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前1000年左右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由於所處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朝鮮半島上的國家不論在統一還是分裂時期,都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自始至終與我國保持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繫,在外交關係上,要麼臣服,要麼對抗,要麼合作。直到1876年,日本強迫朝鮮王朝籤訂《江華條約》從而打開朝鮮國門之前,朝鮮就像1840年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政府一樣,把自我封閉、閉關鎖國作為基本國策,西方國家遂美其名曰「隱士王國」。
不過,雖然朝鮮在1866年和1871年兩次擊敗美國和法國艦隊的入侵,但還是被日本在1875年借「雲揚號事件」打開了國門,而美國也在1882年強迫朝鮮籤訂了《朝美修好通商條約》,從此,朝鮮的國門完全被打開而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朝鮮開始與外面的世界全面接觸,「隱士王國」退出歷史舞臺,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朝鮮與外部接觸的歷史完全就是一段屈辱的歷史。
「朝鮮」國號的由來
朝鮮半島的社會發展階段從公元前1000左右算起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古代社會(公元前1000年左右-1866年)、近代社會(1866-1926年)和現代社會(1926年至今)。其中,「朝鮮」這個國號確定於1392年,那一年,高麗(918-1392年)大將李成桂發動兵變廢除高麗國王而建國,由於李成桂主動臣服於我國明朝,明太祖朱元璋遂以「朝日鮮明」為意將「朝鮮」作為國號賜給李成桂,李成桂建立的國家故被稱為「朝鮮王朝」。
現代朝鮮半島版圖的成型
值得一提的是,朝鮮王朝從建國的第一天就同明朝保持著友好關係,因此明朝是我國古代中原和少數民族政權中唯一沒有與朝鮮半島的國家發生軍事衝突的朝代,而且明神宗還在1592年派兵幫助朝鮮打敗了日本豐成秀吉的入侵。明朝不僅沒有入侵過朝鮮,朱元璋還讓朝鮮的疆域擴展到了鴨綠江流域,而到了明英宗朱祁鎮(1427-1464年)時期,朝鮮東北部的疆域擴展到了圖們江流域。這樣一來,加上高麗王朝在1105年設置了耽羅郡(1121年改名濟州),現代朝鮮半島的版圖也就基本成型。
朝鮮不忘明朝恩德,始終「思明反清」
正因為和明朝的特殊關係,朝鮮在後金崛起以及清朝建立後一直「思明反清」。皇太極在1627年派阿敏打敗朝鮮,但雙方議和後,朝鮮不僅沒有中斷與明朝的宗藩關係,還拒絕承認皇太極在1636年建立的大清國,於是皇太極在1637年再次派兵入侵朝鮮,朝鮮被迫臣服清朝並斷絕了與明朝的宗藩關係。不過,朝鮮雖然在表面上臣服於清朝,但在以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著「思明反清」的意識形態,這從近代朝鮮王朝的服飾和日常生活習慣可以看出,由此可見我國明朝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對朝鮮的深刻影響。
朝鮮王朝的短暫繁榮
眾所周知,清朝初期的重心在中原的治理以及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平定西北的叛亂以及防範俄國的侵略,所以在朝鮮臣服清朝後,沒有再入侵朝鮮。加上日本在1592年侵略朝鮮失敗後,暫時放棄了染指朝鮮,於是朝鮮在18世紀左右經歷了一段經濟和文化的短期恢復、發展和繁榮,這段時間被稱為「英正時代」。在這段時間中,社會經濟得到推動和發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使朝鮮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天主教也在18世紀後期傳入了朝鮮。
但朝鮮正祖(1752-1800年)去世後,朝鮮進入了外戚專權的「勢道政治」形態,朝鮮社會再次全面陷入動蕩和混亂時期。1864年,興宣大院君李罡應(1821-1898年)把自己的兒子李煦(朝鮮高宗)(1852-1919年)扶上王位,並獨掌朝政,實行「大院君改革」。他希望通過改革強化中央集權、緩和社會矛盾、實現富國強兵並抵制西方國家的侵略。
公公和兒媳輪番執政,「隱士王國」退出歷史舞臺
大院君堅持「閉關鎖國」,於是美國在1866年以「舍門將軍號事件」、法國以9名天主教傳教士被朝鮮政府處死的「丙寅洋擾」事件為藉口,發動了打開朝鮮國門的侵略戰爭,但朝鮮人民同仇敵愾,擊敗了美法艦隊的入侵。1871年,美國再次入侵朝鮮,這一次美國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朝鮮無論如何都不同意與美國締結條約和打開國門,美國只得撤離。
不過,大院君的改革和專權沒有得到以他的兒媳閔妃(明成皇后)(1851-1895年)和大多數利益集團的擁護,老百姓的生活也非常艱難,而經過「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也因大院君不願開放國門而大為光火併威脅入侵朝鮮。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大院君因不同意立閔妃和高宗唯一的兒子李拓為世子從而加深了公公和兒媳之間的矛盾。
1873年11月,閔妃集團以「高宗親政」為藉口,把大院君趕下了臺。不過,閔妃集團並沒有真正讓高宗親政,而是由閔妃獨攬大權。閔妃反對「閉關鎖國」,提倡「開化」,不過在對外關係上,閔妃先是親日,接著親清,最後又親俄。閔妃掌權後,朝鮮在1876年與日本籤訂了《江華條約》,向日本敞開了國門,緊接著又在1882年5月與美國籤訂了通商條約,從此朝鮮的國門完全被打開,朝鮮成為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社會,「隱士王國」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朝鮮在中日俄三個雞蛋上輪番跳舞
閔妃上臺後,幾乎全部取締了大院君時期的內政外交措施,而且她任人唯親、排除異己以致政治腐敗、階級矛盾激化。與此同時,閔妃所鼓吹的親日「開化」政策實質上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並不是為了朝鮮的民族利益,尤其是她與日本籤訂的《江華條約》使朝鮮軍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1882年7月,大院君藉助「壬午兵變」驅逐了閔妃,再次上臺執政,不過,閔妃集團請求並獲得了清朝的幫助,宗主國清朝派兵趕在日本之前平息了兵變,大院君重新執政33天後便被趕下了臺。有意思的是,清軍扣押並拘禁了大院君,而閔妃也得以再次掌權。
閔妃再次執政後從親日派變成了親清派,清朝作為朝鮮的宗主國自然在朝鮮的權利得到了大大提升,這當然引起了日本的強烈不滿。1884年12月4日,日本派兵協助朝鮮的開化黨人發動了旨在使朝鮮脫離中國而獨立以及改革朝鮮內政為目的的具有資本主義改革性質的「甲申政變」,不過袁世凱親自率軍在12月6鎮壓了這次政變,從此清朝加強了對朝鮮內政外交的控制和幹涉。
先後在壬午兵變和甲申政變輸給清朝後,日本暫時放棄了對朝鮮的軍事幹涉,轉為利用《江華條約》加緊對朝鮮人民的經濟剝削,當然了,此時的清朝也加強了對朝鮮的控制,這自然進一步激化了朝鮮的民族矛盾。同時,閔妃集團的腐朽統治也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的階級矛盾。1894年2月15日,朝鮮爆發了反帝反封建的「東學黨起義」(也稱朝鮮甲午農民戰爭),在朝鮮軍隊屢戰屢敗之後,閔妃集團不得不再次請求宗主國清朝派兵鎮壓。清朝派兵在6月8日左右陸續登陸朝鮮,並要求朝鮮政府與起義軍講和,以全峰準為領袖的起義軍同意與政府講和,起義暫時告一段落。
不過,蓄謀已久的日本決定利用「東學黨起義」這個機會驅逐清朝在朝鮮的勢力並控制朝鮮。1894年7月23日,日本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藉口,派兵1萬多人從仁川登陸,衝進王宮挾持了高宗和閔妃,並再次扶持大院君建立親日的傀儡政權。7月25日,日軍突然先後在海上和陸上發動「豐島海戰」和「成歡之戰」,猝不及防的清軍倉促應戰,「甲午中日戰爭」(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全面爆發。最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戰敗,在被迫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後,清軍完全撤離朝鮮半島,日本控制了朝鮮。
甲午中日戰爭後,被日本挾持的閔妃見風使舵,變成了親俄派。閔妃在俄國駐朝使館的幫助下,推翻了親日政權而第三次執政,不過日本在1895年10月8日發動「乙未事變」,暗殺了閔妃,重建了親日政權。這不僅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反響,而且俄國和朝鮮親俄派趁機對日本和親日政權發動打擊。1896年2月11日,朝鮮高宗李煦從王宮逃到俄國使館,直到第二年2月20日才回到王宮,這一事件被稱為「俄館播遷」。期間,親日政權被推翻,俄國在朝鮮扶植了親俄政權掌控朝鮮。
此時的日本還不足以對抗俄國,只能與俄國談判協商並在1896年5、6月份兩次與俄國籤訂協定書,這樣日本和俄國在朝鮮的勢力基本達到了均衡。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日本的談判代表,後來兩次擔任日本首相的山縣有朋曾向俄國提出以三十八度緯線分割朝鮮的建議,但俄國拒絕了日本的提議。
「韓國」這一名稱的由來和朝鮮半島徹底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俄館播遷」後朝鮮高宗李煦在1897年10月12日稱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李煦試圖在國際事務中保持中立,但這怎麼能滿足日本的狼子野心呢。對「俄館播遷」和「三國幹涉還遼」事件耿耿於懷的日本在1904年2月8日挑起了「日俄戰爭」,1905年9月5日,俄國戰敗,徹底退出朝鮮,從此日本獨霸了朝鮮。
日本獨霸朝鮮後,先是讓大韓帝國成為了日本的保護國,接著在1907年逼迫高宗李煦退位並扶持李煦的兒子李拓繼位,最後在1910年強迫大韓帝國籤訂了《日韓合併條約》。同年8月29日,純宗李拓被迫退位,日本設直屬於日本天皇的朝鮮總督府管理朝鮮,大韓帝國(朝鮮王朝)自此滅亡,而朝鮮半島徹底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朝鮮進入現代社會
大韓帝國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後,日本恢復了「朝鮮」的名稱,不過,統一朝鮮半島長達618年的朝鮮王朝進入了「日本帝國佔領期」。1926年,金日成(1912-1994年)創辦朝鮮第一個革命刊物《紅日》以宣傳馬列主義,朝鮮從而進入現代社會。同年,金日成建立「打倒帝國主義同盟」,朝鮮進入「抗日武裝鬥爭時期」,直到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
不過,朝鮮人民並沒有因為二戰的結束和日本的投降而真正走上民族獨立的道路,相反,美國陸軍參謀迪安·臘斯克在1945年8月的一個晚上,隨手在朝鮮半島地圖上一划,一條「三十八度緯線」從此將本來就多災多難的朝鮮分成了南北兩半,從而導致了1950年「韓戰」的爆發。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