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當時的平壤牡丹臺和玄武門,這兩處是平壤北邊的戰略要地。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國王邀請宗主國清朝出兵鎮壓,清政府派葉志超、聶士成率2500名清軍入朝。日軍亦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藉口不請自來,逐漸增至上萬人,朝鮮半島局勢驟然緊張。
圖為在仁川登陸的日本軍隊,日軍登陸後通過馬匹把大量的戰略物資運輸到戰爭前線。 1894年6月,中日兩國正式宣戰前,為加強駐朝兵力,清朝派遣衛汝貴的盛字軍,馬玉昆的毅字軍,左寶貴的奉軍和豐升阿的奉天練軍盛字營及吉林練軍等共32營,1.3萬多人趕赴平壤駐守。
圖為站在大同門樓上俯瞰平壤街景,這些建築物都建的很稠密一個挨著一個的,房屋都比較低矮。中日宣戰後,葉志超,聶士成又率領牙山戰役敗退下來的清軍3000多人趕來會合,平壤清軍總兵力增達1.5萬餘人,另有朝鮮軍隊千餘人協助守衛。
圖為平壤船橋裡戰地,此時已是一片廢墟。清朝軍隊和日本軍隊在這裡進行激烈的戰鬥,在這裡清軍擊退日軍。平壤之戰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共三十五營,一萬五千人;進攻平壤的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雙方兵力旗鼓相當。日軍分四路圍攻平壤,由於李鴻章「先定守局,再圖進取」的作戰方針及清將葉志超的膽小昏聵、縮手縮腳,日軍遂順利完成了對平壤的包圍。
圖為當時位於平壤的一處日軍指揮部。在這裡要說下清朝將領葉志超,他在牙山戰役後戰敗誇勝,謊報戰功,還得到了獎賞。在城西南戰場,作為總指揮的他貪生怕死,在戰局膠著的情況下,竟樹白旗停止抵抗,並下令全軍撤退。撤退的清軍中日軍埋伏,死亡2000人,被俘500餘人。平壤之戰以清軍大敗告終。以後6天中,清軍狂奔五百裡,一路逃至鴨綠江邊,於21日渡鴨綠江回國。日軍一路高歌猛進,佔領朝鮮全境。
圖為當時在平壤的日軍第三師團司令部,這個建築物修建的挺氣派的,之前一定是某個朝鮮王朝的王宮大臣的家產,此時已經被這些侵略者日本兵所佔領。可見建築物上那些懸掛的牌匾,上面都是漢字。
圖為日軍在當時的漢城凱旋門舉行的一場部隊檢閱儀式。從1394年朝鮮王朝的創始人李成桂遷都到這裡,這裡一直是朝鮮王朝的首都,漢城直到2005年才被改為現在的首爾。平壤之戰是甲午戰爭爆發後中日陸軍第一次大兵團作戰。此戰日軍傷亡約700人,清軍傷亡2000多人,500人被俘,超過日軍傷亡人數2倍多。日軍乘勝推進,完全控制了朝鮮半島,此後更加猖狂,很快將戰火燒向中國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