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佔領朝鮮為了啥:入侵東北的天然跳板,進攻東亞的兵站基地

2020-12-08 雨田觀史海

在日本戰國時代進入尾聲,豐臣秀吉以太閤身份開始執掌日本各大名的時候。不滿足於日本三島(當時不重視北海道)領地的豐臣秀吉,開始將戰爭的矛頭指向了老鄰居朝鮮和老大哥大明,並上演一出「假道伐明」的戲碼。不過即便是將功臣大明悉數派到朝鮮,甚至是他本人御駕親徵,但卻在朝明聯軍的狙擊下很快敗下陣來。

日本對於朝鮮的第一次徵伐也以失敗告終。

豐臣秀吉帶領的日軍

隨著明治維新以後,兵強馬壯的日本又打起了朝鮮的主意,趁著東學黨的內亂,讓他們終於有藉口再次出兵攻佔朝鮮。於是在經過蓄謀已久的日清甲午戰爭後,日本徹底地佔領了朝鮮。那麼為什麼日本要處心積慮的佔領朝鮮這個在東亞僅僅很小的一個半島呢?

接下來就和雨田君一起來討論一下。

日軍在甲午戰爭期間侵佔朝鮮

首先,最直接的經濟利益

日本兩次進攻朝鮮,其實都是國內情勢所逼。

在豐臣秀吉時代,因為要為自家的功勳集團分封土地。而本身日本就是一個民多地少的國家,雖然戰國時代連年徵戰,但大多數都是村戰規模,別看很多仗打的很熱血,但實際上一場仗下來士兵的損失並不多,所以在豐臣秀吉掌權的時候日本的人口實際已經超過1200萬。國內土地不夠分封功臣,所以豐臣秀吉就只能將封地轉向海外,而當時實力弱雞的朝鮮自然是他的首選。甚至在豐臣秀吉出徵前,早就將朝鮮餅劃分給了功勳大名們。

進攻朝鮮的大名們集合圖

而到了甲午戰爭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之後,國內產能不斷增加,日本需要的是一個能容納自己商品和原料產地的海外市場,按照當時日本窮兵黷武的調性,如果不對外擴張,自己都要出現又一個戰國時代。因此對朝鮮的擴張不但是佔領一個可以能容納人口和土地的殖民地,更為重要的是能讓日本產的商品,能有一個可以有更多消費力的超級市場。

在佔領朝鮮後伊藤博文指出「韓半島,不管是作為日本的保護國,還是屬地,對日本來說,它即是政治上的最堅強的堡壘,同時又是對其工商業利益的正當發展極其富祜的邦土」。同時當時朝鮮有將近的1000萬左右的人口,這些人口可以為當時的日本提供大量的勞動力,日本大阪商業報告指出「國民逐漸在半島紮下根蒂,生存競爭 日甚一 日,一千萬規模的韓 民無疑是一個龐大的勞動者團隊」

日本佔領下的朝鮮

除了人口勞動力之外之外,日本的也在朝鮮壟斷了朝鮮各大礦山的租賃權和開採權,到了1909年,日本已經壟斷了朝鮮70%以上的礦山所有權,這就意味著每年將有大約600萬日元的礦石原料從朝鮮運回日本,用以工業生產,以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的生產原料——煤炭為例,當時平南南北道的優質無煙煤,每年都有50000噸左右流入日本,在沒有佔領日東北之前,朝鮮一直是日本最為重要的原料和能源產地。

電影《軍艦島》就是講述韓國勞工的故事

其次,進攻東亞橋頭堡

朝鮮的位置有多重要?

作為東北亞連接日本和遠東之間的橋梁,朝鮮一直的作為雙方之間溝通甚至作戰的橋梁,忽必烈進攻日本,以及豐臣秀吉對大明的野心皆是以朝鮮的基地。

所以佔領了朝鮮就相當於掌握了的東北亞的主動權。

從明治維新開始執行的對外擴張政策——《大陸政策》的起始點就是朝鮮,一旦能掌握得住朝鮮,就能對東亞局勢進行觀望,本身與東北銜接的朝鮮僅僅一條長白山和鴨綠江相隔,如果要進攻東北,相對於的海路運輸部隊進行攻擊,陸路可以集合更多的軍隊和物資。而且,在佔領東北之後,從東北掠奪的大量煤炭、石油和礦產糧食資源也是需要通過朝鮮運回到日本國內,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朝鮮是日本大陸政策的出發點和重要的交通大動脈。

日本在東北的能源基地

就算退一步說,朝鮮實際上也是日本對遠東的一個路上緩衝帶,依靠強大的海軍日本可以確保太平洋兩岸的敵人很難漂洋過海進攻日本本土(這也是日本大力打造海軍的原因),但如果一旦朝鮮被敵對勢力控制,藉助朝鮮海峽到日本的段航程,即使沒有制海權,也能對日本本土進行威脅(忽必烈伐日本就是從朝鮮出兵),所以作為遠東和日本的緩衝帶,只要佔領朝鮮,就能防止遠東的各個勢力覬覦日本本土。

因此從戰略地位上來講,朝鮮對日本來說是一個可退可守,因此當年豐臣秀吉「假道伐明」的戰略,其實也是有一定的依據,佔領朝鮮就可以騎牆觀望崛起的後金和大明的內鬥,甚至可以坐等雙方兩敗俱傷,然後順勢摘桃子,控制東亞。

忽必烈徵伐日本,就是從朝鮮發兵

雨田君說

從的豐臣秀吉到明治天皇,日本對於朝鮮的覬覦就沒停止過,在甲午戰爭獲勝之後,日本也藉助朝鮮為跳板,開始了自己對外擴張之路。當然不正義的戰爭必將受到懲罰,雖然有著朝鮮這個天然的地理優勢,但是貪心的日本妄想統一亞洲,強迫其他國家為殖民地,最終在盟軍的打擊下,節節敗退。甚至於大力經營的朝鮮也被佔領,戰火甚至已經蔓延到日本本土。

總之,日本處心積慮佔據朝鮮,除了是因為擴大海外市場,掠奪資源之外,更是為其一直膨脹的擴張之路提供一個窺望東亞和遠東的一個前哨基地。

— The end —

相關焦點

  • 「辛未洋擾」是如何擾亂朝鮮與東亞的?
    19世紀中後期的東亞與朝鮮在工業革命與商品經濟的刺激下,19世紀中葉,西方各國紛紛來到東亞海域,開拓貿易市場,尋求商機,追逐財富。而彼時的東亞各國,仍處於較為封閉的狀態,排斥自由貿易,甚至拒絕與這些西方國家有所往來。在這種對立之下,1840年和1856年先後爆發了兩次鴉片戰爭,結果均以清朝戰敗告終。
  • 中國周邊一小國,成日本入侵中國跳板,此國若是丟失中國必受其害
    在東方也是如此,我國國力相當的雄厚,使得周邊很多國家多我國進行朝拜,但是唯有日本,日本這個民族,歹心相當的大,屢次向我國學習先進的文化,學會了就想著各種方法怎麼侵佔我國。我國近代著名的甲午戰爭,是我國歷經多年唯一一次被日本打敗的戰爭。當時的日本已經攻入了朝鮮,使得朝鮮分隔成兩部分,一部分就是後來的韓國。
  • 蘇聯真的是因為美國的恐嚇而放棄對日本本土的佔領嗎?
    坊間與網絡流傳的這一句強硬且帶有威脅性的話,據說是麥克阿瑟拒絕蘇聯駐日代表庫茲馬·尼古拉耶維奇·傑列維揚科提出的關於蘇聯軍隊佔領日本北海道及東京部分地區的計劃時發出的警告。這份措辭蠻橫的警告被一些歷史愛好者當作蘇聯懾於美國的恐嚇被迫放棄佔領日本的鐵證,更有甚者認為杜魯門為了阻止蘇軍佔領日本不惜與蘇聯一戰。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 日本曾佔據蘇聯遠東地區七年,為何又把到嘴的肥肉吐出來了?
    作者:呂井旺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侵略成性,它吞併琉球入侵朝鮮,與中俄接連交戰。日本主要的入侵對象雖然是中國,但對俄國遠東也覬覦已久。日本曾耗費9億日元,出動7萬軍隊,趁著蘇俄內戰佔領了遠東,並盤踞了7年之久,最後卻灰溜溜的撤兵回國。為什麼日本會把吃到嘴裡的肥肉吐出來呢?
  • 解放戰爭,朝鮮對東北野戰軍的大力援助,傾全國之力援助解放軍
    朝鮮和中國一衣帶水,唇齒相依,朝鮮和中國的關係很特殊,在歷史上,朝鮮半島一直都是中國的附屬國,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很深,和中國的關係也特別深厚。明朝時,日本幾次入侵朝鮮,朝鮮政府都是在明軍的幫助下打敗侵略者的。
  • 大陸邊緣的日本,在地緣格局上,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日本:位於歐亞大陸東端,於大陸隔絕,是一個島國,擁有37.7萬平方公裡的領土。縱觀日本的發展史,日本可以說是一個封閉式島國,也是一個開放式的島國。不同的時代,日本處於不同發展程度,早期的日本因島國原因,基本處於自身的發展階段,但過程很慢。
  • 華夷之辨:為何清是我國正統王朝 而日本侵華則是外族入侵
    他們甚至用日本侵華戰爭,來做佐證的例子。說日本攻打中國是屬於侵略戰爭,那麼蒙古與滿族攻佔中國也是侵華戰爭。他們之間的區別,僅僅是成功與不成功的問題!然而在我看來,這種說法卻是忽略了事情的本質。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華夷之辨:為何清朝屬於我國正統王朝,而日本則是外族入侵!
  • 甲午戰爭前後日本吞併朝鮮的過程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後,隨著國力的增強,日本統治階級制定了大陸政策,把侵略的矛頭指向朝鮮和中國。吞併朝鮮是日本侵略計劃中重要的一環。朝鮮從地理位置上看離日本最近,吞併朝鮮後就可以用它作跳板,繼續侵略中國大陸。
  • 名列東亞十大名將之首,比成吉思汗都還猛,李舜臣到底憑什麼?
    李舜臣生活的年代是在公元16世紀,當時朝鮮半島正值李氏王朝統治時期。在公元1592年和1597年,統一了日本的豐臣秀吉,兩次出兵徵伐朝鮮,意圖以朝鮮半島為跳板,徵服亞洲。鳴梁海戰的背景是丁酉再亂,豐臣秀吉揮兵十四萬,水陸並進再度入侵朝鮮。而此時的朝鮮李氏王朝,根本無力抵擋。在之前的壬辰之役中,朝鮮王朝就已經被打得元氣大傷。那時候的朝鮮武備廢弛,面對豐臣秀吉的軍隊根本就是不堪一擊。僅一個多月的時間,朝鮮便已經「三都守失,八道瓦解」,朝鮮國王都已經退到了鴨綠江邊上,再退就是去明朝了。當然了,相比於路上戰場的風聲鶴唳,朝鮮水師還是打得不錯的。
  • 張作霖統治期間,為什麼在東北會駐有日本軍隊?歷史原因造就!
    所以從唐朝開始,他們就計劃入侵中國了,可當時的唐朝正處於強盛時期,日本人選擇在這個時候與唐朝在白江口爆發了戰爭無疑是十分不明智的選擇,後來他們自然是被打的偃旗息鼓灰溜溜的回到老家,還不忘學習唐朝文化。明朝時期,豐臣秀吉又妄圖徵服中國,結果又被生生地打回去了。
  • 日本戰敗後,留在東北的10萬日本女子去哪了?怪不得日本閉口不談
    日本人入侵我國東北,蔣介石與宣布東北易幟的張學良採取不抵抗政策,導致東北很快淪陷。日本人佔領東北之後,妄圖以此為根據地,實現侵略我大中華的目的。 當時日本人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想用三個月的時間全面佔領中國。但是也有深謀遠慮的日本人提出要拉長戰線,慢慢進行,實現像侵略東北一樣逐漸滲透的政策。
  • 二戰期間日本在世界範圍內一共殺了多少人
    到了16世紀統治日本的豐臣秀吉制訂了一個野心勃勃的擴張計劃:徵服朝鮮並以之為跳板入侵中國,然後南下徵服南洋、印度,這個計劃奠定了日本之後兩百餘年侵略東亞大陸的整體基調。被譽為日本明治維新前三傑之一的吉田松陰在他所著的《幽囚錄》中指出:「當今日本繼續擴充武備,大造船艦,用於開拓北海道,奪取琉球,責令朝鮮前來朝貢」,甚至中國東北、臺灣以及菲律賓等地均在他的染指目標之列。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的國力逐漸增強,與此同時日本的改革始終面臨資源、勞動力和國內市場有限的困境。
  • 日軍多次入侵中國,為何中國不主動滅亡日本?此人3句話揭露真相
    坦白來說,在這些戰爭中,日軍多次入侵中國,為何中國不主動滅亡日本?此人3句話揭露真相,他便是朱元璋的首席軍師劉伯溫。想必大家都知道,日本只是一個資源十分匱乏的島國,並且千百年來,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無論是在生活習慣上,還是在語言文字上,都和中國十分相似,在漢朝時期,日本只是中國的一個藩屬國。
  • 清朝躺著都贏,日本早透支了
    於是,西方列強再次雲集東亞,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甲午戰爭起於朝鮮,結束於遼東和山東,日軍無論是陸戰還是海戰都摧枯拉朽,清軍毫無還手之力,幾乎沒有打過像樣的勝仗。正因為軍事上的一敗塗地,李鴻章最後去日本談判,日方幾乎沒有給清朝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只有「允」或者「不允」而已。日方以不同意條約就再開戰端攻打北京為要挾,讓清政府低頭,最後籤下了《馬關條約》。
  • 看到日本人繪製的入侵蘇俄油畫, 想到了日本武裝幹涉蘇俄的那段歷史
    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剛剛誕生就面臨嚴峻的考驗:德軍入侵、美英等聯軍的武裝幹涉和在美英帝國主義支援之下的地主資本家的武裝叛亂。日本軍國主義對俄國遠東地區和當時尚在蘇俄控制之下的我國東北北部早就懷有野心。於是乘蘇聯忙於應付歐洲戰事而無暇東顧之機,以援救捷克 軍隊為藉口,打著美英法日等聯合出兵幹涉的旗號,發動了策劃已久的侵略戰爭。
  • 日本佔領東北幾十年,為何沒找到大慶油田,得知真相後指揮官自殺
    我國東北地區的大慶油田,曾為祖國的工業建設提供了大量資源。我們都很清楚,近代以來,日本曾佔領東北幾十年,為何當時的日本人沒有找到大慶油田,他們沒有進行尋找嗎?其實在入侵東北時,日本人就抱有侵佔資源的目的,自然不可能不尋找重要的石油、煤炭等重要資源。
  • 蘇聯解體後披露出的韓戰真相
    史達林敢於破壞自己籤署的雅爾達協定,一反常態支持金日成出兵攻打駐有美軍的南部,單方面逾越雷池,卻在聯合國會場和朝鮮戰場均不出面或不直接出面,目的就是要暫時犧牲北朝鮮換自己重新進軍東北的理由或藉口。 讓美國佔領全朝鮮,蘇聯就可以名正言順進軍東北保護自己的中長鐵路(記住,當時的中長鐵路蘇聯是有所有權的)。
  • 真相:打了3年韓戰,真是美國為了搶奪朝鮮萬噸鈾礦發起的?
    [老袁侃一侃]:在最近的文章評論之中,有讀者朋友留言,詢問韓戰的起因,提供了這麼一種說法:美國想和朝鮮一起開發鈾礦,但是朝鮮不同意,因此就爆發了戰爭。這種情形乍一看,和伊拉克戰爭相似,為了爭奪礦物資源,說的倒也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