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日三國交涉的情景
中日戰爭對中日兩國以及東亞地區的國際形勢具有重要的意義,中日兩國今日國運的淵藪都是如此。這個系列的風俗畫是當時日本畫家對戰爭的寫照。此圖為1894年6月至7月的三方談判。在朝鮮政府與東學軍就全州和議達成後,朝鮮政府要求中日撤兵,日本公使大鳥圭介開始與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商談撤兵問題,但在日本政府干預下,不但沒有撤軍,而且不斷增兵,不久,日軍在朝鮮的駐軍就大大超過了清軍。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也是清廷的決策者,他希望中日兩國聯合撤兵,既不向朝鮮增兵,也不按袁世凱、聶士成等人的建議先由清軍撤兵,最終給了日本人一個可以乘機。在拒絕日本提出的「共同改革朝鮮案」並強調日本必須撤軍後,日本向清政府發出了「第一份絕交書」。由於美、英、俄等國的調解失敗,以及「第二次絕交書」,談判失敗。
日方使節,大島守衛著大院君。
朝鮮近代歷史上,高宗的生父、宮廷君李長貞與女婿明成皇后閔妃是不可忽視的政治人物,她們之間的鬥爭也表現在這場戰爭中。在中日戰爭前,日本為了控制朝鮮,選擇扶植宮廷君李氏應取代閔妃集團。圖中即反映了日本人協助院君李應進入景福宮,取代高宗和閔妃第三次掌權的情景,但他只是日本人的傀儡。
牙山之戰
牙山戰役,也叫「成歡驛戰役」,是1894年7月,中日軍隊在朝鮮展開的第一次陸戰。這場戰鬥在朝鮮忠清南道牙山的成歡驛附近進行,以日本軍隊的勝利而告終。牙山之戰雖然只是一個小規模的戰役,但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日軍凱旋圖
從那以後,日本完全切斷了從中國到朝鮮西海岸的航線,日軍就可以專力北顧,為以後發動平壤戰役解除後顧之憂。與此同時,這也是「開戰後的第一場衝突之勝,關係爾後兩軍志氣之強」。所以,可以說,成歡戰役的結果,預示著清軍在平壤的失敗。
平壤之戰
中日雙方於1894年8月1日(光緒二十年七月初一)正式宣戰。這場平壤戰役是兩軍的第一次大規模戰鬥。清軍在平壤駐紮了三十五營,一萬五千人;日軍在平壤進攻了一萬六千多人。儘管朝鮮政府被迫向日本陣營靠攏,但朝鮮的平安道觀察家閔丙奭積極協助清軍作戰,院落君李應也暗中向清軍傳遞情報。由於主帥葉志超指揮失誤,臨陣脫逃,致使清軍敗退,從而影響了整個戰局,清軍沒有充分利用這些優勢。
平壤戰役戰況地圖。
由於日軍四面圍攻平壤,兵力分散,李鴻章「先守後進」的作戰方針,以及清將葉志超的膽小,左寶貴等人進攻日軍的行動不斷受到葉志超的阻撓,日軍便順利完成了對平壤的包圍。儘管以左寶貴為代表的清軍不斷給日軍以重創,但總統制葉志超在戰局僵持的情況下,樹白旗停止抵抗,命令全軍撤退,日本便在清軍退卻的路上設下了埋伏。清軍伏擊後撤,陣腳大亂,2000人死亡,500多人被俘。平壤之戰以清軍的慘敗而告終。此後六天,清軍猛攻五百裡,一路逃到鴨綠江邊,21日渡過鴨綠江返回。日本鬼子一路順風,佔領了整個朝鮮領土。
豐島海戰態勢圖
中日甲午戰爭第一階段,除陸戰外,還有海戰。日本海軍在朝鮮牙山灣口豐島西南部海域攻擊中國海軍艦船時,於1894年7月25日凌晨進行了豐島海戰。這次戰役首先由日本發起,也是甲午戰爭的第一次戰役,因此清朝對日本正式宣戰。
豐島海戰地圖
戰事詳情:7月21日,北洋大臣李鴻章為拯救牙山孤軍,租用英國商船「愛仁」飛鯨和「高升」三輪運兵增援,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奉命派「濟遠」艦帶方伯謙率兩艘巡洋艦「濟遠」、「廣乙」艦及練習艦「威遠」赴牙山掩護軍隊登陸,另派「操江」艦運糧械赴朝。25日下午5時30分,「濟遠」等艦掩護「愛仁」號清軍完成登陸,協助續到之「飛鯨」號卸載,方伯謙得知日艦大隊將於明日啟程,遂決定提早返航,下令「濟遠」號「廣乙」兩艦協助加速駁運,並令「威遠」艦先行。「飛鯨」號於25日4時卸載完畢,方伯謙命令「濟遠」號「廣乙」艦返航牙山,在前往牙山灣口豐島附近海域的途中遭遇了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巡洋艦「吉野」號(旗艦)、「波速」號「秋津洲」。
七點四十五分,日艦「吉野」首先向中國戰艦開火,未戰即退。中國戰艦被迫反擊。在激戰中,受重傷的「廣乙」艦退到了朝鮮十八島海域,並在受傷的「濟遠」艦的掩護下自焚。十二點三十分,「濟遠」看到追來的日艦「吉野」接近,連續不斷的尾部炮火打傷了它,「吉野」轉舵逃跑,「濟遠」返回威海。此前,「高升」號運兵船和「操江」號炮艦相繼進入戰海。日艦「浪速」要俘獲「高升」號,船上的清軍寧死不降,「浪速」艦長東鄉平八郎竟令「高升」號沉沒,船上的1100多名清軍中有800多人喪生。日艦「秋津洲」追及逼降,俘虜了「操江」號。豐島海戰揭開了甲午戰爭的序幕,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向對方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