穩固的支點嗎?之前的懷疑讓我們陷入了無盡的黑暗之中,但是就在這時,一道強光劃破了普遍懷疑的黑暗!笛卡爾說,我在進行思考,我在進行懷疑,我在被一個強大的神靈欺騙,這些恰恰就證明了我是存在的!
  • 哲學:笛卡爾論證上帝存在的方法(因果律和唯名論)
    01 從「我思故我在」到「我是什麼?」——檢查思維有哪些功能。最主要的是上帝出現在笛卡爾的哲學中,成為笛卡爾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的原因在於「科學是否能夠成為真理的自成一體的方法」從而取代宗教經典所指示的所謂上帝的真理? 笛卡爾想要去看看通過他的一番思考之後,上帝存在是否出現在他的結論之中。
  • 笛卡爾的推理過程——通過懷疑假相,得到真相
    有人偏執地主張「人是機器」,將哲學和宗教對立起來。有人以人是教育和法律環境的產物為前提,將科學和宗教對立起來。有人以感性審判神,說:「如果想要我相信神的話,一定得讓我看得見他」,將理性和信仰對立起來。有人說神是「想像創造的虛構物」,將神學和科學敵對起來。那時候的法國唯物論的哲學家們普遍不做實驗,以科學為名敵視傳統信仰。
  • 西方哲學史中的笛卡爾
    《西方哲學史中的笛卡爾》笛卡爾可以說是近代哲學的始祖,在父親死後他繼承了一筆可觀的地產,地產被他賣掉,用錢來投資,每年大概有六千法郎左右的收入,這樣他就不會因為生計而發愁。1619年加入巴伐利亞軍,冬天特別苦寒,他早晨就鑽進一個火爐裡,整天待在裡面潛思,不知道那句著名的,我思故我在,是不是這個時候悟出來的。在聽到了伽利略被秘密判罪的事,笛卡爾搬到了荷蘭,住了二十年,荷蘭在當時是一個有思想自由的國度,在荷蘭最少生命安全可以得到保障,還可以出版他寫的書。笛卡爾一心只想思考,做研究,不想和麻煩靠近,總是能躲就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