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歷史如果從五月花號算起迄今只有400年,不過當五月花號登陸北美大陸時世界上其實並不存在美利堅合眾國這樣一個國家。之所以寫美國歷史從五月花號寫起其實就像寫《三國演義》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寫起一樣——寫美國歷史當然也要從其正式建國之前那些導致這個國家最終孕育形成的因素寫起。事實上真正標誌著美利堅合眾國誕生的事件是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的發表,這一事件距今只有244年。
在這244年間美國先後經歷過獨立戰爭、謝司起義、美墨戰爭、第二次美英戰爭、南北戰爭、美西戰爭、美菲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南戰爭、格瑞那達戰爭、巴拿馬戰爭、海灣戰爭、索馬利亞內戰、波士尼亞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內戰以及敘利亞戰爭等200餘場戰爭。美國建國至今的244年間只有18年沒打仗。
美國所經歷的這些戰爭可以分為國內戰爭和對外戰爭。說起美國的國內戰爭自然會使人想起南北戰爭,事實上這場戰爭又叫美國內戰,可以說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美國有史以來就只爆發過這一次內戰。然而事實上美國還曾經歷過謝司起義、塞米諾爾戰爭、堪薩斯內戰、麥克明縣戰爭等多次國內戰爭:這些所謂的戰爭大多只是規模很小的起義或政變,所以一般意義上美國內戰還是特指南北戰爭。
美國所參與的對外戰爭戰績如何呢?獨立戰爭使美國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美墨戰爭使美國奪取了23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美西戰爭使美國獲得了原來的西班牙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菲律賓和關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先是以中立國身份大發戰爭橫財,繼而跟隨協約國集團取得戰爭的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先以中立國身份大發戰爭橫財,在戰爭後期成為戰勝德、日法西斯勢力的中堅力量。
格瑞那達戰爭中美軍僅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既定戰略目標;巴拿馬戰爭中美國僅用15個小時就推翻了當時的巴拿馬政府,只用了15天時間就徹底清除巴軍殘部,順利結束戰爭;海灣戰爭中美軍在幾乎沒怎麼動用地面部隊的情況下就將當時號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伊拉克打得原形畢露;科索沃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實際上將科索沃地區扶植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
由此可見美國所參與的歷次戰爭都是勝多敗少,儘管如此歷史上也曾有過幾場美國沒能打贏的戰爭。2012年6月加拿大耗資2800萬加元舉辦了一次「1812年戰爭」200周年紀念活動。所謂「1812年戰爭」指的就是爆發於1812年的美加戰爭。美國建國後大力向西拓展,一直將自己的邊界推進到太平洋沿岸,成為橫跨大西洋、太平洋兩大洋的國家,與此同時美國一直不曾放棄對加拿大的野心。
當時的美國認為自己理應成為北美地區的唯一國家,整個北美大陸都該處於自己統治之下。在美國的早期歷史上一直將整個北美大陸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視為上帝賦予的」天命「。美國第二任總統亞當斯說:「美國命裡註定將擴張到北半球的整個西部」;第三任總統傑斐遜說:「今年(1812年)將包括魁北克在內的加拿大地區兼併,只要向前進就能將英國勢力徹底逐出美洲大陸」。
1812年6月18日美國趁英國忙於應對拿破崙戰爭之機入侵英屬加拿大。戰鬥初期美軍趁英國主力深陷歐洲的拿破崙戰爭的時機攻佔加拿大首府約克鎮(今多倫多)。美軍佔領約克鎮後放火燒毀了國會大廈,順便連帶燒毀了不少民居。美軍在加拿大放火搶劫的行為激起了當地人的敵意,一時間加拿大人自發組織各種民兵部隊配合英軍打擊美軍:英裔、法裔、印第安裔加拿大人紛紛加入到反擊美軍的隊伍。
1813年一支美軍小型艦隊在伊利湖迫使英國艦隊投降,從而實現了控制伊利湖的目標。美軍佔領伊利湖後實際上切斷了英軍的補給線,可就在美軍趁勢進攻蒙特婁時卻遭遇了頑強的抵抗,以致於不得不撤軍。美軍出兵加拿大時其實是自我感覺良好的,因為他們自認為是來幫助加拿大人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的,可實際上英國人對加拿大一向是比較懷柔的。
獨立戰爭之前美國儘管是英國的殖民地,但和印度等殖民地所不同的是:當時英裔移民實際構成了北美殖民地的主要種族,殖民地政商各界的上層人物幾乎都出自於英裔移民。從1620年五月花號來到新大陸距離獨立戰爭爆發不過一百多年時間,絕大多數英裔移民來到北美不過是一代人的時間而已。要在這些和英國同文同種的人群中培育獨立的民族意識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事實上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活躍著大量的效忠派(或稱親英派):當時獨立派人士自稱為愛國者,然而在效忠派人士眼中他們生來就是英國人,英國才是他們的祖國,效忠英王才是真正的愛國,而脫離母國的行為則是不折不扣的叛逆之舉。獨立戰爭結束後約有8萬親英派人士北上落腳加拿大。大量親英派人士的湧入除了直接改變了加拿大的人口結構之外,還使加拿大在相當時期內保持著親英反美的政治傾向。
1812年美軍入侵時加拿大境內生活著大量獨立戰爭中和美國人結仇的親英派人士、黑人、印第安人,因此美國人的行動很自然地被加拿大人視為是侵略。儘管英軍主力此時忙於歐洲的戰事,但越來越多的加拿大民兵加入到英軍的戰鬥序列中,當地大量印第安部落也站在英國一方作戰。1814年拿破崙退位使英軍得以從歐洲戰場脫身出來:就在這年5000多英軍在切薩皮克灣登陸。
華盛頓政府的高官們一聽到英軍登陸的消息立刻如樹倒猢猻散——時任美國總統麥迪遜的夫人在第一時間收拾了白宮那些值錢物件逃跑,留下一頓給丈夫和同僚預備的晚餐。英軍在得到加拿大民兵的增援後佔領了美國的緬因州,隨後攻入美國首都華盛頓。據說英軍進入白宮時總統夫人做的那頓晚餐還沒冷,於是英軍官兵順便品嘗了美國第一夫人的手藝,隨後他們一把火燒了美國總統的官邸。
英軍退走後重新粉刷的官邸被塗成了白色,所以美國總統的官邸如今就被稱為白宮。這恐怕是美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嚴重失敗——畢竟無論之前或是之後從沒哪個國家能成功入侵美國本土,這也是美國首都唯一被外國軍隊攻佔的經歷。儘管在戰爭過程中美國經歷了其歷史上最為慘痛的失敗,但英國陸軍在美國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戰場、尚普蘭湖戰役、巴爾地摩戰役、紐奧良戰役中多次遭到挫敗,海軍也遭受敗局。
最終雙方以籤訂《根特條約》的方式握手言和——雙方均未做領土讓步。從最終的戰役結果來看:雙方似乎算是打了個平手,但美國入侵加拿大的既定圖謀最終以失敗告終。儘管這是美國對加拿大發動的一場入侵戰爭,但美國人卻把這場戰爭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並設立節日慶祝。英國和加拿大則將這場戰爭視為自己的重大勝利——畢竟美國首都被攻陷這種事在歷史上只此一次。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在此之前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上一路高歌猛進,幾乎快要打到鴨綠江邊了。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後第一次戰役打響:當天志願軍第40軍第118師在北鎮對「聯合國軍」發起突襲。在此之前聯合國軍從未收到任何有關中國軍隊已渡過鴨綠江的情報。
中、朝軍隊在這次戰役中以運動戰的形勢對分兵冒進的敵軍各個擊破,被打得措手不及的聯合國軍全面撤退至清川江以南。1950年11月25日第二次戰役打響:志願軍第13兵團於清川江戰役擊退南韓軍隊第二集團和美軍第2師,聯合國指揮部、美國第八集團軍在土耳其旅掩護下成功撤退。11月27日誌願軍第9兵團在東面戰線的長津湖戰役中突襲美國第七集團軍的團戰鬥隊和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並一度加以包圍。
不過美軍仍在空軍掩護下成功突圍。11月30日美軍第八集團軍被志願軍第13兵團驅離朝鮮半島的西北部。12月6日中、朝軍隊收復平壤,把聯合國軍趕回到了三八線附近,由此初步扭轉了朝鮮的戰局。1950年12月31日中朝聯軍發起第三次戰役,至1月2日誌願軍已突入聯合國軍防禦縱深15至20公裡,至1月7日聯合國軍已退至三七線南北之平澤、安城、堤川、寧越、三陟一線。
1951年2月11日晚志願軍發起的橫城反擊戰成功迫使南韓第三、第五、第八師及美軍第二師一部和空降一八七團開始後撤。由此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志願軍在整個戰場上面臨的壓力。橫城反擊戰後東線聯合國軍出現了全線動搖的跡象。2月13日誌願軍發起砥平裡戰役。1951年4月22日至2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了為期一個禮拜的第五次戰役,與此同時聯合國軍也開始發動「第二次春季攻勢」:逼進鐵原、漣川。
志願軍63軍開始逐山逐水地死守,聯合國軍再次跨進北緯38°線,志願軍被迫全線後撤退約40公裡以勉強阻止住聯軍的進攻。1951年6月以後韓戰大規模運動戰階段結束,曾經氣焰不可一世的「聯合國軍」開始試圖與中、朝方面接觸談判,韓戰由此進入到邊打邊談的階段。這一階段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儘管開始與中、朝方面接觸談判,但仍試圖在戰場上取得優勢以逼迫中、朝方面在談判桌上讓步。
我們所熟知的上甘嶺戰役就是在雙方邊打邊談的這段時期內所發生的:上甘嶺戰役中美軍調集6萬餘人、300餘門大炮、170多輛坦克、3000多架次飛機對志願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裡的陣地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上甘嶺戰役的激烈程度是前所罕見的: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戰最高水平。戰役中我方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許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時新中國才剛成立一年,所以國家正處於百廢待興之時。不能否認的是我們當時在軍事上、經濟上都是遠遠落後於美國的,所以我們的戰士在朝鮮戰場上幾乎是以血肉之軀對抗「聯合國軍」的現代化武器。整個韓戰期間入朝參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陣亡197653人。在此期間湧現出了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等可歌可泣的英烈,也留下了奇襲白虎團這樣的傳奇故事。
1953年7月27日交戰雙方籤署了《朝鮮停戰協定》——這被稱為美國首次在自己沒能戰勝的條約上簽字。抗美援朝的勝利使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海岸邊隨意架起幾尊炮就迫使一個老大帝國屈服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中華民族由此開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抗美援朝戰爭迄今67年間我國雖又經歷過幾場邊境自衛還擊戰,但再未遭遇大規模外敵入侵。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的建設發展營造了和平安寧的嶄新局面。
韓戰對美國的影響同樣也是巨大的。首先這場終結了美國的不敗神話:美國自獨立建國以來歷經第二次美英戰爭、美墨戰爭、美西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等一系列戰爭。這其中除了第二次美英戰爭中曾被英軍和加拿大民兵攻陷過總統官邸之外就一直保持著不敗紀錄。尤其是二戰結束後美國已成為掌握著核武器和美元霸權的全球頭號強國。
美國介入韓戰時曾對中國參戰的可能性進行過評估,然而當時美國國內的主流觀點傾向於認為中國不會介入,退一步講即使中國介入也不可能改變戰局,然而韓戰結束後美國開始在戰略上對中國進行了重新認識和定位。韓戰十年後的中印邊境戰爭期間曾有記者採訪麥克阿瑟對中印戰爭的看法,麥克阿瑟回答說:「誰跟中國陸軍打仗誰就是有病」。
由此可見中國志願軍給他留下的印象何其深刻。事實上韓戰使整個美國政界、軍界對中國的看法都發生了改觀。正如克拉克將軍所說「我獲得了一項不值得羨慕的榮譽:那就是我成了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國陸軍司令官」。美國開始意識到無論自己喜不喜歡中國都必須在戰略上對中國足夠重視。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打開了中美之間相互隔絕的局面。
1955年~1975年美國採取分階段介入的形式陷入了曠日持久的越南戰爭。越南戰爭是二戰後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局部戰爭,這也是美國在二戰以後參戰人數最多、耗資最大的戰爭。越南戰爭期間美國先後歷經艾森豪、甘迺迪、詹森、尼克森四任總統。美國在越南戰場先後投入650000人,在戰爭過程中死亡58202人、負傷303616人、失蹤2500人、損失飛機8612架、耗資2500億美元。
參戰的美國盟友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失:韓國死亡5099人、負傷10962人、失蹤4人;澳大利亞死亡474人、負傷4307人;紐西蘭死亡37人、負傷187人;泰國死亡1351人、負傷5000人;中國臺灣國民黨當局死亡1人;而南越當局據保守估計也至少有220357人死亡、1170000人受傷。然而在付出重大損失後美國最終還是不得不撤出越南,而美國所扶植的南越政權也沒能逃脫覆滅的命運。
越南戰爭因此被視為美軍戰史上少有的失敗。凡是參加過越戰的老兵提及越戰無不痛心疾首,以致於大量經歷過越戰的美國老兵後來都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甚至有不少人從戰場上活著回家後卻選擇了自殺。越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為此美國耗費了至少2500億美元,成為誘發美國六七十年代經濟困境的重要因素。戰爭期間美國的對外貿易逐漸衰弱、美元危機頻發。
這直接導致美國自二戰結束後持續25年的經濟繁榮的終結。同時越戰也加劇了美國國內的種族問題和民權問題,使國家處於極度的分裂狀態:早在1965年美國反戰團體就組織了「全國爭取越南停戰委員會」。1967年4月紐約的爆發了30萬人的和平遊行。1968年美國國內的反戰呼聲更加高漲,美國人民同樣對這場無法取勝的戰爭已經厭惡。1969年,美國陷入了第五次經濟危機,而越南戰爭則加深了美國的政治危機。
越戰不僅在當時激起了美國國內空前高漲的反戰運動,在戰後美國的戰略家們提及越戰時也每每提及聯邦政府的錯誤。在美國的主流輿論中越南戰爭就是一場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介入的錯誤的戰爭,而美國則在付出重大損失後輸掉了這場無任何實際意義的戰爭。越南叢林茂密、氣候溼熱。遠道而來的美軍最先面對的敵人不是越軍,而是毒蟲蛇蟻和溼熱天氣,水土不服導致的大量非戰鬥性減員令美軍老兵記憶深刻。
越南戰爭期間北越當局擁有110萬左右的正規軍和200萬左右的「民兵骨幹」,這其中有30多萬訓練有素的實戰經驗豐富的老兵。從40年代起越南就一直處於長期持續不斷的戰爭狀態:先是抗日、再是抗法、接著是抗美,在長期的戰爭狀態中越南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抗法戰爭時期陳賡大將幫助訓練北越軍隊,同時北越的武元甲大將也曾系統專研過毛澤東主席的軍事思想。
越南戰爭期間北越軍隊借鑑中國軍隊的遊擊戰經驗根據越南的地形和氣候特點因地制宜同美軍展開遊擊戰、陣地戰、地道戰、地雷戰、山地阻擊戰、夜襲戰、破襲交通戰、叢林戰,同時充分發動人民群眾支前。尤其是這時越南軍民已掌握了一套適應叢林山地作戰的遊擊戰法,本土作戰的他們顯然對氣候、地形更為適應,因此佔據著天時地利——他們總是能神出鬼沒地出現在美軍面前。
越南戰爭並不只是美國與越南之間的戰爭,而是在當時的冷戰格局下被視為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之間的戰爭,因此越南得到了來自社會主義國家的大力支持援助:寮國和柬埔寨允許越南通過自己的國土構建約2萬公裡的補給運輸路線——胡志明小道;古巴派兵協同北越軍隊進入南越作戰;朝鮮為北越當局提供情報支援;東德為越共部隊提供了武器裝備;蘇聯派出顧問幫助訓練越共部隊。
相比之下直接毗鄰越南的中國給越南提供了更大的幫助:中國向越南提供了足夠裝備陸海空軍200多萬人的輕重武器、彈藥和其他軍用物資;提供了上百個生產企業和維修廠、2億多米布匹、3萬多輛汽車、50多萬噸糧食、200多萬噸汽油、6.35億現匯;幫助越南建設了數百公裡的鐵路和3千多公裡的油管;中國還允許允許越軍官兵進入中國境內受訓,與此同時有1146名中國援越烈士長眠在越南的國土之上。
除了這些來自國家層面的援助之外越南還得到了來自美國、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左翼社會主義人士的支持。1971年春美國空軍第1021分遣隊的報告提及:在安江省龍川市的越共第3001營中有16名來自西方國家的「紅色」志願者。遠渡重洋而來的美軍面對的是獲得整個社會主義陣營大力支援的本土作戰以逸待勞的越軍,最終強龍到底還是沒能壓過地頭蛇。
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在戰場上勢如破竹橫掃千軍,然而在戰後的善後經營上卻舉步維艱的情況:在這兩場戰爭中美軍都在短時間內消滅了對方的正規軍,可接著就是持續不斷地應對各種伏擊和恐怖襲擊。在阿富汗戰爭中美軍只用了一個月就攻佔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推翻了塔利班政權;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同樣是在打敗對方的政府軍後隨即陷入到與地方武裝勢力的遊擊戰中。
美軍在阿富汗的正面戰爭結束之後面對塔利班的遊擊戰術和蓋達組織不斷襲擾不得不打了13年的阿富汗戰爭。美國在2003年3月20日發動了伊拉克戰爭,當年12月13日美軍在提克裡特抓獲薩達姆,然而美軍與伊拉克地方武裝勢力的戰爭卻一直持續到2011年12月18日。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在軍事上基本實現了擊斃賓拉登、推翻塔利班政權、推翻薩達姆政權這些目的。
然而美國為阿富汗戰爭投入了一萬億美元軍費、付出了死亡2000餘人的代價;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消耗了7630億美元軍費、付出了死亡4497人和負傷47541的代價。儘管美國官方宣稱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已結束,然而實際上美軍仍在當地駐有部隊,當地的局勢也遲遲難以恢復。如今阿富汗的蓋達組織、伊拉克的地方武裝依然客觀存在,而且這些武裝勢力還會時不時襲擊美國在當地的駐軍。
美軍要真正穩定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局勢仍需要相當的時間。美國在這兩場戰爭中投入了龐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美國把大量資源投入到阿富汗和伊拉克也就削弱了美國在其他戰略方向上的力量,從而削弱了美國在全球範圍內的戰略威懾力。可以說美國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都取得了軍事戰術層面的勝利,然而在國家整體戰略層面就多少有些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