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國軍隊為何能贏?毛澤東總結了14個字

2021-01-12 中國青年網

摘要: 串起一個個「大事件」以及「小細節」,可以看到幾代中國人是如何用汗水、智慧乃至鮮血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1950年,剛滿周歲的新中國百廢待興,卻勇敢地邁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步伐。

今年還是萬隆會議召開65周年。在那場獨立自主討論亞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國際會議上,新中國領導人倡導的「求同存異」猶如一股清風,播撒下「團結、友誼、合作」的種子。

串起一個個「大事件」以及「小細節」,可以更真切地感觸到新中國71年的崢嶸歲月,可以看到幾代中國人是如何用汗水、智慧乃至鮮血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新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秘訣」是什麼?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特約研究員周錦尉認為,關鍵在於全國人民的艱苦奮鬥,在於黨的堅強領導,在於團結一心走和平發展新路。

「敢於為祖國光榮、獨立和安全而奮起戰鬥」

上觀新聞: 70年前,據說一開始我們想以「支援軍」的名義出兵朝鮮,後來為什麼改成了「志願軍」?

周錦尉: 回答這個問題,有必要先回顧一些相關的歷史細節。

1950年,新中國面臨突如其來的變局考驗。這年6月,原來由蘇聯、美國分別託管的朝鮮半島南北方在三八線衝突不斷,在李承晚軍隊先入侵北部地區的情況下,朝鮮人民軍進軍南部,攻佔漢城(今韓國首爾)。

1950年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遠東空軍出動。第二天,美國第七艦隊還駛入我國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在臺灣海峽巡邏。同時,美國提交建立「聯合國軍」的動議,在蘇聯代表因抗議中國代表席位被國民黨方面繼續佔有而缺席的情況下,安理會以13比1(南斯拉夫投了反對票)通過動議。

9月15日,在300多艘軍艦和500多架飛機掩護下,美軍登陸仁川。朝鮮半島局勢逆轉,戰火燒至鴨綠江畔。中國政府強烈抗議美國侵略行為。

1950年10月,朝鮮新義州籠罩在濃煙烈火中。 新華社發

10月8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介入韓戰。作出這個決定的直接原因是,美國飛機轟炸了安東(今遼寧丹東),中國領土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決策形成後,初步擬定「支援軍」的名義。

為慎重起見,中央決定徵求民主人士的意見。黃炎培登門造訪,認為「支援軍」就是派出去的,容易讓國際社會以為中國對美國宣戰。毛澤東同志覺得有道理,就將「支援」兩字划去,改成「志願」,並解釋「不是國與國宣戰,我們是人民志願的嘛」。

上世紀50年代初,農村婦女宣傳員楊芝蘭講解抗美援朝的道理。 新華社發

上觀新聞: 新中國百廢待興之際,為何敢於迎戰實力異常強大的對手?

周錦尉: 當時中美兩國國力確實相差懸殊。舉個例子,1950年,美國的鋼產量8785萬噸,工農業總產值2800億美元;中國卻只有61萬噸鋼產量,工農業總產值100億美元,更別說對方還擁有原子彈等一系列先進武器。

但是,毛澤東同志研判形勢後說: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出兵參戰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對各方都不利。

1950年11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說:戰火已經燒到我們的門前了,放火者已經暴露了他們的野心了,我們處在侵略者刀鋒之前的中國人民,怎樣能夠熟視無睹?怎樣能夠置之不理?我們的熱血同胞,怎樣能夠不紛紛起來以志願行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1950年11月7日,《解放日報》在頭版轉載《人民日報》社論。 資料圖片

這既發出了中國人民毫不畏懼帝國主義侵略者的聲音,又在向全國人民進行思想動員和戰爭教育。「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前四個字講的是行動,後四個字概括了戰爭的目的和性質,並且把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有機地結合了起來。

經歷歲月的沉澱後,我們可以更清楚地體會到這句響亮口號的深刻內涵,也能更準確地認識到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的必要性、正義性。

上觀新聞: 有種說法認為,志願軍的大規模作戰實際上只打了七個多月。

周錦尉: 這是一種誤讀。抗美援朝戰爭大致分為兩段:

第一階段主要是指志願軍入朝後的五次運動戰。

入朝後的第一次戰役在1950年10月25日打響。志願軍對「聯合國軍」發起突襲,用了一個多小時就奪回了陣地,「聯合國軍」撤退至清川江以南。

1950年11月初,蘇聯空軍身穿志願軍服裝參戰,中蘇兩國空軍多次與「聯合國軍」戰機交戰,在鴨綠江南岸平原一帶上空形成了著名的「米格走廊」。

1950年11月25日至12月6日,志願軍在清川江戰役中擊退「聯合國軍」。此後,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一起收復平壤,並把「聯合國軍」趕回到三八線附近,初步扭轉了戰局。

此後,又進行了三次戰役。到1951年6月,雙方穩定在三八線附近;7月10日,雙方同意停火,坐到了談判桌前。

第二個階段主要是陣地戰。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1952年10月14日凌晨,「聯合國軍」發動針對上甘嶺的攻擊,志願軍在狹小的坑道裡堅守,前後歷時43天,嶺上泥土被炸翻出至少3米。上甘嶺戰役之後,美國方面沒有能力再發動營以上規模的進攻。

1953年7月,中朝兩國軍隊發動對敵的最後一戰——金城戰役,殲敵5萬餘人,迫使侵略者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這是志願軍某集團軍坦克部隊在戰前宣誓。 新華社發

這一階段「打打談談」,美軍想取得更多優勢的打算一直未能得逞。1953年7月27日,朝中美三方在板門店籤署了《朝鮮停戰協定》。

上觀新聞: 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

周錦尉: 最近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時,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當年抗美援朝,毛主席用詩意的語言總結勝利之道:敵人是鋼多氣少,我們是鋼少氣多。」

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雄辯地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它打擊了霸權國家的氣焰,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中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

在此過程中,全國各地掀起愛國主義浪潮、勞動競賽熱潮,有力地鼓舞了士氣,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搭載437具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的專機降落在瀋陽桃仙國際機場,禮兵護送覆蓋著國旗的437具志願軍烈士遺骸棺槨進至棺槨擺放區(2014年3月28日攝)。 新華社發

在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中,還湧現出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羅盛教等一大批「最可愛的人」,奏響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凱歌,鍛造出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歷史證明,一個覺醒了的,敢於為祖國光榮、獨立和安全而奮起戰鬥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

「「上半個世紀搞革命,下半個世紀搞建設」」

上觀新聞: :上世紀50年代初,我們也邁出了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步伐。回過頭來看,當時蘇聯給予了怎樣的幫助?

周錦尉: 1953年開始,我國正式啟動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主要以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為中心進行大規模布局,逐步建成了一批門類較為齊全的基礎工業項目,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這156項重點工程,涉及輕工、煉油、醫藥、鋼鐵、化工、發電、有色金屬、機械、煤炭、化肥、水泥和軍工等領域,包括鞍山、武漢、包頭三大鋼廠以及蘭州煉油化工設備廠、長春第一汽車廠、哈爾濱汽輪機廠、洛陽第一拖拉機廠等龍頭企業。

武漢長江大橋落成通車典禮舉行(1957年10月15日攝)。 新華社發

應當說,蘇聯一開始對我們的援助是真心誠意的。例如,在幫助建設長春一汽的過程中,蘇方曾動員好幾個設計部門的專家,綜合蘇聯國內各廠的建設經驗,設計出了最新的汽車製造廠。一汽的許多設備,當時在蘇聯也是最先進的。

上觀新聞: 不同的文化傳統、不同的國情,是不是決定了這種援助以及學習也是有限的?

周錦尉: 去年熱播的電視劇《特赦1959》中有這樣一段劇情:在北京電燈廠的建設中,「蘇聯大姐」很認真,但照搬蘇聯的整套計劃難以實施,使得廠長頗感為難。於是,他去關押國民黨高級戰俘的「功德林」,求教學員葉立三。

這處文學性的演繹生動說明,蘇聯援助很重要,但也有一些不適合中國國情的局限性,需要我們進一步發揮主觀能動性,加以消化、吸收。

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這個世紀(20世紀),上半個世紀搞革命,下半個世紀搞建設。現在的中心任務是建設。只有經過社會生產力比較充分的發展,我們的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獲得了自己的比較充分的物質基礎,我們的國家才算充分鞏固,社會主義社會才算從根本上建成了。

為此,中央逐步反思蘇聯模式,積極謀劃農輕重格局,努力探尋中國工業化路子。1956年蘇共二十大後,中蘇國際戰略出現分歧。到1960年,蘇聯單方面撤回援華專家,留下不少「半拉子」工程,給我們帶來很大的被動和挑戰。由此,中國人民進入奮發圖強、自力更生的新徵程。

1965年,大慶工人在冬季施工中破凍土、鏟積雪,興建新油井。 新華社發

上觀新聞: 在自力更生的這段艱難歲月裡,我國工農業總產值平均年增長率並不低。這似乎與現在一些人對「前三十年」的印象有很大不同?

周錦尉: 確實,1949年至1978年,我國工農業總產值增速不僅高於同期發達國家,也高於所有發展中國家。這為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積累了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

美國知名歷史學家莫裡斯·邁斯納認為,這一時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現代化時代之一」,與德國、日本和俄國等國所經歷的幾個工業化最劇烈時期相比毫不遜色,中國取得了「全世界所有發展中國家和主要發達國家在同一時期取得的最高增長率」。

對於「前三十年」的經濟增長狀況,《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作出過科學的結論:

在工業建設中取得重大成就,逐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特別是,在遼闊的內地和少數民族地區,興建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國防工業從無到有地逐步建設起來;鐵路、公路、水運、空運和郵電事業,都有很大的發展。

農業生產條件發生顯著改變,生產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國灌溉面積由1952年的3億畝擴大到6.7億多畝,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遼河、松花江等大江河的一般洪水災害得到初步控制。全國糧食增長近一倍,棉花增長一倍多,基本保證人民吃飯穿衣的需要。

同時,城鄉商業和對外貿易都有很大增長。其中,國家進出口貿易的總額增長了7.7倍。隨著工業、農業和商業的發展,人民生活比1949年前有了很大的改善,烈性傳染病被消滅或基本消滅,城鄉人民的平均壽命大大延長。

當然,30年時間並不長,我們取得的成就只是初步的。其間,出現了把階級鬥爭擴大化和在經濟建設上急躁冒進的錯誤,後來又發生了「文化大革命」的嚴重錯誤。這樣的深刻教訓,值得反思和警醒。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六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新華社發

總的來看,新中國史是一部不斷奮鬥、探索、前行的歷史。「前三十年」取得的成就是主要的,是在黨的領導下群眾積極性、創造性極大迸發和釋放的結果,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顯現。有了「前三十年」打下的基礎,「開先河」的創舉才能蹄疾而步穩、勇毅而篤行。忽視或否認「前三十年」的成就,忽視或否認取得這些成就的成功經驗,是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

「「應該將各國的共同願望和要求肯定下來」」

上觀新聞: 除了經濟領域,新中國的發展進步還有哪些亮點?

周錦尉: 新中國的發展進步是全方位的。對此,漢學家費正清很早的時候就有過生動描述:「現在的新中國是一個人人感覺自豪的國家———控制了通貨膨脹,廢除了外國人的特權,剷除了腐化,公民們都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活動,如修理公共設施,開展掃盲運動,防止疾病,跟做粗活的交朋友,以及學習《新民主主義論》和毛澤東思想,等等。」所有這些活動都為有理想、有雄心的人們開闢了新的道路。

就我個人的感受而言,新中國在外交戰線上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尤其是萬隆會議令人印象尤為深刻。

1955年,亞非29個國家和地區領導人在印尼萬隆召開會議。這是亞非地區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亞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國際會議。

中國參加這次會議,一開始就遇到了麻煩。可能大家知道,周恩來一行原來租用飛機,準備從香港飛往萬隆。因臺灣方面的特務破壞,飛機被安裝上了定時炸彈,不幸爆炸墜海,中國及越南的一些參會人員遇難。幸運的是,周恩來一行臨時改機,先訪問緬甸,再赴印尼。

會議開始時,一度出現了反華風潮。有國家代表攻擊中國「沒有宗教自由」,提出應該「同美國聯合反對共產主義」,等等。周恩來從容不迫地回應:共產黨人從來不諱言共產主義信仰和認定社會主義制度是好的,但會議上用不著宣傳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而應該將各國的共同願望和要求肯定下來。

周恩來坦誠的發言,尤其是「求同存異」的說法,如一股清風,獲得了與會者的掌聲與共鳴,原來緊張的氣氛一掃而光。

萬隆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在前往會場途中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 新華社發

上觀新聞:在對外關係中,「存異」也許不難,但如何在複雜情況下甚至對立狀態中「求同」?

周錦尉: 還是以萬隆會議為例,有某國代表突然舉行記者招待會,要求公開討論臺灣問題,主張先由聯合國託管,然後建立「獨立國家」。

對於這一嚴重挑釁,周恩來一方面堅決予以駁斥,表示「不同意」,並與許多國家代表積極接觸,表達中國政府在核心利益上的堅定立場;另一方面又專門找到提出異議的代表進行單獨會談,有情有理的做法最終獲得了成功。

在《亞非會議最後公報》上,一些關鍵用詞的表述和調整也體現了政治智慧。比如,公報採用聯合國憲章中的「和平共處」一詞,以及1954年中國與印度、緬甸共同倡導的「五項原則」主要內容。

在反對殖民主義的提法上,原稿是「反對一切形式的殖民主義」,容易引發誤解。在周恩來和一些代表的努力下,最終改為「反對殖民主義的一切表現」,體現了亞非人民為反帝反殖、爭取民族獨立、維護世界和平而團結合作、共同鬥爭的崇高理想和願望。

這一「團結、友誼、合作」的寶貴精神,是亞非國家的共同財富。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和為貴」,無論發展到哪一步,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都永遠是發展中國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誠夥伴。這是中國對外政策的基礎。

「內涵是創新奮鬥奉獻,底氣是自覺自信自強」

上觀新聞: 上海所走過的70多年發展歷程,也是新中國奮鬥創業史的一個縮影。回眸走過的路,「十裡洋場」是如何一步步邁向「人民城市」的?

周錦尉: 上海歷來是工商業重鎮。改革開放之前,上海曾以全國1/1500的土地、1/100的人口提供了全國1/10的工業產值、1/6的財政收入,一定意義上展現了「共和國長子」的擔當與責任。

改革開放啟動後,上海一步步由「後衛」轉向「前鋒」。1984年、1986年,上海先後三次舉行戰略發展論壇,逐步把視野投向浦東。一條河流貫穿一個城市,一邊很繁華,一邊幾乎是農田,這在國際城市中是鮮見的,也證明浦東具有開發開放的巨大空間。

要開發,最缺的是資金。上繳國家財政後,上海自己搞發展只有二三十億元。經濟界、學界把目光投向了「土地批租」。當時的上海市委、市政府堅決支持,通過海內外的一番深入調研後,提出建立土地批租制度的報告。1987年7月,國務院相關部門發布相關文件,決定採用土地批租方式。1988年4月12日,憲法修正案確定「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由此,上海迅速行動起來。

同時,浦東開發開放需要進一步啟動黃浦江過江工程。南浦大橋、楊浦大橋相繼建成,極大地鼓舞了建設者的士氣。上海還借鑑「他山之石」,請來境外公司對兩座橋的市值進行評估,然後把49%的經營權賣給中國香港的上市公司,從而籌來24億元用來建造第三座、第四座大橋。

這是高樓林立的陸家嘴國際金融中心(2018年6月21日無人機攝)。 新華社發

新時代,我們正在抒寫「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歷史新篇章。我理解,一個重點是更好發揮浦東新區、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等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打造充滿活力的機遇之城,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創業平臺、事業舞臺。

另一個重點是加快推進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把做優做強城市核心功能作為主攻方向,強化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開放樞紐門戶「四大功能」。

2019年11月7日,在第二屆進博會食品及農產品展區,一名工作人員展示來自愛沙尼亞的啤酒。 新華社發

上觀新聞: 縱觀新中國奮鬥創業史,從抗美援朝精神、鐵人精神、「紅旗渠」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到「兩彈一星」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等,一個個鮮明的「坐標」串起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面對新的挑戰,我們該如何進一步提振精氣神?

周錦尉: 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歷經無數驚濤駭浪,在艱辛磨難中繁衍至今,得益於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又進一步豐富形成了紅色精神譜系,從革命時期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到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的種種精神,始終貫穿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精氣神。在我看來,其內涵是創新、奮鬥、奉獻,其底氣是自覺、自信、自強。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在新中國史的學習教育中,要生動講述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生動講述廣大人民群眾堅定擁護、支持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道理。

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一些前沿科技受制於人,深化改革的成效與民眾期待仍有差距……越是艱難險阻,越要以更大的定力、勇氣、智慧,「雄赳赳,氣昂昂」地走好每一步。

周錦尉

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市委黨史研究室特約研究員,市委講師團「四史」專家宣講團成員,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原主任,第四屆韜奮新聞獎獲得者。

(原標題:總結抗美援朝勝利之道,毛澤東為何說」敵人是鋼多氣少,我們是鋼少氣多」)

(來源:上觀新聞)

相關焦點

  • 闢《炎黃春秋》謠:毛澤東否定抗美援朝戰爭?
    原來,在薛理泰、趙剛《中國國家安全的罩門》一文中,「史達林、金日成對中國刻意隱瞞發動戰爭的時機及作戰計劃,最後中國卻被牽連進戰爭,這是錯了,絕對錯了。」這段話並不是毛澤東的原話,而是作者薛理泰、趙剛對毛澤東言論的總結和概括,因此並沒有引號。毛澤東的原話究竟是什麼?薛理泰、趙剛對毛澤東的原話進行了怎樣的改動,我們不得而知。
  • 「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帶給我們的啟示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帶給我們的啟示作者:劉國新(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對於抗美援朝戰爭,軍事科學院出版的《抗美援朝戰爭史》總結出如下特點:新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場反侵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第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新中國與美國互為主要對手的一場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的全面較量;雙方經濟力量和軍隊武器裝備對比懸殊、極不對稱的一場戰爭。
  • 抗美援朝為何不得不打?不止抗美那麼簡單,毛澤東還有其它用意
    1945年,蘇聯出兵,剛控制了中國東北,便火急火燎地和國民政府籤了「友好」條約,但它萬萬沒想到的是,國民黨被中國共產黨給幹下去了,而毛澤東等人早就說過不承認一切不平等條約,這就讓蘇聯非常著急,於是出現了「荒誕」的一幕。
  • 2020致敬抗美援朝主題雲團課觀後感400字-800字
    致敬抗美援朝主題雲團課觀後感500字  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紀念日。70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志願軍打響赴朝後首戰。歷經兩年零9個月浴血奮戰,贏得偉大勝利。19萬7千多名英雄兒女獻出寶貴生命。今天,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日。銘記偉大勝利,繼續奮勇前進!
  • 倪志亮——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將軍大使
    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領導的戰略運籌中,派遣倪志亮出任中國駐朝大使,是十分關鍵的一環。倪志亮出使朝鮮後做了一系列重要的工作:與柴軍武參贊一起成功預測仁川登陸,協調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為志願軍制定入朝注意事項,促進中、蘇、朝之間的軍事合作,參與開城和談,在抗美援朝的軍事外交中留下了閃亮的一頁。
  • 韓戰,中國軍隊為何叫志願軍?全世界都懂這個名字下的深意
    新中國政府「自始至終都堅稱,這些在朝鮮的中國軍隊是志願軍,是出於自願來保衛朝鮮的」,與中國政府無關。儘管明眼人一看都知道這是中國政府的決定,但是為了不給美國進攻中國本土和在中國本土扔原子彈的藉口,始終都堅決否認是中國政府的決定。
  • 毛澤東的謀略既妙又狠 關鍵在於一個「逼」字
    後來的人們,習慣於把此舉歸功於毛澤東個人的英明。例如,一本名為《毛澤東謀略》的書,就有這樣評說:「日本帝國主義侵入中國本土,使中國的政局出現一種新的三角關係:日本人、蔣氏集團、共產黨。毛澤東在這個三角關係中下了一盤絕妙的活棋。」該書還對其時的局勢和毛澤東的「謀略」有堪稱「精彩」的分析:毛澤東及時捕捉住了日本入侵對中國時局和國人心理造成的新變化。
  • 毛澤東軍事謀略思想是中國革命戰爭勝利的重要法寶
    在新中國成立後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又是劣勢裝備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對付以美國為首的武裝到牙齒的十六國聯合軍隊。任何人看到這種力量相比極為懸殊的軍事對抗,都不禁會問:中國共產黨人何以能夠從「上山」到「進城」?又何以能指揮人民軍隊以劣勝優、連克強敵?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革命的敵人是異常的強大、兇惡和狡猾的。
  • 抗美援朝為何美國不用原子彈?仁慈還是另有所圖
    原子彈恐怖的殺傷力抗美援朝戰爭,美國一直叫囂使用原子彈,可是一直也沒用,至於這個沒使用的真正原因說法很多,所以到現在也不知道真正原因是什麼?當年美國為什麼不對中國抗美援朝支援軍投原子彈?小編認為不是他們不投,而是他們當時根本沒有原子彈可用了。二戰時期美國當時總共製造三顆原子彈出來,一顆投放核試驗場投放,另外兩顆直接投到日本去了,試問當時美國哪裡還有原子彈存庫呢?
  • 90年,人民軍隊的90個「第一」
    90年,人民軍隊的90個「第一」  編者按:從1927年8月1日在南昌城打響第一槍至今,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走過90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留下一個又一個「第一」。值此紀念建軍90周年之際,半月談雜誌社與新華社解放軍分社、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共同評選出人民軍隊90年歷史上的90個「第一」,以表達對人民子弟兵的崇高敬意。  一、軍隊建設發展方面  1、打響人民解放軍「第一槍」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中,我黨掌握的「葉挺獨立團」打響了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 從抗美援朝戰爭中汲取敢打必勝的精氣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崇高風範的生動寫照,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這種精神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力量。  聽黨指揮的忠誠精神。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人民軍隊的立軍之魂、建軍之本。志願軍之所以能勝利,根本在於黨的長期哺育,使其擁有了堅如磐石的崇高追求和為人民而戰的政治優勢。
  • 抗美援朝戰爭,中國究竟是勝利者,還是只與美國打了個平手?
    因此,「抗美援朝戰爭」自然是一場「平局」的戰爭! 但作者並不那麼認為!在我看來,抗美援朝戰爭,朝中方是勝利者,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是失敗者。 為何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 從故事中領略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指出:「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抵禦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鍛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 中央廣電總臺紀錄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第二集: 深度披露抗美...
    10月3日凌晨,周恩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請他通過印度總理尼赫魯把中國政府的態度轉告給美國,再次向美國當局發出了嚴正警告:「美國軍隊正企圖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美國軍隊果真如此做的話,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
  • 蘇聯瞞著中國讓朝鮮開戰,軍委成員多數反對,毛澤東為何執意出兵
    圖|毛澤東主席舊照要想做出這個決定,實在是有些難度,畢竟中央軍委成員大部分人都反對參戰,毛主席心裡也非常清楚,入朝作戰到底有多大的困難。那麼毛主席為何要堅持派兵參加這一場看起來確實沒有任何勝算的戰爭呢?毛主席做出這樣的決定,與當時複雜的國際形勢有著一定關係,中國援朝本質上是表達一種態度。
  •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側記新華社記者張曉松、鄒偉、梅世雄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70年前,由中華優秀兒女組成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肩負著人民的重託、民族的期望,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
  • 10張地圖,帶你回顧抗美援朝
    為何我們敢於對抗如此強大的敵人? 新中國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抗美援朝則使得中國能夠站得更加昂首挺胸。1954年4月,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在日內瓦舉行的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的國際會議。自那時起,一個政治大國與軍事大國開始崛起。
  • 西方想不通,為何只有中國能動員14億人呢?原因只有四個字
    所以西方至今都想不通,為何只有我國能動員14億人呢?原因只有四個字。這次疫情,整個中國讓世界目瞪口呆,以及非常佩服的就是我國的動員能力。在疫情爆發後,我國政府為了快速戰勝疫情,幾乎是一聲令下,要求百姓居家隔離。結果幾乎是一夜之間,全國14億人都呆在家裡,也就是說我國僅僅一天,就動員14億人在家。
  • ...永載史冊的豐碑——寫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70年前,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九個月捨生忘死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這是正義的勝利,這是和平的勝利,這是人民的勝利!
  • 英雄兒女驅虎豹——致敬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青春方陣
    1950年10月25日,志願軍首戰兩水洞,打響出國作戰第一戰,不到兩個小時殲滅南朝鮮軍1個營和1個炮兵中隊。  聽到前方遭遇中國軍隊,美騎兵第一師第八團團長帕爾莫不以為然:「中國人嗎?他們也會打仗?」  帕爾莫沒有想到,6天之後,同樣的厄運就落在了騎一師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