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學野
在清末的列強侵略戰爭裡,甲午中日戰爭是史學界公認的對晚清影響最大的戰爭,其地位可能在後來的「庚子事變」之上。維新領袖梁啓超曾這樣評論甲午戰爭:「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
甲午戰敗後割讓臺灣島和遼東半島,並賠白銀2億兩給日本,就算遼東半島最後用3000萬兩「贖回」,但是這個割地賠款的體量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歐洲侵略清朝,賠款頂多千萬兩,割地也就一些小島嶼,而小小的日本的胃口之大讓清朝驚訝,甚至讓歐洲列強都目瞪口呆。
此戰後,大清朝的腐朽無能暴露在全世界面前,前後持續30年的洋務運動也沒能富國強兵。列強本來以為清朝已經崛起,沒想到這4萬萬人的大帝國還是那麼不堪一擊。於是,西方列強再次雲集東亞,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甲午戰爭起於朝鮮,結束於遼東和山東,日軍無論是陸戰還是海戰都摧枯拉朽,清軍毫無還手之力,幾乎沒有打過像樣的勝仗。正因為軍事上的一敗塗地,李鴻章最後去日本談判,日方幾乎沒有給清朝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只有「允」或者「不允」而已。日方以不同意條約就再開戰端攻打北京為要挾,讓清政府低頭,最後籤下了《馬關條約》。
日本當時在軍事上確實有壓倒性的優勢,但若是清朝皇帝光緒堅決不同意馬關條約,他們真有能力全面侵華嗎?當時的日本,又對下一步侵略中國有何計劃呢?
一、從朝鮮到中國
清朝和日本的關係在明治維新之後就不斷惡化,日本先把魔爪伸向琉球王國,要吞併這個島國,清朝雖然一直表示反對,但是又無力抗衡。和清政府只防著西洋人不同,日本人其實早就蓄謀已久跟中國一決雌雄。侵略琉球、朝鮮是他們侵略中國的跳板,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又正好給了日本登陸朝鮮的機會。
其實,早在1879年,當時的駐日公使何如璋剛到日本一年,他通過買通的間諜得到了日本高層的戰略意圖。對此,何如璋向清政府匯報時說道:「日本眼光所注不在西洋,而在中國與琉球、朝鮮各國。」
而後不久的公元1882年,朝鮮發生了壬午兵變,朝鮮人燒了日本公使館,引得日本派兵平亂。清朝政府也派兵來到朝鮮平定叛亂,並且在之後和日本共同駐軍。當時的中國駐日本國大臣黎庶昌報告清政府:「日本國事事與中國為難,怕不馴於打仗不止,萬不可再以'餘力'應對。」
日本在19世紀80年代不敢全面跟中國交惡,但是已經在國策中制定了侵略計劃,並在東亞諸國的外交過程中不斷和中國對抗。當時的清政府仰仗著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還能在日本面前挺起腰杆,畢竟1880年的日本海軍只有一些魚雷艇和近海艦船。但是日本帝國海軍也在飛速發展,小小的日本國居然用60%的國家財政發展海軍,連天皇都一天少吃一頓飯省錢買軍艦,終於讓日本海軍在1890年代趕上了北洋水師。
就跟歐洲的巴爾幹半島被譽為「歐洲火藥桶」一樣,19世紀的東亞也有自己的火藥桶,那就是朝鮮半島。中日兩國自從1882年壬午兵變後就駐軍朝鮮,朝鮮國內事實上成為了中日的角鬥場,一直到1894年徹底撕破臉皮。
日本從豐臣秀吉時代就制定了從朝鮮到中國的侵略策略,甲午戰爭爆發後,日本舉國歡騰,碼頭上歡送日軍出師的百姓人山人海,此戰也真的成為了改變日本國運的戰爭。
二、滅亡中國的「直隸作戰計劃」
1894年的中日戰爭裡清軍一敗塗地,陸軍被日本從朝鮮殺到國境內,淮軍、湘軍、東北練軍都沒能阻擋侵略者的鐵蹄。在海上戰場,白銀堆砌的北洋水師因李鴻章"避戰保船"的命令而萎縮不前,最後被日軍全殲。
此時在整個華北,已經沒有一支像樣的軍隊能跟日本作戰,日軍在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橫行無阻,已經事實上形成了軍事佔領。清廷此時害怕日軍繼續進攻京津地區,所以趕緊求和,派奕聯合美國和俄國調停戰爭。
但此時,日本高層產生了分裂,軍隊的激進派認為調停不可接受,現在日軍在中國勢如破竹,京津唾手可得,拿下北京再談判,清朝就會言聽計從。
但日本以伊藤博文為首的政客們很樂意調停,因為這場仗已經打得很吃力了。日本此時還不是世界強國,只是一個軍隊強大而國家貧弱的畸形政權。自從甲午戰爭開始後,日本國內不堪重負,發生了多次叛亂起義,趕緊結束戰爭才能穩住國內的局勢。
最終,在拿下了威海衛之後的1895年2月,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答應和談,兩國開始商議條約。但是日本人很狡猾,他們一邊在和談,另一邊卻在準備全面佔領直隸省的戰爭計劃,史稱「直隸作戰計劃」或者「直隸大決戰」。
日軍在3月初建立了「徵清大總督府」,計劃駐紮在旅順,然後派遣日本國內精銳的近衛師團前去旅順支援。在這個計劃中,日軍將南北兩路夾擊京津,因為北洋水師已經覆滅,日本的運兵船和運糧船在渤海暢通無阻;遼東地區此時激戰正酣,但是膠東半島清軍已沒有還手之力,日軍由此增兵向北京施壓。
為了壓迫李鴻章儘快籤字,伊藤博文把這個瘋狂的計劃告訴了李鴻章,李鴻章將原話稟報朝廷。光緒皇帝此時已經被架空,奕和慈禧知道了「直隸作戰計劃」後馬上低頭,讓李鴻章趕緊籤字。
三、全面侵華?日本此時的實力
直隸作戰計劃嚇破了清朝統治者的膽子,有了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先例,清政府早已如驚弓之鳥,只想保住皇權統治。
但是,日本此時真的有底氣發動「直隸大決戰」嗎?
其實後來回過頭看,日本此時也是打腫臉充胖子,虛張聲勢嚇唬李鴻章,日軍根本無力再戰下去,保住現有的勝果都很吃力。
1894年底,日本的國庫已經告急,1895年春,日本國庫已經一乾二淨,完全靠發行戰爭國債來維持國家運轉。日本在甲午戰爭短短一年就發2.2億日元國債,等於1.5億兩白銀,日本國內財富已經透支,民眾早已沒錢繼續買國債了。
因而,伊藤博文在談判的時候很急躁,而且寸步不讓,想用霹靂手段讓清朝快速就範,就是怕夜長夢多,被清朝看穿自己的底牌。
其實,當時清朝內也不乏繼續打下去的聲音,不光朝廷主戰派想打,就連康有為梁啓超這樣的書生都主張遷都再戰,不用早早議和。
但是慈禧還是命令李鴻章籤了字,其原因不光是因為統治階級的短視,還有一層滿清貴族自己的考慮。
四、清廷的「算盤」
李鴻章自己也知道,若清朝遷都再戰,日本必將陷入長期戰爭,最後被拖垮,但是清政府是死都不會同意的。
自從太平天國運動結束後,中國的南方已經是漢人官員的天下了,在漢族官僚最鼎盛的時候,天下督撫大員,光湘軍出身的就有七八個。清朝自從入關開始就「以滿制漢」,這一情況在太平天國後完全顛倒,南方的滿人幾乎全部被洪秀全屠殺,滿族官員也難以控制湘軍、淮軍、楚軍等等私人武裝,清朝的統治已經有了裂痕。
甲午戰爭中,清朝依仗的已經是淮軍和其改編的練軍,八旗早已退出歷史舞臺。要是再繼續打下去,大戰在京津地區爆發,南方軍隊北上勤王,幾十萬漢人軍隊和日軍大戰,無論勝負,大清朝廷的權威肯定會再遭削弱,兵權徹底旁落漢人之手,這是清朝貴族最害怕的。
割地議和,天下還是愛新覺羅的「天下」,但是再打下去,中國的萬裡江山姓什麼就不知道了。有這一層擔憂在,就算慈禧、奕知道日本是強弩之末,也不敢下定決心再戰,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就是封建統治者唯一的出息。可以說,甲午戰爭賠的2億兩,其實是慈禧等滿清舊權貴用來買一個相對「安逸」的晚年罷了。
參考資料:1、《從《馬關條約》看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吳松芝2、《晚清政治鬥爭與甲午戰爭的失敗》,陳偲聰、周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