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大將表面上是因為兵敗被殺,其實摻雜了史達林悔不當初的惱羞成怒,正是因為巴甫洛夫在1937年給出的錯誤結論,讓蘇軍在裝甲兵建設中「開了倒車」,進而深邃影響了蘇德戰爭爆發初期的戰局,當德國坦克洪流滾滾而來之時,蘇軍機械化部隊卻硬是無力抵擋。

巴甫洛夫出身於沙俄軍隊,改投紅軍後於1928年畢業於著名的伏龍芝軍事學院,此時年僅31歲,如果按部就班的晉升,蘇德戰爭爆發的1941年他撐死就是個少將。然而蘇軍的大清洗和騎兵出身,讓他迅速脫穎而出,與朱可夫同時被選為兩名「後備幹部」,從騎兵團長幹起一路狂升,八年後的1936年就已經晉升裝甲兵上將,出任蘇聯駐西班牙軍事顧問團團長。
西班牙內戰是蘇德兩軍和武器裝備的初次交手,甚至可以理解為未來蘇德戰爭的預演。德國人幫助佛朗哥的叛軍,派出了「兀鷹軍團」和託馬中校指揮的一些1號坦克參戰,這個託馬中校後來成為中將,是隆美爾非洲裝甲軍團的副手。而蘇聯當然支持共和軍,由巴甫洛夫擔任指揮官的「志願部隊」光T26、BT7等型坦克就裝備了700多輛。

巴甫洛夫同時兼任了蘇聯志願部隊的坦克旅旅長,蘇德兩軍隨即在第三國進行交手,1936年12月德軍裝甲部隊首次投入實戰,託馬率400輛德意坦克發起進攻,試圖突破西班牙共和軍的防線實施迂迴包抄。不過當時的德國坦克兵還是一群生瓜,由於攻擊初期進展順利,他們很快脫離了步兵和炮兵的掩護,在山地條件下闖進了巴甫洛夫迅速構建起的反坦克炮防線,一輛輛裝甲薄弱的一號坦克被打爆。
蘇軍裝甲部隊隨後出動坦克發動反擊,大敗德意聯軍,從表面上看來,裝甲兵上將巴甫洛夫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他首先用反坦克火力狙殺、然後動用本方坦克出擊的戰法大獲成功。同時由於擁有戰場實踐的發言權,巴甫洛夫單方面作出「權威性」的結論,然後回國後單獨向史達林進行了匯報:「利用坦克奔襲敵人的後方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就是把坦克軍用於乘勝追擊也不可能了,現代戰爭中坦克不能發揮獨立作戰的作用」。

史達林確實將巴甫洛夫視為軍事新星和自己著意提拔的愛將,當然也就相信了他的結論,不僅晉升巴甫洛夫為大將,授予「蘇聯英雄」獎章,還特別給總參謀部發出訓令:「以坦克兵為中心建立機械化部隊的思想是不正確的」。於是在1939年11月,蘇軍已經組建的機械化軍被全部解散,坦克被分別配屬給步兵師,也就是說,在巴甫洛夫的直接影響下,蘇聯人自廢武功,在裝甲兵建設上開了歷史的倒車。
而以古德裡安為代表的德國人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認為不是坦克突擊不好用,而是訓練和裝備不足,因而繼續加強裝甲師的建設,從而在「閃擊戰」的裝備、戰術和指揮上確立了領先地位。及至西歐戰役德軍橫掃英法聯軍的1940年5月,蘇軍才意識到裝甲兵建設的錯誤道路,緊急恢復了機械化軍的建制,然而由於時間太過倉促,加之摩託化水平不足,使機械化軍缺乏整體的機動能力,在戰術上也非常呆板,仍然停留在1937年的水平線上。
這個時候巴甫洛夫並沒有被追究責任,受寵依舊,與朱可夫分掌蘇軍兩個最重要的軍區:西部軍區和基輔特別軍區,也都是德軍《巴巴羅薩計劃》的主攻方向。當1941年6月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百萬大軍殺奔而來時,巴甫洛夫大將年僅44歲,他被「拔苗助長」的太快了,既沒有朱可夫那樣的軍事天分,也不具備深厚的作戰指揮功底,因此他指揮的西方面軍很快趨於崩潰。
蘇聯西方面軍有672000餘人、100000門各式火炮、2200輛坦克和1900架飛機,是一個紙面兵力非常龐大的重兵集團,然而包克元帥和古德裡安大將的閃擊戰完全把這位「蘇聯英雄」打懵了。西方面軍所屬的各機械化軍雖然一度進行了反突擊,然而坦克和步兵的脫節,讓蘇軍的反擊通通失敗並且損失慘重,一個個集團軍或者軍級部隊被迂迴合圍,僅僅一個多星期,西方面軍就垮掉了。

實事求是的說,在開戰後基本喪失制空權的情況下,以及裝甲兵戰術和坦克水平的嚴重落後(T34太少),換成任何一個蘇軍將領來,也不太可能擋住德國裝甲部隊的瘋狂突破,所以巴甫洛甫的戰敗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他的能力又實在太弱,在史達林的嚴令下缺乏靈活的指揮能力,沒能挽救更多的部隊免於合圍,致西方面軍幾乎全軍覆滅,這也確實是拔苗助長的嚴重後果。
史達林終於忍無可忍了,實際上在德軍橫掃西歐的期間,史達林也一定意識到了巴甫洛夫1937年的結論是非常錯誤的,而戰場上蘇軍的崩潰坐實了這一點,其心中的悔恨和惱怒可想而知。如果巴甫洛夫能夠在戰場上有不錯的表現,大約可以功過相抵,現在新仇舊恨加在一起,以及史達林在蘇德戰爭爆發初期的情緒敗壞(消失了兩周時間),那麼追究巴甫洛夫已經不可避免了,火大吖。

1941年7月28日,根據蘇聯國防委員會第0250號命令,原西方面軍司令員巴甫洛夫以及他的參謀長、通信主任和麾下的第4集團軍司令員,共四名將軍被軍事法庭判處有罪並剝奪軍銜,旋以「叛國罪」執行槍決。其實另外三個部下就是倒黴的「陪綁」,而「叛國罪」也恰恰說明了史達林的憤怒狀態,打敗仗的將軍當時多了,巴甫洛夫菜是菜了點,咋就叛國了呢?無它,是他的錯誤理論影響和破壞了蘇軍的發展路線,而打敗仗並不一定是必死的理由。
儘管1956年巴甫洛夫終於被平反,但是筆者個人認為,資質平庸的巴甫洛夫在作戰中的失誤或可免於死罪,但是其理論上的錯誤、以及通過史達林影響到了蘇軍建軍思路上的惡果,直接造成了開戰初期蘇軍的巨大損失,使成千上萬的蘇軍官兵犧牲在德軍坦克之下,倒真的是死不足惜,因為這是戰略層面上的罪無可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