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來說,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不容遺忘的立國之戰,這場戰爭讓中國徹底在國際上站穩腳跟。原本一直對中國虎視眈眈的西方列強,在這場戰爭結束後,對中國刮目相看。我們的志願軍戰士,用鐵一般的事實證明,中國真的強大了,西方國家只需要架幾門大炮就可以耀武揚威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任何敢於侵犯中國的敵人,都將遭到雷霆一般的猛烈反擊。即便是號稱不可戰勝的美國,也必將在中國的反擊下,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事實上,這場大規模戰爭的背後,蘇聯的影子無處不在,接下來我們來聊一聊,史達林與韓戰的故事,在整個韓戰期間,身為蘇聯最高統帥的史達林,在幹什麼呢?
朝鮮半島原本只有一個國家,美蘇兩國在二戰結束後,根據雅爾達會議建立了一個新的國際體系。朝鮮半島以三八線為界,分成了朝鮮和韓國兩個國家。儘管兩國已經被迫分開,可還是有一些人希望統一朝鮮半島。比如朝鮮的高層領導,他們單方面認為,自己這邊才是朝鮮半島的主人。早在韓戰沒有爆發之前,朝鮮方面就多次聯繫蘇聯,希望蘇聯派遣部隊南下,幫助他們統一朝鮮半島。那時候,蘇聯還沒有完全恢復二戰時期遺留的創傷,不太適合進行新的戰爭,身為最高領導的史達林,其實並不願意發動大規模戰爭,所以多次拒絕朝鮮高層的請求,甚至還呵斥了駐紮在朝鮮境內的蘇聯軍事顧問。
後來中國收回東北境內的旅順和大連,給蘇聯造成了一定影響。為獲得新的不凍港,史達林對著世界地圖苦思許久,最後看中了韓國境內的釜山港和仁川港。原本不願意進行戰鬥的史達林,直接改變心意。他聯繫朝鮮高層,同意朝鮮武裝統一朝鮮半島的請求,並且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在史達林的推動下,蘇聯給朝鮮援助了大量的資金和裝備,讓朝鮮的人民軍擴充到了10個軍。戰爭打響後,朝鮮方面確實佔了很大的優勢,很快就攻到了韓國的政治中心漢城。韓國方面節節敗退,根本無力反擊。值得一提的是,史達林在支持朝鮮的同時,還發表了一份聲明,表示自己無意介入朝鮮半島內部的鬥爭。不管朝鮮半島發生多麼慘烈的戰鬥,都不能將戰爭的責任扣到他頭上。
美國方面得知史達林的態度後,迅速採取行動,準備進行軍事動員,強行幹涉朝鮮半島的戰鬥。這也是擺在美國面前的唯一選擇,若是不出手幫助的話,朝鮮很快就會統一朝鮮半島,然後聯合蘇聯去進行其他軍事部署。這對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利益極其不利,所以他們直接派遣了二戰時期贏得輝煌勝利的麥克阿瑟負責指揮戰鬥。史達林本以為,朝鮮可以在自己的支持下迅速贏得勝利,在美軍插手之前結束戰鬥。結果因為美軍行動迅速,導致戰爭持續升級。美國不僅幫助韓國逆轉了局勢,甚至還將朝鮮打得落花流水,毫無招架之力。在這種情況下,史達林表面上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可實際上卻聯繫中國,要求中國幫助朝鮮進行抗爭。
在這期間,蘇聯方面承諾說,若是我們出兵朝鮮的話,他們會給予大力支持,至少會出動16個噴氣式飛行團,掩護中國軍隊進行鬥爭。當時我國百廢待興,迫切需要發展經濟,進行基礎建設,戰爭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負擔。我國領導認為,發展經濟確實重要,但是如果任由美軍控制朝鮮半島的話,會嚴重威脅東北地區,到那時我們必須派兵防禦,反而會更加消耗國力。與其等敵人打上門來,還不如主動進行反擊,將敵人拒之門外。我國確定好大方向後,迅速擬定入朝作戰的計劃,並且進行軍事動員,號召志願軍趕赴朝鮮,結果在戰爭爆發之前,史達林突然反悔,沒有按照之前的約定掩護志願軍去朝鮮作戰,只能在中國境內進行掩護。
這個時候我們的志願軍已經整裝待發,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所以我們直接趕赴朝鮮與美軍戰鬥。在沒有空軍力量進行掩護的情況下,我們的志願軍冒著生命危險渡過鴨綠江,趕赴朝鮮戰場去跟裝備精良的美軍戰鬥。美軍本以為自己很快就會贏得全面勝利,根本沒有想到中國敢派兵援助朝鮮,而且還來得如此迅猛。雙方交戰後,嚴重低估志願軍的美軍,被打得非常狼狽一路後退。緊接著,美軍調整策略,派遣空軍對志願軍進行狂轟濫炸。當時我軍因為戰線較長,物資補給比較困難,若是任由美軍轟炸的話,肯定會遭受巨大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我軍聯繫蘇聯要求他們派遣空軍進行掩護。之前志願軍靠著頑強的毅力和優秀的戰術,在戰場上接連獲得勝利,讓史達林看到了越來越大的希望,所以他又改變態度,開始支持中國志願軍。
此後蘇聯不僅派遣空軍秘密進入朝鮮,幫助志願軍戰鬥,還大量提供武器裝備和貸款。當時蘇聯給中國提供的貸款,累計約有50億盧布,這對志願軍來說是一場及時雨,幫助我們迅速武裝隊伍,有了更強的反擊能力。1951年夏,志願軍和美國聯軍僵持不下,似乎有持久戰的趨勢。美國總統杜魯門不願意繼續死磕,所以主動聯繫中國,希望進行談判,和平解決問題。那時候,我國的經濟已經因為戰爭受到了極大衝擊,若是能及時停戰的話,也是一件好事。朝鮮的情況跟我國差不多,他們也不願意再繼續戰鬥。我國在跟美國進行談判之時,諮詢了一下史達林的意見。史達林本想著讓美國深陷泥潭,被戰爭逐漸拖垮,讓蘇聯成為最強的國家,不願意儘早結束朝鮮半島的戰鬥。
得知我國和朝鮮已經無意戰鬥的態度後,史達林勉強同意了談判。在這之後,史達林提出了一些寶貴的意見,比如談判地點應該選擇什麼地方,若是停戰的話,應該以什麼地方為界限。在談判的時候,應該使用什麼樣的外交詞彙。這些外交細節對當時的中國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東西。只可惜美國方面並沒有談判的誠意,他們只願意釋放6400名俘虜,不願意釋放其他人。我國對此極其不滿,在談判桌上不斷與對方周旋。1952年10月,美國單方面停止談判,繼續調兵遣將與我國的志願軍戰鬥。1953年3月,史達林因病去世,蘇聯因為出現權力真空,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混亂,他們對朝鮮戰場的支持力度也小了許多。
已經獲得巨大戰爭優勢的中國,不僅有了更加強大的武器和裝備,而且還儲備了大量軍用糧食,完全可以持續跟美國大戰。1953年4月,美國因為處於劣勢,再次跟我國進行談判。美國這次是真心實意進行談判,只希望儘快結束戰鬥。我國經過深思熟慮選擇停手,與美國籤署停戰協議。從結果來看,我國雖然是被迫參戰,但是我們卻克服不利條件,粉碎美國的軍事計劃,穩定了朝鮮半島的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的和平。史達林作為蘇聯的領導,他採取的種種行動,基本上都是在為蘇聯爭取利益。有時候,史達林為了保全蘇聯的利益,減少自身的損失,甚至不惜犧牲友軍。但是他在韓戰爆發後的表現,客觀來說也確實幫助了中國,在一定程度上,強大了我軍的實力,幫助我們贏得了戰爭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