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後期,面對窮途末路的敗局,日本帝國主義分子已經幾近癲狂,在太平洋諸島一次次覆滅性、自殺性地「玉碎」收場,給美國為代表的盟軍造成極大的人員損耗,加上頑固的日本軍部還準備實施「一億玉碎」計劃,準備與登陸日本本土的美軍同歸於盡。為了最大限度減少盟軍死傷,於是美軍果斷對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直接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當然,蘇聯的及時參戰也是一大促成因素)。
原子彈在廣島上空引爆
可以說,正是這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實地試爆,震撼了日本以及世界各國,讓原子彈威名遠揚,成為美國的一把撒手鐧。但是,在五年後進行的韓戰中,美國即使是死傷慘重,幾近失敗,常規武器用盡,卻沒有再動用過原子彈這種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以扭轉戰局,贏得戰爭主動權。這是為什麼呢?
B-29轟炸機投彈
其實,並非美國沒有這麼想過。在韓戰開始時,美國總統杜魯門就直接威脅說「在最危急的時刻……我們一直在考慮動用原子彈」,對中朝軍隊實施核打擊。作為原子彈轟炸的積極倡導者——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為此還提交了一個用15~30顆原子彈在中朝邊境炸出一個原子輻射區域的方案。甚至就連一貫反對使用原子彈的陸軍參謀長柯林斯,也開始研究「在何種情況下需要使用原子彈,可打擊的最合適的目標,需要制訂何種政策和做何種準備,以確保我們在時機合適時能夠使用原子彈。」
巡視戰場的麥克阿瑟
當時原子彈已經運到了日本,在衝繩基地的轟炸機也做好了準備性工作,就差一聲令下了。但是,直到戰爭結束這一計劃也未能實施。
其實,這看似迷惑的一系列舉動背後,隱藏著美國的自負和無奈:
首先,因為當時中國與朝鮮、蘇聯籤訂了三國同盟條約,視為一體。那麼對參戰的中朝軍隊動用原子彈,無異於對蘇聯的挑釁和刺激。而作為同樣擁有原子彈的國家,蘇聯並不懼怕美國的核威懾和核打擊。一旦美國動用原子彈轟炸朝鮮,那麼就意味著資本主義社會跟社會主義社會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也就是爆發全面的核戰爭。由於忌憚蘇聯的直接幹涉,將局部戰爭擴大化,美國這才不得不放棄核打擊計劃。
史達林、杜魯門、邱吉爾(從右向左)
其次,當時投入朝鮮戰場的「聯合國軍」除了美國,還有英、法等歐洲盟國,而這些國家在二戰中幾乎都被打殘了,國力衰微,百廢待興,被美國「捆綁」參戰的他們也急於從朝鮮戰場脫身,回歸國家建設軌道,也不希望戰火過度蔓延,一旦動用核武器,戰局必將走向失控,將把自己國家拖進大戰深淵,對於這些歷經二戰戰火摧殘的國家而言,這幾乎是不可想像的!因此,以英國、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輪番遊說美國,希望其不要用原子彈!最後這才說服杜魯門不使用原子彈。
爭奪陣地
再者,以朝鮮狹小的地形,一旦大規模使用原子彈,其輻射力必然也會對「聯合國軍」和韓國軍民造成嚴重危害,這也就意味著無論敵我雙方,都將一同被拖入死亡「煉獄」。而且動用原子彈的一個不可估量的後果就是——戰爭升級,戰火將越燃越旺,美國本就期待速戰速決,而這樣卻無異於火上澆油,只能導致美國在戰爭泥潭中越陷越深。同時,這將把更多美國青年引入朝鮮戰場,充當侵略的炮灰,這在反戰浪潮高漲的美國國內,民眾必然會群起反對,美國政府必將面臨執政危機,乃至倒臺。
美軍消耗的炮彈
同時,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造成巨大人員傷亡,其破壞力讓世界都震驚。而且美國面臨巨大的世界輿論譴責。如果再次在朝鮮半島使用,那麼在道義上和輿論上,美國必將成為眾矢之的,為世界人民所反對,這種被動局面也不是美國想看到的!
所以終其一戰,在朝鮮戰場以及後來的越南戰場,雖然美國不乏動用原子彈的可能性,但最終都沒有實施,原因無非美國在權衡利弊之後做出的無奈妥協。
板門店籤署停火協議
別看美國擁核自重,它也多限於核威懾。二戰後的幾場局部戰爭,與日本戰場形勢迥然不同,它要面臨更為複雜的戰爭格局,一旦動用核武器,這其中的高昂代價以及附帶的不可控的影響,是美國本身就無法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