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式的風俗畫:中日甲午戰爭

2021-01-21 張振東講歷史

清日三國交涉的情景

中日戰爭對中日兩國以及東亞地區的國際形勢具有重要的意義,中日兩國今日國運的淵藪都是如此。這個系列的風俗畫是當時日本畫家對戰爭的寫照。此圖為1894年6月至7月的三方談判。在朝鮮政府與東學軍就全州和議達成後,朝鮮政府要求中日撤兵,日本公使大鳥圭介開始與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商談撤兵問題,但在日本政府干預下,不但沒有撤軍,而且不斷增兵,不久,日軍在朝鮮的駐軍就大大超過了清軍。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也是清廷的決策者,他希望中日兩國聯合撤兵,既不向朝鮮增兵,也不按袁世凱、聶士成等人的建議先由清軍撤兵,最終給了日本人一個可以乘機。在拒絕日本提出的「共同改革朝鮮案」並強調日本必須撤軍後,日本向清政府發出了「第一份絕交書」。由於美、英、俄等國的調解失敗,以及「第二次絕交書」,談判失敗。

日方使節,大島守衛著大院君。

朝鮮近代歷史上,高宗的生父、宮廷君李長貞與女婿明成皇后閔妃是不可忽視的政治人物,她們之間的鬥爭也表現在這場戰爭中。在中日戰爭前,日本為了控制朝鮮,選擇扶植宮廷君李氏應取代閔妃集團。圖中即反映了日本人協助院君李應進入景福宮,取代高宗和閔妃第三次掌權的情景,但他只是日本人的傀儡。

牙山之戰

牙山戰役,也叫「成歡驛戰役」,是1894年7月,中日軍隊在朝鮮展開的第一次陸戰。這場戰鬥在朝鮮忠清南道牙山的成歡驛附近進行,以日本軍隊的勝利而告終。牙山之戰雖然只是一個小規模的戰役,但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日軍凱旋圖

從那以後,日本完全切斷了從中國到朝鮮西海岸的航線,日軍就可以專力北顧,為以後發動平壤戰役解除後顧之憂。與此同時,這也是「開戰後的第一場衝突之勝,關係爾後兩軍志氣之強」。所以,可以說,成歡戰役的結果,預示著清軍在平壤的失敗。

平壤之戰

中日雙方於1894年8月1日(光緒二十年七月初一)正式宣戰。這場平壤戰役是兩軍的第一次大規模戰鬥。清軍在平壤駐紮了三十五營,一萬五千人;日軍在平壤進攻了一萬六千多人。儘管朝鮮政府被迫向日本陣營靠攏,但朝鮮的平安道觀察家閔丙奭積極協助清軍作戰,院落君李應也暗中向清軍傳遞情報。由於主帥葉志超指揮失誤,臨陣脫逃,致使清軍敗退,從而影響了整個戰局,清軍沒有充分利用這些優勢。

平壤戰役戰況地圖。

由於日軍四面圍攻平壤,兵力分散,李鴻章「先守後進」的作戰方針,以及清將葉志超的膽小,左寶貴等人進攻日軍的行動不斷受到葉志超的阻撓,日軍便順利完成了對平壤的包圍。儘管以左寶貴為代表的清軍不斷給日軍以重創,但總統制葉志超在戰局僵持的情況下,樹白旗停止抵抗,命令全軍撤退,日本便在清軍退卻的路上設下了埋伏。清軍伏擊後撤,陣腳大亂,2000人死亡,500多人被俘。平壤之戰以清軍的慘敗而告終。此後六天,清軍猛攻五百裡,一路逃到鴨綠江邊,21日渡過鴨綠江返回。日本鬼子一路順風,佔領了整個朝鮮領土。

豐島海戰態勢圖

中日甲午戰爭第一階段,除陸戰外,還有海戰。日本海軍在朝鮮牙山灣口豐島西南部海域攻擊中國海軍艦船時,於1894年7月25日凌晨進行了豐島海戰。這次戰役首先由日本發起,也是甲午戰爭的第一次戰役,因此清朝對日本正式宣戰。

豐島海戰地圖

戰事詳情:7月21日,北洋大臣李鴻章為拯救牙山孤軍,租用英國商船「愛仁」飛鯨和「高升」三輪運兵增援,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奉命派「濟遠」艦帶方伯謙率兩艘巡洋艦「濟遠」、「廣乙」艦及練習艦「威遠」赴牙山掩護軍隊登陸,另派「操江」艦運糧械赴朝。25日下午5時30分,「濟遠」等艦掩護「愛仁」號清軍完成登陸,協助續到之「飛鯨」號卸載,方伯謙得知日艦大隊將於明日啟程,遂決定提早返航,下令「濟遠」號「廣乙」兩艦協助加速駁運,並令「威遠」艦先行。「飛鯨」號於25日4時卸載完畢,方伯謙命令「濟遠」號「廣乙」艦返航牙山,在前往牙山灣口豐島附近海域的途中遭遇了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巡洋艦「吉野」號(旗艦)、「波速」號「秋津洲」。

七點四十五分,日艦「吉野」首先向中國戰艦開火,未戰即退。中國戰艦被迫反擊。在激戰中,受重傷的「廣乙」艦退到了朝鮮十八島海域,並在受傷的「濟遠」艦的掩護下自焚。十二點三十分,「濟遠」看到追來的日艦「吉野」接近,連續不斷的尾部炮火打傷了它,「吉野」轉舵逃跑,「濟遠」返回威海。此前,「高升」號運兵船和「操江」號炮艦相繼進入戰海。日艦「浪速」要俘獲「高升」號,船上的清軍寧死不降,「浪速」艦長東鄉平八郎竟令「高升」號沉沒,船上的1100多名清軍中有800多人喪生。日艦「秋津洲」追及逼降,俘虜了「操江」號。豐島海戰揭開了甲午戰爭的序幕,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向對方宣戰。

相關焦點

  • 中日甲午戰爭後,西方近代的哲學,社會科學佔了主要地位
    中日甲午戰爭後,西方近代的哲學,社會科學佔了主要地位中日甲午戰爭後,在資產階級政治運動的推動下,西學在華傳播的形勢出現了新的局面。今天小編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1.哲學中日甲午戰爭前,中國人對西方哲學知之甚少,甚至還弄不清哲學與科學、神學的界限。20世紀初,「哲學」一詞從日本傳人,國人使用頻率漸多,最後固定下來,沿用至今。所謂「原理之學」就是探求事物一般規律之學。這與今人對哲學的解釋極為相近。當時對西方哲學的譯介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介紹西方哲學的原理、體系,二是介紹西方哲學的重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 甲午戰爭後日本對中國的侵佔
    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從中國獲得了很多利益,包括2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及中國贖回遼東半島的3000萬兩白銀。在此期間,日本利用從中國勒索的戰爭賠款,擴軍備戰,準備了十年,1904年對俄發動了戰爭,爭奪在中國東北及朝鮮的勢力範圍。
  •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陣亡4萬人,但是你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甲午戰爭,清朝敗在無備而迎戰。正所謂奇襲七分強,無備處處慌。歷史上眾多戰爭以弱勝強均不離此法則。 甲午海戰,當時日本能造整隻艦船,日本所造艦船雖小可以源源不斷地出來,武器彈藥也是如此!當時清政府船要買,炮要買,炮彈更要買!
  • 中國與日本,在甲午戰爭時期,朝鮮扮演著什麼角色呢?
    說到甲午戰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場戰爭的失敗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絕後的民族危機。如果說這場戰爭是日本發起的侵略我國和朝鮮的戰爭。那麼,在這場戰爭中,朝鮮扮演著什麼角色呢?下面是小編搜集到的一些資料,一起來看看吧!有一種「H」結構的說法。著名的國際政治學家路易斯·黑利在其所著《作為歷史的戰爭》一書中就朝鮮的歷史結構,提出了精彩的理論。
  • 甲午戰爭前後朝鮮半島是各國利益交匯點
    人民網北京8月8日電 (記者 黃子娟)今年又是一個甲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已過去整整120周年。在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中,中日甲午戰爭是規模最大、影響最深、後果最重的一場戰爭。近日,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副教授舒健大校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國家利益最終決定各國戰略走向,朝鮮半島是當時各國利益的交匯點。
  • 《日藏甲午戰爭秘錄》出版 曾受臺海軍高層資助
    》在澳門出版發行,呈現了中日甲午戰爭研究的新發現,使一些爭議了上百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問題得以重新研判。  福建社科院歷史所原所長戴學稷研究員今天向記者透露說,海峽兩岸海軍界人士、史學界專家認為,《日藏甲午戰爭秘錄》出版,真正讓史實公開說話,收錄的內容屬中日甲午戰爭研究史料的重大發現。  《日藏甲午戰爭秘錄》全書三十萬字,二百三十四碼,收錄有日藏原圖表文字一百四十多碼,由澳門中華出版社出版發行。
  • 若不籤馬關條約,甲午戰爭如何發展?清朝躺著都贏,日本早透支了
    文/商學野在清末的列強侵略戰爭裡,甲午中日戰爭是史學界公認的對晚清影響最大的戰爭,其地位可能在後來的「庚子事變」之上。維新領袖梁啓超曾這樣評論甲午戰爭:「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甲午戰敗後割讓臺灣島和遼東半島,並賠白銀2億兩給日本,就算遼東半島最後用3000萬兩「贖回」,但是這個割地賠款的體量也是前所未有的。
  • 甲午戰爭前,大清被歐美公認為列強之一,為什麼還會敗給日本人?
    眾所周知,中國近代備受西方列強欺凌,但中國從強大走向沒落,真正的轉折點並非是鴉片戰爭,而是甲午中日戰爭。 正是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浪潮,不僅賠了銀子,還搭上了土地,甚至自己的主權。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勝利了,李鴻章的境遇會怎麼樣
    首先要說一下,按照清政府和清軍那德性,甲午戰爭是沒有任何勝利的可能。當然既然題主這麼問了,我們就假設日本運氣不好,運兵船在海上遇到風暴沉了,軍艦不是海難就是彈藥庫自爆,折損大半。戰場上清軍運氣爆棚,炮炮擊中日軍指揮部,朝天放槍都能擊中目標……總之日軍莫名其妙就那麼輸了。
  • 這個英國士官目睹了甲午戰爭,聲稱:清軍不是敗給了懦弱
    在中國近代史上,如果說哪場戰爭顛覆了東亞傳統秩序的話,那麼一定是「甲午戰爭」。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中日戰爭,這場戰爭的成敗與否,直接關乎到兩國在近代化努力探索的失敗,然後淪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從此被列強欺負,要知道,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的國內並不比清朝好多少,雖然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後,國家有所起色,但想打贏清朝這個龐然大物,他們心裡也沒譜,可惜日本人此時相當團結,全國上下勒緊褲腰帶,從牙縫裡擠出資金讓海軍打了一仗,這點從後來的馬關條約喪心病狂的要求戰爭賠款就能看出來,
  • 老照片,甲午戰爭時期的朝鮮,那時清朝和日本正在這裡激戰
    圖為在仁川登陸的日本軍隊,日軍登陸後通過馬匹把大量的戰略物資運輸到戰爭前線。 1894年6月,中日兩國正式宣戰前,為加強駐朝兵力,清朝派遣衛汝貴的盛字軍,馬玉昆的毅字軍,左寶貴的奉軍和豐升阿的奉天練軍盛字營及吉林練軍等共32營,1.3萬多人趕赴平壤駐守。圖為站在大同門樓上俯瞰平壤街景,這些建築物都建的很稠密一個挨著一個的,房屋都比較低矮。
  • 中日甲午海戰
    日本伺機而動,決定出兵朝鮮趁 機挑起中日衝突以發動侵略戰爭。 朝鮮東學黨起義被鎮壓後,清政府照會日本,建議中日兩國同時撤兵。 日本拒不撤兵,蓄意擴大事態。面對日本的挑釁,清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主戰和主和兩派意見。 以光緒帝為首的帝派力主加強戰備,以武力遏制日本的擴張,但實權掌握在慈禧太后和李鴻章手上,他們對日避戰求和。
  • 甲午中日戰爭大清緣何失敗,軍閥袁世凱的總結十分到位
    發生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淺談甲午中日戰爭相關知識點
    今天要講的是在近代史上對中國、日本兩國都影響巨大的一場戰役——甲午中日海戰的相關知識點。一、時間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二、傷亡情況參戰方兵力:清軍630000人、日軍240616人。傷亡情況:清軍31500人陣亡、日軍13306人死亡。
  • 中日釣魚島爭端,存在哪些美國因素,日本妄想強佔的依據是什麼
    對於日本來說,一直到1785年,《三國通覽圖說》中首次出現釣魚島的記載,並十分清楚地標明,釣魚島屬於中國,而不是琉球。到了1884年,日本居民古賀辰四,對外宣稱發現了釣魚島,並聲稱其是無主之地。於是要求日本內務府,派人去建立國標,然後劃歸日本的領土範圍。
  • 甲午中日戰爭:晚清政府終於被打疼了!打醒了!
    日本同清政府籤訂了《天津會議專條》,規定兩國同時退兵,下次若出兵朝鮮需互相通知。《濟物浦條約》和《天津會議專條》無疑為了日後的甲午中日戰爭埋下伏筆。全州和議達成以後,朝鮮政府要求清政府和日本兩國撤兵,大鳥圭介雖然進行撤兵談判,口頭上也答應了兩國共同撤兵的這一請求,但旋即過後他便於6月15日拋出了「中日兩國共同協助朝鮮改革內政」的方案,進而使得達成的撤兵協議變成了廢紙一張。
  • 甲午戰爭英雄左寶貴的傳記前言
    原創 廉克飛 時拾史事 收錄於話題#甲午戰爭中被遺忘的英雄左寶貴1個|甲午戰爭中被遺忘的英雄左寶貴/每周五更新/廉克飛(撰文)|前言在一間紅瓦蓋頂的破舊教室裡,一位老師正在課堂上講課。
  • 引爆甲午戰爭的朝鮮版「太平天國」——1894年「東學黨起義」
    同時,它還導致了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上面這段分析大家應該不會陌生,各版本的歷史教科書中介紹中日甲午戰爭之時通常都是用類似的表述,也就是說,是朝鮮發生了亂局,日本趁機而入準備實現侵略野心並對傳統東亞霸主清朝進行打擊,最終獲勝。
  • 甲午戰爭前後日本吞併朝鮮的過程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後,隨著國力的增強,日本統治階級制定了大陸政策,把侵略的矛頭指向朝鮮和中國。吞併朝鮮是日本侵略計劃中重要的一環。朝鮮從地理位置上看離日本最近,吞併朝鮮後就可以用它作跳板,繼續侵略中國大陸。
  • 甲午戰爭中日本死傷1.2萬人,清軍死了多少?說出來讓人大跌眼鏡
    【甲午戰爭中日本死傷1.2萬人,清軍死了多少?說出來讓人大跌眼鏡】如果給各朝各代軍隊戰鬥力排一個名,那清王朝一定是倒數第一,畢竟那麼多「光榮」戰績擺在面前,很難讓人承認它的強大。那麼在甲午戰爭中,中國軍隊損失是多少呢?我們都知道甲午戰爭中北洋軍隊全軍覆沒,甚至在最後的殲滅戰中因為指揮問題,北洋軍隊連還手餘地都沒有,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情況呢?真的是清軍菜嗎?那麼損傷比例又是多少呢?清王朝倒是的軍隊實力並不弱,至少在裝備對比上,清軍比日本高出幾個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