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是在解放戰爭結束不到一年後爆發的,中國參戰軍隊以解放戰爭時的各野戰軍為主(前期為三野、四野主力,後期各部隊入朝輪戰),在朝鮮半島打退了韓軍及16國軍隊組成的聯合國軍。這場戰爭到底有多難打?70年來有眾多分析,其實看看朝鮮戰場與之前解放戰爭時我軍付出的傷亡比,便不難看出志願軍在赴朝作戰期間的艱難處境。
解放戰爭中,儘管我軍在1946年6月全面開戰時正規軍只有不足127萬人,但到解放戰爭末期總兵力已激增到550餘萬,如果再算上民兵、非正規軍及三年多時間的戰損兵員補充,解放戰爭中我軍總計投入的軍事力量達到近千萬人規模。而在整個解放戰爭過程中,有約130萬解放軍官兵傷亡,我軍在戰爭中的真實傷亡率在13%以內。而在陣亡官兵數量上,我軍約有26萬官兵戰死沙場,佔參戰總兵力的約3%。這個戰爭烈度,在近代各國戰爭中其實並不算突出。
抗美援朝戰爭從1950年10月持續到1953年7月,時長與解放戰爭相近,但戰爭烈度遠遠超過解放戰爭。三年時間內志願軍共投入240餘萬部隊(同一時期巔峰兵力130萬人)入朝參戰,這個數字只佔解放戰爭3年參戰總兵力的1/4左右。但要注意朝鮮半島本身就是狹小的戰場,在不足23萬平方千米的戰場上,雙方數百萬人交戰,戰況如同絞肉機一般。
而且要看關鍵的戰損比例:在朝鮮戰場上,戰死、失蹤的志願軍指戰員高達19萬多人,接近了解放戰爭陣亡官兵總數,意味著赴朝官兵中每100個人至少就有8人陣亡,比解放戰爭的陣亡率高兩倍還要多。朝鮮戰場的傷亡合計方面,損失比例也超過解放戰爭:志願軍因抗美援朝傷亡39萬餘人(中朝合計63萬人),佔到我軍赴朝參戰兵力總數的16%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抗美援朝後兩年屬於雙方的談判博弈階段,戰爭更多呈現對峙狀態,輪戰官兵增加。如果按照戰爭第一年(1950-1951年五次戰役)的激烈程度和傷亡比例,抗美援朝比解放戰爭慘烈得多。
既然如此,為何1950年新中國執意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派軍赴朝作戰呢?主觀上有新中國獨立自主的信念和東南沿海(解放臺灣)、東北邊境遭受美國雙重威脅、限制的屈辱;客觀上我國有剛剛經過戰爭洗禮的500餘萬戰鬥經驗豐富的陸軍及蘇聯承諾陸續提供的先進武器裝備(事實上武裝了60個師以上),我國最終還是排除困難派志願軍踏上朝鮮戰場,並通過3年血戰擊退侵略者,捍衛了新中國政權及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