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韓戰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全面武裝,對朝鮮展開迅猛的攻擊,曾一度攻打到鴨綠江邊,為了保家衛國,中國志願軍出動趕赴朝鮮與「聯合國軍」開展殊死搏鬥,韓戰,史達林本不情願,為何最後又強烈支持?
韓戰最主要的戰爭就是陸軍站,翻開沉重的史書你會發現只有朝鮮援助,卻沒有蘇聯正面和「聯合國軍」較量的身影,雖然蘇聯空軍進行過參戰,但是始終未曾踏入朝鮮戰地。儘管韓國一度的挑釁,但是蘇聯起初不願介入韓戰,甚至多次要求朝鮮克制,還打算撤出在平壤等地區設立的軍事基地。
1949年底,史達林依舊反對韓戰的爆發,並且試圖制止朝鮮的軍事行動,但是時間來到1950年1月份,史達林對之前的態度完全否定,統一併且支持韓戰的爆發,這是為何,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能夠讓史達林有如此的轉變?其實根本上和中國建交有很大的關係。
1949年10月,社會主義性質的新中國成立,並且採取「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和蘇聯建立友好的外交關係,以至於大多數國家都認為蘇聯在遠東的勢力得到加強,其實並非如此。新中國的成立對蘇聯來說就是一把利劍,可以讓蘇聯在亞洲擁有一個極大的安全緩衝區;但有好就有壞,所以對蘇聯不利的就是中國的強大會威脅蘇聯。當《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籤訂之後,蘇聯開始「緊張」起來,為了自己的利益地位,必須轉變自己之前的想法,所以才會出現180°大轉變。
和中國建交之後,不管韓戰誰輸誰贏對蘇聯的影響都不太大。如果韓戰朝鮮勝出,對蘇聯當然有大大的好處——朝鮮半島被蘇聯控制!如果戰爭失利,韓戰陷入危機情況,中國考慮到自己的安危必然會向蘇聯求助,最終達到駐紮中國領地的目的。韓戰爆發之後,「聯合國軍」將戰況逼近中國邊界之時,中國趕赴朝鮮戰場,因為武器的落後,毛澤東感受到天壤地別的差距之後很快便向蘇聯展開求助,蘇聯確實進行了武器援助,不過也不盡人意。
不管蘇聯有沒有正面參與戰爭,好處他都有,既保存實力,又可坐享其成。不過中國人民志願軍原要比蘇聯想像的好,不僅戰爭取得勝利,而且震驚到蘇聯,讓蘇聯一度認為中國的強大會威脅到他在遠東的地位和影響力。不過話說回來,蘇聯當初和美國的冷戰,也開始讓蘇聯變得不清醒,他援助過中國沒有錯,但是錯在盲目援助。在蘇聯解體之前,蘇聯盲目援助第三世界國家高達64個,那時的蘇聯已經是「力不從心」的狀態,卻還要勒緊褲腰到援助他國,這種犧牲自己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並不被看好,果真在1991年解體!
蘇聯是一種神奇的存在,在短短的時間內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並且在二戰中付出很大的努力,援助貧窮國家,很像一個大國風範,但是背後的一切都是為了強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