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歷史如果說,別忘了關注點讚評論哦!)
巴甫洛夫,蘇聯大將,蘇聯紅軍西方面軍指揮員,曾進入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先後任騎兵團長、機械化團長和旅長,參加過參加過一戰、蘇俄國內戰爭、西班牙內戰、蘇芬戰爭,曾被授予「蘇聯英雄」的稱號。
在蘇德戰爭前夕,巴甫洛夫誤判了局勢,認為德軍的不會主攻目標不在西方面軍,因而未作較全面的準備。
但是,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向明斯克發起猛烈進攻,並部署了包圍陣型,巴甫洛夫完全慌了,指揮部隊向前進行反突擊,結果陷入了德軍的「口袋陣」,整個西方面軍陷入包圍。
這時,蘇軍統帥部失去了對巴甫洛夫的聯繫,史達林便緊急命令朱可夫前往明斯克尋找巴甫洛夫。原來巴甫洛夫跑到了一個集團軍的司令部,這等於放棄了整個方面軍的指揮。
在比亞韋斯託克-明斯克戰役結束後,有著67.2萬人,10087門各式火炮,2201輛坦克以及1909架飛機的西方面軍在一個多星期內幾乎全軍覆沒。
史達林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這樣一個事實:那樣強大的一個方面軍一個星期就完了!
於是,怒不可遏的史達林決定槍斃巴甫洛夫。
可讓巴甫洛夫最無法忍受的是,竟然用「叛國罪」這個罪名來槍斃他。
他想申訴,可是已經晚了。
巴甫洛夫的死無疑是個悲劇,但他自己也有很大責任。1941年初,蘇聯組織了一次軍事演習,朱可夫的藍軍用跟德軍差不多的打法就擊敗了巴甫洛夫的紅軍,但在對德作戰時,巴甫洛夫的打法幾乎沒有任何改進。
但用叛國罪槍斃巴甫洛夫,完全是子虛烏有。
因為蘇軍的主力在西南方面軍而不是西方面軍,德軍則集結重兵進攻。那怕換朱可夫來指揮,也未必打得贏。
(感謝大家觀看本期文章,如果您有素材與問題,歡迎私信與評論,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