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標題為《毛澤東論60年前的「中國道路」——「打」》
劉少奇提出「中國道路」引發非議
1949年11月16日,新中國剛剛宣告誕生一個半月,就舉辦了一個國際會議,即世界工聯亞洲澳洲工會會議。劉少奇以會議主席團主席的身份,代表中共中央致開幕詞。他在致詞中首次提出了「中國道路」的概念,並概括了這條道路的基本公式:
(一)統一戰線;(二)共產黨領導;(三)武裝鬥爭。
劉少奇明白宣稱:這就是中國人民取得勝利的基本道路,就是毛澤東的道路。劉斷言:這一道路,不僅在中國適用,對世界落後國家和民族同樣適用。因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如果沒有這樣的武裝來保護自己,就沒有人民的一切」。故中國革命的道路,也「是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民主所應該走的道路」。為此,劉少奇告誡與會亞洲各國代表:重要的問題是要建立革命的軍隊,「在已經存在人民解放軍的國家要為鞏固這些部隊而奮鬥,而在沒有建立這些軍隊的國家應當為建立這樣的軍隊而奮鬥」。
中共代表們顯然沒有注意到一個事實,那就是除蘇聯代表團外,與會代表多半都是以合法的身份,經過合法的渠道,從各個資本主義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來的。換言之,多數與會者所代表的工人組織,在本國都有著合法的身份,都在法律範圍內進行活動。他們固然抱著同情和支持中國革命成就的態度來到新中國開會,卻完全沒有到中國取經的想法。公開號召各國代表回國後開展武裝鬥爭,推翻帝國主義和本國統治者,讓這些代表聽得膽戰心驚。開幕式一結束,不少代表就紛紛找到蘇聯代表團,向團長索洛維約夫激烈地表示異議甚至批評。他們認為,中國人本來只應禮貌性地致簡短的祝詞,怎麼能在這樣的會議上大談政治問題,甚至公開提出武裝鬥爭和推翻政府這種激進的革命號召。他們強烈要求,絕不能把這樣的發言登到報紙上去。
世界工會聯合會固然是得到蘇聯支持的帶有社會主義傾向的國際組織,但它歷來都照顧到各國工會組織所處的環境和從事合法鬥爭的現實,從不兜售或推銷俄國革命的經驗與作法。尤其二戰結束後,美蘇日漸走入冷戰狀態,雙方非常注意不在對方的勢力範圍內挑起衝突。因此,蘇聯代表團也對劉少奇的發言深感不滿。為此,索洛維約夫直截了當地向中共代表團反映了各國代表的意見。但中共代表不以為然,雙方的交涉無果而終。
索洛維約夫馬上通過蘇聯大使館向莫斯科匯報了這件事,並且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大會的決議稿沒有理會中共代表的要求,隻字未提與本國統治者和帝國主義進行武裝鬥爭的問題。中共代表團對此十分氣憤,與世界工會聯合會的執委們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但後者明確告訴劉少奇等人:如果按照中共的意見通過決議,「我們就得收拾行裝,從巴黎搬到莫斯科去。因為通過類似決議之後,處在帝國主義國家領土上的世界工聯任何事情都做不成了」。
結果,這次會議雖然在新中國召開,中共代表明確地表示了自己的意見,會議的決議卻和以往一樣,完全沒有響應中共的號召。
史達林的認可與力推
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在這種問題上一向十分謹慎的史達林,這次卻一反常態地站在中共代表的一邊。
史達林得到報告後不久,毛澤東即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主席的身份,親自前往莫斯科進行公開訪問。史達林最初在與新中國結盟的問題上還多有猶豫,不久就徹底打消了顧忌,下決心將中蘇兩國結為友好互助同盟關係。據此,他復電索洛維約夫,批評後者犯了嚴重的政治錯誤。史達林聲稱:劉少奇的講話不僅是正確的和及時的,而且應該公開發表,並應向各國代表團通報他的意見。為了表示蘇聯黨對中國黨這一立場的支持,蘇共中央機關報《真理報》還在1950年1月4日把劉少奇的上述講話譯成俄文刊發出來。
此後,史達林迅速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來推動亞洲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包括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人,學中共的榜樣,走「中國道路」,即實行武裝奪取政權的方針。
1950年1月6日,莫斯科改變了戰後與日共中央商談好的鬥爭策略,它通過歐洲九國共產黨情報局機關刊物發表文章,公開批評日共奉行的議會鬥爭政策,要求日共學中共,用武裝鬥爭將美國佔領者趕出日本。
一周之後,莫斯科又進一步發表文章,批評印共,同樣要求印度共產黨用武裝鬥爭的方式實現民族解放。
在日共、印共先後被推向武裝鬥爭的同時,史達林在1月下旬得到了朝鮮勞動黨領導人再度提出的,希望蘇聯批准和支持通過武力的手段實現朝鮮統一的要求。在數月前還明確反對這樣做的史達林,這一次終於表示了同意,並很快通過各種方式為朝鮮實現這一計劃提供了全面的指導和援助。
也正是受到蘇聯方面這一態度的鼓舞,還在莫斯科訪問的毛澤東也明確指示中共中央,要盡最大努力援助正在進行反法武裝鬥爭的越南黨,包括為越方人員在中國境內提供訓練場所,配備武器裝備,派遣軍事、政治顧問,等等。
由此不難看出,從1950年開始,在中國革命成功的影響下和「中國道路」推廣的作用下,中國周邊亞洲各國的武裝鬥爭都迅速擴展起來,其中尤以韓戰的爆發和越南抗法戰爭的迅速推進最為典型且影響最大。中國以某種形式參與朝鮮和越南戰爭,幾乎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