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從1901年至今,眾多科學家因其偉大的成就而榮膺諾貝爾獎,名載史冊。他們的名字如雷貫耳,常令我們滿懷崇敬,有「高山仰止」之心。其實,當我們梳理這些科學家的成長足跡,便會發現,他們嚴謹認真的面孔下,都有一顆有趣的靈魂。這些靈魂給予我們的,除了感動、崇敬,還有驚訝、讚嘆、會心一笑等等豐富而美好的感情。
諾貝爾獎得主軼事——
生理學或醫學篇
「以毒攻毒」: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
(因研究白喉的血清療法而榮膺1901年首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世紀初,白喉是威脅兒童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美國每年有10萬到20萬人發病,年死亡人數為15000人左右,其中主要為兒童;而歐洲更是每年約有5萬人死於該病。
貝林無意中得知古代中醫典籍上有一條醫理——「以毒攻毒」。貝林認為,這條醫理之所以能沿用至今,必定有其科學性。而且,在歐洲,琴納首創的天花疫苗和巴斯德的狂犬疫苗都是以毒攻毒的實例。「既然病毒菌能產生毒素,毒害人和動物,那麼就一定會有一種攻毒的抗毒素。」
在此思路的啟發下,貝林與同事將患過白喉的老鼠血清注射入新患白喉的老鼠體內後,新感染白喉的老鼠奇蹟般地痊癒了,這說明感染過白喉的老鼠體內有某種對抗白喉桿菌毒素的物質,他們將其命名為「白喉抗毒素血清」,這就是血清療法的雛形。
1891年聖誕節,貝林首次成功用羊血清,治癒了一名白喉患兒——人類徵服白喉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不久白喉疫苗也投入使用。
貝林為研究抗毒素,在實驗室度過了5000多個日夜,不幸染上了當時屬於絕症的肺結核病。但他並未停止前進的腳步,又投入到攻克結核病的研究當中,後來研製出抗結核疫苗,肺結核也從「絕症」列表中劃掉。
點評:
貝林在做軍醫期間就立誓,今生都要為減輕人類的痛苦活著,矢志不渝。他的一生都在踐行這一理想,填補了科學領域的多項空白,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所謂「大醫精誠」,莫不如此!
視覺中國供圖
「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伊萬·彼得羅維奇·巴甫洛夫
(因在消化系統生理學方面取得的開拓性成就而榮膺1904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是俄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巴甫洛夫從事科學研究60多年,為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巴甫洛夫最著名的實驗發現了條件反射。他發現狗在看到食物或者吃東西之前會流口水,隨後在每次給狗餵食之前,都會給出搖鈴、亮紅燈等信號。在這些信號與食物接連出現幾次之後,他嘗試只給出信號而不餵食,結果發現狗雖然沒有看到食物卻依然會流口水——這種現象就叫做條件反射。
這項研究自1901 年起,直到 1936 年巴甫洛夫逝世為止,35 年來巴甫洛夫一直專心從事條件反射實驗研究。
即便在生命彌留之際,他仍然在為自己的研究而忙碌:他密切地關注著越來越糟的身體變化,並不斷地向身邊的助手口授生命衰變的感覺,希望能為自己摯愛的科學留下更多資料。面對親朋好友的關懷,他只能不近人情地拒絕:「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
點評:
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要學會做科學的苦工」;其次,要謙虛;第三要有熱情。記住,科學需要人的全部生命。巴甫洛夫的一生正是這三句話的真實寫照。
「瘟疫的剋星」和他的顯微鏡:羅伯特·科赫
(因為對細菌學發展的巨大功績而榮膺19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873年,羅伯特·科赫30歲生日那天,深深理解他的夫人用全部積蓄買了一臺顯微鏡送給他作為生日禮物,從此,這臺顯微鏡成為科赫最親密的戰友,陪伴著他做出了一個又一個重大發現。
1876年他分離出炭疽桿菌,這是人類第一次證明一種特定的細菌是引起一種特定的傳染病的病因。1880年他分離出傷寒桿菌;1881年他發現了霍亂弧菌;1882年3月24日他又分離出結核桿菌,並在柏林的一次醫學年會上宣布了分離出結核桿菌,這在醫學上是一次偉大的發現,那時他只有39歲。科赫對結核桿菌和結核菌素的發現,為人類防治結核病提供了寶貴的理論知識。
科赫一直在與瘟疫作鬥爭,即便他晚年期間,因心臟病而住進巴登溫泉別墅療養,還帶著那臺心愛的顯微鏡,念念不忘對傳染病的研究。1910年,這位「世界傳染病消防隊隊長」在巴登溫泉村與世長辭。
而他那臺心愛的顯微鏡,仍然珍藏於德國柏林大學,供世人瞻仰,靜靜地講述著科赫奮鬥的一生,激勵後人繼續努力。
點評:
科赫一生都像個勇敢的鬥士,把畢生精力獻給了攻克傳染病的事業,他用堅韌、勇敢和執著奮鬥的精神,實現了自己「永不虛度年華」的初心。基於科赫貢獻,人們將科赫稱為「瘟疫的剋星」。
視覺中國供圖
「浪子回頭金不換」:查爾斯·斯科特·謝靈頓
(因關於神經功能方面的發現而榮膺193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謝靈頓小時候生活在貧民窟,沾染了一身壞習氣,是倫敦遠近聞名的街頭惡少,被人背地裡稱為「不是好種的惡童」。儘管如此,哪個少年不多情?年少的他愛上了一個農場的擠奶女工,並激動地向她求婚,可迎接他的是鄙夷的冷眼以及刺耳的挖苦:「你這個臭流氓,怎麼配向我求婚!我寧可跳進泰晤士河淹死,也不會嫁給你!」
真不知謝靈頓怎樣熬過了那些痛苦的時日,人們只看到倫敦街頭從此少了一位浪蕩少年,而劍橋大學則多了一位埋頭苦讀的學生。隨後,謝靈頓在科研領域不斷創造輝煌,並在知天命之年出版了劃時代的巨著:《神經系統的整合作用》,這本書在神經生理學領域的地位堪比牛頓定律在物理學上的地位。
57歲時,謝靈頓被任命為牛津大學生理學教授,從這一年開始進入他人生中最忙碌、收穫也最多的時期。1932年,75歲高齡的謝靈頓終於收穫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對他幾十年如一日獻身科研的最好嘉獎!
點評:
1952年,95歲的謝靈頓安然辭世。不知道那一刻,他有沒有想到那位擠奶女工?歲月是最好的「魔術師」——數十年光陰將一個無所事事的浪蕩公子雕刻成受萬人敬仰的大科學家,這當中,離不開謝靈頓自己迎難而上的執著和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
「白眼兒可好?」:「遺傳學之父」託馬斯·亨特·摩爾根
(因發現遺傳學中染色體所起的作用而榮膺193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摩爾根是那種只顧研究而不計較其它得失的科學家的典範。在研究上,他一絲不苟,不達目的不罷休。
1908年,摩爾根在哥倫比亞大學一間不足25平方米的實驗室裡,開始用果蠅作為實驗材料,研究生物遺傳性狀中的突變現象。他希望在餵養果蠅的過程中發現突變的果蠅類型。但最初2年,他一無所獲。直到1910年5月的一天,摩爾根的實驗室裡產生了一隻奇特的雄蠅——它的眼睛不像同胞姊妹那樣是紅色,而是白的。
關於這隻果蠅,還有一段趣事:摩爾根的太太在醫院臨產,他急急忙忙趕到醫院,太太第一句話問的卻是:「白眼兒可好?」最後,摩爾根的孩子平安無事,但白眼兒虛弱無比。據說摩爾根晚上把這隻果蠅帶回家去,裝在瓶子裡,睡覺時放在身旁,白天又帶回實驗室。就這樣,在摩爾根的精心照顧下,「白眼兒」終於同一隻正常的紅眼雌蠅交配以後才死去,留下了突變基因,也為摩爾根的遺傳學研究打開了一扇窗戶。
而在生活方面,摩爾根可謂完全放飛自我。他頭髮不梳,有時沒找到皮帶,就在褲子上扎一根繩子;還有一次,他發現襯衫上有個大洞,就請辦公室裡的人拿張白紙給糊上。對諾貝爾獎這一崇高無比的榮譽,他同樣不當回事:當時報上登著他的一張照片,是他隨便拉著幾個在附近看熱鬧的孩子一起照的,而且,他藉口工作太忙而沒有到瑞典去出席頒獎儀式。
點評:
摩爾根一生獻身科研,淡泊名利,心無旁騖,終有大成,這種做事業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蘇格蘭老古董」:亞歷山大·弗萊明
(因發現溶菌酶和青黴素開啟抗生素療法的新紀元而榮膺194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弗萊明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他不尚空談,只知道默默無言的工作,起初並不受人們的重視。他在倫敦聖瑪麗醫院實驗室工作時,那裡許多人當面叫他小弗萊,背後則嘲笑他,給他取了一個綽號「蘇格蘭老古董」。弗萊明也不以為意,只是認真踏實地做自己的事情。
1928年,弗萊明在倫敦大學講解細菌學,無意中發現黴菌有殺菌作用,這種黴菌在顯微鏡下看起來像刷子,所以,弗萊明叫它為「盤尼西林」。從此,弗萊明開始深入系統地對盤尼西林進行研究,但直到1938年,盤尼西林才正式在病人身上使用。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盤尼西林救活了無數條生命。
其實,很多人都知道手破了以後,塗一些黴菌就可以預防感染,但他們只停留在這種「經驗」的地步,未曾深入研究。弗萊明的重大發現看似偶然,但其實,他默默研究了10年。
點評: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上帝常同人開玩笑,但絕無惡意。」「處處留心皆學問」!生活中有許多值得我們留心觀察的事物,只要我們靜下心來,認真思考,深入研究,都有可能做出重大的發現。
伉儷情深的諾獎夫婦:卡爾·科裡和妻子格蒂·科裡
(因發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而榮膺194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卡爾·科裡和妻子格蒂·科裡是同齡人,而且是老鄉。他們雙雙考入布拉格大學,雙雙博士畢業,雙雙離開二戰前夕的歐洲去了美國,然後雙雙獲獎。
他們是夫妻,也是合作夥伴。他們全身心投入科研中。格蒂經常會提出某個想法,然後兩個人就一起進入實驗室予以證實或者證偽;卡爾經常會提出一些實驗的技巧,格蒂就去踐行。卡爾尊重格蒂的才華;格蒂信任卡爾的能力,他們的親密關係甚至超出了他們的科學努力。有人如此評價他們之間的心有靈犀:「就像她寫了上半句,他就可以接上下半句。」
卡爾在1947年諾貝爾晚宴上的講話中總結了他們合作的本質:「我們的合作始於30年前,當時我們還是布拉格大學的醫學院學生,此後一直在繼續。我們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補的。」
點評:
諾貝爾獎百年歷史上,僅有5對夫妻檔,包括居裡夫婦和小居裡夫婦等,這些伉儷情深的諾獎夫婦向我們展示了何為真正的志同道合,也為艱深的科學探索史寫下溫柔浪漫的註腳。
「臨死前還在修改論文」:弗朗西斯·克裡克
(因發現核酸的分子結構及其對生物材料信息傳遞的重要性而榮膺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53年4月25日,克裡克和沃森合作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核酸的分子結構--DNA的一種可能結構」的論文,這篇論文被譽為是「生物學的一個標誌,開創了新的時代」,也讓他們摘得諾貝爾獎的桂冠。
現在我們看來,DNA雙螺旋結構並不複雜,那麼為什麼是克裡克和沃森而不是與他們同時代的其他科學家,用克裡克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想,詹姆斯和我最值得稱讚的是我們選對了問題並堅持不懈地為之奮鬥。為了找到黃金,我們一路跌跌撞撞,總是犯錯誤,這是真的,但事實是我們仍在一直尋找黃金。」
隨後,克裡克將興趣轉向神經科學。1976年,60歲的他來到索爾克生物研究所,開啟科學生涯的第二次領域大轉換——開始從事對腦和意識的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點評:
在成功的道路上,興趣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執著的信念,不斷探索的精神,那麼,也不會取得最後的成功,而克裡克正是那個「一直尋找黃金的人」。2004年因大腸癌病逝,他的同事科赫曾感嘆道:「他臨死前還在修改一篇論文,他至死猶是一名科學家」!
視覺中國供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西德尼·布倫納
(因發現了在器官發育和「程序性細胞死亡」過程中的基因規則而榮膺200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小時候,布倫納偶然讀到謝伍德·泰勒寫的《青年化學家》,這本厚書打開了他對化學實驗的興趣之門。說幹就幹,很快,他就組建了自己的小小實驗室。他跑到藥店買藥材,根據配方製造各種各樣的藥物,而且嘗試著從花瓣裡提取色素。上大學後,神奇的生物世界在他面前展示開來,他尤其對各種生命到底是如何發育生長的感到好奇,於是選擇了細胞生理學作為主要研究方向。
在英國牛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布倫納前往劍橋大學卡文迪遜實驗室師從弗朗西斯·克裡克,開始了數十年波瀾壯闊的學術生涯。1956年,他揭示了DNA轉譯密碼機理;1961年,他發現了信使RNA;1965年,他展開了長達12年的線蟲研究並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從小到大,布倫納一直把興趣愛好放在重要位置,他遵從這些興趣,努力鑽研,做出了巨大的成就。
點評:
高爾基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感興趣,才能熱愛,才能真正達到「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境界,也才能在此基礎上取得巨大的成功。
「只出了一個點子」:保羅·勞特伯
(因磁共振成像(MRI)技術領域的突破性成就而榮膺200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74歲的勞特伯教授在得知自己獲得諾貝爾獎後對採訪的媒體記者說:「有關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究,我提供的是一個基本點子。」
「只出了一個點子」只是勞特伯的自謙之詞,從1971年的研究到1973年取得突破,從80年代初第一臺醫用核磁共振成像儀的問世到如今這項技術在全世界的初步普及,正因為有了勞特伯的這個點子,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問世及其許多可能的應用就顯而易見了。
磁共振給醫學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使人體無須開刀就能看到其內部狀況的清晰圖像,這不僅免除了不必要的外科手術,也避免了X射線對人體的輻射。它甚至還將大腦變成了一本開放的「書籍」,使研究人員能夠辨別大腦在執行不同任務時哪些區域呈活躍狀態等。
點評:
好點子都是科學家智慧的結晶,而這些智慧又由不斷的學習和探索積累而成,是科學家們嘔心瀝血、不懈奮鬥的成果。人類歷史上的每次進步,都離不開一個個看似簡單的「點子」,讓這些點子來得更猛烈一些吧!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