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籤馬關條約,甲午戰爭如何發展?清朝躺著都贏,日本早透支了

2021-01-08 WarOH協虎

文/商學野

在清末的列強侵略戰爭裡,甲午中日戰爭是史學界公認的對晚清影響最大的戰爭,其地位可能在後來的「庚子事變」之上。維新領袖梁啓超曾這樣評論甲午戰爭:「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

甲午戰敗後割讓臺灣島和遼東半島,並賠白銀2億兩給日本,就算遼東半島最後用3000萬兩「贖回」,但是這個割地賠款的體量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歐洲侵略清朝,賠款頂多千萬兩,割地也就一些小島嶼,而小小的日本的胃口之大讓清朝驚訝,甚至讓歐洲列強都目瞪口呆。

此戰後,大清朝的腐朽無能暴露在全世界面前,前後持續30年的洋務運動也沒能富國強兵。列強本來以為清朝已經崛起,沒想到這4萬萬人的大帝國還是那麼不堪一擊。於是,西方列強再次雲集東亞,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甲午戰爭起於朝鮮,結束於遼東和山東,日軍無論是陸戰還是海戰都摧枯拉朽,清軍毫無還手之力,幾乎沒有打過像樣的勝仗。正因為軍事上的一敗塗地,李鴻章最後去日本談判,日方幾乎沒有給清朝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只有「允」或者「不允」而已。日方以不同意條約就再開戰端攻打北京為要挾,讓清政府低頭,最後籤下了《馬關條約》。

日本當時在軍事上確實有壓倒性的優勢,但若是清朝皇帝光緒堅決不同意馬關條約,他們真有能力全面侵華嗎?當時的日本,又對下一步侵略中國有何計劃呢?

一、從朝鮮到中國

清朝和日本的關係在明治維新之後就不斷惡化,日本先把魔爪伸向琉球王國,要吞併這個島國,清朝雖然一直表示反對,但是又無力抗衡。和清政府只防著西洋人不同,日本人其實早就蓄謀已久跟中國一決雌雄。侵略琉球、朝鮮是他們侵略中國的跳板,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又正好給了日本登陸朝鮮的機會。

其實,早在1879年,當時的駐日公使何如璋剛到日本一年,他通過買通的間諜得到了日本高層的戰略意圖。對此,何如璋向清政府匯報時說道:「日本眼光所注不在西洋,而在中國與琉球、朝鮮各國。」

而後不久的公元1882年,朝鮮發生了壬午兵變,朝鮮人燒了日本公使館,引得日本派兵平亂。清朝政府也派兵來到朝鮮平定叛亂,並且在之後和日本共同駐軍。當時的中國駐日本國大臣黎庶昌報告清政府:「日本國事事與中國為難,怕不馴於打仗不止,萬不可再以'餘力'應對。」

日本在19世紀80年代不敢全面跟中國交惡,但是已經在國策中制定了侵略計劃,並在東亞諸國的外交過程中不斷和中國對抗。當時的清政府仰仗著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還能在日本面前挺起腰杆,畢竟1880年的日本海軍只有一些魚雷艇和近海艦船。但是日本帝國海軍也在飛速發展,小小的日本國居然用60%的國家財政發展海軍,連天皇都一天少吃一頓飯省錢買軍艦,終於讓日本海軍在1890年代趕上了北洋水師。

就跟歐洲的巴爾幹半島被譽為「歐洲火藥桶」一樣,19世紀的東亞也有自己的火藥桶,那就是朝鮮半島。中日兩國自從1882年壬午兵變後就駐軍朝鮮,朝鮮國內事實上成為了中日的角鬥場,一直到1894年徹底撕破臉皮。

日本從豐臣秀吉時代就制定了從朝鮮到中國的侵略策略,甲午戰爭爆發後,日本舉國歡騰,碼頭上歡送日軍出師的百姓人山人海,此戰也真的成為了改變日本國運的戰爭。

二、滅亡中國的「直隸作戰計劃」

1894年的中日戰爭裡清軍一敗塗地,陸軍被日本從朝鮮殺到國境內,淮軍、湘軍、東北練軍都沒能阻擋侵略者的鐵蹄。在海上戰場,白銀堆砌的北洋水師因李鴻章"避戰保船"的命令而萎縮不前,最後被日軍全殲。

此時在整個華北,已經沒有一支像樣的軍隊能跟日本作戰,日軍在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橫行無阻,已經事實上形成了軍事佔領。清廷此時害怕日軍繼續進攻京津地區,所以趕緊求和,派奕聯合美國和俄國調停戰爭。

但此時,日本高層產生了分裂,軍隊的激進派認為調停不可接受,現在日軍在中國勢如破竹,京津唾手可得,拿下北京再談判,清朝就會言聽計從。

但日本以伊藤博文為首的政客們很樂意調停,因為這場仗已經打得很吃力了。日本此時還不是世界強國,只是一個軍隊強大而國家貧弱的畸形政權。自從甲午戰爭開始後,日本國內不堪重負,發生了多次叛亂起義,趕緊結束戰爭才能穩住國內的局勢。

最終,在拿下了威海衛之後的1895年2月,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答應和談,兩國開始商議條約。但是日本人很狡猾,他們一邊在和談,另一邊卻在準備全面佔領直隸省的戰爭計劃,史稱「直隸作戰計劃」或者「直隸大決戰」。

日軍在3月初建立了「徵清大總督府」,計劃駐紮在旅順,然後派遣日本國內精銳的近衛師團前去旅順支援。在這個計劃中,日軍將南北兩路夾擊京津,因為北洋水師已經覆滅,日本的運兵船和運糧船在渤海暢通無阻;遼東地區此時激戰正酣,但是膠東半島清軍已沒有還手之力,日軍由此增兵向北京施壓。

為了壓迫李鴻章儘快籤字,伊藤博文把這個瘋狂的計劃告訴了李鴻章,李鴻章將原話稟報朝廷。光緒皇帝此時已經被架空,奕和慈禧知道了「直隸作戰計劃」後馬上低頭,讓李鴻章趕緊籤字。

三、全面侵華?日本此時的實力

直隸作戰計劃嚇破了清朝統治者的膽子,有了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先例,清政府早已如驚弓之鳥,只想保住皇權統治。

但是,日本此時真的有底氣發動「直隸大決戰」嗎?

其實後來回過頭看,日本此時也是打腫臉充胖子,虛張聲勢嚇唬李鴻章,日軍根本無力再戰下去,保住現有的勝果都很吃力。

1894年底,日本的國庫已經告急,1895年春,日本國庫已經一乾二淨,完全靠發行戰爭國債來維持國家運轉。日本在甲午戰爭短短一年就發2.2億日元國債,等於1.5億兩白銀,日本國內財富已經透支,民眾早已沒錢繼續買國債了。

因而,伊藤博文在談判的時候很急躁,而且寸步不讓,想用霹靂手段讓清朝快速就範,就是怕夜長夢多,被清朝看穿自己的底牌。

其實,當時清朝內也不乏繼續打下去的聲音,不光朝廷主戰派想打,就連康有為梁啓超這樣的書生都主張遷都再戰,不用早早議和。

但是慈禧還是命令李鴻章籤了字,其原因不光是因為統治階級的短視,還有一層滿清貴族自己的考慮。

四、清廷的「算盤」

李鴻章自己也知道,若清朝遷都再戰,日本必將陷入長期戰爭,最後被拖垮,但是清政府是死都不會同意的。

自從太平天國運動結束後,中國的南方已經是漢人官員的天下了,在漢族官僚最鼎盛的時候,天下督撫大員,光湘軍出身的就有七八個。清朝自從入關開始就「以滿制漢」,這一情況在太平天國後完全顛倒,南方的滿人幾乎全部被洪秀全屠殺,滿族官員也難以控制湘軍、淮軍、楚軍等等私人武裝,清朝的統治已經有了裂痕。

甲午戰爭中,清朝依仗的已經是淮軍和其改編的練軍,八旗早已退出歷史舞臺。要是再繼續打下去,大戰在京津地區爆發,南方軍隊北上勤王,幾十萬漢人軍隊和日軍大戰,無論勝負,大清朝廷的權威肯定會再遭削弱,兵權徹底旁落漢人之手,這是清朝貴族最害怕的。

割地議和,天下還是愛新覺羅的「天下」,但是再打下去,中國的萬裡江山姓什麼就不知道了。有這一層擔憂在,就算慈禧、奕知道日本是強弩之末,也不敢下定決心再戰,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就是封建統治者唯一的出息。可以說,甲午戰爭賠的2億兩,其實是慈禧等滿清舊權貴用來買一個相對「安逸」的晚年罷了。

參考資料:1、《從《馬關條約》看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吳松芝2、《晚清政治鬥爭與甲午戰爭的失敗》,陳偲聰、周彥

相關焦點

  • 這個英國士官目睹了甲午戰爭,聲稱:清軍不是敗給了懦弱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中日戰爭,這場戰爭的成敗與否,直接關乎到兩國在近代化努力探索的失敗,然後淪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從此被列強欺負,要知道,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的國內並不比清朝好多少,雖然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後,國家有所起色,但想打贏清朝這個龐然大物,他們心裡也沒譜,可惜日本人此時相當團結,全國上下勒緊褲腰帶,從牙縫裡擠出資金讓海軍打了一仗,這點從後來的馬關條約喪心病狂的要求戰爭賠款就能看出來,
  • 揭秘清朝末年駭人聽聞三件的怪事,滿清不滅天理難容!真是喪心病狂!
    我國歷史悠久,歷代王朝更替都免不了會發生戰爭。但是,很多王朝滅亡之前都有預兆,特別是一些不道王朝。我國歷史上第二個殖民地偽政權——清朝(第一個是蒙元)就是這樣。清朝末期,滿清殖民地偽政權滅亡前夕,中國發生了三件匪夷所思的事件。這三件事發生之後,清朝隨即就滅亡了,實在是讓人慨嘆不已。
  • 老照片,甲午戰爭時期的朝鮮,那時清朝和日本正在這裡激戰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國王邀請宗主國清朝出兵鎮壓,清政府派葉志超、聶士成率2500名清軍入朝。日軍亦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藉口不請自來,逐漸增至上萬人,朝鮮半島局勢驟然緊張。圖為在仁川登陸的日本軍隊,日軍登陸後通過馬匹把大量的戰略物資運輸到戰爭前線。
  •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陣亡4萬人,但是你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甲午戰爭,清朝敗在無備而迎戰。正所謂奇襲七分強,無備處處慌。歷史上眾多戰爭以弱勝強均不離此法則。 甲午海戰,當時日本能造整隻艦船,日本所造艦船雖小可以源源不斷地出來,武器彈藥也是如此!當時清政府船要買,炮要買,炮彈更要買!
  • 甲午戰爭前,大清被歐美公認為列強之一,為什麼還會敗給日本人?
    雖然不想再次回顧,但講近代史,總繞不過這場戰爭,我們後面將用幾期的篇幅,來詳細分析一下甲午中日戰爭的經過,以及,清朝究竟為什麼會失敗?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6期:甲午戰爭前,大清被歐美公認為列強之一,為什麼還會敗給日本人?
  • 清朝為何打不過日本?對比一下二者的發展模式,你能不佩服日本嗎
    ·日本是怎麼變強大的現在網上不是經常有這樣的一句話嗎?不要說抱怨自己窮,也不要給自己找藉口,一切都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一個人如此,一個帝國不也一樣嗎?相比清朝,日本在自然資源、文化遺產、地理面積和人才儲備等各方面有一件比得上清朝嗎?但為何日本卻打敗了清朝和沙俄這兩大怪獸了呢?
  • 當年日本居然害怕清朝,說大清要橫行萬國稱雄東洋
    東洋情勢錯綜複雜,不可以常道論之,如我兵備不充分,又何能排除萬難,安然屹立于波瀾之中耶。」山縣有朋擔任過日本的內閣總理,居然說清朝要橫行萬國,稱雄世界。清朝在日本人眼裡有這麼厲害嗎?說清朝稱雄世界純屬神話,說清朝威脅日本這是日本軍國主義擴軍備戰的最好的理由。
  • 外國人眼中的清朝是什麼樣的?原來並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清乾隆年間,一個叫關齡修的日本人,拿出自己保存的深衣幅巾及東坡巾,問了一句話,讓中國人啞口無言!他說:「這是我國古代的衣服,跟禮經上說的一樣,你們有這樣的衣服嗎?」這個被問到的中國人,尷尬地說:「這是前朝秀才的衣服樣式。
  • 日本式的風俗畫:中日甲午戰爭
    清日三國交涉的情景中日戰爭對中日兩國以及東亞地區的國際形勢具有重要的意義,中日兩國今日國運的淵藪都是如此。這個系列的風俗畫是當時日本畫家對戰爭的寫照。此圖為1894年6月至7月的三方談判。在朝鮮政府與東學軍就全州和議達成後,朝鮮政府要求中日撤兵,日本公使大鳥圭介開始與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商談撤兵問題,但在日本政府干預下,不但沒有撤軍,而且不斷增兵,不久,日軍在朝鮮的駐軍就大大超過了清軍。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也是清廷的決策者,他希望中日兩國聯合撤兵,既不向朝鮮增兵,也不按袁世凱、聶士成等人的建議先由清軍撤兵,最終給了日本人一個可以乘機。
  • 清朝成為殖民地後,不敢稱自己為「大清」,曾偷偷換了3次名字!
    隨著辛亥革命的成功,我國人民終於推翻了腐朽的清朝統治,結束了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在這段歷史裡,清朝統治者的懦弱表現,不斷刷新了我們的三觀,可謂是沒有最慫只有更慫!那麼,清朝統治者們一般自稱是什麼?最早的時候,入關後的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自稱大清,這種稱謂也是氣吞山河的豪邁叫法,呼應了歷史上那些著名的王朝。不過奈何後世子孫敗家,隨著中英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侵略者屢屢進犯中國,強迫中國籤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像是在中英《南京條約》裡,清朝就自稱「大清」。
  • 甲午戰爭前後日本吞併朝鮮的過程
    起義遍及朝鮮南部,朝鮮政府被迫向清政府求援,清政府出兵朝鮮,日本也趁機出兵,進而襲擊清軍,發動了「甲午戰爭」。清政府在這次戰爭中戰敗,1895年4月17日,又是李鴻章在日本馬關籤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第一條就是放棄朝鮮的宗主權,承認朝鮮「完全獨立」,至此,日本就奪取了朝鮮的宗主權。朝鮮政府本來想依靠清政府來維護自己的獨立完整,對抗日本侵略,這個願望落空了。
  • 甲午戰爭中日本死傷1.2萬人,清軍死了多少?說出來讓人大跌眼鏡
    就八國聯軍時,八國軍隊中只有英法出了3000人補刀的正規軍,其餘國家均是從殖民地招來的殘兵,總數不超過萬人,而就是這樣一支軍隊竟然將慈禧太后打得西逃,清王朝的落後甚至都影響到當時的官員。八國聯軍時李鴻章等人發起東南自保,都不願意幫助懦弱的清王朝。那麼在甲午戰爭中,中國軍隊損失是多少呢?
  • 甲午戰爭日本向清政府索賠2.3億白銀,日俄戰爭向俄國要了多少?
    1904年2月8日夜間,日本對俄不宣而戰,日俄戰爭就此爆發。戰爭打了一年多,雙方都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在美國的調停下,不得不握手言和。事後雙方都宣傳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以局外人的角度來看,真正的勝利者屬於日本。
  • 近代日本大間諜的自白書:沉睡90年的密檔首次翻譯出版
    2017年4月20日,在中日《馬關條約》籤署122周年之際,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上海人民出版社在世紀出版大樓聯合舉辦了《宗方小太郎日記(未刊稿)》新書首發式。發布會之所以選在這個特殊的時間舉辦,是因為此次出版的日記主人與甲午戰爭,與近代中日關係史有莫大的聯繫。
  • 清朝滅亡前,發生了三件很詭異的事件,至今都很難解釋
    在清朝即將滅亡的時候,也發生了一些讓人難以理解,很難琢磨的事情,而這些事情發生的原因才是我們值得深思的。一個國家從強盛走向衰亡,並不是幾件事情都能決定的,是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累積造成的。而清朝在滅亡前發生的幾件怪事,如果我們分析一下,就不難理解清朝為什麼會滅亡了,我們來看一下清朝在滅亡前發生的這幾件怪事。
  • 歷史上釣魚島記載:歸屬中國還是日本?
    大量古代權威文獻證明,在1895年日本利用甲午戰爭之機竊取釣魚島之前,中國至少已先於日本500多年發現、認識並實際利用了這些島嶼。衝繩在1879年被日本正式吞併之前為「琉球國」,曾是接受中國冊封的海上獨立王國,根本不是日本領土。1895年之前,琉球乃至被日本吞併後的衝繩都只有36島而從未包括釣魚島。中國與琉球之間的國界線在赤尾嶼和久米島之間。
  • 晚清中國的「日本轉向」:東亞古典精神的相逢與終結
    1868年12月,英國外交大大臣克拉林敦向到訪的中國首位外交全權大臣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 1820—1870)表示,英國「既不願也不打算不友好地對中國施加壓力去促使它的政府加速發展它和外國的關係,倒是願意促使它持續穩妥地發展,並且在發展時英國願意適當而且合情合理地尊重該國臣民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