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70年前抗美援朝戰爭史,我們會發現,中共中央之所以決策出兵朝鮮,抗美援朝,並非草率決策,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這一決策既有事前準確的戰略預判,有高明精巧的戰略籌劃,又有諸多細緻的外交努力,由此達到了「勝兵先勝而後求戰」的優勢,志願軍才出徵進行抗美援朝戰爭。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領導的戰略運籌中,派遣倪志亮出任中國駐朝大使,是十分關鍵的一環。倪志亮出使朝鮮後做了一系列重要的工作:與柴軍武參贊一起成功預測仁川登陸,協調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為志願軍制定入朝注意事項,促進中、蘇、朝之間的軍事合作,參與開城和談,在抗美援朝的軍事外交中留下了閃亮的一頁。
周恩來點將任命駐朝大使
1950年初,中南軍事大學副校長兼武漢警備區副司令員倪志亮,接到來自中組部的一紙調令,要他到北京做外交工作。對此,他有些疑惑且確實有些犯難:自己參加革命20年來一直是從事軍事工作,擔任軍政大學的主要領導工作已有兩年,工作局面剛打開,有些捨不得。外交工作從未搞過,很難發揮過去的經驗和特長。再說年齡不饒人,已50歲了,長期的戰爭環境讓他患上了肺氣腫,身體需要療養。對此,他曾詼諧地對老部下胡奇才說:「中央要我當大使,是拿著黃牛當馬騎,難啊!」但出於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他立即服從了組織上的安排,之後,即以老黃牛精神一馬當先馳騁在韓戰中的外交疆場。
此時,新中國剛剛成立半年多,有十多個國家同新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毛澤東、周恩來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派遣十位兵團級將軍出使這些國家。倪志亮是其中為數不多的軍事指揮員之一,其他大多是政工幹部。他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曾任紅四方面軍參謀長、八路軍129師首任參謀長、晉冀豫軍區司令、東北軍政大學副校長等職,朝鮮人民軍中不少來自四野的朝鮮籍幹部就曾是倪志亮的學生。讓倪志亮擔任駐朝大使,正是周恩來精心選擇的結果,考慮到與中國唇齒相依的朝鮮,由於南北分治,政見不同,矛盾很深,面臨著戰爭爆發的危險。所以,選一位具有良好軍事素養的將軍擔任駐朝大使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因此,十位將軍大使中年齡最大、資歷最老的倪志亮被派到了最艱苦、最危險的朝鮮戰場。外交部專門為這批將軍大使辦了培訓班。培訓期間,由於戰爭年代的戰傷和哮喘病復發,倪志亮不得不停止外交學習,經周總理批准,回到武漢休養,準備康復後赴朝鮮正式上任。休養期間,他到外交部圖書館借來有關朝鮮的資料進行閱讀和分析,力求對朝鮮有個更清楚的了解。他邊養病,邊收集資料,了解朝鮮南北雙方的矛盾,密切關注朝鮮南北雙方的局勢變化。
就在他養病期間,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頓時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熱點。中國作為朝鮮唇齒相依的友好鄰邦,需要及時掌握韓戰的動態情況,搞好對朝鮮的國際援助,派出中國駐朝鮮特命全權大使,成為當務之急。但是,倪志亮大使仍在病中,有鑑於此,聶榮臻代總參謀長向周總理推薦了正準備派到駐東德使團擔任公使的柴軍武(後改名柴成文)擔任臨時代辦入駐朝鮮。柴軍武於是轉而以中國駐朝鮮大使館政務參贊、臨時代辦的身份,先於倪志亮啟程,率領5名幹部先期到達平壤,正式建館辦公。
7月5日,倪志亮被正式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朝鮮大使。7月8日,周恩來特地向即將先期奔赴朝鮮的柴軍武等外交官叮囑:「現在朝鮮人民處在鬥爭的第一線,你們要向朝鮮同志表示,看有什麼事需要我們做,請他們提出來,我們一定盡力去做;當前使館的主要任務是保持兩黨兩軍之間的聯繫並及時了解戰場的變化。」這番話不僅是交代給柴軍武等外交官的,其實也是給整個駐朝大使館的任務。此後,倪志亮擔任大使期間正是忠實地履行這一職責,悉心保持中朝兩黨、兩軍、兩國之間的聯繫,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
赴朝之前,倪志亮受到了毛澤東的專門宴請,周恩來總理也參加了,這是其他將軍大使們所沒有的殊榮,令他們深感羨慕,足見赴朝使命在最高領袖心目中之重要。
8月12日,倪志亮攜大使館二等秘書吳曉達及隨員等一行9人,抵達平壤。
準確預測美軍的仁川登陸
倪志亮到任時,正是朝鮮人民軍打擊南朝鮮軍隊的作戰勢如破竹、捷報頻傳之時。戰至1950年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解放了南朝鮮百分之九十的地區,將美軍和南朝鮮軍壓縮到洛東江以東一萬平方公裡的狹小地域,戰局隨即呈膠著狀態。
這時美軍正暗中策劃登陸朝鮮人民軍側後,企圖一舉切斷朝鮮人民軍的退路,進而佔領朝鮮全境。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密切關注著韓戰的進程,急需來自當地的準確情報。因此,周恩來要倪志亮注意觀察朝鮮戰局的最新動向,一旦有情況隨時報告。
9月初,倪志亮大使和柴軍武參贊經商議,合寫了一份《目前韓戰局勢報告提綱》,詳細闡明了朝鮮戰場的態勢和朝鮮後方的主要情況。憑著多年的軍事指揮經驗和卓越的軍事素養,倪志亮洞察了人民軍勝利中面臨的巨大隱憂,在這份報告中敏銳地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就是美軍正在積極準備反攻,很可能會在朝鮮人民軍的側後實施登陸作戰,而地點「估計可能在仁川或其他地區」。9月7日,倪志亮派柴軍武火速回國,趕回北京,向總參謀部和外交部匯報。8日,柴向聶榮臻代總參謀長匯報,並於當日經聶榮臻將報告呈報毛澤東。
倪志亮、柴軍武判斷仁川登陸的的理由是:仁川是漢城的門戶,佔領仁川可以直搗漢城,一舉切斷人民軍的後勤補給線,同時又可以和釜山防禦圈裡的美軍相互呼應。另外,情報顯示,美軍最近在仁川港外的活動十分頻繁,顯系在為登陸準備有利的條件。聶榮臻當天將這個匯報提綱呈送毛澤東,毛澤東閱後當即批示:「周閱後,劉、朱、任閱,退聶。請周約柴軍武一談,指示任務和方法。第十三兵團同柴去的軍事人員是否要來京與柴一道面授機宜,請周酌定。」這個報告提綱是當時中國掌握的關於朝鮮戰局的第一手資料。周恩來聽完柴軍武當面報告後,感覺倪、柴匯報的情況很重要,遂立即批示「印發政治局各同志」。
歷史已經證明,倪志亮和柴軍武的判斷是極富戰略遠見的。9月15日,麥克阿瑟指揮美軍在仁川進行了著名的「百年大賭」,登陸成功。根據俄國解密的檔案材料,對仁川登陸,毛澤東早在此前的7月就已預測出來了。7月2日蘇聯駐華大使羅申給莫斯科的電報說,周恩來在與他的談話中抱怨北朝鮮人對美國進行軍事幹涉的可能性估計不足,忽視了毛澤東早在1949年和1950年5月就提出的警告。周恩來還轉達了毛澤東對北朝鮮人的建議:鑑於美國軍隊可能在仁川登陸,要在仁川後方建立一條堅強的防線。會談中,周恩來答應如果美國人越過三八線,中國軍隊將裝扮成朝鮮人進行抵抗,還說中國的3個軍總計12萬人已經集中在瀋陽地區。
倪、柴兩人站在戰火第一線作出的預見與毛澤東之前的預測不謀而合,進一步印證了毛澤東的判斷,為我軍進行抗美援朝作出提前預警,為黨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重大戰略決策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參考。
幫助人民軍調整戰略
朝鮮人民軍對美作戰的戰略指導思想到底是速決戰還是持久戰?美軍在仁川登陸的事實,已經給出了答案:韓戰勢必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持久戰。
戰初,朝鮮人民軍估計一個月最遲40天可以解決戰爭。等到美軍參戰後,人民軍意識到必須要做長期打算,但仍然提出「一個月解決問題」、「兩個月解決問題」、「八一五前解決問題」「八月要成為勝利月」等號召。倪志亮、柴軍武在向中央的報告中已一再指出了這種速勝論的危害。
中共中央對韓戰的局勢高度關注,對戰爭的前景作了兩種估計,一種是人民軍一鼓作氣解放全朝鮮,結束戰爭;一種是美國投入更多的軍力,人民軍進攻受阻,戰局呈僵持狀態,從而變成持久戰。還在人民軍作戰順利的7月初,周恩來就指出:「不經過反覆多次較量,不消滅美軍的力量到不能支持的時候,韓戰是不可能輕易結束的。這個戰爭將是一個持久複雜的鬥爭。」到8月中旬,朝鮮戰事在洛東江出現僵局後,更加堅定了中共中央對持久戰的判斷,因而命令東北邊防軍加緊作戰準備。
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乘朝鮮人民軍主力集中在朝鮮南部的洛東江地區作戰,後方力量空虛之機,以美國第十軍在朝鮮人民軍側後實施仁川登陸,將人民軍主力隔斷在三八線以南,以美國第八集團軍和南朝鮮軍從釜山防禦圈向北實施反攻,對朝鮮人民軍構成南北夾擊之勢,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處境險惡,損失急劇攀升,韓戰形勢急轉直下。
美軍仁川登陸之後,9月18日,金日成召見倪志亮大使,介紹了美軍仁川登陸以來三天的戰況,估計美軍仁川登陸部隊有1個師,人民軍只有兩個新組建的團,無作戰經驗,戰鬥力弱,增援部隊又未及時趕到,登陸美軍已迫近漢城,人民軍已準備長期作戰,並已著手動員10—15個新兵師。倪志亮於當日致電周恩來、聶榮臻,轉報了金日成介紹的情況。
在接到倪志亮電報後,周恩來起草了回電,並經毛澤東閱改後,以周恩來的名義站在朋友和同志的立場,就人民軍作戰指導問題,向金日成提出了「唯有以持久戰爭取勝」的建議,於9月20日發給倪志亮轉告金日成。
9月21日,倪志亮拜見金日成,轉交了周恩來的電報。金日成對中國同志的建議表示感謝,並說:在眼下戰局嚴重的情勢之下,甚望中共中央能繼續提供意見。
9月27日,金日成發表《暫時的戰略撤退與黨組織的任務》講話,指出:「現階段,我們黨的戰略方針是:最大限度地阻緩敵人的進攻速度,爭取時間營救出人民軍主力部隊,組建新的後備部隊來組成強大的反攻力量,並進行有計劃的撤退。」
10月8日,倪志亮在給周恩來、聶榮臻的電報中,擔憂地報告「勞動黨持久方針仍未明確」。電報中談道:「據鄭律成談:最近勞動黨一次幹部會中報告了一般情況,最後只稱戰爭性質不變,但對持久方針與如何持久問題,仍未提及。報告後部分幹部直問戰爭指導與敵情估計有無錯誤,部分幹部會後議論,只學蘇聯辦法不行,中國經驗適合目前具體情況。」
協調志願軍入朝參戰
在志願軍入朝參戰前後重大歷史關頭,倪志亮每一份報告、電文,傳遞的每一份信息,都直接牽動著中朝兩國最高領導人的心。今天,查閱毛澤東、周恩來關於抗美援朝的若干文電中,就能發現若干份文電是通過倪志亮轉給金日成首相的,其中,《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2份,《周恩來年譜》10份、《周恩來軍事文選》6份。
9月27日中午,金日成召見倪志亮大使,向他介紹朝鮮戰場最新情況和人民軍的應對措施,告之三八線以及以北地區,目前尚無部隊駐守。9月30日,金日成再次召見倪志亮,稱人民軍主力第一方面軍8個師已經被美軍和南朝鮮軍切斷退路,第二方面軍尚未到達指揮位置,部隊與敵軍呈插花狀。金日成要求倪志亮將此情況轉告中國領導人。
周恩來接到倪志亮的電報後,於9月29日以《朝鮮軍情甚為嚴重》為題,報告毛澤東。
根據連日情報、外訊及倪志亮來電,美李敵軍已分路北進,按其所到位置,朝鮮西路軍(註:指朝鮮人民軍第一軍團)似已被敵隔斷,東路軍〔註:指朝鮮人民軍第二軍團〕亦尚未集結到忠州以北。而美帝國主義已在公開表示將進軍三八線以北。從倪志亮二十七日電看來,三八線北已無防守部隊,似此情況甚為嚴重,敵人有直趨平壤可能。
10月1日夜,周恩來向倪志亮發來一封經毛澤東閱改後的電報,要他立即轉交金日成首相,建議人民軍迅速北撤。
倪志亮同志即轉金日成同志:
九月三十日經志亮同志電告情況已悉。一方面軍八個師既被敵隔斷,請考慮有無可能將該八個師分為兩部分,以四個師將笨重武器破壞,分許多小的支隊從敵人間隙中分路撤至三八線以北,而以四個師在南朝鮮分散為許多小支隊,依靠人民堅持敵後遊擊戰爭,牽制大股敵人使其不能北進。二方面軍所率五六個師現已撤至什麼位置,是否可以於數日內全部撤至三八線以北?總之,你們的軍隊必須迅速北撤,愈快愈好,如遇敵人攔阻,亦應破壞笨重武器,分路從敵人間隙中插過來,不能撤者則留在敵後堅持分散遊擊。以上建議,妥否,請立復,並盼以具體情況見告。
第二天,周恩來再次致電倪志亮,強調:請告金日成,除照前電精神「儘可能將被敵人切斷的軍隊分路北撤外,凡無法撤退的軍隊,應在原地堅持打遊擊」,「如此就有希望,就會勝利」。
10月2日凌晨2時,毛澤東立即致電鄧華,令邊防軍結束準備工作,隨時待命出動,參加援朝作戰。10月2日晚,金日成再次向倪志亮大使介紹了朝鮮戰場的情況,說:人民軍主力仍基本隔絕於三八線以南地區,三八線和三八線以北目前多為新建的部隊,而南朝鮮軍已經突入到三八線以北的襄陽。在人民軍主力尚未北撤集結、防禦部署沒有完成之前,如果美軍和南朝鮮軍採取兩翼伸展,強取元山、海州,同時正面向北進攻,則局勢萬分危急。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朝鮮勞動黨中央和政府恐怕非向中國求援不可。
10月3日,金日成首相再次緊急召見倪志亮大使,希望中國儘快出兵,支援朝鮮作戰。倪志亮大使也立即將金日成首相的意見報告國內。10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由彭德懷率志願軍入朝作戰。為及時了解和掌握朝鮮境內的作戰情況,周恩來於10月5日給倪志亮拍來電報,要他經常注視美偽軍北進及人民軍北撤和在敵後活動之情況。
10月8日,毛澤東發出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志與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這天,毛澤東親自起草了發給倪志亮大使轉金日成關於中國決定派遣志願軍到朝鮮的特急電報。其內容如下:
倪志亮同志轉金日成同志:
(一)根據目前形勢,我們決定派遣志願軍到朝鮮境內幫助你們反對侵略者;
(二)彭德懷同志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三)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後方勤務工作及其他在滿洲境內有關援助朝鮮的工作,由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岡同志負責;
(四)請你即派樸一禹同志到潘陽與彭德懷高岡二同志會商與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境內作戰有關的諸項問題。」
毛澤東 十月八日
當天深夜,倪志亮驅車前往設在牡丹峰的金日成首相辦公地點。當倪志亮向金日成首相轉達了北京的來電後,金首相高興地站了起來,笑著連聲說:「太好了!太好了!」接著,他又說:「請你向毛主席、向中共中央轉達我及朝鮮黨和人民的衷心感謝。」金日成拉著倪志亮的手一起來到大廳。金日成拿起一瓶酒,向倪大使斟了一杯,說:「來,幹一杯!為中國軍隊旗開得勝!」倪志亮也回應說:「過去我們並肩作戰,打敗了一個日本帝國主義。現在讓我們並肩戰鬥,再打敗一個美帝國主義。為奪取新的勝利而乾杯!」
為志願軍制定入朝注意事項
志願軍部隊入朝前夕,倪志亮特地擬制了11條《部隊進入朝鮮應注意事項》,上報給周恩來、聶榮臻、彭德懷、高崗,提出志願軍入朝後,要按照朝鮮風俗習慣,注意以下各點:
(一)供房屋家具均按系統找各該面裡洞的委員長(區村長)交涉。
(二)所有民房進門就是炕,故進門必須脫鞋,並不準進廚房與內屋。
(三)尊重長者,老頭稱爺爺(哈拉波吉),老太太稱奶奶(哈拉末尼),在老年人面前最好不吸菸、不飲酒。
(四)禁止叫朝鮮人為高麗人或高麗棒子。
(五)不與青年婦女講話。
(六)尊重神主(祖先牌位),不要移動它。尊重墳墓,一般不動墳墓周圍的地(當然作戰時挖工事是會被原諒的)。
(七)使用群眾的勞動力要計劃工資(如做飯、帶路等),少數人外出遇到困難時,也可以給點,不求群眾幫助。
(八)群眾習慣不飲開水只喝冷水,部隊須帶相當藥品以防肚痛。
(九)群眾多識漢字,沒翻譯時可以漢字進行筆談。
(十)一般群眾對公務人員與軍隊害怕討厭,但服從性好,所以須避免過多動員人力。
(十一)群眾未受過長期戰爭鍛鍊,所以民工接近前線必須有幹部掌握,以免混亂與逃跑。
根據這些情況,志願軍第十三兵團政治部專門向部隊發出了入朝後群眾紀律守則和公約。其中特別規定:「除更嚴格執行我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保持我黨、我軍的榮譽,要遵守當地風俗。」如:「有事到老鄉家時,要經主人允許後,再進到屋,不準穿鞋上炕和在女人面前脫襯衣。」「尊重屋中神位,墳地除作戰必須挖工事外,不準動其周圍土木。」「人民慣喝涼水,最好每人能帶點藥品,以免肚痛,並少吃用大糞種的生白菜,以免生病。」
我志願軍具有人民軍隊長期形成的優良傳統,加上入朝前各部隊進行政策紀律教育,部隊入朝後更是嚴格維護群眾紀律,充分尊重朝鮮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幫助朝鮮人民積極進行各項建設工作,贏得了朝鮮政府和人民群眾的衷心擁戴。朝鮮群眾稱讚「志願軍真同大姑娘一樣的規矩,為甲午戰爭以來所沒有見過的軍隊」,是「模範軍隊」、「仁義之師」、「天下少有的好軍隊」。朝鮮百姓竭誠援助志願軍,讓房、送柴草、借糧、幫助救扶傷員等。志願軍與朝鮮人民患難與共,軍民親如一家,從而保證了抗美援朝作戰的順利進行。
率駐朝使館安全轉移
10月1日和9日,麥克阿瑟兩次向朝鮮人民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朝鮮人民軍部隊「不管位於朝鮮什麼地方,都放下武器,停止敵對行動」。隨即,美軍越過三八線,兵分多路,直逼平壤,大舉北進。
10月9日,朝鮮政府決定江界為臨時首都,機關、學校、團體一律從平壤撤退,最高軍事指揮機關移駐德川,政府和各國使節移駐新義州,總後方設在江界。為此,中國駐朝大使館在倪志亮的領導下,在報經中央批准後,決定分兩部分轉移,一部由參贊薛宗華、二等秘書劉向文帶領轉移至新義州,必要時過江往安東,在中國境內經輯安(今集安)到達朝鮮北部城市滿浦;另一部分由倪志亮、柴軍武等隨金日成首相駐德川,以便繼續開展工作。
中國駐朝使館具體進行撤退工作時,倪志亮抱病組織指揮,親自選擇撤退路線,詳細了解行動的每一個細節,連使館人員的食宿、車輛的調配都親自安排。撤退期間,他經常連續工作,幾天幾夜不合眼是很平常的事。撤至熙川的一個小村時,敵機飛來轟炸,投下的一顆炸彈落在院子裡,將坐在門檻上看護倪大使的警衛員炸傷。
由於在戰火中不斷奔走和協調兩黨兩軍事務,勞累過度,倪志亮本來就不輕的哮喘病變得雪上加霜了,請來的當地醫生對他的病束手無策。周恩來得知這一情況,十分關心,考慮到倪志亮大使的病情和傷情不便在當時所處的惡劣環境中治療,於是決定讓他回國治病,休養一段時間後再返館。在此期間,由柴軍武臨時代辦中國駐朝鮮使館的一切事務。第一次和第二次戰役勝利後,中國駐朝鮮大使館遷回平壤。不久,倪志亮不等身體康復,就返回平壤,主持使館工作。
協調中朝蘇三軍空中合作
1951年1月起,年輕的志願軍空軍在朝鮮戰場上浴血奮戰,戰果纍纍,取得了令世界驚嘆的戰績。但志願軍畢竟飛機少、兵力單薄,無法單獨與實力雄厚的美國空軍抗衡。
經毛澤東、周恩來親自交涉,史達林於3月15日同意派蘇聯空軍入朝作戰。中、朝、蘇三方可入朝作戰的空軍部隊達到17個團、作戰飛機599架。與美軍2000多架飛機相比,中、朝、蘇三方空軍兵力十分有限,加上蘇聯方面空戰顧慮較多,因此無法配合地面部隊作戰,只能重點用於集中保護中朝軍隊的後方運輸線。
3月15日,志願軍空軍司令部在安東宣告成立。同時,志願軍空軍和朝鮮人民軍空軍聯合指揮機構——空軍聯合司令部成立。司令員由當時的東北空軍司令劉震將軍兼任,司令員蘇聯顧問即曾在遠東戰役捕獲了末代皇帝溥儀的蘇軍指揮官戈盧諾夫將軍。當時,朝方有一個空軍團參戰。儘管空軍聯合司令部成立了,但要協調好中、朝、蘇三方空軍卻殊非易事。三方可用於朝鮮戰場的空中資源實在有限,這麼寶貴的戰略資源單靠空軍將領來協調已無法完成,常常需要三國的領導人直接出面協調,而倪志亮在其中再次擔負了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
3月31日周恩來致電倪志亮轉金日成:為了保證中、朝、蘇空軍準時入朝擔負掩護交通運輸的任務,「關鍵在於盡一切力量,克服一切困難修建朝境機場。修建機場的方針,應是有計劃地分區把它建立起來」。蘇方使用的機場定為六個,先修四個,由我方「定期修好」;我方使用的四個機場和朝中雙方合用的三個機場,均擬請朝方負責修建。
4月5日,就蘇方只有噴氣式飛機,在迎擊美機時進行低空作戰有困難,而中方驅逐機部隊尚未完成訓練任務不能出動一事,周恩來向倪志亮發來電報,讓他轉告金日成,因為蘇聯空軍噴氣式戰鬥機難於遂行低空掩護任務,建議朝鮮人民軍空軍配合蘇聯空軍掩護鐵路運輸。第5次戰役時間緊迫,運輸任務繁重,加之敵機反覆轟炸,輯安、長甸河口兩江橋均被炸壞,修復需五日至半月。為此,周恩來建議朝鮮空軍在新義州的部隊,以20架拉九和雅克式飛機,配合安東蘇方空軍,進行安東經安州至平壤線的掩護。另請由延吉調20架拉九機,以通化機場為基地,負責對輯安、江界、球場線的掩護。
4月16日,為了改變朝鮮境內鐵路管理和運輸中存在的問題,周恩來致電倪志亮即轉金日成:「提議為適應戰爭急需,朝鮮鐵路必須立即置於統一的軍事管制之下。」即「在聯司領導下,設立中朝聯合的軍運司令部,統一朝鮮鐵路的管理、運輸、修復與保護事宜。」以中國同志任司令,朝中各出一人任副司令;下屬各級組織均由中朝兩國同志分任正副職。聯合軍運司令部暫設瀋陽,其下設鐵道軍事管理總局設於朝鮮境內,中國鐵道兵團及朝鮮鐵道修復機構均歸屬軍運司令部統一管轄。5月5日,中朝兩國政府代表正式達成《中朝兩國關於朝鮮鐵路戰時軍事管制的協議》。
4月23日,周恩來再次就空中掩護問題,致電倪志亮,要他轉告金日成,告之蘇方可出動噴氣式飛機與朝鮮空軍協同掩護運輸的消息,請即下令朝鮮空軍執行掩護運輸線任務,並令其與現駐安東之中朝空軍聯司劉震聯絡。
4月26日,周恩來致電倪志亮即轉金日成,告以向蘇聯增訂的噴氣式飛機鋼板跑道已獲蘇聯政府批准,並於5月份交貨。請督促有關方面迅速勘定另外兩個鋼板跑道機場的地址,以便早日動工,爭取能與平壤以北蘇聯空軍所使用的四個機場同時完工……
周恩來讓倪志亮轉發這一系列電報的心血沒有白費,到1951年春,以蘇聯空軍為主,中朝蘇空軍完成了掩護鴨綠江大橋的任務,對中朝聯軍的運輸線也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在朝鮮西北部鴨綠江至清川江地區的上空,美軍驚呼:「米格-15殲擊機已成為美國飛行員越來越感到恐懼可怕的敵人。」三方空軍中,蘇聯空軍作用最大,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蘇聯空軍先後投入了12個師作戰,輪戰人員達7.2萬人,以損失335架飛機和120名飛行員的代價共擊落1097架敵機(不含高射炮兵擊落的212架敵機)。
為開展停戰談判而奔走
美軍遭受一系列的失敗後,杜魯門政府不得不尋找和平解決朝鮮問題途徑。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中國領導人,通過倪志亮大使邀請金日成首相於1951年6月3日來北京磋商。中朝兩國領導人進行了研究、商討,最後決定:同意進行停戰談判。中、朝、美、蘇等於是就開始談判展開了多方外交磋商。
倪志亮經過多方奔走,弄清朝、美兩方關於談判的有關時間、地點、人數等細節後,遂於1951年7月3日致電毛澤東請示派遣涉外軍官名額及和談日期。
毛主席:
(一)據李奇微涉外局本日午後一時卅五分發表李奇微之通知稱:關於停戰談判,希望能在七月十日或以前,在開城舉行,並提議雙方各派涉外軍官三人於七月五日在開城接洽舉行預備會議。
(二)金首相的意見,對此擬同意七月十日舉行談判,惟對雙方各派涉外軍官三名於七月五日舉行之預備會議擬改在七日舉行。
(三)我方應派之涉外三人、朝鮮二人、志願軍一人。
以上意見,特此轉報,請您指示。
倪志亮
1951年6月底,周恩來親自點將,指定外交部副部長李克農和喬冠華參加停戰談判,組建一個工作班子,進行談判準備,柴軍武被推薦為聯絡官人選。很快,毛澤東給倪志亮發來一份電報,同意駐朝鮮使館公使銜參贊柴軍武以中校名義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聯絡官,參加停戰談判。
7月5日在倪志亮、柴軍武的陪同下,李克農、喬冠華會見了金日成首相,雙方商量了中朝代表團的組成。7月10日,停戰談判即正式拉開帷幕。
以上僅是倪志亮擔任駐朝大使的幾大亮點,他的工作遠非這些。鑑於他對中朝之間發揮傑出的橋梁作用,受到朝鮮人民和金日成首相的高度讚揚,1951年9月29日被授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勳章——一級國旗勳章。這枚勳章見證了他在抗美援朝中的歷史功績。在朝鮮戰場上獲得過一級國旗勳章的中國人,只有彭德懷、鄧華、楊得志等志願軍首長,以及楊根思、黃繼光等著名志願軍英雄。
1952年3月,周恩來考慮到倪志亮的身體狀況,決定讓倪志亮回國休養。倪志亮患有肺氣腫、哮喘病,加上多年徵戰留下的創傷,不適合在山區生活。金日成對倪大使離任表示惋惜,並說,由於戰爭環境的限制,大使在此工作期間,沒有受到應有的照顧,給大使同志工作增加了不少困難。倪志亮向首相表示了惜別之情後,金日成請倪大使回國後代他向毛主席和周總理致以衷心的問候,感謝他在任期間的熱情服務,感謝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無私援助。離開時,金日成把倪志亮一直送到門口。
在出使朝鮮一年零七個月的日日夜夜,他帶領使館全體人員殫精竭慮,不怕艱難,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一系列外交任務,為抗美援朝戰爭作出了特殊的貢獻。回首在朝烽火中的歲月,他寫了一首詩抒發自己的赤誠之心和豪情壯志。
使朝棲身萬山中,
靜觀松影聽泉風。
四周環繞皆翠壁,
滿谷梨花似雪傾。
此處幽居非出世,
抗美援朝欲立功。
渴望我軍凱旋日,
從此中朝慶昇平。
(作者是國防大學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