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瞞著中國讓朝鮮開戰,軍委成員多數反對,毛澤東為何執意出兵

2021-01-21 掐指一算筆記

「總統先生,有什麼外國軍隊要進入朝鮮嗎?」

1945年2月,在針對日本等國家的「雅爾達會議」上,史達林試探性地提出了這個問題,羅斯福給予的回答是否定的。這次美蘇雙方最高領導的會面,拋出了雙方所關注的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圍繞朝鮮半島歸屬的爭奪。

圖|「雅爾達會議」英美蘇三國領導人合影(舊照)

在初步接洽的時候,史達林與羅斯福無疑都藏了一手,美國在對付日本的同時希望蘇聯出兵,而蘇聯打擊的目標則是東北、朝鮮等地的日軍。因此美蘇兩國必然能對朝鮮進行控制,朝鮮問題就這樣引起了雙方的關注。

在歷史上,一個引入兩個大國勢力的地區,往往註定不會太平。戰後美蘇雙方保持了默契,圍繞著三八線分別扶持了兩個政權,從意識形態到權力分配,兩邊都有巨大的分歧。

因此受到美蘇對峙的影響,朝鮮與韓國之間也無法避免地發生了戰爭,由於前期朝鮮軍隊的勢頭無比兇猛,美軍見勢不妙也不得不立即參戰。

圖|朝鮮戰場上的美軍士兵(舊照)

由於美國和所謂「聯合國軍」的介入,朝鮮戰場上的形勢風雲突變,形勢開始出現一邊倒的情況。在朝鮮形勢危難的時候,金日成不得不向外界求援,而他重點求援的對象是中國。

面對金日成的請求,我方內部出現了巨大的分歧,因為當時金日成在出兵南下的時候並沒有知會中國。在向史達林請示並得到允許之後,朝方沒有告訴中國就開展行動,甚至連武器運輸都是瞞著中國做的。

圖|1950年6月,金日成向全體朝鮮人民發表廣播演說

因此在戰爭開始之後,不光是其他國家,就是中國對於朝鮮戰場上的局勢也是不了解的,只能通過一些廣播和報導去推測戰爭的情況,這對中國判斷朝鮮戰局有著極大的影響。

當然,此時入朝作戰無疑是要直接面對強大的美軍,而中美雙方當時的實力差距還是相當大的。在二戰中,美國不僅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失,還大發戰爭財,組建起了強大的軍隊,美軍已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軍工體系,中國則是在長期的戰亂中剛剛建立起來的國家,底子一窮二白。

派遣軍隊入朝作戰的話,在當時大多數人看來幾乎是沒有什麼勝算的,可中國還是堅決派兵了。毛主席面對複雜的局勢,毅然克服了重重壓力,動員志願軍入朝作戰。

圖|毛澤東主席舊照

要想做出這個決定,實在是有些難度,畢竟中央軍委成員大部分人都反對參戰,毛主席心裡也非常清楚,入朝作戰到底有多大的困難。那麼毛主席為何要堅持派兵參加這一場看起來確實沒有任何勝算的戰爭呢?

毛主席做出這樣的決定,與當時複雜的國際形勢有著一定關係,中國援朝本質上是表達一種態度。作為新興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主義陣營裡面,新中國暫時還沒有辦法得到蘇聯這個「老大哥」的信任。

在1945年,當時蘇聯為了自己在遠東的利益,就選擇與蔣介石政府接觸,希望能獲得足夠多的好處。這也導致新中國建立之後,與蘇聯的外交面臨著極大的困難,蘇聯並不願意在原本與國民政府籤訂的條約裡面讓步,可新中國的態度非常強硬,並不願意在主權上讓步。

圖|蘇聯時代的克裡姆林宮

但我們當時確實需要蘇聯的援助,比如貸款和武器等。雖然中蘇還是順利達成同盟協議,但蘇聯心裡並不完全信任中國。

1950年10月4日,在中央兩天多的激烈討論後,毛主席說道:「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毛主席的這種說法,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國當時的尷尬處境——因為此前毛主席剛剛訪問蘇聯,在蘇聯雙方從接觸到後來籤訂協議,整個過程也是一波三折。

毛主席這次確實達到了目的,可雙方也鬧得有些不愉快,主權保住了,貸款也拉到了,但蘇聯和新中國的隔閡正越來越大。毛主席擔心的損害,主要還是蘇聯對於中國的態度發生轉變。

圖|1951年2月,金日成視察韓戰地道作戰現場

金日成在史達林的授意下挑起了「韓戰」,可蘇聯的態度卻非常曖昧,他們從未做好軍事準備,只是給予一些物資上的援助。哪怕是美軍參戰導致朝鮮人民軍損失慘重,史達林也沒有打算要出兵朝鮮。

在毛主席剛表態一天之後,10月5日蘇共就通過了史達林放棄朝鮮的決定,周總理隨後與蘇聯方面交涉,可史達林給出的回應也很堅決,蘇聯就是沒有準備好,想要實際的軍事援助不太可能,空頭支票倒是開出了不少。

圖|史達林舊照

可別看蘇聯一邊推卸責任,他們私底下一點沒有閒著,在金日成求援的時候,史達林也是直接指明,讓他有什麼困難就去找中國。

蘇聯的做法,屬於是用明裡暗裡各種手段去逼迫中國出兵,說好聽點就是為了試探中國共產主義的成色,說不好聽點,就是想先拿中國當打手。

毛主席心裡非常清楚,一旦中國沒有出兵,蘇聯會像拋棄朝鮮一樣,果斷放棄對於中國的幫助。

新中國要想立足,可以沒有朝鮮這個盟友,但絕對不能沒有蘇聯的援助,因為中國的工業體系幾乎沒有,在沒有國際援助的情況下開始重建,這可不是光靠著團結就能搞成的。

圖|在地圖前沉思的毛主席

況且,中國一旦失去了共產主義同盟陣營的認可,難不成去指望美國能接納中國嗎?反對出兵的人們,大多都是從局部角度來看,這場戰爭看起來確實不關中國的事情,我們也沒有必要去打,可不打的話,新中國很難繼續發展。

毛主席的堅持,也確實讓新中國獲得了豐厚的回報,韓戰志願軍英勇的表現,讓新中國在共產主義陣營裡面成功立足,國際聲譽明顯提高。

在1958年的時候,毛主席對蘇駐華大使說道:「蘇聯人從什麼時候開始相信中國人的呢?從打韓戰開始的。從那個時候起,兩國開始合攏了,才有一百五十六項。」

圖|蘇聯援華專家指導我國技術人員

確實,從那一刻開始,蘇聯才徹底放開對於中國的援助,其中尤其是156個重點工業項目的援助,對中國的工業建設有著極大的影響。蘇聯不僅派遣了大量專家、技術人員和資金,還直接搬來了很多工廠及設備的設計圖紙。

這些重要的援助,都是志願軍將士們用生命拼下來的,中國能從戰火中快速崛起,確實與這些國際援助有著大量的關係。

更重要的是,有大量的華人經過這一戰,切切實實地看到了新中國的希望,於是很多人紛紛回國開始幫助祖國搞建設,新中國經過這一場國門之外的戰爭,真正意義上把中華民族團結到了一起。

圖|志願軍戰士正在發起進攻(舊照)

志願軍所付出的巨大傷亡,確實是無法彌補的損失,可經歷了慘痛損失之後,新中國確實拿到了最理想的回報。

此外,出兵朝鮮也有著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毛主席在決定出兵之後,他把自己的兒子送到了戰場上。

面對主席的決定,大部分的人還是沒有辦法反對的,可反對的意見一直都沒有消失過,人們反對出兵的主要原因,還是覺得出兵朝鮮,會影響中國的和平建設。

畢竟新中國才剛剛結束了常年的戰亂,國內百廢待興,哪怕是要爭取蘇聯的援助,以這樣的方式去繳納投名狀,對國家來說風險也是比較大的。

圖|周世釗舊照

1950年10月27日,曾與毛主席同窗五載的周世釗在見到主席之後,直截了當地表示:「國民黨反動統治被推翻,全國得到解放,這是建設新國家的大好機會。全國人民都希望和平建設,志願軍出兵援朝,是不是會影響和平建設呢?」

周世釗的話,也是反對派的普遍想法,聽起來也確實沒錯,出兵朝鮮無疑會影響到國內的和平建設,哪怕是蘇聯會提供足夠多的援助,對於當時的新中國來說,很多問題也是無法解決的。

比如當時國內有大量軍隊都投入到剿匪的行動之中,匪患是新中國建設的一大攔路虎,反動派的殘餘勢力也沒有消停,解放軍也在布置著對臺灣的解放戰事,這些事情都不是靠蘇聯援助就能解決的。

圖|蘇聯紅軍官兵(舊照)

前面也提過,蘇聯在遠東仍然有駐軍,哪怕他們已經表示要放棄朝鮮,可真要讓美國把朝鮮拿下,蘇聯也不會就這麼看著的。

按理說中國確實應該集中力量搞建設,可毛主席就看到了這其中的危機,隨著朝鮮的戰敗,美國的野心已經開始暴露出來。當時毛主席就說道:

「現在美國的矛頭直指我國的東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鮮搞垮了,縱不過鴨綠江,我們的東北也時常在它的威脅中過日子,要進行和平建設也會有困難。所以,我們對朝鮮問題置之不理,美國必然得寸進尺,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還兇,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國的身上,從朝鮮一把刀插在我國的頭上,從臺灣一把刀插在我國的腰上,從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國的腳上。天下有變,它就從三個方面向我們進攻,那我們就被動了。」

毛主席已經看到了美國在亞洲的戰略部署問題,明顯是衝著中國來的。在韓戰開打的時候,美國就已經派遣軍艦去幹涉解放軍攻臺,二戰結束之後,美國更是直接進駐日本,隨後扶持了韓國和南越。

圖|1951年,南越舉行閱兵儀式(舊照)

在美國這麼一番布置之後,中國其實已經受到了來自多個方向的威脅,美國在各個位置都有著軍事部署,從日本和臺灣出發可以直接威脅到中國東南沿海等地;從朝鮮出發不僅直接威脅到渤海灣,還會從陸地上影響到東北的安全;從越南直接會威脅到南海周邊的省份以及中國西南地區。

事實證明,毛主席看得非常遠,一切正像他所說的那樣,阻止解放軍攻臺之後,美軍強行幹涉了韓戰,試圖徹底控制朝鮮半島。一直到今天,美國都在想方設法把自己的力量滲透進半島上。

圖|駐日美軍

同樣,在日本,美國的影響也是越來越大,除了大量的軍事基地之外,還有就是不斷挑起南海的諸多爭端。在越南,當韓戰還緊張進行著的時候,越南已經危機重重,隨後就爆發了著名的「越南戰爭」,美國同樣是強行出兵幹涉。

這就是美國在亞洲的戰略,二戰結束之後,美國與共產主義同盟在東北亞、東南亞等諸多地區都形成了對峙的局面,唯獨新中國靠著努力擺脫了美國的影響。

圖|美國白宮

為了遏制共產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美國就只有強行幹預,希望能徹底控制東南亞等地,這樣就形成了它所謂的「大陸封鎖鏈」。因此朝鮮、越南這樣的國家,實際上都是中國周邊重要的屏障。

俗話說"唇亡齒寒",近代中國由於自身實力的問題,在很多重要的外交事情上都顯得非常懦弱,總是一味妥協,這也讓中國因此吃了不少苦頭。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終於站了起來,如今又到了影響中國命運的時刻,毛主席沒有再像以前的政府一樣妥協,而是選擇了積極應對。毛主席知道,必須要拿出自己強硬的態度,去阻止,去保證一切可能威脅到中國的事情不會發生。

圖|毛主席在黃河邊沉思(舊照)

很多事情確實不能等,不能等到美國把朝鮮打下來再做,不能等周邊已經都被美國控制了再去想反抗。

毛主席在和蔣介石等反動派勢力做鬥爭的時候,就已經看到了美國將會是未來阻撓新中國發展的重要敵人,因此新中國不能等,要勇敢堅決去和他們做鬥爭。雙方在國力、軍力上確實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可總不能因為這些差距,就害怕去和他們較量。

中國早晚要走出這一步的,要幹涉和阻止美國對於中國周邊的侵蝕,就必須要拿出行動才行。

圖|史達林(左三)在紅場看臺上檢閱部隊

有人或許會說,同為共產主義陣營國家,蘇聯也是會出面幹涉的,可新中國要想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就必須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不能什麼事情都妄想著讓別人去幫自己來做。

在當時的國內,臨時動員大量的軍隊入朝作戰是很冒險,可中國要想立足,不單單是要有國際援助,還必須要有足夠硬的拳頭和正確的發展戰略。

協助朝鮮等國抗擊美帝的勢力是衛國戰略中重要的一環,而隨著新中國開始直面國際社會的壓力,中國必須要意識到未來大部分的矛盾是來自國外。

圖|解放軍戰士在陣地前(舊照)

軍隊是維護國家的重要基石,新中國要實現軍隊現代化的發展,要打造一支能堅定維護共產主義的鐵軍,這就需要經受更加殘酷的考驗。

對於中國來說,美國是完全不同的國家。雖然曾經的日本也是老牌強國,但日本與英美這樣的老牌強國還是不太一樣的,日本的崛起和它自身的實力是有限的。

打敗了日本已經說明中國開始漸漸崛起,但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面對歐美列強就一直是被單方面吊打的份,人們對歐美國家和洋人有著更深的畏懼心理,沒有信心去和他們對抗。

如果一直保持著這樣的想法,中國是很難在國際上站起來的,無論是保家衛國,還是國家的建設,都必須要有足夠的信心才行。此時與美國交鋒,確實會冒險一些,可中國此番入朝,也是對美國的一種試探。

圖|毛主席正在工作(舊照)

毛主席在1953年9月對於入朝作戰的演講中就表示:「這一次,我們摸了一下美國軍隊的底。對美國軍隊,如果不接觸它,就會怕它。我們跟它打了三十三個月,把它的底摸熟了。」

這樣的思路倒是非常符合毛主席的行動派風格,無論敵人有多麼強大,無論敵人是不是世界第一強大的軍隊,既然我們早晚都是要和他們對抗的,那麼提前接觸試探敵人的力量,怎麼都不算一個錯誤的選擇。

圖|志願軍戰士橫渡鴨綠江赴朝參戰

同樣,毛主席藉助這次試探的戰爭,也檢驗了當前中國軍事力量的真實水準。需要指出的是,抗美援朝所帶來的現實意義,遠遠不止提升自信心這些。中國這些年建設速度非常快,國際地位日益提高,主要因素還是在於中國軍事力量的不斷增強。

現代化國防建設做得非常好,這是從開國之後就定下的基調。對於當時的新中國來說,我們確實需要和平發展,但作為亞洲大國,中國的和平發展是很難在外部局勢動蕩的情況下順利搞下去的。

圖|抗美援朝主題油畫

因此積極對外接觸,認識到自身實力的不足,這是非常必要的。抗美援朝中,志願軍打得非常出色,讓不可一世的美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可通過這場戰爭,我們也意識到了中國的國防力量還是不夠強,正如毛主席總結的那樣,「我們的軍隊距離現代化很遠。」

圖|美軍在韓戰中使用的坦克

在戰爭中,美軍機械化的作戰方式、陸海空三軍的協同作戰能力,還有工業化的後勤補給能力,確實讓人感到非常震撼。有些事情只有親身去經歷之後,才能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見識到中美之間的實際差距後,中國在隨後的發展中非常強調軍隊必須要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我們也要搞出自己的核武器,搞出各種現代化的新武器,讓軍隊能變得更強,這樣才能保護好我們的國家。這也是毛主席堅持要派兵的主要因素。

確實,如果只是為了爭取蘇聯的援助,那麼還有其他的手段可以使用,沒必要用這麼大的代價去換取援助。可這場戰爭不僅關係到中國的國防安全,還是一次中國對於現代化治國強軍思路的一次摸索,更是檢驗了新中國力量的試金石。

圖|美軍登陸朝鮮半島(舊照)

美國參戰所帶來的一系列威脅,讓中國無法真正放下心來投入到建設中,毛主席對於美國動向的判斷也是非常準確的。

毛主席認為美國在二戰中直接受到的損失是比較小的,通過戰爭把自己的影響深入到了很多地方,和蘇聯這些直接成為戰場的國家確實不太一樣,因此美國才能在戰後反覆挑起這麼多的事情。

美帝國主義的野心是絕對不會就這麼得到滿足的,他們必然會繼續打下去,朝鮮完了之後就是東北,東北完了之後可能就是華北了。新中國或許有很多理由可以選擇逃避,但國防的問題是絕對不能軟弱處理的,否則新中國又怎麼能保證給全體國民一個安穩的環境呢?

圖|毛主席與群眾在一起(舊照)

可很多時候,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的,毛主席所作出的出兵選擇,很多人並不理解,他也因此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畢竟新中國的建立過程就是一波三折,反帝反封建的鬥爭和解放全國的任務還沒有結束,我們國家的內部仍然有著巨大的危機,甚至還有很多人幻想著與美國合作,爭取從美國那裡得到更多的援助。

這對於中國搞和平的社會主義建設是沒有什麼幫助的,毛主席選擇了用強硬的戰爭手段畢其功於一役,讓那些還在猶豫的人,徹底看清楚了美國的真面目。對于堅決維護主權的新中國來說,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向美國這樣奉行帝國主義的國家妥協。

圖|納賽爾、蘇嘉諾、尼赫魯、恩克魯瑪參加聯大會議

當然,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其實韓戰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也是毛主席仔細考慮過的。在二戰期間,世界各地就已經爆發了民族主義獨立的浪潮,戰後這種影響開始越來越大,像亞非美等長期受到殖民的地區,都開始爆發這種民族獨立運動。

中國通過韓戰釋放出了這麼一個信號,這也讓中國成為維護民族獨立的旗幟,此後中國也獲得了大量亞非等獨立運動國家的支持,這對中國在國際上的活動有了更大的幫助。

因此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應該去質疑韓戰的重要性。

圖|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舊照)

毛主席曾經說過:「仁政有兩種:一種是為人民的當前利益,另一種是為人民的長遠利益,抗美援朝屬於後一種。兩者必須兼顧,重點應當放在大仁政上。」

這就是一個偉人所具有的獨特眼光,他們所看問題的角度,與普通人是肯定不一樣的。作為一個國家的領袖,就必須要有毛主席這樣高瞻遠矚的能力,過於短視而只注重眼前利益,這對國家的長遠發展才是沒有幫助的,而這就是格局的重要性。

《決戰朝鮮》這本書是一部全景式再現韓戰歷史風雲的經典作品,以恢宏的氣勢、凝練的語言、多維度的視角記述和分析了韓戰成因、決策過程、五次戰役及板門店停戰談判等重大事件,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

同時,書中通過翔實的史料全面揭開韓戰臺前幕後的諸多歷史真相,被廣大軍迷譽為韓戰題材國內品質扛鼎的作品。

對抗美援朝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通過購買此書閱讀,了解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抗美援朝七十周年#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

相關焦點

  • 蘇聯解體後披露出的韓戰真相
    10月13日,史達林正式通知金日成說,中國人已經決定不出兵,金日成最好把他剩餘的部隊從朝鮮撤到中國和蘇聯來。14日蘇聯駐北朝鮮大使史蒂科夫報告說,他已經向金日成轉達了史達林的建議,金日成痛苦地表示他們將照此執行。中國幾經反覆仍然決定出兵,是毛澤東個人深思熟慮後堅持的結果。
  • 中國出兵入朝參戰,老大哥蘇聯和東歐八國,為何沒有出兵?
    從1950年10月開始,中國派遣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反推回三八線附近。一個問題出現了,在整個東方陣營中為何只有中國出兵,蘇聯和東歐八國為何都沒有出兵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關鍵還是蘇聯的態度。
  • 韓戰,中國軍隊為何叫志願軍?全世界都懂這個名字下的深意
    第一次戰役結束後,鑑於中國出兵已為敵方宣布,為便於公開動員人民,經毛澤東主席仔細安排,"11月7日的新華社首次報導『中國人民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志願部隊』參戰」。而戰役的結果使得中國政府和軍方高層都十分滿意,對於今後與美軍作戰就更加的自信,毛澤東在1950年11月3口給蘇聯發的電報表示:「據我的觀察,朝鮮的戰局,是可以轉變的」。
  • 抗美援朝中國軍隊為何能贏?毛澤東總結了14個字
    新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秘訣」是什麼?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特約研究員周錦尉認為,關鍵在於全國人民的艱苦奮鬥,在於黨的堅強領導,在於團結一心走和平發展新路。「敢於為祖國光榮、獨立和安全而奮起戰鬥」上觀新聞: 70年前,據說一開始我們想以「支援軍」的名義出兵朝鮮,後來為什麼改成了「志願軍」?
  • 抗美援朝為何不得不打?不止抗美那麼簡單,毛澤東還有其它用意
    在1944年豫湘桂大潰敗後,美國對國民政府完全失去信心,出賣了中國在東北和蒙古的利益,以交換蘇聯出兵緩解美國在太平洋上的壓力,並促使日本早日投降。1945年,蘇聯出兵,剛控制了中國東北,便火急火燎地和國民政府籤了「友好」條約,但它萬萬沒想到的是,國民黨被中國共產黨給幹下去了,而毛澤東等人早就說過不承認一切不平等條約,這就讓蘇聯非常著急,於是出現了「荒誕」的一幕。
  • CIA檔案:美在朝鮮半島的兩大敗筆,一個關於朝鮮,一個關於中國
    CIA檔案:美國在朝鮮半島的兩大敗筆,一個關於朝鮮,一個關於中國20世紀50年代左右,爆發了韓戰,最終在中國志願軍入朝作戰,最後幫助朝鮮將美國打敗,這也成為了美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屈辱時刻,在當時中國已經向美國發出了情報,但是美國卻忽略,認為中國不會出兵,當志願軍入朝的時候美國方面就感到非常的意外。
  • 韓戰,史達林本不情願,為何最後又支持?
    1950年韓戰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全面武裝,對朝鮮展開迅猛的攻擊,曾一度攻打到鴨綠江邊,為了保家衛國,中國志願軍出動趕赴朝鮮與「聯合國軍」開展殊死搏鬥,韓戰,史達林本不情願,為何最後又強烈支持?
  • 中國為何拒絕與蘇聯共建長波電臺?
    中國為何拒絕與蘇聯共建長波電臺?  1958年4月18日,蘇聯國防部長馬利諾夫斯基致函中國國防部長彭德懷,建議在中國華南地區,由中蘇共同投資建設大功率長波發射電臺和遠程接收中心各一座。4月24日,毛澤東指示有關部門作如下答覆:同意在中國建設該項設施,但費用全部由中國負擔,所有權是中國的。根據毛澤東的意見,彭德懷在軍委會議上提出,電臺不要合辦,不要讓外國人在中國搞軍事基地,這樣影響不好。
  • 當年中國和蘇聯為什麼沒能打起來,是蘇聯人怕了嗎?
    當年中國和蘇聯為什麼沒能打起來,1969年邊境上的珍寶島衝突鬧得那麼兇,為何最後卻偃旗息鼓了?這話說得非常客觀又在理,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不是當年被美國兩顆原子彈打趴下的小島國——日本,更不是蘇聯只用了6小時就佔領的捷克斯洛伐克,而是不久前才在朝鮮戰場上揚眉吐氣的東亞大國。
  • 外網討論「韓戰」奇葩問題:中國為何從未道歉?
    中國在戰爭爆發前沒有參與戰爭的計劃。直到中朝邊界被轟炸,中國才參與其中。當我爺爺被派往朝鮮時,他們不是以解放軍的名義被派往朝鮮,而是作為志願軍幫助朝鮮人民保衛家園。這表明,中國無意與美國開戰,而是希望將軍事衝突限制在最低水平。如果有選擇的話,中國不會願意不捲入這場戰爭。把中國比作一個家庭,父母之所以跑到鄰居那裡去爭論、衝突,只是因為他們自己的孩子在隔壁門口被無緣無故地欺負了。
  • 韓戰期間,美國多次想轟炸中國城市,為何最終放棄?
    聯合國軍第一任總司令麥克阿瑟扮演著反華急先鋒的人任務,他不希望看到自己會被弱小的中國阻止進攻的步伐。作為五星上將,自負的性格註定他會失敗。  杜魯門擔心中國出兵  ,甚至前往亞洲親見麥克阿瑟,想要他保證中國不出兵才能同意越過三八線。
  • 聯合國建立初期,美國同意中國「入常」,但是蘇聯堅決反對
    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成立,「聯合國」一詞最早在1942年1月1日發布的《聯合國家宣言》中首次提及,在成立聯合國前期美國和蘇聯進行長時間的「對戰」,在聯合國成立初期的時候,美國很同意中國「入常」,但是蘇聯堅決反對,這是為何呢?
  • 韓戰美國戰敗後,總結原因,直呼三次「想不到」
    1950年,韓戰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強制出兵幹涉,在擊退朝鮮軍隊後,美軍公然越過三八線,試圖威脅我國領土主權。為保國家主權,捍衛國家尊嚴,我軍統帥當機立斷,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至此,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拉開了帷幕。
  • 57年出訪蘇聯,毛澤東觀看3部秘密電影,回國後安排絕密任務
    當然,你們代表團的其他成員也可以觀看,由你來決定。」毛澤東點點頭,表示了對赫魯雪夫的感謝。毛澤東、彭德懷、鄧小平等依次入場,毛澤東揮揮右手,向在場的其他代表團成員打了個招呼,然後在第一排中間坐下,彭德懷緊挨著毛澤東坐在一旁。
  • 毛澤東:暴力革命是共產黨人最有效的「刀子」
    他在致詞中首次提出了「中國道路」的概念,並概括了這條道路的基本公式:(一)統一戰線;(二)共產黨領導;(三)武裝鬥爭。劉少奇明白宣稱:這就是中國人民取得勝利的基本道路,就是毛澤東的道路。劉斷言:這一道路,不僅在中國適用,對世界落後國家和民族同樣適用。因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如果沒有這樣的武裝來保護自己,就沒有人民的一切」。
  • 闢《炎黃春秋》謠:毛澤東否定抗美援朝戰爭?
    %E9%B2%9C%E6%88%98%E4%BA%89【韓戰結束之後,毛澤東多次同朝鮮官方和蘇聯官方談話時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韓戰是「錯誤的」,並且認為「金日成和史達林應該為韓戰負責」。李志綏還講到,毛澤東說蘇聯想控制中國,不讓研製原子彈。這也是捏造。當時,蘇聯政府正準備同中國籤訂幫助中國利用原子能的協議,還要派專家來。】從20年前李志綏編造毛澤東1957年7月5日與米高揚會談時講原子彈問題,到今天薛理泰杜撰毛澤東1957年7月5日與米高揚會談時講韓戰問題,美國情報機構的卑劣招數絲毫沒有改進。
  • 美國不投原子彈蘇聯按兵不動,為何美國一投蘇聯立刻大軍壓境?
    蘇聯剛結束對德作戰,需要履行自己在雅爾達會議的承諾:歐洲戰爭結束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但也要維持外蒙古現狀不變;蘇聯收回庫頁島南部和臨近島嶼;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實話實說,這個會議本質就是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問題,不過此時日本並未真正投降。
  • 越南和朝鮮同樣得到新中國的幫助,為什麼越南會和中國反目成仇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分別有了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兩場戰爭,韓戰是中國直接出兵的一場戰爭,而抗美援越是因為中國對美國發出警告:如果美國膽敢越過17度線,中國將直接出兵,就是因為有中國這句警告,美國才不敢越過17度線,那麼美國為什麼不敢越過17度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