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27日,中朝代表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代表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
眾所周知,「抗美援朝戰爭」最後是以雙方籤訂停戰協議結束的!既然是停戰,那麼應該是大家都打了一個平手,不然怎麼會叫「停戰協定」,而不叫「戰敗協定」呢!
事實上,有一些人就是這麼認為的!畢竟中美雙方在這場戰爭中都損失慘重,且在戰場上已經形成了相對局勢,如果再打下去的話,也只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誰也不能完全吃掉對方。
因此,「抗美援朝戰爭」自然是一場「平局」的戰爭!
但作者並不那麼認為!在我看來,抗美援朝戰爭,朝中方是勝利者,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是失敗者。
為何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在韓戰初期,朝鮮人民軍在蘇聯人的支持下,節節勝利,僅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就佔領了包括漢城在內的朝鮮南部90%的土地,並將李美軍壓縮在了僅有一萬平方公裡的大邱、釜山的環形防禦圈內。
1950年9月15日,麥克阿瑟指揮美第10軍在仁川登陸,從此改變了朝鮮的戰局,人民軍在強大的「聯合國軍」的攻擊下,開始節節敗退,先是退到三八線附近,後則一直往鴨綠江邊撤退。
在我志願軍入朝作戰之前,美軍就已經佔領了朝鮮的首都平壤,戰火很快燒到了鴨綠江邊。從當時的戰局態勢來看,美軍幾乎已經佔領了朝鮮全境。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25日,便正式打響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槍。
從第一次戰役開始,一直到第五次戰役結束,我軍硬是將美軍從鴨綠江畔,一路趕到了三八線以南,並迫使其籤訂停戰協定。「三八線」——這條被世界各國公認的軍事分界線,位於鴨綠江以南400公裡處。
這也就是說,美軍不僅沒有打贏這場戰爭,反而還被我志願軍打得向南撤退了400公裡。
所以,如果你說「抗美援朝戰爭」,我們只是跟美國打了個平手,這確實有點說不過去。
當然了,我們在衡量戰爭是否勝利,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那就是看這場戰爭是否達到了自己的預定目標。
換句話說,如果美國通過這場戰爭已經達到了它的預定目標,那麼即便是戰敗後與朝中方籤訂停戰協定,那麼對於它來說,也是勝利的。反之,如果沒有,那就是失敗的。
那麼,美國的預定目標是什麼呢?很簡單,那就是佔領朝鮮全境!這一點,美軍在仁川登陸後,聯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就已經在他的「感恩節攻勢」和「聖誕節攻勢」中明確說道了!
但結果卻被我志願軍打得懷疑人生,更別說還要完成什麼預定目標了。在當時的局勢下,能不能安全撤出戰場,還是個大問題!
要知道,當麥克阿瑟在得知我志願軍即將入朝參戰的消息時,還曾極度狂妄地叫囂道:
「中國不敢參戰,如果參戰,就會遭受「戰史上最大的屠殺」。」
但我幾十萬的志願軍還是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了鴨綠江。而在入朝後的第一次戰役中,我軍僅用了12天的時間,就殲敵1.55萬餘人,並將其從鴨綠江邊趕到了清川江以南,一舉粉碎了麥克阿瑟妄圖於「感恩節」以前吞併朝鮮,結束韓戰的計劃。
以至於僅在一個月後,麥克阿瑟就對美國總統杜魯門驚呼道:
「哎呀,中國軍隊太強大了,我們必須有所動作,要麼增兵,要麼撤退!」
從第一次戰役開始,到第五次戰役結束,我軍一共殲敵23萬餘人,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擊退了400公裡,將其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了三八線。而最重要的一點是,我軍將戰線穩定在了三八線附近,聯合國軍再無法向北進軍。
此外,在我軍的強大攻勢下,敵軍不得不由戰略進攻轉入到戰略防禦,並迫使其接受停戰談判。
因此,「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無疑是屬於朝中人民的,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是名副其實的失敗者!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抗美援朝戰爭,我軍的損失比美軍嚴重,這怎麼能算勝利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只需來看一下敵我雙方投入的兵力情況,以及傷亡情況就知道了!
根據李峰老師《決戰朝鮮》一書中的記載:自1950年10月25日參戰到1953年7月27日籤署停戰協定,中國人民志願軍一共陣亡了11.4萬餘人,醫院救治戰鬥和非戰鬥負傷的傷員為38.3萬餘人次,其中因救治無效死亡者,總計2.16萬餘人。
去掉傷員因第二、第三次負傷而造成統計上的重複數位,以及因救治無效死亡和非戰鬥負傷者,故最後確定的戰鬥傷亡減員數為36.6萬餘人。
而除去傷亡減員之外,志願軍還有2.9萬餘人失蹤,其中除了2.14萬餘人在美方戰俘營外,其餘8千餘人下落不明。
因此綜上可以確定,加上失蹤人數,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我方總計戰鬥損失39萬餘人。
接著我們再來看一下美國方面的傷亡情況!
據美方近年來的數據統計:在整個戰爭中,美國軍隊總計陣亡33629人,其他原因死亡人數為20600餘人,負傷103248人,被俘後遣返3746人,另外有8142人失蹤。
綜上,美方總計損失為169300餘人。
通過上述的對比,我方的損失確實要比美方多,但我們要知道的是,「聯合國軍」除了美軍之外,還有其他十多個國家的軍隊參與,其損失總計為17200餘人(不包括南朝鮮軍的損失)。
而「聯合國軍」在整個朝鮮戰場投入的最大兵力多達111萬餘人,其中美軍54萬餘人,南朝鮮軍51萬餘人,其他僕從國4.8萬餘人。美國侵朝的兵力佔到它全部陸軍的三分之一,空軍的五分之一,海軍的二分之一。
而我方投入的最大兵力為180萬餘人,其中志願軍134萬人,朝鮮人民軍45萬餘人。
如果僅從兵力上來說的話,我方確實要優於敵軍。但我們要知道的是,敵人的武器裝備不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從性能上,都要遠遠優於我方。
在戰爭開始時,敵方就有飛機785架、艦艇106艘、坦克886輛、火炮10388門。而戰爭中敵方最多時坦克多達1543輛、火炮達19530門、艦艇為310艘、飛機為2082架。
而我方當時還沒有海軍,戰爭初期也沒有坦克和空軍,火炮也只有3510門,其中絕大部分還只是口徑為75毫米以下的輕型火炮。
而在整個戰爭中,美軍使用了除原子彈之外的包括戰略轟炸機、航空母艦、戰列艦,甚至是細菌彈在內的所有先進武器裝備。這種軍事對抗,在全世界歷史上也是第一次!因此後來史達林還曾評論說:「中國軍隊是在用大刀長矛同來福槍作戰。」
所以,通過以上的這些數據對比後,我們不難發現,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我們能打到這種程度,這難道還不足以說明我方是勝利者,美方是失敗者嗎?
不過話說回來,美方之所以願意接受停戰談判,除了我軍實力強悍之外,最重要的,還是敵我雙方在進行多輪較量後形成了四個方面的均衡態勢。而當時的美軍已經無法打破這種均衡態勢,所以才不得不接受談判的。
一、國際戰略格局的均勢!當時美軍所帶領的「聯合國軍」,簡單來說就是所謂的「資本主義陣營」中的國家群體。而我們的背後,則有「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蘇聯的支持。
二、作戰空間壓制的均勢!當時的美軍有海空優勢,而我們有陸地優勢。
三、作戰時間選擇的均勢!美軍擅長在白天作戰,而我們更擅長於晚上作戰。
四、戰鬥能力的均勢!美軍裝備精良,後勤保障體系完善,這一點遠勝於我軍。但我軍有一種東西,是他們沒有,或者是有所欠缺的,那就是——堅韌不拔、頑強的戰鬥意志。這一點,朝鮮戰場上的「冰雕連」、黃繼光、邱少雲等英雄,就是最好地說明。
因此在這樣的均衡態勢下,美軍其實是非常難受的,因為明明自己擁有碾壓性的武器裝備,但是在真正的戰鬥過程中,卻總是打得心驚膽戰的。因此最後,才不得不走上談判桌,與我方籤訂談判協議!
當然,除了以上這四個均勢之外,促使美方談判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美國民眾強烈的反戰情緒。
因為當時的艾森豪之所以能競選為總統,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曾許諾在當選後,一定會結束這場戰爭。因此,如果他食言的話,那麼美國政府將迎來極大的壓力!
綜上所述,便是我們對整個抗美援朝戰爭的簡單分析了,看完之後,你還會覺得我方只是與美國打了個平手嗎?
當然不是!抗美援朝戰爭,最後當然是以朝中人民的勝利,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失敗而告終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而從歷史的進程來看,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而且還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外,它還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要心理支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