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

2020-10-05 中國青年網

導語

從1901年至今,眾多科學家因其偉大的成就而榮膺諾貝爾獎,名載史冊。他們的名字如雷貫耳,常令我們滿懷崇敬,有「高山仰止」之心。其實,當我們梳理這些科學家的成長足跡,便會發現,他們嚴謹認真的面孔下,都有一顆有趣的靈魂。這些靈魂給予我們的,除了感動、崇敬,還有驚訝、讚嘆、會心一笑等等豐富而美好的感情。

諾貝爾獎得主軼事——

生理學或醫學篇

「以毒攻毒」: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

(因研究白喉的血清療法而榮膺1901年首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世紀初,白喉是威脅兒童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美國每年有10萬到20萬人發病,年死亡人數為15000人左右,其中主要為兒童;而歐洲更是每年約有5萬人死於該病。

貝林無意中得知古代中醫典籍上有一條醫理——「以毒攻毒」。貝林認為,這條醫理之所以能沿用至今,必定有其科學性。而且,在歐洲,琴納首創的天花疫苗和巴斯德的狂犬疫苗都是以毒攻毒的實例。「既然病毒菌能產生毒素,毒害人和動物,那麼就一定會有一種攻毒的抗毒素。」

在此思路的啟發下,貝林與同事將患過白喉的老鼠血清注射入新患白喉的老鼠體內後,新感染白喉的老鼠奇蹟般地痊癒了,這說明感染過白喉的老鼠體內有某種對抗白喉桿菌毒素的物質,他們將其命名為「白喉抗毒素血清」,這就是血清療法的雛形。

1891年聖誕節,貝林首次成功用羊血清,治癒了一名白喉患兒——人類徵服白喉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不久白喉疫苗也投入使用。

貝林為研究抗毒素,在實驗室度過了5000多個日夜,不幸染上了當時屬於絕症的肺結核病。但他並未停止前進的腳步,又投入到攻克結核病的研究當中,後來研製出抗結核疫苗,肺結核也從「絕症」列表中劃掉。

點評:

貝林在做軍醫期間就立誓,今生都要為減輕人類的痛苦活著,矢志不渝。他的一生都在踐行這一理想,填補了科學領域的多項空白,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所謂「大醫精誠」,莫不如此!

視覺中國供圖

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伊萬·彼得羅維奇·巴甫洛夫

(因在消化系統生理學方面取得的開拓性成就而榮膺1904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是俄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巴甫洛夫從事科學研究60多年,為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巴甫洛夫最著名的實驗發現了條件反射。他發現狗在看到食物或者吃東西之前會流口水,隨後在每次給狗餵食之前,都會給出搖鈴、亮紅燈等信號。在這些信號與食物接連出現幾次之後,他嘗試只給出信號而不餵食,結果發現狗雖然沒有看到食物卻依然會流口水——這種現象就叫做條件反射。

這項研究自1901 年起,直到 1936 年巴甫洛夫逝世為止,35 年來巴甫洛夫一直專心從事條件反射實驗研究。

即便在生命彌留之際,他仍然在為自己的研究而忙碌:他密切地關注著越來越糟的身體變化,並不斷地向身邊的助手口授生命衰變的感覺,希望能為自己摯愛的科學留下更多資料。面對親朋好友的關懷,他只能不近人情地拒絕:「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

點評:

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要學會做科學的苦工」;其次,要謙虛;第三要有熱情。記住,科學需要人的全部生命。巴甫洛夫的一生正是這三句話的真實寫照。

「瘟疫的剋星」和他的顯微鏡:羅伯特·科赫

(因為對細菌學發展的巨大功績而榮膺19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873年,羅伯特·科赫30歲生日那天,深深理解他的夫人用全部積蓄買了一臺顯微鏡送給他作為生日禮物,從此,這臺顯微鏡成為科赫最親密的戰友,陪伴著他做出了一個又一個重大發現。

1876年他分離出炭疽桿菌,這是人類第一次證明一種特定的細菌是引起一種特定的傳染病的病因。1880年他分離出傷寒桿菌;1881年他發現了霍亂弧菌;1882年3月24日他又分離出結核桿菌,並在柏林的一次醫學年會上宣布了分離出結核桿菌,這在醫學上是一次偉大的發現,那時他只有39歲。科赫對結核桿菌和結核菌素的發現,為人類防治結核病提供了寶貴的理論知識。

科赫一直在與瘟疫作鬥爭,即便他晚年期間,因心臟病而住進巴登溫泉別墅療養,還帶著那臺心愛的顯微鏡,念念不忘對傳染病的研究。1910年,這位「世界傳染病消防隊隊長」在巴登溫泉村與世長辭。

而他那臺心愛的顯微鏡,仍然珍藏於德國柏林大學,供世人瞻仰,靜靜地講述著科赫奮鬥的一生,激勵後人繼續努力。

點評:

科赫一生都像個勇敢的鬥士,把畢生精力獻給了攻克傳染病的事業,他用堅韌、勇敢和執著奮鬥的精神,實現了自己「永不虛度年華」的初心。基於科赫貢獻,人們將科赫稱為「瘟疫的剋星」。

視覺中國供圖

「浪子回頭金不換」:查爾斯·斯科特·謝靈頓

(因關於神經功能方面的發現而榮膺193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謝靈頓小時候生活在貧民窟,沾染了一身壞習氣,是倫敦遠近聞名的街頭惡少,被人背地裡稱為「不是好種的惡童」。儘管如此,哪個少年不多情?年少的他愛上了一個農場的擠奶女工,並激動地向她求婚,可迎接他的是鄙夷的冷眼以及刺耳的挖苦:「你這個臭流氓,怎麼配向我求婚!我寧可跳進泰晤士河淹死,也不會嫁給你!」

真不知謝靈頓怎樣熬過了那些痛苦的時日,人們只看到倫敦街頭從此少了一位浪蕩少年,而劍橋大學則多了一位埋頭苦讀的學生。隨後,謝靈頓在科研領域不斷創造輝煌,並在知天命之年出版了劃時代的巨著:《神經系統的整合作用》,這本書在神經生理學領域的地位堪比牛頓定律在物理學上的地位。

57歲時,謝靈頓被任命為牛津大學生理學教授,從這一年開始進入他人生中最忙碌、收穫也最多的時期。1932年,75歲高齡的謝靈頓終於收穫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對他幾十年如一日獻身科研的最好嘉獎!

點評:

1952年,95歲的謝靈頓安然辭世。不知道那一刻,他有沒有想到那位擠奶女工?歲月是最好的「魔術師」——數十年光陰將一個無所事事的浪蕩公子雕刻成受萬人敬仰的大科學家,這當中,離不開謝靈頓自己迎難而上的執著和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

「白眼兒可好?」:「遺傳學之父」託馬斯·亨特·摩爾根

(因發現遺傳學中染色體所起的作用而榮膺193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摩爾根是那種只顧研究而不計較其它得失的科學家的典範。在研究上,他一絲不苟,不達目的不罷休。

1908年,摩爾根在哥倫比亞大學一間不足25平方米的實驗室裡,開始用果蠅作為實驗材料,研究生物遺傳性狀中的突變現象。他希望在餵養果蠅的過程中發現突變的果蠅類型。但最初2年,他一無所獲。直到1910年5月的一天,摩爾根的實驗室裡產生了一隻奇特的雄蠅——它的眼睛不像同胞姊妹那樣是紅色,而是白的。

關於這隻果蠅,還有一段趣事:摩爾根的太太在醫院臨產,他急急忙忙趕到醫院,太太第一句話問的卻是:「白眼兒可好?」最後,摩爾根的孩子平安無事,但白眼兒虛弱無比。據說摩爾根晚上把這隻果蠅帶回家去,裝在瓶子裡,睡覺時放在身旁,白天又帶回實驗室。就這樣,在摩爾根的精心照顧下,「白眼兒」終於同一隻正常的紅眼雌蠅交配以後才死去,留下了突變基因,也為摩爾根的遺傳學研究打開了一扇窗戶。

而在生活方面,摩爾根可謂完全放飛自我。他頭髮不梳,有時沒找到皮帶,就在褲子上扎一根繩子;還有一次,他發現襯衫上有個大洞,就請辦公室裡的人拿張白紙給糊上。對諾貝爾獎這一崇高無比的榮譽,他同樣不當回事:當時報上登著他的一張照片,是他隨便拉著幾個在附近看熱鬧的孩子一起照的,而且,他藉口工作太忙而沒有到瑞典去出席頒獎儀式。

點評:

摩爾根一生獻身科研,淡泊名利,心無旁騖,終有大成,這種做事業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蘇格蘭老古董」:亞歷山大·弗萊明

(因發現溶菌酶和青黴素開啟抗生素療法的新紀元而榮膺194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弗萊明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他不尚空談,只知道默默無言的工作,起初並不受人們的重視。他在倫敦聖瑪麗醫院實驗室工作時,那裡許多人當面叫他小弗萊,背後則嘲笑他,給他取了一個綽號「蘇格蘭老古董」。弗萊明也不以為意,只是認真踏實地做自己的事情。

1928年,弗萊明在倫敦大學講解細菌學,無意中發現黴菌有殺菌作用,這種黴菌在顯微鏡下看起來像刷子,所以,弗萊明叫它為「盤尼西林」。從此,弗萊明開始深入系統地對盤尼西林進行研究,但直到1938年,盤尼西林才正式在病人身上使用。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盤尼西林救活了無數條生命。

其實,很多人都知道手破了以後,塗一些黴菌就可以預防感染,但他們只停留在這種「經驗」的地步,未曾深入研究。弗萊明的重大發現看似偶然,但其實,他默默研究了10年。

點評: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上帝常同人開玩笑,但絕無惡意。」「處處留心皆學問」!生活中有許多值得我們留心觀察的事物,只要我們靜下心來,認真思考,深入研究,都有可能做出重大的發現。

伉儷情深的諾獎夫婦:卡爾·科裡和妻子格蒂·科裡

(因發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而榮膺194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卡爾·科裡和妻子格蒂·科裡是同齡人,而且是老鄉。他們雙雙考入布拉格大學,雙雙博士畢業,雙雙離開二戰前夕的歐洲去了美國,然後雙雙獲獎。

他們是夫妻,也是合作夥伴。他們全身心投入科研中。格蒂經常會提出某個想法,然後兩個人就一起進入實驗室予以證實或者證偽;卡爾經常會提出一些實驗的技巧,格蒂就去踐行。卡爾尊重格蒂的才華;格蒂信任卡爾的能力,他們的親密關係甚至超出了他們的科學努力。有人如此評價他們之間的心有靈犀:「就像她寫了上半句,他就可以接上下半句。」

卡爾在1947年諾貝爾晚宴上的講話中總結了他們合作的本質:「我們的合作始於30年前,當時我們還是布拉格大學的醫學院學生,此後一直在繼續。我們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補的。」

點評:

諾貝爾獎百年歷史上,僅有5對夫妻檔,包括居裡夫婦和小居裡夫婦等,這些伉儷情深的諾獎夫婦向我們展示了何為真正的志同道合,也為艱深的科學探索史寫下溫柔浪漫的註腳。

「臨死前還在修改論文」:弗朗西斯·克裡克

(因發現核酸的分子結構及其對生物材料信息傳遞的重要性而榮膺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53年4月25日,克裡克和沃森合作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核酸的分子結構--DNA的一種可能結構」的論文,這篇論文被譽為是「生物學的一個標誌,開創了新的時代」,也讓他們摘得諾貝爾獎的桂冠。

現在我們看來,DNA雙螺旋結構並不複雜,那麼為什麼是克裡克和沃森而不是與他們同時代的其他科學家,用克裡克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想,詹姆斯和我最值得稱讚的是我們選對了問題並堅持不懈地為之奮鬥。為了找到黃金,我們一路跌跌撞撞,總是犯錯誤,這是真的,但事實是我們仍在一直尋找黃金。」

隨後,克裡克將興趣轉向神經科學。1976年,60歲的他來到索爾克生物研究所,開啟科學生涯的第二次領域大轉換——開始從事對腦和意識的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點評:

在成功的道路上,興趣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執著的信念,不斷探索的精神,那麼,也不會取得最後的成功,而克裡克正是那個「一直尋找黃金的人」。2004年因大腸癌病逝,他的同事科赫曾感嘆道:「他臨死前還在修改一篇論文,他至死猶是一名科學家」!

視覺中國供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西德尼·布倫納

(因發現了在器官發育和「程序性細胞死亡」過程中的基因規則而榮膺200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小時候,布倫納偶然讀到謝伍德·泰勒寫的《青年化學家》,這本厚書打開了他對化學實驗的興趣之門。說幹就幹,很快,他就組建了自己的小小實驗室。他跑到藥店買藥材,根據配方製造各種各樣的藥物,而且嘗試著從花瓣裡提取色素。上大學後,神奇的生物世界在他面前展示開來,他尤其對各種生命到底是如何發育生長的感到好奇,於是選擇了細胞生理學作為主要研究方向。

在英國牛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布倫納前往劍橋大學卡文迪遜實驗室師從弗朗西斯·克裡克,開始了數十年波瀾壯闊的學術生涯。1956年,他揭示了DNA轉譯密碼機理;1961年,他發現了信使RNA;1965年,他展開了長達12年的線蟲研究並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從小到大,布倫納一直把興趣愛好放在重要位置,他遵從這些興趣,努力鑽研,做出了巨大的成就。

點評:

高爾基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感興趣,才能熱愛,才能真正達到「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境界,也才能在此基礎上取得巨大的成功。

「只出了一個點子」:保羅·勞特伯

(因磁共振成像(MRI)技術領域的突破性成就而榮膺200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74歲的勞特伯教授在得知自己獲得諾貝爾獎後對採訪的媒體記者說:「有關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究,我提供的是一個基本點子。」

「只出了一個點子」只是勞特伯的自謙之詞,從1971年的研究到1973年取得突破,從80年代初第一臺醫用核磁共振成像儀的問世到如今這項技術在全世界的初步普及,正因為有了勞特伯的這個點子,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問世及其許多可能的應用就顯而易見了。

磁共振給醫學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使人體無須開刀就能看到其內部狀況的清晰圖像,這不僅免除了不必要的外科手術,也避免了X射線對人體的輻射。它甚至還將大腦變成了一本開放的「書籍」,使研究人員能夠辨別大腦在執行不同任務時哪些區域呈活躍狀態等。

點評:

好點子都是科學家智慧的結晶,而這些智慧又由不斷的學習和探索積累而成,是科學家們嘔心瀝血、不懈奮鬥的成果。人類歷史上的每次進步,都離不開一個個看似簡單的「點子」,讓這些點子來得更猛烈一些吧!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的狗正在死亡
    ▲簡稱巴氏青年在解釋這個梗之前我們先來一起回憶一下在中學階段生物課的學習中我們都學習過的那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巴甫洛夫的狗長期受到毒打和調教在潛意識層面形成條件反射的思維定式以至於在生活中也會下意識進入工作狀態的人類被稱為巴甫洛夫青年
  • 巴甫洛夫,俄羅斯生物學的絕唱
    1875年,25歲的巴甫洛夫以出色的成績完成了課程,並獲得了生理學學士學位。出於對生理學的濃厚興趣,巴甫洛夫決定繼續深造,並就讀於帝國醫學外科學院,之後,在這所學院,巴甫洛夫度過了40多個年頭。在著名外科醫生波特金的生理實驗室,巴甫洛夫展開了有關心臟神經的研究。
  • 巴甫洛夫的狗
    巴甫洛夫發現並開闢了一條通往認知學的道路,讓研究人員研究動物如何學習時有一個最基本的認識。所有這些都要歸功於流口水的狗狗。著名的心理學家巴甫洛夫用狗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每次給狗送食物以前打開紅燈、響起鈴聲。這樣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鈴聲一響或紅燈一亮,狗就開始分泌唾液。
  • 巴甫洛夫,我不是心理學家
    巴甫洛夫是一個手藝精湛的外科醫生,從未讓他的實驗動物在外科手術中死去。1888年,他迎來了首次重要的成功,當時他隔離了一顆仍在活動著的哺乳動物心臟。這是人們第一次直接觀察到心臟的活動。在尋找消化系統上的窗口時,巴甫洛夫設計了一個手術。這個手術把一個「微型胃」從器官中分離出來,放在一個囊袋中,以便他能夠觀察狗的胃中發生的腺體活動而不會被正在消化著的食物所汙染。
  • 巴甫洛夫,俄羅斯生物學的絕唱
    然而,誰能想到,這些發現僅僅是巴甫洛夫開創性工作的前奏?在對消化生理的研究中,巴甫洛夫發現實驗動物往往在看到、聞到食物的時候消化液就開始增加分泌了。從20世紀初,巴甫洛夫又開始研究神經的高級活動,第一次發現大腦皮質功能的活動規律。這一次,他在狗的腮部開了個小孔,用一根細細的導管安在它的一個唾液腺上。
  • 生理學之父——巴甫洛夫
    中學時代,巴甫洛夫閱讀了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和赫爾夢等人的著作,對這些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和唯物主義者皮薩列夫,以及俄國生理學家謝切諾夫的著作,決定了巴甫洛夫一生的道路。1870年,21歲的巴甫洛夫離開神學院,依靠口袋裡的一張貧困證明書」免費進入了彼得堡大學,攻讀生理學專業。
  • 「巴甫洛夫的狗」的啟示
    焦點小屋堅持分享第1156天「巴甫洛夫的狗
  • 那個讓巴甫洛夫追悔莫及的科學家
    還記得那篇巴甫洛夫,俄羅斯生物學的絕唱中,巴甫洛夫深表遺憾地說:「自然,人家是對的。那個讓巴甫洛夫追悔莫及的科學家便是斯塔林。斯塔林開闢了內分泌研究的新紀元,一生曾四次「陪跑」諾獎,遺憾的是,因為缺乏英國同行生理學家的支持,他並未摘得一塊諾貝爾獎。
  • 巴甫洛夫,俄羅斯生物學的絕唱|賽先生
    然而,誰能想到,這些發現僅僅是巴甫洛夫開創性工作的前奏?在對消化生理的研究中,巴甫洛夫發現實驗動物往往在看到、聞到食物的時候消化液就開始增加分泌了。從20世紀初,巴甫洛夫又開始研究神經的高級活動,第一次發現大腦皮質功能的活動規律。這一次,他在狗的腮部開了個小孔,用一根細細的導管安在它的一個唾液腺上。當狗吃東西流唾液的時候,一部分唾液就通過導管流到外面。
  • 巴甫洛夫:靠「虐狗」虐出了諾貝爾獎,這個「虐狗狂人」不一般
    巴甫洛夫在大學的前兩年表現平凡,在大學三年級時上了齊昂(Ilya Cyon)教授所開授的生理學,對生理學和實驗產生了濃厚興趣,巴甫洛夫最終成為了一名心臟及消化系統的專家。1897年,一本《主要消化腺功能講義》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巴甫洛夫這個名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本完整的呈現了消化系統功能的著作。很快,這本書被翻譯成了英文、德文、日文…成為了消化系統研究的經典之作。
  • 巴甫洛夫的狗和斯金納的鼠
    中國EAP學院第二期心理諮詢師」雙成季」•李不言EAP嫡傳師資班擴展閱讀巴甫洛夫的狗和斯金納的鼠
  • 【心理小貼士】巴甫洛夫的狗實驗
    巴甫洛夫的狗實驗解釋和說明許多人類行為,包括恐怖症從何而來,你為何不喜歡某種食物,什麼是你情緒的來源,廣告是如何發生作用的,為何在面試或考試前你會感到焦慮,是什麼引起你的性慾……而由實驗得出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也被應用於生活解決各種實際問題。20世紀70年代初,人們通過巴甫洛夫條件反射技術解決了在牧場中狼捕殺羊的問題。
  • 巴甫洛夫與狗的30年
    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裝置圖心理學原理——經典條件作用:學習的一種基本形式。在這一個學習過程中,一種能夠產生先天反射的刺激與另一種中性刺激聯繫在一起,後者便具有了引發相同反應的能力。有一天,巴甫洛夫進來了,一邊搖著音叉,發出討厭的聲音,但一邊又把狗食端進來房間,看到美食,狗忍不住了,留下了口水。然後這麼做了許久以後,每次發出這種聲音的時候,狗就能夠享受當天的美食。後來,有一天,聲音照例響起來,狗的口水也照例留下來,可是左等又等,都不見吃的過來。「那再等等吧」,狗這麼安慰自己。然後還是沒有實物,狗望眼欲穿,可是沒有東西吃。但是口水還是一直留。
  • 考點總結—巴甫洛夫思想
    巴甫洛夫的思想作為教師考試的必考考點,且內容較多,能否準確把握該知識點關係到考生最後考試的得分情況。那麼怎麼準確的把巴甫洛夫的思想呢,中公講師將在此幫您進行釋疑解惑。一、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1.巴甫洛夫的經典實驗:經典條件反射實驗(狗進食搖鈴實驗)。
  • 巴甫洛夫與斯金納的對比
    巴甫洛夫與斯金納是教育心理學中學習理論章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流派的重要考查人物,考查時多以客觀題形式進行。二者雖同為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流派,但是理論內容卻截然不同。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巴普洛夫與斯金納的對比分析。1.理論名稱不同:巴甫洛夫的理論為「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斯金納的理論為「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 行為主義之巴甫洛夫
    行為主義之巴甫洛夫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9-27 09:10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教育心理學中重要人物之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作為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代表人,他研究的是有機體的應答性行為。他通過狗搖鈴實驗提出了他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對於巴甫洛夫我們需要掌握三個知識點:四個事項、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系統、兩大規律。(一)巴甫洛夫實驗的四個事項巴甫洛夫在給狗做實驗時,餵狗饅頭,狗吃饅頭時分泌唾液,這是狗的本能,我們把它稱之為無條件反射,對應的刺激(饅頭)稱之為無條件刺激。巴甫洛夫在餵狗饅頭時口袋有隻鈴鐺,每次餵饅頭時鈴鐺都會響,久而久之狗聽到鈴聲也會分泌唾液,這是狗後天學習獲得的,我們把它稱之為條件反射,與之對應的刺激(鈴聲)稱之為條件刺激。
  • 巴甫洛夫逝世之前,實驗室裡人來人往,他也同樣認真工作著
    「巴甫洛夫」的這種見解巴甫洛夫是沒有的,巴甫洛夫青年時代雖然熱衷於比薩列夫的自然科學萬能的說教,但是他對比薩列夫反對詩、反對藝術的攻擊是不理睬的,不接受的,巴甫洛夫一生沒有掩飾過藝術給自己的象孩子般的狂喜和藝術贏得他的眼淚。他看到任何美的東西,都能深深地感動。他在別人無動於衷、只報以淡然一瞥的那些現象中,常常發現這種美。美的實驗他能夠無止境地欣賞著。
  • 巴甫洛夫-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
    巴甫洛夫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是教育心理學考查的一個重要知識點,其中包括巴甫洛夫的經典實驗-狗進食的搖鈴實驗以及該實驗下獲得的關於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基本規律,且此知識點以選擇題為主進行考察。下面對這兩部分知識做一詳細闡述。
  • 巴甫洛夫為何在戰爭初期,就被史達林給槍斃了?因為他罪無可赦
    而德米特裡·格利戈裡耶維奇·巴甫洛夫指揮的西方面軍,在戰爭開始的第一周就基本賠光了自己的部隊,巴甫洛夫本人最後也被史達林以叛國罪直接槍斃了。那巴甫洛夫究竟是做錯了什麼,以至於他成為戰爭初期第一個被槍斃的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