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戰國時代進入尾聲,豐臣秀吉以太閤身份開始執掌日本各大名的時候。不滿足於日本三島(當時不重視北海道)領地的豐臣秀吉,開始將戰爭的矛頭指向了老鄰居朝鮮和老大哥大明,並上演一出「假道伐明」的戲碼。不過即便是將功臣大明悉數派到朝鮮,甚至是他本人御駕親徵,但卻在朝明聯軍的狙擊下很快敗下陣來。
日本對於朝鮮的第一次徵伐也以失敗告終。

隨著明治維新以後,兵強馬壯的日本又打起了朝鮮的主意,趁著東學黨的內亂,讓他們終於有藉口再次出兵攻佔朝鮮。於是在經過蓄謀已久的日清甲午戰爭後,日本徹底地佔領了朝鮮。那麼為什麼日本要處心積慮的佔領朝鮮這個在東亞僅僅很小的一個半島呢?
接下來就和雨田君一起來討論一下。

首先,最直接的經濟利益
日本兩次進攻朝鮮,其實都是國內情勢所逼。
在豐臣秀吉時代,因為要為自家的功勳集團分封土地。而本身日本就是一個民多地少的國家,雖然戰國時代連年徵戰,但大多數都是村戰規模,別看很多仗打的很熱血,但實際上一場仗下來士兵的損失並不多,所以在豐臣秀吉掌權的時候日本的人口實際已經超過1200萬。國內土地不夠分封功臣,所以豐臣秀吉就只能將封地轉向海外,而當時實力弱雞的朝鮮自然是他的首選。甚至在豐臣秀吉出徵前,早就將朝鮮餅劃分給了功勳大名們。

而到了甲午戰爭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之後,國內產能不斷增加,日本需要的是一個能容納自己商品和原料產地的海外市場,按照當時日本窮兵黷武的調性,如果不對外擴張,自己都要出現又一個戰國時代。因此對朝鮮的擴張不但是佔領一個可以能容納人口和土地的殖民地,更為重要的是能讓日本產的商品,能有一個可以有更多消費力的超級市場。
在佔領朝鮮後伊藤博文指出「韓半島,不管是作為日本的保護國,還是屬地,對日本來說,它即是政治上的最堅強的堡壘,同時又是對其工商業利益的正當發展極其富祜的邦土」。同時當時朝鮮有將近的1000萬左右的人口,這些人口可以為當時的日本提供大量的勞動力,日本大阪商業報告指出「國民逐漸在半島紮下根蒂,生存競爭 日甚一 日,一千萬規模的韓 民無疑是一個龐大的勞動者團隊」

除了人口勞動力之外之外,日本的也在朝鮮壟斷了朝鮮各大礦山的租賃權和開採權,到了1909年,日本已經壟斷了朝鮮70%以上的礦山所有權,這就意味著每年將有大約600萬日元的礦石原料從朝鮮運回日本,用以工業生產,以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的生產原料——煤炭為例,當時平南南北道的優質無煙煤,每年都有50000噸左右流入日本,在沒有佔領日東北之前,朝鮮一直是日本最為重要的原料和能源產地。

其次,進攻東亞橋頭堡
朝鮮的位置有多重要?
作為東北亞連接日本和遠東之間的橋梁,朝鮮一直的作為雙方之間溝通甚至作戰的橋梁,忽必烈進攻日本,以及豐臣秀吉對大明的野心皆是以朝鮮的基地。
所以佔領了朝鮮就相當於掌握了的東北亞的主動權。
從明治維新開始執行的對外擴張政策——《大陸政策》的起始點就是朝鮮,一旦能掌握得住朝鮮,就能對東亞局勢進行觀望,本身與東北銜接的朝鮮僅僅一條長白山和鴨綠江相隔,如果要進攻東北,相對於的海路運輸部隊進行攻擊,陸路可以集合更多的軍隊和物資。而且,在佔領東北之後,從東北掠奪的大量煤炭、石油和礦產糧食資源也是需要通過朝鮮運回到日本國內,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朝鮮是日本大陸政策的出發點和重要的交通大動脈。

就算退一步說,朝鮮實際上也是日本對遠東的一個路上緩衝帶,依靠強大的海軍日本可以確保太平洋兩岸的敵人很難漂洋過海進攻日本本土(這也是日本大力打造海軍的原因),但如果一旦朝鮮被敵對勢力控制,藉助朝鮮海峽到日本的段航程,即使沒有制海權,也能對日本本土進行威脅(忽必烈伐日本就是從朝鮮出兵),所以作為遠東和日本的緩衝帶,只要佔領朝鮮,就能防止遠東的各個勢力覬覦日本本土。
因此從戰略地位上來講,朝鮮對日本來說是一個可退可守,因此當年豐臣秀吉「假道伐明」的戰略,其實也是有一定的依據,佔領朝鮮就可以騎牆觀望崛起的後金和大明的內鬥,甚至可以坐等雙方兩敗俱傷,然後順勢摘桃子,控制東亞。

雨田君說
從的豐臣秀吉到明治天皇,日本對於朝鮮的覬覦就沒停止過,在甲午戰爭獲勝之後,日本也藉助朝鮮為跳板,開始了自己對外擴張之路。當然不正義的戰爭必將受到懲罰,雖然有著朝鮮這個天然的地理優勢,但是貪心的日本妄想統一亞洲,強迫其他國家為殖民地,最終在盟軍的打擊下,節節敗退。甚至於大力經營的朝鮮也被佔領,戰火甚至已經蔓延到日本本土。
總之,日本處心積慮佔據朝鮮,除了是因為擴大海外市場,掠奪資源之外,更是為其一直膨脹的擴張之路提供一個窺望東亞和遠東的一個前哨基地。
— The end —