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後,西方近代的哲學,社會科學佔了主要地位
中日甲午戰爭後,在資產階級政治運動的推動下,西學在華傳播的形勢出現了新的局面。今天小編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就傳播的內容而言,西方近代的哲學、社會科學佔了主要地位,自然科學退居其次。注重譯介西方的哲學、社會科學成為此期西學東漸的主要特徵。此期引進的西方社會科學門類多,內容廣,以學科計有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社會學、法學、美學、邏輯學等;以思潮計,包括了上溯古希臘時代的主要學派、文藝復興時期的諸家思潮,下至19世紀歐美流行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各色主張,及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各派社會主義思潮。
以人物計,既有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歐洲古代思想家,又有培根、笛卡兒、盧梭、孟德斯鳩等近代啟蒙大師,以及康德、黑格爾、亞當·斯密、達爾文、斯賓塞、巴枯寧、馬克思等名家名流,可謂包羅萬象,五彩繽紛。其內容之豐富,範圍之廣泛,學科之繁多實為前所未有以下就幾個主要方面略作敘述。1.哲學中日甲午戰爭前,中國人對西方哲學知之甚少,甚至還弄不清哲學與科學、神學的界限。20世紀初,「哲學」一詞從日本傳人,國人使用頻率漸多,最後固定下來,沿用至今。所謂「原理之學」就是探求事物一般規律之學。這與今人對哲學的解釋極為相近。
當時對西方哲學的譯介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介紹西方哲學的原理、體系,二是介紹西方哲學的重要流派和代表人物。王學來譯日本井上園了著的《哲學原理》(1903年日本閩學會印)、師孔寫的《哲學綱領》(載於《浙江潮》)等書,對近代哲學的定義、研究對象、基本原理和範疇、研究方法、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等問題,作了深入淺出的敘述。1903年國民叢書社譯日本文學士寫的《哲學十大家》,介紹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培根、牛頓、孟德斯鳩、亞當·斯密、邊沁、達爾文、斯賓塞等10位西方著名學者的生平和思想。他們中的多數人是哲學家。同年,馬君武撰《唯新(心)派巨子黑格兒學說》,對黑格爾的客觀唯心論作了介紹。
梁啓超在1901年至1903年間,在《新民叢報》發表大量文章,介紹了霍布斯、斯賓諾莎、康德、培根、達爾文等眾多的西方哲學家,對其中的許多人都是第一次系統性介紹。1906年,張東蓀、蘭公武等在日本東京《教育》雜誌創刊號上刊登了詹姆士的《心理學原理》,同時發表了一些介紹實驗主義哲學的文章。1907年,署名「楞公」的作者編輯的《萬國名儒學案》一書,介紹了歐洲從古代至近世的主要哲學流派及其代表人物。2.政治學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包括「天賦人權」、「社會契約」、「三權分立」、「自由、平等、博愛」等在內的民主思想理論體系,是由英國洛克和法國盧梭孟德斯鳩等思想家所創立,曾在西方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的鬥爭中發揮過重要的進步作用。
在近代中國,對西方政治學說的介紹稍後於對西方政治制度的宣傳。早在19世紀40年代,魏源、徐繼畲等在他們的著作中就介紹過西方政治制度。其後,早期改良思想家王韜、鄭觀應等對西方國家作了考察,並主張在中國實行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制度。至於國人對西方政治理論的關注與介紹,則是在中日甲午戰爭後。如盧梭的《民約論》,1898年上海同文譯書局出版了日本右江篤介的中文譯本第1章,稱為《民約通義》,是為此書最早的中文譯本。1900年年底到1901年年初,留日學生楊廷棟據日譯本轉譯此書的一部分,在《譯書彙編》上連載。1902年上海文明書局印刷了楊廷棟的全譯本,書名《路索民約論》。這使國人對《民約論》始有全面性的了解。
孟德斯鳩寫的《論法的精神》,1903年上海文明書局出版了張相文據日文本轉譯的本子,取名《萬法精理》。原著31章,該書只譯了前20章。著名翻譯家嚴復從1900年始據英文本翻譯此書,取名《法意》,於1904年至1909年由商務印書館陸續出版。英國思想家約翰·穆勒的《自由論》,是19世紀資產階級政治學說中的重要著作。嚴復在庚子事件前著手翻譯此書,於1903年交付商務印書館出版,取名《群己權界論》。同年,譯書彙編社也出版了馬君武的該書譯本,封面題名《彌勒約翰自由原理》。英國學者甄克思的《社會進化簡史》是闡述其關於國家政治進化的一部著作,並於1900年出版。
嚴復將該書譯出,予名《社會通詮》。該書從原書出版到譯本告世,僅用了4年時間,譯介相當及時。至於約翰·穆勒的《代議政體論》、德國政治學者伯倫知理的《國家學綱領》等,都被譯成中文本刊行3.經濟學中日甲午戰前出版的介紹西方經濟問題的譯著只有《富國策》、《保富述要》、《列國歲計政要》等少數幾種,且多一般性的讀物。甲午戰爭後這類譯著多了起來,出現了系統介紹西方經濟學的新局面。歸納起來,這類譯著大致可以分為五類:第一類是講經濟學理論的,如《原富》(英國亞當·斯密著,嚴復譯)、《節本原富》(亞當·斯密著,張鵬一撰)、《經濟通論》(日本東邦協會著)、《最新經濟學》(作新社編譯)、《經濟原論》(美國麥喀梵著,朱寶綬譯)等。
第二類是經濟發展史、學說史方面的,主要有《萬國商業史》(日本小林丑三郎著,羅普譯)、《日本貨幣史》(日本信夫淳平著,新民譯)、《生計學說沿革小史》(梁啓超撰)、《經濟學之起源及其沿革》(日本和田垣謙三著)等;第三類是財政方面的,如《國債論(日本土子金四郎著,王季點譯)、《歐洲各國比較財政及組織》(德國海開路著,譯書彙編社譯)、《財政概論》(亞粹編)、《預算制度概說》(明永編);第四類是講商業的,如《商學》(張相文編譯)、《商務教程》(日本田崗佐代治譯)、《世界各國商業比較略說》(《江南商務報》第19期刊登)等。
第五類是講金融的,如《實用銀行簿記》(日本米田喜作著,奉天編譯處譯)、《紙幣論》(日本杉榮三郎講授,唐宗愈述)、《格裡森貨幣原則說略》(雙濤編,刊登於《國風報》1910年第3期)等。這些譯著從經濟學研究的歷史到現狀,從經濟理論到各國實行的經濟制度,都作了詳細的介紹。尤其關於西方經濟理論、經濟思想的譯著佔了較大比重,說明中國人對西方經濟學的認識正在向較高的層次發展。看完文章後,大家有什麼看法可以積極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